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
结合变形记阐释对异化的理解

结合变形记阐释对异化的理解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的身体发生了异变,从人变成了甲虫,这象征着他与正常人类社会的脱离。
他无法再以正常人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格里高尔的异化也反映在他与家人和社会的关系上。
他的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恐惧和厌恶,逐渐将他排斥在外。
他成为了家庭中的陌生人,与社会也失去了联系。
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异化是指人在社会中失去了自我,变得与自己的本质相背离,与他人和社会产生了隔阂和冲突。
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人们可能在工作中感到迷失,成为工作的奴隶,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意义。
或者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变得冷漠和自私。
《变形记》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深刻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对异化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保持与内心的联系,防止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异化。
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
人性在“异化”中复苏—— 《变形记》解读

人性在“异化”中复苏——《变形记》解读杨秀喜毫无疑问,“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主题,奏响这一主题的最强音者当推卡夫卡的不朽名作《变形记》。
在《变形记》中,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确实是骇人听闻的“异化”。
然而细究其文,我倒觉得就人性意义而言,主人公格里高尔与其说是异化了,还不如说是复苏了。
换言之,格里高尔因其人形的异化而获得了人性的复归。
格里高尔在变为甲虫之前,他是一个活人,但他却徒具人形。
因为他在本质上已异化为物,亦即他早就丧失了人性而只有动物性。
所谓人性,简言之,就是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属性,即人有自觉的自我意识。
表现为人懂得活着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人有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欲求。
动物没有这些基本属性,它们只凭本能生存,是一种不自由的盲目的存在。
格里高尔变形之前,他过的是非人的生活,他是动物性的存在。
作为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终日奔波在外,大部分光阴消耗在火车上或旅店中。
其工作之辛苦劳累,其饮食之粗糙低劣的确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不仅如此,格里高尔的生存还缺乏起码的安全感。
他时时受着遭解雇而失业的威胁。
尽管他竭尽全力地勤勉工作,仍免不了受上司的训斥和同事的排挤。
即便在家里,他也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
他实际上已沦为工作的机器。
格里高尔自己就说过,自己只是“老板的一条走狗,没有骨气和理智”。
总之,繁重的商品劳动完全剥夺了他作为人应有的情感、意志、自由、权利和尊严。
卡夫卡说:“为每天的面包所感到的忧虑,摧毁了一个人的性格。
”此言极是。
从格里高尔的存在状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马克思这段话的深刻精辟:“工入生产得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善,工人自己就越畸形。
”,在这样一种活着不比动物更好的残酷现实之下,格里高尔潜意识里或许早就涌动着变成动物的欲望。
因为只有变成动物,或许才能摆脱纯粹商品劳动的重轭,才能逃避自己艰辛的存在境况。
人性在“异化”中复苏——《变形记》解读

人性在“异化”中复苏——《变形记》解读
杨秀喜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毫无疑问,“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主题,奏响这一主题的最强音者当推卡夫卡的不朽名作《变形记》。
在《变形记》中,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确实是骇人听闻的“异化”。
然而细究其文.我倒觉得就人性意义而言,主人公格里高尔与其说是异化了,还不如说是复苏了。
换言之.格里高尔因其人形的异化而获得了人性的复归。
【总页数】2页(P3-4)
【作者】杨秀喜
【作者单位】贵州省榕江市第一中学557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通向人性复苏之路——《朗读者》中汉娜形象解读 [J], 陈晨
2.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德莱塞小说中的人性异化r——以《美国悲剧》为例 [J], 孔慧玲
3.人性的枷锁--解读《变形记》中的甲虫意象 [J], 袁丽
4.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德莱塞小说中的人性异化——以《美国悲剧》为例 [J],
孔慧玲;
5.人性的扭曲与复苏——《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历程解读 [J], 邓美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变形记》的异化人生读后感

《变形记》的异化人生读后感《<变形记>的异化人生读后感》《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以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读完这部作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名旅行推销员,他肩负着家庭的经济重担,过着单调乏味、压力巨大的生活。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形,不仅使他的身体失去了人形,更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绝望之中。
起初,格里高尔还试图以甲虫的身体去适应人类的生活,他担心自己的工作,害怕失去经济来源会给家庭带来灾难。
然而,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父亲的愤怒和厌恶,母亲的恐惧和无奈,妹妹的冷漠和嫌弃,让格里高尔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被视为家庭的一员,而是一个累赘和负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前,为了家庭默默付出,拼命工作,却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关心和理解。
而当他失去了作为人的外形和劳动能力后,家人立刻对他失去了耐心和爱心,甚至希望他快点死去。
这种亲情的扭曲和异化,让人感到无比的心寒。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
格里高尔的工作压力巨大,每天都在奔波劳累,却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他的变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残酷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反抗。
然而,即使变成了甲虫,他依然无法摆脱痛苦和折磨,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之中。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否也像格里高尔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我,被工作和压力所异化,成为了金钱和利益的奴隶?此外,《变形记》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初,家人虽然感到震惊和害怕,但还是试图照顾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压力和不便让他们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最终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变形记》中的异化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变形记》中的异化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变形记>中的异化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
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在某种环境或力量的作用下,逐渐失去自我,变得陌生和扭曲。
那么,在《变形记》中,这种异化究竟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呢?首先,小说反映了劳动对人的异化。
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勤劳的旅行推销员,为了家庭拼命工作。
他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占据,每天早早起床,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他的辛勤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他身心俱疲。
在变成甲虫后,他无法再工作,立刻被家人和社会所抛弃。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而成为了一种压迫和奴役人的手段。
人们在工作中失去了自我,变得像机器一样机械地运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次,家庭关系的异化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前,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家人对他依赖有加。
但当他变成甲虫后,家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恐惧和妹妹的冷漠,让格里高尔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绝望。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在疲惫时可以依靠的地方,但在小说中,家庭却成为了利益的结合体。
一旦个体失去了经济价值,就会被家庭所排斥。
这种家庭关系的异化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功利,亲情在利益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再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格里高尔在变形后,无法用人类的语言与家人交流,他的内心世界无人能懂。
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人们没有像格里高尔那样的生理障碍,有效的交流也常常难以实现。
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孤独,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关心。
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戴着面具生活,无法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交流的障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社会的冷漠。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2《变形记》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变形记》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检测卷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有关“变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悲惨的处境已无力改变,因而不再抗争。
B.格里高尔家人是“人形虫心",当格里高尔不能做挣钱机器时,便态度冷漠、残酷。
C.格里高尔被父亲粗暴赶回房间,此刻开始变得压抑、忧郁,以致失去自我。
D.格里高尔身上的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最终被物化成甲虫。
2.下列有关小说视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协理员跑走、父亲关门等,推进了情节发展。
B.在描写书房环境和他人反应时,小说也穿插运用了格里高尔的视角。
C.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有助读者切身体会格里高尔的悲剧遭遇并分析成因。
D.格里高尔的视角有助读者感受格里高尔被家人无情排斥的焦虑心理。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4.《变形记》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巧,小说采用双重视角,即格里高尔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者两个视角,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格里高尔的异化现象探究

格里高尔的异化现象探究格里高尔的异化现象探究王红琴摘要:格里高尔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的主人公,小说中格里高尔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变形直至死亡,由“人”到“虫”,这是一个荒诞的异化的悲剧。
格里高尔的异化,看似偶然,实际则是环境压迫、内心压抑下的必然结果。
对这种异化现象进行分析,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思考生活。
关键词:《变形记》;格里高尔;异化格里高尔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中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
他由人至虫的异化折射出西方社会一定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极度的隔膜和孤独,这正是人类在物质文明发展之时伴随而来的异化状态。
小说中,人性领域的冷漠、内心世界的悖谬和生存结局的异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何为异化呢?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人成为了非人,将人变成物,使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格里高尔在异化后具备了甲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却唯独没有获得甲虫的飞翔能力。
如果格里高尔具备了甲虫的飞翔能力,他就能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卧室,不再寄希望于亲情的慰藉,不再受限于虚伪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许他就能从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得到自由和解脱。
然而异化后的他只能爬行,这就使他无法躲避那些来自人类的伤害和攻击。
他不自由的生存状态,让他无法进入甲虫的世界。
因为他不仅在外形上与甲虫不同,关键是他还存在着人的意识和情感。
回想曾经,往事历历在目。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他拼命地干工作,无暇休息,却得不到理解。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在变成甲虫后,最终被亲人抛弃而死亡。
无论在人的世界还是在甲虫的世界,格里高尔都是异类,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格里高尔的异化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一、异化的社会背景马克思曾经写道:“异化即是现实的物对人进行的绝对统治,物质产品对生产操控者的统治。
”[1]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金钱利益的诱惑开始一点点地腐蚀着人性,人就被严重异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格里高尔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弗洛姆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也异化了。 本该 是爱的情感 将人联结成友好伴侣,符合人性的关系蜕变成“一种两 个 抽 象 物 、两 个 活 机 器 之 间 相 互 利 用 的 关 系 ”,〔3〕即 成 了 一 种 相 互 间 有利可图的交易关系。 “我给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你是知道的,你也知 道应当用什么样的墨水给我书写卖身契;我使你受用,我也要从你身 上捞一把”。 〔4〕这便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人 与人变成了两个抽象物, 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相互利用的需要才 联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成了一种交易、买卖关系。 他们彼此
4 结语
在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与自然、与他人、与 真实自我疏远而又对立。 作为一位有社会使命感的作家,卡夫卡 在作品中竭力去表现现实的残忍和悲哀, 积极融入个人主观体
验,细腻地表现人多方面的异化和无奈,折射出资本主义私有制 度下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与异化。 这在《变形记》 中的表现尤为深刻。 因此,作者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出发,对格 里高尔人性异化的几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窥探出了卡夫卡的困惑 与矛盾。这不仅是他个人性格解构所造成的,同时也是那个社会时 代的产物。 由此,不难看到,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 保持自我,充分发挥生产能动性,防止人性的异化,用爱心来浇灌 人性与生活。
关键词:人性异化论 弗洛姆 格里高尔 异化 爱 中图分类号:I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111(2011)02-0028-02
人性论是弗洛姆人性异化论的前提和基础。 他认为,“人性包 括生理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满 足各种心理需要,人才有可能健全与快乐。 ”〔1〕否则,人就会被“异 化”。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虽然表面上生活富足,但实际上非常不 健全,人的精神贫乏,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不能成为他潜在的 那个样子。 他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在本质上,异化就是对人的创造性— ——生产性潜能的否定。 在 社 会关系领域,人性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自己 关系的异化。
(上接第 28 页)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表现。 在这一真正活动的过 程中,人使自己得到了发展,变成了人自身;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即 产品的一种手段,而且就是目的本身,它是人的能力的一种有意义 的 表 现 。 因 此 劳 动 带 来 愉 快 。 ”〔6〕这 是 弗 洛 姆 对 劳 动 的 理 想 的 企 盼 。 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这一理想是没有实现的, 而且走向了它 的反面。 劳动越发成为一种获得金钱的手段,而根本不是一种有 意义的活动。 在异化的劳动中劳动的意义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它不再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创造性,而成了一种强制与责任, 人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人的生命逐渐被否定。
综述,在柏格森那里,审美活动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审美就 是离开现实寻求超理性的“绵延”或“实在”,借助“同情”的方式来 直觉非物质、 非实体、 非事物的绝对自由意志的运动和流变,将 “美学”从理性世界拉回到感性世界中去,是“美学但作为对 美学回归感性的伟大尝试,其历史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3 格里高尔的创造性的异化— ——劳动本质的异化
弗洛姆相信:“劳动是人的自我表现, 是他的 (下转第 35 页 )
文 学 界·文 学 评 论
愿放弃对自然的模仿” 艺术家要长期同实在的外部表现接触,即 对“自然”的模仿,熟悉并掌握大量形象材料进而透析实在的秘 密,回归“自我”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创造,没有这个前提艺术创造 是不可现象的。 “直觉在我们与其他生物之间建立了同情性的通 讯,并且扩大了它带给我们的意识,而将我们引入了生命本身的 领 域 ,互 相 渗 透 进 行 着 无 穷 无 尽 的 创 造 ” 〔2〕 “同 情 ”也 是 观 照 “非 我”的最佳方式。 而“同情”又颇具个性化,不同的创造主体对于同 一个审美对象产生的情感往往是不一致的,艺术创造是“不可预 测形式的创造”,“不可预测”就在于“同情”的独特性。 柏格森主张 艺术创造者要有独特的个性品质。
文 学 界·文 学 评 论
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
黄秋晓 王宏威 (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文 章 运 用 弗 洛 姆 的 人 性 异 化 论 ,对 卡 夫 卡 《变 形 记 》中 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人性的异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出人性的 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消除的真实存在的危机。
单纯的从固化僵死的模板、零散而无生命的形象符号中不能 体验出实在,必须借助于“同情”,在艺术家那不确定的、不停息的 生命冲动中艺术品才能得以产生。 因此艺术家必须要有创造性的 态度。
艺术欣赏也要“同情”实在,直觉实在。 “生命同意识一样,每 时每刻都在创造某种东西 ” 〔2〕欣赏者必须自己揭开那条阻隔的帷 幕,真正放松自我,遗忘自我,与艺术家的情感融合一体,同艺术 品中的生命之流一起运动,直觉实在。 柏格森举例说“节奏的抑扬 顿挫麻痹了读者的心灵,使他忘记了一切,使他如在梦里一样跟 诗 人 一 样 想 一 样 看 ” 〔1〕此 时 ,欣 赏 者 可 以 超 越 艺 术 作 品 的 形 象 符 号而同其内在精神融为一体。
· 28 · 文学界
间交换的不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而是人性商品的交易。 格里高尔的老板, 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把推销员当作实现自
己利益的机器。 秘书主任,刻薄挑剔、时时监控,把对推销员的残 忍当作讨好老板,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工具。 在他们看来,他们彼 此之间,以及他们与推销员之间都是一种相互利用,物物交换的 关系,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们的感情不是通过人与 人之间的爱链接的,利益才是他们之间虚假情意的纽带。 格里高 尔在公司,尽管受着上司和秘书主任的气,依然态度谦和地与之解 释 并 卖 命 工 作 ,埋 没 自 我 ,忍 辱 负 重 ,交 易 了 自 己 的 “人 格 部 件 ”。 在自己变形之后,秘书主任全然忘了格里高尔一向对公司的忠心 耿耿,居然以“您在公司里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稳固”相威胁,格里高 尔 想 的 是 “如 果 不 是 为 了 父 母 亲 而 总 是 谨 小 慎 微,我 早 就 辞 职 不 干 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 他甚至想“今 天他身上发生的事有一天也让秘书主任碰上……”,〔5〕 由此可见,人 与人之间的友好顺从,只不过是一个面具,背后隐藏着冷漠和猜忌。
艺术品一般均能够暗示情感,这种暗示或者说直觉的对象是
非规则的、无任何限制的、非理性的,是盲目的、偶然性的,艺术创 造和艺术欣赏也应该是盲目的、偶然性的,因此必须取消形式符 号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取消并不意味着否定,否则艺术品就 没有物化的载体了。 在柏格森那里并不完全排斥这种独立性和稳 定性的。 他提出了一个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即作品能否感动人, 能否麻醉人的理智,使人进入“自我遗忘”的状态,“艺术家在感觉 的范围内带给我们的观念越丰富,孕育的感受和感情越多,这样 表现出来的美就越深刻,越高尚” 这个标准自然是相对稳定相对 独立的形式符号, 对艺术品好坏的评价本质上也是一种艺术欣 赏。
参考文献 〔1〕、〔2〕 〔美〕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西方学者论
格里高尔为了家庭而拼命地工作,替父亲还债,为母亲看病,送 妹妹去读音乐学院。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认为自己理应承担起这一 切。家里人也把他当作经济支柱,每次都是怀着感激的心情从他那 里拿钱,一家人幸福而温暖。 虽说辛苦,但这个家庭在这种格局下 过得宁静、满足而不失亲情。 然而在格里高尔变为虫后,一切都变 了样,原来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揭开了。 父亲性情暴躁,生怕“家丑” 外扬, 丝毫没有考虑过儿子这个虫身是如何行动不便,“无情地把 他往后赶,一面嘘嘘地叫着,简直像个野人”。 当知道格里高尔把 母 亲 吓 得 发 病 的 时 候 ,父 亲 “ 决 心 要 轰 炸 他 了 ”,用 许 多 苹 果 狠 狠 地 攻 击 他 ,其 中 一 只 “ 正 好 打 中 了 他 的 背 并 且 还 陷 了 进 去 ”,从 而 成 为 他死亡的致命伤。 心地善良的母亲,被他的外形吓得多次昏厥,从 不敢直接面对他的“虫”儿子。 〔6〕在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的两个月 里,他的父亲始终没有踏进他的房间探视过他,只有与他关系很好 的妹妹给他送饭, 而这饭也是晚餐剩下来的排骨和泡菜以及两天 前的干烙之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对他也由同情变成嫌恶,拍 着桌子恶狠狠地说:“一定要把他弄走 ”,“再也无法忍受了 ”。 7 显 然, 此时的格里高尔已由以前全家人的经济支柱变为全家人的包 袱了。 原本以为关系很融洽,彼此熟悉、热乎的一家人,突然因为格 里高尔的异变而显得异常陌生、异常绝情。 因为在这个异化的社 会里,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 之后的私人利益。 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丧失了劳动能力,不再 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金钱、利益作为联系亲情的纽带,一旦这根绳 索断了,一切关系包括亲情也都断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具有很 大的虚伪性,他们之间交换的已经不再是爱和责任,而是利益。 所 以,到后来格里高尔的死去,给家人带来轻松的心情,“让我们感 谢 上 帝 吧 ”;家 人 如 释 重 负 ,因 而 到 郊 外 去 的 旅 途 中 感 受 到 了 “充 满温暖的阳光”的爱抚。
1 格里高尔与自己关系的异化
纵然弗洛姆说,“人性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潜能,而人生活的目 的就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 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 人。” “人本该是有个性、有情 感的自主个体。”〔2〕而格里高尔却没 有这样的运气,在变形之前,格里高尔与乐趣无缘,也没有知己朋 友,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早已沦为工作的机器。 除了还 具有人形外,却已渐渐失去了人性,沦为非人,体验不到自我的存 在,他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外物。 他平庸地忙碌着,却不知生存的意 义,也从未听取过自己内心最真的声音。 他对家人竭力付出,无欲 无求;对公司忠心耿耿,拼死拼活,丝毫没有停下来喘口气的闲隙。 他活得是那样盲目,不能够把握自己,完完全全受控于外物。 他在 工作中,已把自己的思想、意见、人格和尊严完全丢弃,彻彻底底 成为了一个赚钱的机器,一种具有市场使用价值的物品,这也就是 弗洛姆异化理论中所描述的人与自己关系已异化成为“市场倾向” 关系,人只不过是一种具有市场使用价值的物品,这种异化使人失 去了许多尊严感和自我意识而沦为物。 即使是在变形之后,他都无 法成为自己的主宰,“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 它们一刻不停地向 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直至最后顺从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