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

合集下载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丛书突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入选名家均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
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同时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稿也
广—_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是其数十我教学生涯的积淀。入选名师均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知名的优秀教
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
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
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
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
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
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 -221年,到秦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和
。 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论述。而后,在东
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
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 <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
t 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在温病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部温热的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在刘景源的讲稿中,他详细阐述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首先,刘景源介绍了温病学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汉代,我国医家就开始探索温病学的理论框架。

温病学最早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医家经验总结,后来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景源指出,温病学的核心概念是“温热转化”,即通过调整人体的温度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后,刘景源详细解释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

据他介绍,温病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温病的发病机制,即温热在人体内部的生成和转化过程;二是温病的分类与诊断方法,即通过判断不同类型的温病来确定治疗方案;三是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调整温度平衡来治疗疾病。

刘景源在讲稿中还提到了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患者在感冒后出现发热症状,无法通过常规治疗缓解,但通过温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患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恢复。

这个例子证明了温病学在一些疑难杂症中的疗效,同时也展示了中医学在综合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此外,刘景源还指出了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他表示,目前温病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临床实践中缺乏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温病学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温热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体温度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方面。

刘景源鼓励更多研究者投身于温病学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之,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涵盖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并对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温病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中的温病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刘景源在温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继续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优酷第1讲: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第2讲:形成与发展——隋、唐至明、清与吴又可(12 第3讲:形成与发展——吴又可(2)、袁班、叶桂(1)第4讲:形成与发展——叶桂(2)、薛雪.第5讲:形成与发展——吴瑭第6讲:形成与发展——王孟英等诸家第7讲:形成与发展——结语温病的概念第8讲:温病的特点.第9讲:温病的范围和分类第10讲:温病与伤寒、温病的病因(1)第11讲:温病的病因(2)第12讲:温病的发病.第13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第14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第15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1)第16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2)第17讲: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第18讲:温病的诊法──辨斑、疹(2)──辨白第19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1)第20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2)第21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3).第22讲:风温——概述、卫分证治(1)第23讲:风温——卫分证治(2)第24讲:风温——卫分证治(3)、气分证治(1)第25讲:风温——气分证治(2)第26讲:风温——气分证治(3)第27讲:风温——气分证治(4)、热入心包证治(1)第28讲:风温——热入心包证治(2)——兼证证治第29讲:风温——总结;春温——概述第30讲:春温——气分证治(1)第31讲:春温——气分证治(20)第32讲: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第33讲:春温——血分证治(2)第34讲:春温——血分证治(3).第35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1)第36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2)第37讲:春温——总结;暑温——概述(1)第38讲: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第39讲:暑温——气分暑湿证治、营血分暑热证治(1)第40讲:暑温——营血分暑热证治(2)、后遗症证治(1) 第41讲:暑温——后遗症证治(2);冒暑第42讲:中暑;暑秽;湿热病辨治概述(1)第43讲:湿热病辨治概述(2)第44讲:湿热病辨治法则及禁忌第45讲:湿热病的从化湿温——概述第46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1)第47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2)第48讲:湿温——湿热并重证治第49讲:湿温——热重于湿及从化证治.第50讲:湿温——总结.第51讲:伏暑——概述、初发证治第52讲:伏暑——气分证治(1).第53讲:伏暑——气分证治(2)营分证治血分证治第54讲:伏暑——总结秋燥——概述第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第56讲:温燥——气分证治(2)、凉燥证治大头瘟概述.第57讲:大头瘟证治烂喉痧概述第58讲:烂喉痧证治、总结第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第60讲:温病的治疗(2)——六法第61讲:《外感温热篇》版本;第一条(1)第62讲:《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第63讲:《外感温热篇》第二条第64讲:《外感温热篇》第三条第65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1)第66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2)、第五条第67讲:《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第68讲:外感温热篇》第十条第八条(1)第69讲:《外感温热篇》第八条(2)第九条(1)第70讲:《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第71讲:《温病条辨》简介(1)第72讲:《温病条辨》简介(2)温病学讲座(共72讲)相关介绍刘景源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

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著名伤寒学家、内科医家李翰卿先生从医60余年,治学济人,学验俱丰,崇尚经典并能融合历代各家之长,善用经方且兼博采后世时方之精,临证最善起沉疴于妙用小剂之中,救危难于精析夹杂之间。

李老所传俱为真知灼见,读后收获良多。

本文便整理了李老43则临床辨证心法与广大读者同享。

1.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

如伤寒得证候群与温病得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2.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就是区别表里多少得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就是区别虚实多少得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得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3.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得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

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

当明辨之。

4.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就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就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

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脉),更有下肢发凉得见症。

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5.伤寒就是百病得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

例如,承气汤不就是单纯治伤寒得,当归四逆汤也不就是单纯治伤寒得。

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就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就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

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与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文本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温病学,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疾病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和《金匮要略》,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温病是指由于外邪入侵或内因紊乱,导致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温病可以分为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和里热证四类。

表寒证是指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寒冷症状,如恶寒、发热等;表热证是指外感热邪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等;里寒证是指由内因引起的寒邪侵袭内脏,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里热证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热邪侵袭内脏,主要表现为口渴、尿黄等。

在温病的诊断上,我们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辨析。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来判断病情;问诊是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指通过按摩和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这些诊断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辨别疾病的类型。

在温病的治疗上,中医药是我们的主要手段。

中医药治疗温病主要依靠草药配方,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草药组合。

比如,在表寒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温补的草药,如附子、干姜等;在表热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如黄连、连翘等;在里寒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溫中散寒的草药,如吴茱萸、肉桂等;在里热证中,我们会选择一些清热泻火的草药,如黄芩、生石膏等。

此外,我们还会结合其他疗法,如针灸、艾灸等,来辅助治疗。

总的来说,温病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医学分支,它对于认识和治疗温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温病理论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温病,提高治疗效果,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形成发展期·吴又可、袁班、史可法、叶天士、喻嘉言、吴鞠通、华岫云)同学们好,下面咱们接着讲瘟疫论,上次咱们谈到吴又可的瘟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的专著,他突破了《伤寒论》的框框,确立了温病特殊的治法,这是在温病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因为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只论述了温病里边的瘟疫,这一类疾病,而且瘟疫里面,他只论述了一个病,范围很窄,吴鞠通给他的评价,他说“得明季,就是明末吴又可,吴鞠通看到《瘟疫论》这本书,“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指出他的学术观点好多都是前人没有提到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是下面他有说“细查其法,再细看这本书,“未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就是不成体系,这句话说的也很中肯,瘟疫论确实不成体系,因为他只讲了一个病,他不可能成体系。

评价他的功过两不相掩,他有很大的成就,但也有它的不足,所以他给他下了八个字的考语,他说吴又可,“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他说他用心是很好的,但是学术不精,这个评价用咱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有点苛刻,因为在吴又可那个时代,他能够写出这一部书来已经是难能可贵,因为他那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水平不比清代,不比吴鞠通那个时代。

到了吴鞠通那个时代又经过了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很多医家的努力,温病学又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吴又可那个时代要高很多,所以吴又可那个时代,他学术就是这个水平,不是他本人水平的问题,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他能写出这部书来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但是呢,他也指出他的不足,确实是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这是关于第一部文学专著瘟疫论的评价。

下面咱们介绍一本特殊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证治心传》,这部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就是说温病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这本书,而且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少有人见到这本书,但是他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可以说占了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因为他的论述,他里面的论点可以说有惊人之论,就是说我们看了以后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它里面的内容和叶天士那篇文章,一会要讲,惊人的相似,很多话说的跟叶天士一模一样,它比叶天士早100年,大家看看谁跟谁学的?这不很明显吗?这本书成书于1643年,作者名叫袁班,字体庵,他是明末江苏省秦邮金高邮县人,古代叫秦邮,清代叫高邮。

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我没有查到。

书里面他也没有自己写序,所以其生卒年代不可考,但是它成书年代是很明确的,1643年,怎么知道,他是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

史可法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他守扬州,挂兵部尚书衔,袁班是史可法的幕宾,也就是他的私人顾问,史可法给他这本书写过一篇序,在序里,他对她写书的过程和这本书的价值做了评价,其中有一句话,具体的评价最明确的是这句,阐古今所必由之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这个评价是不是过分?我觉得不过分,说天下未见之书,确确实实在他之前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在他之后,叶天士说过,但是比他晚100年,那时候他们不可能见到,因为还没有叶天士,所以从内容来说,确确实实是天下所未见之书,吴又可的《瘟疫论》成书于1642年,他俩基本同一时代,而吴又可是江苏吴县人,都是江苏人,同时代,前后差一年,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他里边的内容和吴又可毫无关系,而且比吴又可要高的多,系统很多,广泛很多,这本书大概一共三万多字,其中涉及温病的部分有两篇,一篇是“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一年四季气候不同,用药不同,其中讲到了春天的风温,春温,夏天的暑热,长夏的湿温,秋天的秋燥,而且秋燥,他没有提凉燥和温燥的名字,但是他已经提出了凉和温的不同,用药也不一样,还谈到了冬温,也就是四时的温病他都谈到了。

不同的季节应该用什么药,写得很明确,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用要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用轻凉的药物。

还有一篇是《温热瘟疫辩》,在这一篇里,他就对温病和伤寒的区别,温病和瘟疫的区别,以及四季不同季节发生的,各种温病的治法都有非常明确详细的论述,具体用什么药,一味一味写得很清楚,特别是两句话,大家看一看,和叶天士说的一样不一样,“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府”他的话很长,我就掐中间的两句话,一个他说治疗温病,的是春天发生的风温怎么治疗呢?取清轻之味,这个清,是指凉药清热,这个轻是指,药物的质地轻扬,他特别提出来像银花,连翘,牛蒡这一类药,取质地轻扬宣透,能够清解表热的药物,干什么呢?清肃肺卫,提出卫分的问题,清除肺卫的风热,如果治疗的不对,如果失治久延,渐入荣分,这个荣分就是营分,前面说的是荣分,后面说的是营分,荣营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逐渐入营分,又有顺传和逆传的不同证候,大家知道叶天是外感温热篇,提出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他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只提了一个逆传,没有提出顺传这两个字,所以顺传这个名字从叶天士就没有提出过,后来是王孟英分析有逆必有顺,那么逆传心包,顺传就应该是向下到胃,这是分析出来,并不是叶天士提出来的,叶天士没有提过顺传这个名词,而且袁体庵,他提出“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府,提的很明确,顺传就是传到胃,所以王孟英他们分析顺传,是经过推导推出来的,并不是叶天士提出来的,它比叶天士早,而且提出来逆传的问题,顺传的问题,卫分的问题,荣分的问题,顺传是到胃府,说的很明确,所以他和叶天士之间究竟什么关系真的很难说,是不是叶天是看过她这篇文章?或者是得到过他后人的口传,咱们都不敢说,但是应该说,他这些内容比叶天是要早100年,因为它是1643年提出来的,因为史可法写是1643年,写序就说明这本书完成了,叶天士的内容,什么时候说的呢?我推断大概是1740前后,因为叶天士是歿于1746年,而叶天士他那篇文章,是晚年给学生口述的,因为晚年吧,大概是这个年代也不会再早,再早到十年乐不起了,所以袁体庵,比叶天士要早100年,而且它们的内容惊人的相似,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那篇文章,看看那篇文章就知道了和叶天士是一脉相传的,我以前也怀疑叶天士那篇文章说的那么清楚,创立了温病学派,它就一点继承性也没有,他自己就自己就那么清楚,就说他活了80岁,他80岁,不可能80年都看病吧,他还得有20年学习吧,他怎么可能把温病说的那么清楚?肯定有所依据,肯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这这点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究竟是怎么继承来的?不知道。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他跟叶天士的来路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叶天士究竟看没有看这本书,不知道,但是应该说他们内容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本书埋没了,史可法给他写序是在1643年,史可法当时也表示,这本书非常好,非常实用,因为当时正是战乱年间,正是明和清打仗的时候,他说“烽焰稍息“就是说表示战乱稍微稳定一点,准备把这本书刻板印刷发行,这是1643年写的序,可惜1644年,就是明崇祯甲申这一年明朝就灭亡了,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殉国了,那么,这本书也就默默无闻了,因为当时正在战乱,没有刻成,那么后来怎么出来的呢?到1858年,这过多少年了,这本书传到玄孙第五代孙手里,他玄孙有一个同事叫赵观澜,他们两个在一块儿修邑志县志,一起写县志,赵观澜通过这种关系,从它玄孙手里看到这本,看到这本看到的时候已经蠹蚀过半,所谓蠹蚀过半,就是被虫子咬了一半了,他就根据残本重新抄了一遍,他抄了一遍,没有敢改动,就是重抄,这是在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他抄了以后也并没有刊行,如果当时刻版印书,那个费用很高,一般人刻不起这本,所以这本书又放下了,放到什么时候呢?放到1924年,1924年,浙江的裘庆元,字吉生,他在杭州成立三三医社,这个三三医社近代史很有名,当时很活跃,他刻板印书,是三三医书,他这个三三医书,里面收集了99种,其中很多都是失传本,都是手抄本,没有发行过,其中就有这一本证治心传,他把他刻在三三医书第二卷,第25种,所以所以这本书从哪看到呢?第一次出版是在1924年,三三医书第二卷,他一共分三卷,第二卷第25种,流传下来了。

这个三三医书最近又重新出版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里面有这么一篇。

内容不多,但是讲得非常精辟,关于瘟病的发生发展,温病和伤寒的区别,温病和瘟疫的区别,四时温病治疗用药,讲得和叶天士非常的吻合,这部书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引起重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没有单行本,三三医书这么大部头里面有99种,而且他不是第一卷,他是在第二卷的第25种里面,很难被人发现,但这本书非常好,他这两篇文章,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辩,对后世有启发,虽然这本书没有流传,没有人见过,但他所说的内容肯定有人见过,或者当时流传过,所以也是我觉得叶天士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当然我丝毫没有否定叶天士的意思,叶天是比他讲的更明确,但是他们为什么这么相似?这是一个问号,赵观澜抄这部书的时候,他加了按语,他也有很多感慨,他说,这本书和吴又可同时代,但是比吴又可瘟疫论的水平要高得多,比吴又可要讲的明白,如果当时吴又可和袁先生两个老先生坐在一块儿能够好好的研究研究温病,那就不光是瘟疫,写出一本书来,那就轮不到叶天士,他说的很明确,他说后人,但知道温邪上受这个词,是叶天士提出来的,而不知在叶天是之前早就提出来了,如果说吴又可和袁体庵,他们两个在一块儿研究的话,这温病学的成形、行成肯定要提早100年,我算了算也差100年,但是可惜那个时候正是战乱年代,不可能他们俩坐在一块儿,所以温病学的形成就错后了100年下面咱们讲第三部分《尚论篇》,《医门法律》这本书他的原名叫《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397法》,这不像书名,把这个书名太长,故简称尚论篇,还有一本叫医门法律,作者是喻昌,字嘉言,他是江西南昌新建人,因为古代新建称为西昌,所以喻嘉言,晚年又自号西昌老人,大家看有些引文引用喻嘉言的话,就成喻西昌,他生于1585到1664年间,是明末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他到晚年,大概清初顺治元年,定居于江苏常熟,最后死在那里,他的外甥把他的遗体运回了西昌,他活了80多岁,活的年代很长,这么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在伤寒论的研究上也是很独特的一家,他这两部书虽然不是瘟病的专注,(尚)这个是1648年,这个是1658,这两部书都不是温病的专注,但是这里边谈到了温病的问题,在尚论篇里,在卷首,篇名叫详论瘟疫以破大惑,一篇文章专门讲瘟疫,具体内容很多,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念念,听听就行。

关于邪气的入侵途径及所犯部位,他说,然从鼻口所入之邪,侵犯的部位和吴又可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吴又可说的是募原,他说“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此三交焦定位之邪也”也很明确,邪气从口鼻先进入中焦,然后在弥漫到上焦下焦,所以说,邪犯三焦,这种说法,给后世吴鞠通提供了条件,温病条辨以三焦辨温病,有没有启示?应该说有启示,另外,关于温疫和伤寒的伤寒的区别,他说“伤寒邪中外廓,故一表即散,(一发表就散了)疫邪行在中道,故表之不散,(从口鼻如三焦,不能发表)伤寒邪如胃府,泽腹满便坚,故可攻下,疫邪在三焦,散漫不收,下之复合(下也没用,这是讲伤寒和温疫的区别)”关于治法,他特别提出来,“未病前先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