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1-9章)【圣才出品】
中级宏观经济学习题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正名本章重点:1)经济学的规范性和实证性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2)凯恩斯主义(及新凯恩斯主义)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难点:1)微观经济学均衡与宏观经济学均衡的区别及简单的动态经济学基础。
2)经济体制和经济人行为的相互关系。
一、判断题1.“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这种定义将经济学纳入规范科学领域。
2.“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
”这种定义是将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
3.在新古典学派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完全竞争型市场经济。
4.由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面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表现出的无能,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凯恩斯理论重新进行审视。
5.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当经济处于均衡时,供给等于需求。
6.因为企业所有制(产权制度)制约企业制度的设计,所以一种企业所有制,只能对应一种企业制度。
7.在任何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变量的决定必然是经济人行为的综合结果。
8.在动态系统中,如果存在不动点,那么其只能收敛于一点,即只有一个不动点。
二、选择题1.经济学中的规范含义是什么A. 是指经济学的研究要符合规范要求、不能随心所意B. 是指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经济现象,回答为什么等客观性问题C. 是指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回答“好与不好”等价值判断的问题D. 是指经济学研究能够对各种经济现象给出规范性的解释2.经济学中的实证含义是什么?A. 实证顾名思义就是指经济学的理论要能够指导实践B. 实际上实证的前提是要符合规范的要求C.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够回答“应不应该”或“好还是坏”等问题,并能得到来自实践的支持,就是实证D. 通俗地讲,就是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为什么?3.经济学的规范和实证的关系正确理解是A. 规范和实证是彼此对立的,因而经济学要么是规范的,要么就是实证的B. 因为经济学是社会学科,因而本质上经济学始终是规范的C. 规范以实证为基础,实证以规范为目的,因为经济学的目的是造福于人类D. 两者就是一回事,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4.以下那个判断属于实证经济学?A. 通货膨胀率下降了B. 失业率太高了C. 经理人的工资不应该太高D. 降低失业率比抑制通货膨胀率更重要5.下列哪种表述属于实证表述A. 政府应该降低税收刺激经济以防经济恶化B. 减少货币供给将降低通货膨胀率C. 央行应该降低货币供给D. 社会应该要求福利领取者去找工作6.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中探讨的经济变量是:A、就业率B、国民生产总值C、通货膨胀率D、企业产量7.下列题目那些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A. 家庭把多少收入用于娱乐消费的决策B. 政府管制对汽车废气的影响C. 高国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 企业关于雇佣多少工人的决策8.下列对市场经济的描述中不属于凯恩斯学派观点的是:A、信息传递不对称B、未来不能合理预期C、完全竞争市场D、价格调整具有粘性9.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A. 不完全竞争的B. 信息是不完全的,具有非对称性C. 预期具有不确定性D. 具有充分弹性,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因而政府的干预是不必要的10.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是指什么?A. 是指经济主体都是自私自利之徒B. 是指经济主体在做经济决策时,都充满理性、计算得失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C. 一个利他主义者,绝对不会是一个理性人D. 理性人是经济学中最不现实的假设,它将经济学研究带入了歧途,老早就应该抛弃11.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可以靠什么来区分A. 社会的福利水平B. 是不是拥有私人财产C. 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机制,基本的企业制度D. 看什么样的政党在执政9.有什么样的经济运行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制度你认为正确否A. 客观讲,经济运行机制和企业制度之间并不是一个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它们之间又确实存在着相互适应的问题B. 不正确,因为经济运行机制与企业制度之间并不存在彼此决定的关系C. 应该是企业制度决定经济运行机制D. 这个问题太复杂,根本就说不清10.尽管经济体制制约着经济人(个人、企业、政府等)的行为,经济人仍有某些共性比如:A. 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决定产量B. 政府追求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C.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D. 企业追求市场份额和稳定增长11.下面关于经济体制的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 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B. 经济体制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企业制度C. 经济体制是经济资源的调节和分配机制D. 构成经济体制的两大基本要素必须相互适应12.下列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 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在经济学研究的某一阶段被当时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家们结合起来,组成新古典综合派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体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4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 LM -模型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下述方程是对某一经济的描述(可以假定C 、I 、G 等均以十亿美元度量,而R 以百分比度量,利率5%意味着5R =)。
()0.81C t Y =-0.25T Y =100050I R =-0700G =0.2562.5L Y R =-500M P =(1)IS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IS 曲线?(2)LM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LM 曲线?(3)收入和利率的均衡水平是什么?(4)用文字描述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所满足的条件,并且解释为什么该点是均衡位置。
答:(1)IS 曲线代表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组合。
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利率下降会导致投资支出增加,从而厂商的实际产出增加,收入也会增加。
由00.6170050Y C I G Y R =++=+-,整理得4250125Y R =-,此方程描述了IS 曲线。
(2)LM 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
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同向变动关系。
由M L P=,得5000.2562.5Y R =-,整理得2000250Y R =+,此方程描述了LM 曲线。
(3)将IS 曲线和LM 曲线方程联立,有42501252000250R R -=+,解得:6R *=,3500Y *=。
(4)在LM 曲线和IS 曲线的交点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长期经济增长理论第九章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假设美国是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索洛经济,为了简单,假定无技术进步。
根据人口学家统计,21世纪美国的人口增长将接近于0,而20世纪则大约为1%,和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会导致何种结果:(1)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每工人平均资本、每工人平均产量和每工人平均消费将发生什么变化?画出经济向其新平衡增长路径移动的过程中这些变量的路径。
(2)说明人口增长率下降对产量路径(总产量,而非每工人平均产量)的影响。
答:(1)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考虑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要素的情况下,现在的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Y t F K t L t =⎡⎤⎣⎦,。
同时假设该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定义每个人平均产出Yy L=,每个人平均资本K k L =,每个人平均消费C c L =,则可求得此时的密集形式的效用函数:()y f k =。
根据()()()K t sY t K t δ=-可得()()k sf k n k δ=-+。
假设经济在初始时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即满足()()***0k sf k n k δ=-+=,如图9-1所示,所形成的稳态时的人均资本为*k ,当人口增长率由n 减少为1n 时,形成新的稳态人均资本为*1k 。
图9-1 人口增长率降低时的稳态水平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每个人平均资本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降低而增加,但在长期人均资本趋于稳定;平均产量;平均消费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降低而增加,在长期将趋于稳定。
北京大学 张延教授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件(2012) (1)

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 均衡论 自由放任 19c70’s — 20c30’s
凯恩斯革命 非均衡论 国家干预 20c30’s
西方经济学发展鸟瞰图
2012-2-13 中宏(1)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 凯恩斯主义 20c40’s — 20c70’s
• 第九章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
9.1 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和索洛模型的假定
•
9.2 索洛模型的动态学
•
9.3 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
9.4 索洛模型与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
•
—— 经济增长的源泉
2012-2-13 中宏(1)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24
• 五、作业、考试和成绩评定
• 1、每次课随堂布置作业,占总评的30%
•
3.2 两部门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3 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4 四部门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2012-2-13 中宏(1)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18
•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
IS — LM模型
•
4.1 产品市场均衡:IS模型
•
4.2 货币市场均衡:LM模型
2012-2-13 中宏(1)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42
• “英国古典经济学从一种几乎独一无 二的权威与统治地位上十分迅速地衰败下 来,相对来说,对这种衰败的考查不够。 这种长久以来一直作为权威而盛行的传统 理论,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核心遭到了突 然的抛弃,这在经济学史上几乎是空前未 有的。”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产品市场均衡:收入—支出模型)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产品市场均衡:收入—支出模型)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篇总需求分析第三章产品市场均衡:收入一支出模型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本题分析两部门条件下的产品市场均衡。
假定消费函数为1000.8C Y =+,同时,投资60I =。
(1)均衡的收入水平是多少?(2)均衡的储蓄水平是多少?(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产出水平是1000,那么,什么是非意愿存货水平?(4)如果,I 增加100,那么,这对均衡收入会产生什么作用?(5)什么是这里的乘数k 值?(6)画图表明在(1)和(2)中的均衡。
解:(1)由两部门国民收入恒等式:Y C I =+,有1000.860Y Y =++,解得800Y =。
(2)由均衡条件:C S C I +=+,得储蓄水平为:60S I ==。
(3)由产出水平为1000,总需求1000.8100060960AD =+?+=,所以非意愿存货水平为:100096040-=。
(4)由1000.860100Y C I I Y =++?=+++,解得1300Y =,由此可见,投资增加100,可使得均衡收入增加了1300800500-=。
(5)投资乘数k 表示投资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由已知有,乘数115110.8k c ===--。
(6)如图3-1所示,800为(1)中的均衡收入,1300为(2)中的均衡收入。
图3-1 不同投资水平下的产品市场均衡2.假定在习题1中的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由于社会变迁导致该国的消费者提高了其边际消费倾向,新的消费函数为1000.9C Y =+,而I 仍保持不变为60。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章 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假设某农业国只生产两种产品:橘子和香蕉。
利用下表的资料,计算2002年和2009年该国实际GDP 的变化,但要以2002年的价格来计算。
根据本题的结果证明:被用来计算实际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答:(1)以2002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2500.22150.214GDP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9600.22200.217.2GDP =⨯+⨯=,实际GDP 增长率为:17.214100%22.9%14-⨯=。
(2)以2009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2500.25150.317GDP =⨯+⨯=,2009年该国的实际GDP 为:2009600.25200.321GDP =⨯+⨯=,实际GDP 增长率为:2117100%23.5%17-⨯=。
由22.9%与23.5%只相差0.6%,由此可见,用来计算实际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2.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说明:(1)税收的增加(同时转移支付保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一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投资的增加。
(3)消费和储蓄的同时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在(2)和(3)中都假定不存在居民的利息支付或向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问题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中的总体现象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物资供求关系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即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问题2:GDP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方法有哪些?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可以通过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计算。
•产出法:根据产品的产出量和售价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产业增加值、商品增值税和净关税三个部分。
产业增加值是国内企业生产商品和服务所增加的价值,商品增值税是销售商品过程中增加的税费,净关税是进口商品关税减去出口商品的关税。
•收入法:根据国民收入的构成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因素。
•支出法:通过对整体需求的衡量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问题3: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有哪些影响因素?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影响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包括: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过高导致价格上涨。
当居民收入增加,需求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
生产成本的上升,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将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货币发行过多:当国家通过货币发行扩大经济增长,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货币供应过剩,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4.供给不足:当出现自然灾害、生产能力下降或政策限制等因素,会导致供给不足,进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问题4:什么是经济增长?有哪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的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分析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下不同情况的区别是什么? (1)学校为教师统一购买某电脑和学校为教师额外支付收入并要求其用于购买同样的电脑。 (2)雇用配偶打扫房屋并给其支付工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让其无偿做这些事情。 (3)决定购买一辆国产汽车,而不是一辆德国产的汽车,假设两种汽车的价格完全相同。 答:(1)学校为每个教师统一配备一台电脑属于教学投资,而学校为教师额外支付收入并要求其购买电脑属 于转移支付后的个人消费。 (2)雇佣配偶打扫房屋并支付工资,这个工资理应计入当年的 GDP,过去其无偿的打扫房屋,其劳动不算 做当年的 GDP。 (3)买国产车属于消费,计入本国的消费,GDP 上升;购买德国产的汽车,一方面消费增加,从而 GDP 上升,另一方面,净出口减少,从而 GDP 减少,又因为价格完全相同,所以 GDP 不变。
(4)可支配个人收入:
Yd C SP Y TR 折旧 GDP TA TR 折旧 7000 1130 600 5270 (美元)。
(5)由可支配收入等式: Yd C SP ,得个人储蓄为 SP Yd C 5270 4000 1270 (美元)。
4.假设政府雇用部分失业工人但不要求其工作,只是按照其原先获得的转移支付数量发工资,那么和原来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说明:作为教材的第一章,本章系统地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考虑到宏观经济背 景非常重要,建议读者予以重视。除了名词解释之外,本章未添加相关习题。
第二章 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 1.假设某农业国只生产两种产品:橘子和香蕉。利用下表的资料,计算 2002 年和 2009 年该国实际 GDP 的变化,但要以 2002 年的价格来计算。根据本题的结果证明:被用来计算实际 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 增长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答:(1)按照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恒等式: AE C I G NX ,税收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从而导致消费的减少,为保持恒等式成立,则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由收入法得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Yd C S ,又根据投资储蓄恒等式 S I ,有 Yd C I ,故可知当个人 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和投资一定有一个增加。
(3)由 Yd C S 知,消费和储蓄同时增加,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增加。
3.下表是来自于一个假设的国家的国民收入账户中的资料:
什么是:(1)NDP;(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4)可支配的个人收入;(5)个人储蓄? 解:(1)NDP 为国内生产净值,可得:
NDP GDP 折旧 GDP 总投资 净投资 7000 600 6400 (美元)
17 由 22.9%与 23.5%只相差 0.6%,由此可见,用来计算实际 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 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2.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说明: (1)税收的增加(同时转移支付保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一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投资的增加。 (3)消费和储蓄的同时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在(2)和(3)中都假定不存在居民的利息支付或向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的情况相比,GDP 会有什么变化? 答:根据恒等式: C I G NX Y C S TA TR ,本题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1)从支出角度: C 、 I 、 NX 不变,由于转移支付 TR 变成了政府对劳务的购买,进而使得 G 增加了 TR ,
从而 GDP 由于 G 的增加而增加了 TR 。 (2)从收入角度:以前是转移支付 TR ,现在政府改变主意不进行转移支付了,而税收 TA 不变, C 、 S 也
答:(1)以 2002 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 2002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2002 50 0.22 15 0.2 14 , 2009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2009 60 0.22 20 0.2 17.2 , 实际 GDP 增长率为: 17.2 14 100% 22.9% 。
(3)GDP 减缩指数是指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GDP减缩指数
名义GDP / 实际GDP
(2)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GDP Y C I G NX ,有 NX GDP C I G ,即: NX 7000 4000 800 1100 1100 (美元)。
(3)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 TR AR ,政府盈余为 BS ,则由 TR AR G BS ,所以, TR AR G BS 30 1100 1130 (美元)。
14 (2)以 2009 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 2002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2002 50 0.25 15 0.3 17 , 2009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2009 60 0.25 20 0.3 21 , 实际 GDP 增长率为: 2117 100% 23.5% 。
6.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2)存货投资;(3)GDP 减缩指数;(4)GNP。 答:(1)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2)存货投资:是指存货净值的变化,包括意愿存货和非意愿存货。意愿存货是指厂商的适度存货,厂商
不是把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放到流通环节(商店)里,而是总会保留一些适度的存货,则把这个存货称为意愿 存货。非意愿存货是指厂商不愿意保留的一种存货,由于厂商错误地估计了经济形势,导致供过于求,造成积压, 所以非意愿存货视为厂商自己买下的,构成了另一部分存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