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温病学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丛书突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入选名家均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
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同时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稿也
广—_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是其数十我教学生涯的积淀。入选名师均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知名的优秀教
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
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
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
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
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
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 -221年,到秦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和
。 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论述。而后,在东
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
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 <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
t 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省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中医学院(现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著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他们的讲稿有着时代的气息和鲜明的特点,沉淀了他们多年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在温病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部温热的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在刘景源的讲稿中,他详细阐述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首先,刘景源介绍了温病学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汉代,我国医家就开始探索温病学的理论框架。
温病学最早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医家经验总结,后来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景源指出,温病学的核心概念是“温热转化”,即通过调整人体的温度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后,刘景源详细解释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
据他介绍,温病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温病的发病机制,即温热在人体内部的生成和转化过程;二是温病的分类与诊断方法,即通过判断不同类型的温病来确定治疗方案;三是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即通过调整温度平衡来治疗疾病。
刘景源在讲稿中还提到了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个患者在感冒后出现发热症状,无法通过常规治疗缓解,但通过温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患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恢复。
这个例子证明了温病学在一些疑难杂症中的疗效,同时也展示了中医学在综合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此外,刘景源还指出了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他表示,目前温病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临床实践中缺乏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温病学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温热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体温度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方面。
刘景源鼓励更多研究者投身于温病学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之,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涵盖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并对温病学的研究方向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温病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中的温病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刘景源在温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继续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优酷第1讲: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第2讲:形成与发展——隋、唐至明、清与吴又可(12 第3讲:形成与发展——吴又可(2)、袁班、叶桂(1)第4讲:形成与发展——叶桂(2)、薛雪.第5讲:形成与发展——吴瑭第6讲:形成与发展——王孟英等诸家第7讲:形成与发展——结语温病的概念第8讲:温病的特点.第9讲:温病的范围和分类第10讲:温病与伤寒、温病的病因(1)第11讲:温病的病因(2)第12讲:温病的发病.第13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第14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第15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1)第16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2)第17讲: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第18讲:温病的诊法──辨斑、疹(2)──辨白第19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1)第20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2)第21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3).第22讲:风温——概述、卫分证治(1)第23讲:风温——卫分证治(2)第24讲:风温——卫分证治(3)、气分证治(1)第25讲:风温——气分证治(2)第26讲:风温——气分证治(3)第27讲:风温——气分证治(4)、热入心包证治(1)第28讲:风温——热入心包证治(2)——兼证证治第29讲:风温——总结;春温——概述第30讲:春温——气分证治(1)第31讲:春温——气分证治(20)第32讲: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第33讲:春温——血分证治(2)第34讲:春温——血分证治(3).第35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1)第36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2)第37讲:春温——总结;暑温——概述(1)第38讲: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第39讲:暑温——气分暑湿证治、营血分暑热证治(1)第40讲:暑温——营血分暑热证治(2)、后遗症证治(1) 第41讲:暑温——后遗症证治(2);冒暑第42讲:中暑;暑秽;湿热病辨治概述(1)第43讲:湿热病辨治概述(2)第44讲:湿热病辨治法则及禁忌第45讲:湿热病的从化湿温——概述第46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1)第47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2)第48讲:湿温——湿热并重证治第49讲:湿温——热重于湿及从化证治.第50讲:湿温——总结.第51讲:伏暑——概述、初发证治第52讲:伏暑——气分证治(1).第53讲:伏暑——气分证治(2)营分证治血分证治第54讲:伏暑——总结秋燥——概述第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第56讲:温燥——气分证治(2)、凉燥证治大头瘟概述.第57讲:大头瘟证治烂喉痧概述第58讲:烂喉痧证治、总结第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第60讲:温病的治疗(2)——六法第61讲:《外感温热篇》版本;第一条(1)第62讲:《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第63讲:《外感温热篇》第二条第64讲:《外感温热篇》第三条第65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1)第66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2)、第五条第67讲:《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第68讲:外感温热篇》第十条第八条(1)第69讲:《外感温热篇》第八条(2)第九条(1)第70讲:《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第71讲:《温病条辨》简介(1)第72讲:《温病条辨》简介(2)温病学讲座(共72讲)相关介绍刘景源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_二_

石
虫虫
对 " 只姑仍旧贯 "未敢更易一字 ! 稍有疑义者 " 附以按 语 " 以 醒 眉 目 云 尔 ! 时 在 咸 丰 戊 午 -%#-# 年 . 中 秋 节后二日 ,! 赵氏虽将残搞重抄 " 但亦未能为之刊行 ! 迨至 %&.+ 年 " 浙江绍兴裘庆元 - 字吉生 " 生于 %#’+/
%&,# 年间 . 于杭州成立 ( 三三医社 ," 编纂出版 $ 三三
% "!%
先生名袁班 " 字体庵 " 明末江苏秦邮 - 今高邮 . 人 " 曾 为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 ! 袁氏虽不以 医为业 " 但曾博究方书 " 并于临证中随笔记录 " 辑成 一书 " 名为 $ 证治心传 &! 此书曾由史可法作序 "$序 & 中说 ’( 幕宾袁子体庵 " 顾影无俦 " 居珠湖之浜 " 喜读 书 " 达通塞 " 其才如五石之瓠 " 不适于用 ! 然济人利物 之心 " 未尝去怀 ! 早年侍亲疾 " 博究方书 "深得异人秘 授 " 遂以天下之疲癃残疾为己任 ! ++ 袁子之 $ 心 传 &" 则折衷诸家 " 参以临证经验 " 有疑似难明者 " 发 挥奥蕴 " 随笔记录 "以待质正 ! 予嘉其阐古今所必由 之理 " 实天下所未见之书 " 俾后进者引而伸之 " 平时 得之于心 "临症应之于手 "裨益苍生 "非浅鲜也 ! 于戎 马倥偬之际 "抽闲阅勘 " 俟锋焰稍息 "亟付手民 " 以饷 世之习医者 ! 苟研求而有得焉 " 将免杀人之恶名 "而 为生人之仁术 " 岂不懿欤 1 时在崇祯岁次癸未仲秋 月 " 兵部使者溧阳史可法识 ,! 史氏之序 "对袁氏之书 并非虚赞 "而且他表示在战乱稍停之后 "要将此书刊 印发行! 令人遗憾的是" 史氏写序是在崇祯癸未 -!",+ 年 ." 而次年 "即甲申 -%",, 年 ." 明朝即被满清 所亡 " 而史可法也因扬州失守而殉国 !$ 证治心传 &一 书终未得刊行 " 以至淹没二百余年 ! 至清咸丰年间 " 此书稿传至袁班玄孙之手 " 其同乡赵观澜得见遗稿 " 遂重新抄录并加按语 ! 赵氏在按语中说 ’(澜因先生 为吾邑先达 " 兼与其玄孙同局襄修邑志 " 始获此书 ! 字迹冖蚀过半 " 用特重录以免淹没 ! 奈无别本可以校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诊治温热病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景源教授在温病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成果显著,他的讲稿更是凝聚了多年的经验与智慧。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温病曾多次肆虐,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然而,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
刘景源教授首先强调了温病学的发展脉络。
从《黄帝内经》中对温病的初步论述,到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部分相关内容,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成熟与完善,如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每一个阶段都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病因方面,刘景源教授指出,温邪是导致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多种类型。
这些温邪具有从口鼻而入、发病迅速、传变较快等特点。
而且,温邪的致病与环境、人体正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在炎热潮湿的季节,湿热之邪就容易盛行;而人体正气不足时,也更容易感受温邪而发病。
温病的诊断是一个关键环节。
刘景源教授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症状、舌象、脉象等来判断温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例如,发热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但不同类型的温病发热特点有所不同。
风热病邪引起的发热往往伴有微恶风寒;暑热病邪导致的发热则多为高热、大汗;湿热病邪所致的发热常表现为身热不扬。
舌象在温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舌红苔黄燥多提示热盛津伤;舌苔黄腻则可能是湿热内阻。
脉象方面,洪数脉多主热盛,濡缓脉常与湿邪相关。
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刘景源教授更是深入剖析。
他强调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辨证的两大主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各不相同。
卫分证以辛凉解表为主;气分证则根据热邪所在部位的不同,采用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利湿等治法;营分证宜清营透热;血分证则需凉血散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
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孙思邈《千金要方》要晚100年,它里面也有20几个治疗温病的,还有预防的,防止稳定的方剂,总归在这几部著作里面,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是从理论上从辩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还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从战国开始,到隋唐时期,温病学说,在这些个经典著作里面还有后世,这些重要的著作里面有记载,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形成温病学,这么一个完整的学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分期,把这个阶段叫做萌芽时期。
给是后世提供了研究的题目,可以说是提出了研究的课题,他本身并没有完成温病学说。
第二个阶段是宋金元唐以后不就是宋吗?从宋到金到元,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温病有所研究,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有所发生,这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宋代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所以,后世的伤寒学者叫他郭白云,他生于北宋南宋之间,他的著作叫《伤寒补亡论》,这个大概成书于公元1181年。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这段话说的非常明白,在《伤寒补亡论》里面,他提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这就《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句话,铜仁他又提出来“冬不伤寒”冬天并没有感受寒邪,而是春天感受了风寒温气但是他比较笼统,风寒温气,当然,春天早春,天气比较寒冷,它也有寒,或者是暮春,感受了温邪。
总而言之,也有春天,自己感受风寒或者温气而发病的,这根本和冬天无关,也叫做温。
这段话很明确,他继承认伏寒化温,同时特别明确的提出冬不伤寒,冬天并没有感受寒邪,而是春天自感风寒温气,而发病。
和冬天的寒邪没关,这个观点,就是春天新感邪气,实际上就为后世提出来温病分为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这么两大类,一直到今天还是这么分的,从温病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有各种分类发法,其中有一种就是伏气和新感,他们俩的区别就在于,伏气温病起初以里热为主,他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是高热,当然,也可以有表证,那叫新感引动伏邪。
这个咱们在后边再讲,新感温病和它不一样,初起必然有一个表证的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就是以初起是里热还是表证来曲分,这么两大类,这两类治法是不一样的,病种也不一样,所以直到今天还有这种方法方法,从谁开始,可以说是从郭白云发端,这个学说了不起呀,从战国一直到隋唐,都认为温病是伏气和新感无关,这是多少年?到他这本书1181年,战国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结束,1300多年,最晚也有1300多点,这段时期,中医对温病的认识始终是在伏气学说这个范围内徘徊,而且没有很大的进展,没有新的东西,到他提出这句话,很不简单,为后世研究温病,不仅是伏气,而且有新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虽然话不多,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价值很高。
那么,在郭白云之后,咱们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明确,金代的刘完素,就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
是四大家里面对温病学贡献最大的,首先应该说是刘完素,他生活在北方,当时金和南宋两个政权是共存的,南方是宋,他是生活在金代,他是北宋末年到金,他的著作也都是在金代完成的,所以咱们把他列为金元四大家,这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应该算宋朝人,实际上他生活在北方,他字守真,号通玄先生,因为他生在河北的河间府,就是现在的河间市,后世就直接把它叫做刘河间,他的主要著作很多,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
这几部书,不是温病的专著,但是里面都谈到了温病的问题,这本书对他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扩展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大家都很清楚,病机十九条是内经里面讲病机讲的最明确的,他在这十九条的基础上,把火热病范围扩展了,在病机19条,关于火证热证的基础上,他加以大大的扩展,范围很广,特别提出来,外感六淫,热症居多,提出来寒凉清热,用寒凉的药来治热病,所以后世就把它叫做“寒凉派”,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人总结说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是什么呢?“六气皆从火化”,这句话不是他本人说的,不是刘河间说的是谁说的呢?是叶天士,叶天士总结刘和间的学术思想,他提出来,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核心是六气皆从火化,他对用寒凉药来治热病,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这个很了不起。
他特别提出来这么几个方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六一散),为什么强调这几个方呢?这两个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是表里双解,伤寒论明确的提出来,表不解不可攻里,刘河间认为表不解也同样可以攻里,只要有里热就可以攻里,所以他用表里双解的方法,里面用石膏,用大黄,用芒硝,外面用麻黄,他是辛温的药和寒凉的药,配合使用,表里双解。
防风通圣散,大家都很熟悉,现在有成药经常用,所以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天水散就是咱们说的六一散,滑石六,甘草一,这也是常用的方这几个方,这几个方剂都是他创的,所以后世用寒凉清热的药来治温病,影响非常大,所以后世说他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
因为他这几部著作都不是专门的温病著作,他也并没有把并形成完整的辩证论治体系,所以只能说他奠定了基础,是奠基人。
后世有这种说法“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什么意思呢,伤寒病应该遵循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六经辨证,六经治法,热病,当然就是温病,用刘河间的寒凉清热的方法。
这个地位非常高。
可以说在温病的治疗学上,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温病治疗用寒凉清热。
他给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河间之后,是元代的,王履。
王履,他生于元末明初。
字安道。
他是江苏昆山人,他的著作《医经溯洄集》他的这本书里非常明确的提出来,说了一句非常明白的话。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不能和伤寒混在一起,为什么不能混称伤寒?区别在哪里?”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火郁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这段话说的很明确。
这是令。
不是冷,伤寒是冬天感受了寒邪,气候寒冷的时候,感受寒邪,天令是气候,当时就发病,所以他是寒邪在表。
闭其腠理寒主收引,受寒之后皮肤肌肉,毛孔收缩。
寒主收引吗?腠理闭塞。
所以非用辛甘温的药,之德是麻黄桂枝,麻黄辛温,桂枝辛甘温,非用麻黄桂枝这一类的药物组成方剂发散寒邪不可,寒邪必须要散,辛温表散,而温病热病统称都是温病。
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
它是主张新感温病还是伏气温病,还是伏气的观点,他还是认为冬天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
什么时候发的,伏而后发,所以后世把,温病叫做伏而后发。
寒邪潜伏在体内。
到春天气候温暖了,阳气生发了,腠理开泄了。
体内的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他说。
火郁内而达于外。
里面的热向外来,他不是外表的寒邪有体表向里去,而是热邪从里向外发,大家注意这句话,郁其腠理,这个是闭起腠理。
寒主收引,腠理是闭塞的,所以非发散不可,热邪从里向外发,腠理并不闭塞,是火郁在体表发散不出去,体表并没有寒邪,腠理并不闭塞,二只是气机郁滞,所以非用辛凉的,苦寒的,或者是酸苦的这一类的药物组成方剂不可,这不用散之,用“解之”用辛凉苦寒来清解里热,不能用辛温发表,这句话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伏气温病的这个框框,但是他明确地提出来,伤寒温病的病机不一样,一个是腠理闭塞,一个是腠理郁滞,一个是寒邪在表,非发散不可,一个是热邪从内到体表来了,一清就解了,所以这边用辛温,这边辛凉或者苦寒,整个儿提出来温病和伤寒的病机不同,治法也不同,这句话说的是再明白不过,所以他的结论是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吴鞠通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里边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至王安道也就是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他第一个从理论上突破了,突破了用辛温解表来治疗温病,这个框框,而懂得了辩证温病,这个变评价相当高,但是也指出来,“惜其论之未详,方法未备”吴鞠通提的很中肯,王履从理论上把温病和伤寒两个不同的,治法不同提出来,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但是就这么一句话“论之未祥”,具体应该怎么办?温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应该怎么治疗,不详细?立法也不完备,就提出一个心凉,苦寒,酸苦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