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考试解析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考试解析

离线作业考核《中外教育简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大学》答:《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书院答: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

3、时务学堂答:时务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

4、福斯特法案答: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颁布的法案。

其宗旨是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5、骑士教育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6、基佐法案答:基佐教育法案是法国王政时期由教育部长基佐于1833 年 6 月提出。

法案初步建立法国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确定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唐代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选举制度,它创立于隋,完备于唐,是继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选举制度。

2、简述宋代科举考试防范舞弊采取的措施。

答: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

0464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

0464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

0464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

“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3.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4.学在官府P17: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5.六艺P19: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6.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8.五礼P21: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9.孔子P3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

生平主要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

弟子多达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10.《论语》:有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1.有教无类P36: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族、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12.学而优则仕P38: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1、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2、教学相长:(1)《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3、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4、自然后果法: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基于儿童的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这样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是由其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

这种教育方法具有反封建专制教育的意义,但易引发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后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进一步发展。

5、星期日学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又称主日学校,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因而得名。

6、要素教育论:“要素教育论”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

中外教育简史作业1

中外教育简史作业1
④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2、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对教育产生了十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②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详见P101-102}
中国教育简史作业2
一、填空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2、《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朱熹由编定的。
2、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概括的教育目的。其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孟子认为处理好这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建于齐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性质上虽属官办,但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
2、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时期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将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施强化了学校的职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3、学田:是宋代政府资助地方官学的一项措施。即拨给地方官学一定的土地称“学田”,以田赡土,为地方官学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10、《大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是“明明德’’、“亲民”、“至善”
其中“明明德”是最高要求。(×)
改正:最高要求是“至善”
11、汉代太学建立于汉文帝时期。(×)
改正:建于汉武帝时期(前124年)
12、“三纲”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改正:三纲五常
13、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说”。(×)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在中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备受赞誉的名词,这些名词承载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解释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外教育的简史。

1. 德国学派(Dewey)德国学派,以杜威(John Dewey)为代表,是发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杜威主张以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来促进学习。

德国学派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2. 小班化教学(Small Class Teaching)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模式,通过减少学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指导和评估。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特征。

3. 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项目制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学习方式强调跨学科和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4.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并通过线上平台获取教材、资源和作业。

混合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评估手段。

5. 社交学习(Social Learning)社交学习是指在社交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过程,其中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合作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社交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群体讨论、合作项目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12中外教育简史《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一、填空:1、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荀子。

2、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3、壬子学制于1912年年公布实行?4、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领导人是黄炎培。

5、实施“四大教育”问题上,晏阳初提出运用的三大方式是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6、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7、费里教育法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原则,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日本规定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令是《教育基本法》。

9、1919年法国一些进步的社会人士和教师组成了“新大学同志会”,他们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

10、依照裴斯泰洛齐的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和谐地、全面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二、名词解释1、《劝学篇》《劝学篇》是张之洞洋务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著作。

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时,张之洞出版了《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劝学篇》分内外两篇。

内篇务正,“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共9篇;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共15篇。

张之洞深感当时中国封建统治不稳固,人心浮动,整个社会出现了“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的变局。

在这种危境中,中国亟图自保,即要保国保教保种。

基于这种出发点,兴学办教育就必须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可概括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在这里“优”指的是有余力的意思,整个这句话则释义为: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即要出仕为官。

孔子对人才的选用,不是以身份地位为标准的,而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并坚持“举贤才”的用人主张。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打印版)

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打印版)

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简称三、百、千。

2、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中,历史知识性的蒙书,以《蒙_求》最为流传。

3、康有为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对儿童实行“公养”、“_公育_”制度。

4、近现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教会式_5、为了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了被称为恩物的一系列玩具。

6、伊拉斯谟斯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采用直观教具来改进教学。

7、_福禄贝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8、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

9、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_三母_ ”。

10、_壬戌_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1、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_做_中学”,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12、陶行知曾指出,旧时的中国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_富贵病__。

13、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_自然教育_。

14、世界上最早推广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国家是_英国_。

15、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颜氏家训_》。

16、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_训诫类_ 类和知识掌故类。

17、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天性、习惯和_理性__。

18、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

19、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_孝悌__ ,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20、大约19世纪_80_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21、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和_女子师范_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一、填空题1、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简称三、百、千。

2、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中,历史知识性的蒙书,以《蒙_求》最为流传。

3、康有为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对儿童实行“公养”、“_公育_”制度。

4、近现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教会式_5、为了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了被称为恩物的一系列玩具。

6、伊拉斯谟斯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采用直观教具来改进教学。

7、_福禄贝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8、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

9、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_三母_ ”。

10、_壬戌_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1、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_做_中学”,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12、陶行知曾指出,旧时的中国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_富贵病__。

13、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_自然教育_。

14、世界上最早推广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国家是_英国_。

15、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颜氏家训_》。

16、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_训诫类_ 类和知识掌故类。

17、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天性、习惯和_理性__。

18、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

19、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_孝悌__ ,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20、大约19世纪_80_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21、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和_女子师范_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22、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_托儿所组织条例》,这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23、公元400年,罗马尼森宗教会议建立了收养弃子孤儿的“_乡村之家_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收容幼儿的福利机构。

24、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方法是家长制加_体罚。

25、福禄倍尔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_自我活动。

26、伊拉斯谟斯认为幼儿教育首先要注意体育,也要重视道德和知识教育,同时必须照顾到儿童由于天性爱好不同所引起的_个性差异(或差异)。

27、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始于1840年_福禄倍尔_ 幼儿园的成立,在此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不能算正规的教育设施。

28、《_世界图解》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29、进步主义_幼儿园运动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改革的开始。

30、19和20世纪之交,被誉为“瑞典智慧女神”的女作家爱伦·凯预言,20世纪将是“ 儿童的世纪”。

31、在先秦教育家中,荀子提倡“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

32、标志着我国官学制度建立的是汉代太学的创建。

33、朱熹的著作《_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官学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

34、亚里士多德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提出了_和谐教育_ 教育的思想。

35、陶行知曾指出,旧时的中国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

36、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_自然的教育_。

37、儒家经典“五经”是指《诗》、《书》、《易》、《礼记》、《春秋》。

38、西周“六艺”教育是指礼、乐、射、_御__、书、数。

39、西周时诸侯所设大学称为_泮宫_。

40、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内容是创办新式学堂_和留学教育。

41、先秦儒家提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_朋友有信_”。

后世称为“五伦”或“五常”。

42、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为_八股文_。

43、在_行为主义__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创了成绩测验及量表。

44、古罗马教育是在逐步接受了_希腊_ 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45、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是应当把_儿童_当做儿童看。

46、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基本方针是兼容包并,学术自由。

47、“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是先秦思想家荀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

48、昆体良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问题。

49、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分为__蒙学和经馆两类。

50、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用中英文教学的马礼逊学堂是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51、西周教育的核心是学在官府。

52、西周的学制系统分为国学和乡学_ 。

53、私学始于春秋而盛战国。

54、_墨子_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55、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的人是_孟子__。

56、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57、把知识教育作为道德形成的基本途径,为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开了先河的是苏格拉底。

58、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_自由教育__理论。

59、蒙台梭利在1907年设立的第一所“蒙台梭利学校”名称是_幼儿教育。

60、伊拉斯谟斯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采用直观教具来改进教学。

61.先秦儒家提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_朋友有信_”。

后世称为“五伦”或“五常”。

62.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为_八股文__。

63.汉代私学学生分做两种,称为:_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_64.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颁布的主要学制有两个,它们是_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年学制也算对)和壬戌学制。

65.蔡元培主张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_德智体美__。

”66.在_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创了成绩测验及量表。

67.戴高乐政府在1959 年连续颁布两项教育法令,即《教育改革法令》、《国家与私人学校关系法案》,特别是前者,至今仍是法国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

68.古罗马教育是在逐步接受了_希腊_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69.183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提案“_教育补助金案_ ”,以资助发展教育,表明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70.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是应当把_儿童_当做儿童看待。

71.《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____在止于至善_____。

72.《学记》认为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建国君民”和“__化民成俗_______”两个方面。

73.荀子提出____解蔽救偏,兼陈中衡_____思想,意思是认识事物一定要独立思考,避免被各种假象所蒙蔽。

74.战国时期儒家主要有八派,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孟子和__荀子_______。

75.科举制的基本涵义是以考试办法__选用人才_______。

76.从13世纪起,中世纪大学的神学院的主要教材是托马斯·阿奎那的《__神学大全_______》和《圣经》。

77.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打破传统惯例,只设法律、哲学、医学三个系,不设_____神学____系。

78.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中,可能的目的与职业相关,必要的目的与___道德目的____相关。

79.裴斯泰洛齐重视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为此,他被誉为“__贫苦者之友_______”。

80.杜威全部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就是“___做中学__”。

81.“启发”和“举一反三”都出自_《论语》_________一书。

82.魏晋时期儒学地位下降,形成儒道兼综的___玄学_______,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

83.身、言、书、判是唐代____吏部______考试的内容。

84.反映康有为关于教育制度设想的著作是____《大同书》_____。

85.提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的教育家是____梁启超___。

86.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以灵魂说为基础,提出了___和谐___教育的思想。

87对昆体良教育思想产生直接影响的教育家是____西塞罗______。

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教派和非国教派都大力创办学校,这类学校统称为__慈善学校______。

89.1870年英国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该法也被称为___福特斯法案_______。

90.1959年康南特曾对美国中等教育改革提出了___21___条建议。

91.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以_六艺_为纲。

9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_教育目的的主张。

93.科举制度中,考生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_生徒__;二是_乡贡。

94.反映梁启超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思想的论著分别是《论幼学》和《论女学》_。

95.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二所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_和陶行知创办的_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96.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宫廷学校_和_骑士教育_二种形式。

97.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__立法、行政、和司法__实行。

98.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是_贺拉斯·曼_。

99.赫尔巴特确定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明了阶段、联想阶段和_系统_阶段、_方法_阶段。

二、名词解释1、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2、教学相长:(1)《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3、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4、自然后果法: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

基于儿童的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5、星期日学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因而得名。

6、“要素教育论”:“要素教育论”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

在他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

7、黄老之学:依托皇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