最新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及与现代礼仪的关系

• 1977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全面复兴时 期,中国人开始重新树立正确的礼仪文化概念。
部分礼仪文化介绍
(一)祭神礼仪
• 祭神敬鬼活动
• 呼唤神灵、与神灵 沟通
• 现在被称为封建迷 信
(二)跪拜礼
• 源于古代生活习惯 • 渐渐产生不平等性 • 如今是极为伤自尊的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
及与现代礼仪的关系
古代礼仪
现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文化转换的重要时段
• 1912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 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 “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 易服饰、废跪拜、禁缠足和倡 女权等方方面面。明令以官职、 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等 称谓,同时又废止了社交中的 社交中的跪拜礼,脱帽、鞠躬、 握手等心理苏逐渐成为中国的 “文明仪式”。
行为
(三)称呼礼仪
• 古代对此非常严格 •如今看情况吧
参考书目
• 参考书目: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张应杭 蔡海榕 主编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辛伟伟 编著 • 《中国优秀礼仪文化》李荣建 著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 著 • 《古代汉语中的礼貌称呼用语》白庆良 • 《试谈汉语中的称谓礼仪》张晶 • 《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管丽莉 •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张良才 • 《中国古代跪拜礼仪的基本形式与内涵演变》李为香 • 《唐代祭神文论略》严春华 • 《跪拜礼的前世今生》仰之 • 高中历史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了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
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 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而尊老 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 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粹、“经史子集”的文化大观,孕育了独特魅力的民族气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所以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现代礼仪的关系,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的差异,并阐述了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我国素有礼仪传统,在古代及近、现代的典籍中,有浩繁的礼仪、礼节知识,现代社会,越是竞争激烈,越是要靠礼貌、谦和协调关系。
搜集、整理、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中“礼”的范畴和现代礼仪的规范,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取得他人认可、获得成功的金钥匙。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影响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种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现代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说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论语》中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养成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形态——凡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应该自觉摒弃。
文明礼仪的传统与现代融合

文明礼仪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文明礼仪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传统礼仪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而现代礼仪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文明礼仪如何与现代礼仪融合,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礼仪的融合,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与现代礼仪的融合,意味着在保留传统礼仪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传统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关爱他人,而现代社会注重个体的权益和多样性。
因此,融合传统与现代礼仪,不仅要尊重传统的规范,还需要灵活适应现代多元化的情境。
例如,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中,可以增加一些现代元素,如个性化的婚纱设计、创意的婚庆策划等,以照顾新人和亲友的个体需求。
其次,传统与现代礼仪的融合,需要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延续。
传统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共同认同。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人们对于传统礼仪的认同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礼仪时,应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宣传,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组织传统文化讲座等形式,加强人们对于传统礼仪的了解和尊重。
再次,传统与现代礼仪的融合,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规范和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仪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与现代礼仪的融合,可以通过互学互鉴的方式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例如,在商务交流中,可以学习和尊重对方的礼仪习惯,以建立互信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最后,传统与现代礼仪的融合,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不仅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还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公平。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融合传统与现代礼仪,既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迎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礼仪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礼仪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一、概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礼仪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礼仪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礼仪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礼仪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礼仪作为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通过遵循和传承礼仪,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后人的优秀品质礼仪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还在于培养后人的优秀品质。
古人有云:“礼仪之邦,礼仪之族”,可见礼仪对于后人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遵循礼仪,可以培养出孝顺尊长、尊重师长、友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使后人能够成为德、智、体、裙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1. 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方面。
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例如在婚丧嫁娶、宴请接待等方面,遵循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2. 传承社会文明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传承社会文明方面。
社会是文明的载体,而礼仪则是文明的表现形式。
通过社会交往中的礼仪规范,人们能够传承和弘扬古代的社会文明,让后人了解和尊重古代先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从而传承社会的文明成果。
四、礼仪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1. 弘扬中华文化礼仪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礼仪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礼仪文化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于溝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礼仪的特征包括社会性、规范性、多样差异性和传承发展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从礼仪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透彻地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愈发得心应手。
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能够将现代社交礼仪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重新解读,结合现代国际通行的准则,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在学生眼前,定能带给学生既熟悉又新鲜的学习感受,效果事半功倍。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礼仪教程》为例,礼仪概说、仪容礼仪、服饰礼仪、称谓礼仪、握手礼仪、宴饮礼仪等多个课题的内容均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承袭的关系。
本文将分别阐述在社交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礼仪规程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为自身的言行举止打上礼仪的烙印,将中国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一、礼仪概说礼仪的本质是通过某些规范化的行为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尊重、友好、体谅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让我们窥见礼仪的本源,只能粗浅地解释它的本义。
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字形本身出发,讲解礼仪起源。
从礼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的字形和繁体字禮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时礼的含义,是跟祭祀、祈福相关。
《说文解字》中有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靈啓切。
对礼的两部分字形示和豊分别释义,就会发现礼的本质就是将心底对神灵或者祖先的尊敬以美食、美酒或者歌舞等拜祭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给对方看,延续了几千年至今,就演变成对他人的敬意,因此,无论社交礼仪怎样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究其根本,都是表示出尊敬和友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从这个角度切入,学生都很感兴趣,在对字形拆分和释义的过程中,稍微为学生引申一点训诂学的内容,借助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学生理解起来不会过于困难,相反很容易就领会了礼仪的本质和传承发展。
文明礼仪传承传统文化

文明礼仪传承传统文化文明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和风貌。
如何传承和弘扬文明礼仪,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价值、文明礼仪的内涵和作用、传承文明礼仪的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厚的精神财富,包含着该民族的智慧、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规范等。
它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以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经典著作等。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更是提供给人类共同遵循的智慧和启示。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促进社会和睦稳定,传递和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
它教会人们尊重他人,注重礼仪,追求内涵和美德,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只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二、文明礼仪的内涵和作用文明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旨在引导人们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并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保证,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石。
文明礼仪的内涵包括对他人的尊重、谦和有礼、言行得体等方面。
首先,文明礼仪要求人们对他人保持尊重。
这种尊重体现在言语、行为和态度上,不侮辱、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和尊严。
无论是与长辈、同辈还是晚辈交往,都应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其次,文明礼仪要求人们谦和有礼。
谦和是一种品质,它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谦虚,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有礼是指在交往中要注意言辞和举止的得体性,讲究礼节和规矩,以示尊重他人和社会习俗。
最后,文明礼仪要求人们的言行得体。
在公共场合,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不张扬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同时,在私人交往中,人们也应该注意用语文雅、态度友好,避免冲突和误解。
文明礼仪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明礼仪有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社会和谐。
现代商务礼仪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

现代商务礼仪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一、前言商务礼仪是指在商业场合中遵循的规范和习俗,涉及到商务交流、商务招待、商务谈判等方面。
而传统文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思想、道德、艺术等方面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商务礼仪和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现代商务礼仪1. 商务交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沟通方式的规范化。
在商务交流中,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言辞要得体:不要使用过于口语化或者过于生僻的词汇,以免引起误解。
(2)注意身体语言:在交流时要注重姿态和表情,尽量保持自信而不失礼貌。
(3)尊重对方:无论对方身份如何,都应该保持尊重和礼貌。
2. 商务招待商务招待是指企业或个人邀请客户或合作伙伴共进晚餐等活动。
在这种场合下,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场所:应该选择环境优美、装修典雅、服务周到的场所。
(2)注意餐桌礼仪:应该注意用餐方式和礼仪,不要在用餐时大声喧哗或者嘴巴发出噪音。
(3)关注细节:应该关注细节,例如菜品的搭配、酒水的选择等等。
3. 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指企业或个人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商业谈判。
在这种场合下,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充分:应该提前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利益点,做好充分准备。
(2)言辞得体:应该使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使用过于强硬或者过于委婉的方式。
(3)尊重对方:无论双方谈判结果如何,都应该尊重对方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传统文化1.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思想、道德、艺术等方面的遗产。
其中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制度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 传统文化在商务礼仪中的应用传统文化在商务礼仪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1)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仪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被应用到商务场合中,例如鞠躬、敬酒等。
(2)艺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书法、绘画等。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关键词:文化;礼仪;习俗;正文: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2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3
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4
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5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6
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
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8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9
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10
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仪是“礼”的重11
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12
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13
“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家喻户14
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15
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16
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17
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
即使是吃饭,18
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
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19
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20
仪规范的学习。
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21
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22
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23
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24
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25
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26
对于礼仪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良或者直接抛弃,如官场礼仪,27
吃吃喝喝送礼等不良习惯都应该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