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提纲一、导言介绍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和现代社会对礼仪文化的需求。
二、中国传统礼仪的概述1.礼仪的定义和特点2.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3.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中国传统礼仪的要素1.礼貌与礼节a.尊重他人和自身的行为规范b.礼貌用语和礼节仪轨c.礼貌待人的基本原则2.仪态与仪容a.着装规范与着装礼仪b.姿势和步态的规范c.面容表情的控制与微笑的重要性3.餐桌礼仪a.用餐顺序和餐具使用规范b.用餐时的言行举止注意事项c.传统宴会礼仪和答谢规范4.礼仪与人际关系a.社交礼节和交际技巧b.馈赠礼物的方式和礼仪c.邀请和拒绝邀请的技巧和礼仪四、中国传统礼仪的实践应用1.礼仪在商务场合的应用a.商务会议礼仪b.商务宴请礼仪c.商务礼仪与商务谈判技巧的结合2.礼仪在公共场合的应用a.社会公共场所的礼仪行为b.社交活动中的礼仪规范c.社会公共场合的文明素养培养3.礼仪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a.礼仪对个人形象塑造的影响b.礼仪对职业发展的影响c.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五、中国传统礼仪的保护与传承1.礼仪文化保护的现状与挑战2.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方式3.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六、总结与展望总结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礼仪教育的发展提出展望。
说明:此教学提纲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展开,包括礼貌与礼节、仪态与仪容、餐桌礼仪、礼仪与人际关系、礼仪在商务场合的应用、礼仪在公共场合的应用、礼仪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中国传统礼仪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
旨在通过传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
四年级上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

(1)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2)学生展示
生1:我能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义
生2:我能背诵第二段选文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
2尊师之道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古人尊敬老师的看法,理解尊师重教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2、让学生懂得人人从就要尊敬老师的道理。
教学重
生2:国家轻视老师有什么害处
(3)、国家重视老师、轻视老师的好处、害处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生1:法律制度得到保持和推行。
生2:法律制度得到破坏、国家趋于衰落。
2、学习理解《吕氏春秋.劝学》。
(1)、学生自读《吕氏春秋.劝学》。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生: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存在对国家什么好处?
(2)老师经常教导我们......。
4、成长阶梯
(1)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2)学生展示
师:能力自评项目:本次学习活动中,你表现的怎样?。
a讲“亲师信道“的故事。b背诵第一段选文。
c整理老师教导我们的话
学生自评与展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感受、体会)?
人物长廊
课题
1程门立雪
课型
1、学习理解《孟子。尽心下》。
(1)、学生自读《孟子。尽心下》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生:这里讲了三个方面的道理。
(3)、:哪三个方面的道理?你能说一说吗?
生1: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力就会空虚。
生2:没有礼仪,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
生3:政事处理不好,财力用就会不足。
中华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既定程序表现出来。
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中国人以他们的礼貌风格而闻名。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的起源,源于祭祀。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庙、祭师圣贤、敬师故里饮酒、相见、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说到礼仪,就要提起中国古代的三礼。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文明。
从“跪拜礼” 到“揖让礼”的演变就反映了这一过程。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后,原有的跪拜仪式被废除。
见面后,人们只需鞠躬以示礼貌。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
揖让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
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
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注重礼仪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的认识,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简介: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经典著作和道德观念。
2. 现代礼仪概述:介绍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3. 礼貌用语与行为: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举止文明和交往礼仪。
4. 家庭礼仪: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如孝道、尊老爱幼等。
5. 社交礼仪:讲解在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场合的礼仪规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基本概念、内涵及表现。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基本概念、内涵和规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经典著作和道德观念。
3. 讲解现代礼仪:介绍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4. 礼貌用语与行为: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举止文明和交往礼仪。
5. 家庭礼仪: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如孝道、尊老爱幼等。
6. 社交礼仪:讲解在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场合的礼仪规范。
7. 案例分析:列举典型实例,分析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9.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考。
10.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以礼仪特色教育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以“小节立大德”为指导思想,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活动主题,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从常规入手,推动学生向更高精神层次的文明迈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礼仪教育融于家庭、社会之中,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提高德育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对学生加强礼仪常规的学习与训练,重点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利用班队会、晨会等时间学习有关礼仪知识,加强对学生个人仪表、仪容、谈吐、举止等方面的训练。
开设“礼仪课”或“文明班会”,每月确定一个班会主题进行礼仪系列教育。
同时把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2)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礼仪的修养,课堂上应规范的站立讲课,仪表要得体,教态要自然,礼貌用语使用要规范标准;课外要衣着整洁、得体,和学生交谈要面带笑容、语言文明;生活中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钟杨(12级人文学院英语系3班)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体现和文化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礼仪的发展,同时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解读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价值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
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
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
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
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
”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
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
由此亦可令我们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
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
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萌芽,有几个特点是值得后人思考的:一是商殷的礼仪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基于物质条件的丰富。
《周易·序卦传》中说:“物畜然后有礼。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弟子规。
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1.出示要求:(1)读懂意思。
(2)明白其中的道理。
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1、待客之道(1) 有客拜访应将家收拾整洁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2) 客人来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
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7) 如会尊长老师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自己主动坐客位.(8)遇节日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2、故事:1礼节要注意:○2女孩的进步:○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一、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典故、绘本启智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基本介绍背诵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训练学生掌控声韵格律,从中获得语音、词汇、修辞学的训练,从中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德育目标1.使学生懂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睦同学,礼貌待人,认知他人,懂关爱。
2.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四、教学内容一年级传统文化主要以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一年级共四个单元,分别就是“胡瑗死守规、“尊师敬长”、“进则孝亲”、“和亲和亲近”。
本学年主要顺利完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
五、教学措施1.以背诵居多,教学形式多样化。
加插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经验。
通过绘本志成,使学生念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受鼓舞。
积极开展诗词大会和讲故事比赛。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著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现等交叠展开,并使每一个学生在旧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至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精品文档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发挥积极作用。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
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
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
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对于礼仪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良或者直接抛弃,如官场礼仪,吃吃喝喝送礼等不良习惯都应该取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