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理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前,我率先阅览了余华的《活着》。
相较而言,《许三观卖血记》更具黑色幽默的色彩,而《活着》则让我联想起某“皆杀的田中”。
实际上,个人认为这两本书主要都展现了在中国的苦难时代中,人间尤其是家庭内部所蕴含的脉脉温情。
《活着》一书是以某民歌收集者回忆中某老人的回忆的方式来叙述的。
比如书中一开始青年初遇福贵的那一段,倘若在看完全书之后再回读,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令人心中不由得一酸。
记得当时我在图书馆中阅读时,差点落下泪来。
像书中描写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然会有这么多名字?带着好奇我走到田边,询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
”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有时候会觉得奇怪余华为何会将此情节放置于此,因为看完全书再看这里时,那种感动是难以言喻的。
不过想来,或许是他有信心让读者回想到此处吧。
此处牛的名字叫“福贵”甚是巧妙,更妙的是老人后来说的那番话,说的难道不正是他自己么?在《活着》一书中,这一家人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诸多重大事件:解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除了政治带来的离奇遭遇,其命运也相当奇异。
福贵首先败了家,却因此逃过了解放后的斗地主;为母亲求医,却被抓了壮丁,也因此结识了此后自己的好友兼仇人(某种程度上)春生。
而一家人的死法也有不少奇特的,有掉下粪坑自杀的,有吃豆子胀死的。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主人公许三观的血泪奋斗,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艰难与不公。
作为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小说深刻体现了主人公的人生哲学,呼唤着我们对于生命与尊严的思考。
首先,许三观这个角色在这部作品中承载着作者对于“活着”的思考。
整个故事中,许三观通过卖血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却从未动摇。
他坚信每一滴血都有价值,每一份生命都值得尊重。
这种坚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深思,每个人的生命都应得到重视,无论贫富贵贱,生命的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其次,小说通过许三观的遭遇,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
在小说中,许三观在卖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不公,但他始终坚信努力付出会有回报,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这让我们思考,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应该如何缩小?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许三观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在他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上。
他一直保持着善良和真诚的心,以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与人为善。
小说中的许三观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身边的人,他的善良得到了回报,这点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善待他人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善意回馈?最后,小说通过许三观的思考,还引发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思索。
在生活的艰辛中,许三观依然保持着对于幸福的追求。
他虽然生活简单,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
这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否与物质拥有有关?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余华对于生命、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幸福等方面的思考。
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来进行思考,思考人生的哲学问题,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追求,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
血,换来的生存——读《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演讲稿

血,换来的生存——《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这是一部余华的作品。
它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活着”的故事。
不过相对《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更多希望。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继承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许三观,一位平凡的父亲,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没错,不是比喻,不是夸张,就是用鲜血,鲜红的热血。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次卖血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收入。
前几次,许三观跟随村里的潮流,同村里的根龙、阿方去城里卖血后,总要下馆子来犒劳自己。
于是一个经典桥段就出现了:一定要用手指敲着桌子喊出来“来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这样可以让别人觉得你经常下馆子;黄酒一定要温一温,店小二会觉得你是行家。
朴实而不失风趣的语言,却令人心酸。
这饱含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在残酷现实敲打下的无力。
后来,许三观卖血后有钱娶了媳妇。
以后,他再卖血得来的钱就基本用在了家事上。
儿子闹事了,人家索赔,卖血;积蓄不够了,卖血;儿子病了,要钱,卖血……旱,涝,许三观家彻底消耗一空,每天靠喝玉米糊勉强熬过。
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许三观趁着自己过生日,为全家人用嘴做了顿菜。
那描述得可谓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听得大家直流口水。
但如此欢快的语言下,又蕴含着怎样的艰苦呢?许三观也是心疼,再次卖血,只为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面条。
苦,累,大儿子忙出了肝炎,在上海治病。
家里一穷二白,怎么办呢?许三观就又去卖血。
不允许卖血间隔太短,一次卖血那点钱哪够呢?他便一个地方换着一个地方卖,一路到上海,还险些把自己卖死。
作为一位父亲,他爆发出了伟大的力量。
而其中透露的,依旧是艰与苦。
不过说到底,许三观还是幸运的。
沉重的命运终究没能压垮他。
最终他也过上了比较满意的生活,也能随便吃猪肝,喝黄酒了。
可当他再次用手指敲着桌子喊“来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时,想着的却还是“我还没卖血”。
多么深的影响!有人说,这是一部卖血的辛酸史。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一位平凡人的一生,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作者余华深刻地展现了农村老百姓在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化中所面临的无尽磨难。
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家族生活,借助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一位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小说中展现的农村生活的味道,引人深思:家族的变故、革命前后的社会改革、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改革等各种变化,无不对人物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三观卖血记》描绘了一位贫苦出身的农村青年,因经历多次的失败而决定出卖自己的鲜血给医院试验,从而换取一些小钱养活自己的家人,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农村青年情感的波动和交错,深刻反映了中国新时期青年的思想和行为。
总的来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都是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深刻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变化的深刻内涵,是具有深远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活着》和《许山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对比

读后感在读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太过凄惨了,读后有一股气堵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发。
而《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也有苦难,但在苦难中还有些许的温情,给人以安慰。
《活着》记叙了福贵家庭内部的七次死亡:福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父亲被气得撒手人寰;母亲在福贵被抓壮丁离家两个月后病重去世;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夫人,抽血过量身亡;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大出血去世; 妻子家珍在重病和多重打击下离世;女婿二喜在一场建筑工地事故中意外死亡;小说的最后,外孙苦根因为饥饿过度,吃豆子撑死。
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相继离世最后只剩福贵一个人活着,和那只名叫福贵老牛相依为命。
在艰难和困顿的时代,我觉得亲情是支撑活下去的勇气。
可福贵却一直在经历亲人的离世,在悲苦中虽有生的希望,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无疑是把悲伤无限拉长。
在儿子有庆死后,妻子女儿是他的活下去的希望,女儿死去留下了外孙给了生的希望,但当苦根也死后,他的希望还有吗?可福贵还是活着,一个人活着。
我总在想,福贵活着是不是比死更难受。
然而,在福贵的一生里,唯一不变的是他活着的意志,他在努力活下去,那怕是苟活,他也在寻求着。
就像小说中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虽以活为题,但全书却充满了死亡,读这本书感觉到死亡如此之近,满溢着尖锐苦难与悲伤。
比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要温和多了。
许三观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他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本该平淡无奇,但生活的苦难使他卖了12次血。
他通过卖血顽强地活着,使他的人生变得不凡:第一次卖血为证实自己的身体健康;第二次卖血为娶妻生子;第三次卖血,是一乐将方铁匠儿子打伤,为偿还方铁匠家医药费而卖血;他卖血是为了在自然灾害时期给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卖血是为了救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乐,这一次许三观前后5次卖血,差点因此失去性命。
《许三观卖血记》中虽然也充满了苦难,但苦难中却处处有着温情。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引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创作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比他以往任何时候的小说更注重对真实的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更接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这两部描写人生存苦难的小说被称之为“生存小说”。
[1](P30)余华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余华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寓言。
从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图景,而且,还能听到人类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心声音,这声音中有焦虑、有希望、有欢乐、有痛苦,还有更多的忍耐。
所不同的是,《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意味。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1生存目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追问的问题。
其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信在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会让这些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会有另一番解释。
“《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P3)福贵先是败家,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亲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间所有的苦痛,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越来越超脱。
沉重或轻逸的生命选择——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笔下乡土中国的生存伦理

沉重或轻逸的生命选择——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笔下乡土中国的生存伦理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对乡土中国生活的描述,深入探讨了生存伦理问题。
这两部作品都以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选择,展现了生命的沉重和轻盈,揭示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个体在面对命运选择时的困境和担当。
《活着》以农民福贵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描述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苦难和变革。
福贵在挨饿、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背景下,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子女的死亡以及自己的命运起伏。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贫穷、饥饿、压迫等种种苦难,但他选择了坚持活下去。
他的生存之道并非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而是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对抗命运的摧残。
他坚守着家族的传统,承担着家族的责任,追求着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相比之下,许三观则是另一个极端。
《许三观卖血记》以农村贫困青年许三观的血汗奋斗为主线,展现了许三观通过卖血来换取财富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卖血被视为救命的办法,也是一种不被道德规范所禁止的行为。
尽管卖血在道义上受到质疑,但对于许三观来说,卖血是走出贫困的唯一出路。
他用卖血来追求物质的生活和身份的提升,虽然牺牲了身体的健康,但感受到了生活的轻盈和奋斗的价值。
从福贵和许三观的生命选择中可以看出,乡土中国的生存伦理问题有着沉重和轻盈两个方面。
在《活着》中,福贵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生存的压力沉重而沉重。
贫穷、饥饿、病痛接踵而来,他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保持生存下去。
这种生存方式需要忍辱负重,勇于面对困境,同时也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才能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行为虽然看似轻盈,但实际上却是蕴含着个体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许三观通过卖血来换取财富,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的认可。
他放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摆脱了贫困,但也失去了健康和身体的完整。
这种生存方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对现实的适应和应对,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乐观和进取的态度。
余华作品的生存哲学

余华作品的生存哲学---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谈起摘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体现了对生存深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是余华作品的新的出发点。
表现人生苦难,被称为“生存小说”。
期间夹杂了对人性悲苦的描述和人性光辉的弘扬,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人性苦难活着善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
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其创作风格出现转变,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它们都贴近生活,以平民的姿态呈现出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渴望,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也时隐时现。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来浅谈余华的生存哲学。
一、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历来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都热衷于对此给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
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信每一位同僚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并最终给这个问题填上满意的答卷。
《活着》是一部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生战胜了死。
作者余华曾说过,“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福贵的“活法”是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百姓普遍遵循的生存法则,即“不争之争”的生存方式,不顺从也不屈从,这也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意识和生活智慧,《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从苦难的叙述中突出生命精神,用人道主义接通生命存在的意义。
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理内容摘要: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
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他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哲理:也就是在强大的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求得“活着”的权利。
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并且,在这渴望中,我们又意识到生命自身强大的能量。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存哲理进入90年代,余华先后创作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力作,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对其作品的研读也进入了更广的领域。
本文想就这两部作品中所着力表现的平凡人物一生的生存状态和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命运进行探讨。
一、生存境遇《活着》是关于苦难中的死亡故事,《许三观卖血记》是关于苦难中生存的故事。
死亡与生存是以生命的结束与持续为标志。
余华用饱满温情的笔调与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关于苦难生命的故事。
《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富贵经历苦难的一生:曾经他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因为好赌,抗战后输了家里的一百亩地,其父亲因此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
一年后,他在为病重的母亲找医生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经历了上战场的恐惧与被围困的饥饿, 等到解放后回家, 女儿已成了哑巴, 母亲也早已病死了。
然后是数年的大饥荒, 为了让儿子念得起书, 他甚至送走过女儿, 可是在学校的儿子有庆, 却因为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对他抽血过多, 也死了。
女儿风霞本嫁给了城里当搬运工的二喜, 出嫁之日风光一时, 可在一年之后还是死于难产。
三个月后, 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
四年后, 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中的意外事故。
又过了三年, 外孙苦根吃豆子给撑死了。
一场场死亡接踵而至, 这其中既有人祸(父亲的死、儿子有庆的死), 也有病害(母亲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女儿凤霞的死), 更有离奇的意外死亡(女婿二喜的死、外孙苦根的死), 生命在各种死亡面前变得异常脆弱。
然而, 不仅仅是亲人一个个的死亡带来的打击, 时代造成的苦难也从没有把他放过。
首先是骤然从一个出身富裕、颐指气使、骄横跋扈的地主少爷, 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租种着原属于自己的五亩土地的佃农(即使他不输光家产, 时代也将改变其身份地位);紧接着是莫名其妙地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上了战场;大饥荒时他们连儿子的羊都保不住;大跃进的时候因为村长一句话又把全村的锅砸了;新中国的医生要救新中国的县长夫人, 就让儿子死于非命;愚昧的村民对女儿的残疾和嫁不出去也不断地嘲弄取笑直到福贵成了孤寡老人, 却依旧要买牛耕田, 苦难地生活。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仍然继承了《活着》的基本主题——受难的本质。
他讲述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展现了人的坚韧品格。
丝厂送茧工许三观靠出卖血液来渡过难关为促成自己的婚姻而卖血, 为儿子支付别人的医药费而卖血, 为饥荒之年的生活而卖血, 为讨好儿子的生产队长而卖血。
更悲壮也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疼痛感的细节是, 为筹集大儿子一乐的事药费, 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一次又一次地连续卖血,在寒冷的冬天里, 许三观将冰冷刺骨的发绿的河水一碗碗灌进肚子里, 然后浑身颤抖地走在通往医院的积雪的路上, 一次卖血中因为失血过多而昏迷,差点就这样死去了,医生为了抢救许三观,将许三观卖的血输回许三观体内,还多输入了三百毫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许三观醒来后不仅没有感谢抢救他的人,相反还埋怨他们将血输还到了他体内。
没有人知道他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人知道他不是心疼钱,没有人知道他卖血是为了就自己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愿意用自己命的结束换来儿子命的延续。
看到这里,多少人都会流下悲伤怜悯的泪水。
余华正是以许三观的苦难生存际遇来演示人类沉实而厚重的历史,让温情在苦涩的生存观照下散发出华丽的光泽。
在小说中余华将许三观的苦难铺陈得淋漓尽致,他庸庸碌碌,以温饱平安为最高追求的凡人形象,折射着当今社会大部分人的生存状态。
他以“血”为依托来解决各种生存威胁的行为,以及他那对苦难温情脉脉的承受态度,都寓示着人性中的顽强与阿Q式的乐观。
小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结尾许三观最后一次不成功的“卖血”,他用生命抵押生存的故事演绎到了终点。
“他走过城里的小学,走过电影院,走过百货店..”“混浊的眼泪涌出眼眶,沿着两侧的脸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上,流到了胸口..”,仅两个动作“走”与“流泪”,便传达了普遍生存状态下的一丝无奈与悲凉,它的演奏夹杂着对人生境遇荒凉的诠释。
许三观的血在被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
作者在不动声色中人物的悲凉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虽然没有像前期作品中那样过分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但生存的苦痛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甚至比前者还要巨大。
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体恤,对日常生存中许多温暖人性的重新发现,对生名的善与真的敬畏。
二、生存方式1、以生拒死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这力量来自何方? 余华象一个真正的外科大夫,手持手术刀,一层层剥落包裹在上面的神秘面纱,露出其本来面貌。
福贵从小就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私塾先生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更谈不上伟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整日以赌博为乐,后来输光了所有的家产,亲人又先后死去,他就真的称得上一无所有了。
人的一生所追求的无外乎是精神、物质财富。
当福贵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近乎惊讶地发现他仍然活着,并且不知从何而来的力量居然让我们感到敬畏,这正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也就是他所说的“活着本身的力量”。
在剥开覆盖于生命之上的层层包裹之后,我们赫然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忽视的生命本身是拥有巨大力量的。
也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以及一切意义和财富。
然而,我们却总是舍本逐末,宁愿去放弃生命而不顾一切去追逐生命以外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被生命所抛弃。
地主龙二,在土改期间,死抓住财产不放,结果挨了五个枪子;春生,本是同福贵一起从枪林弹雨的死亡线上逃出来的,应该对生命格外珍惜,却也在文革期间不堪忍受批斗和屈辱,终于上吊自杀。
福贵就绝对不会如此。
相反,他对命运是充满了感激的,他更乐于看到命运对他的眷顾。
“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
”这看似阿Q式的自言自语,其中却蕴涵着他对生命的珍惜。
他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即便是没有“福”,只要“不死”,他就一定要好好地活,因为这是命运馈赠的礼物。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生命以外的东西,“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就是他生命所追求的唯一目标。
他怕死,怕死是因为他恋生,恋生又是因为他对生命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和不舍。
不管苦难何其多,福贵都是无怨无悔地承受。
余华将此比喻成“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这是一种巨大的忍耐力。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对福贵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
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是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并对死亡予以巨大的嘲弄。
2、以死求生如果说《活着》还是余华手把手地引领我们靠近生命本身的话,那么《许三观卖血记》则完全是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出生命自身的能量,并且他将这种能量直观地形象化为流淌周身的、维持、滋养生命的殷红的———血。
血是什么?余华告诉我们,血就是生命。
许三观从父辈那里得到了卖血的经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卖血生涯。
一生中他一共卖了12次血,他用这12次卖血挣来的“血汗钱”建立了他的家庭,并且一次次在危难关头保护着这个家庭。
在一波三折的历史无常中,在一咏三叹的重复时间里,许三观、许玉兰,包括我们在内,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生命自身能量的汩汩流淌。
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中有三次是主动卖血。
他从四叔那知道了卖血是一种标志,是一种生命被认可的标志。
他卖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强壮,在这展示的过程中,不仅是他人对其生命的肯定,同样也是自己对生命的肯定,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的要求。
直到他最后一次卖血,也是他40年来第一次卖不出去血。
年轻的血头对他无情的嘲弄,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他想到:“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上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有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他的绝望来自于卖血生涯的终结,更深层次的是来自于他人包括自己对其生命的否定。
至此,他对生命的认证过程也画上了句号。
他的其他九次卖血,都是被迫的。
一乐砸坏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方铁匠搬走了他所有的家当,为了换回十几年辛苦赚来的家当,57 天只喝玉米粥的饥饿难耐,为了能让家人喝上一碗清汤面条,为了使一乐二乐在乡下农村能过得宽裕一些,为了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长,谁料一乐又生了病,无奈他一次又一次的走进医院卖血。
这一系列的卖血经历全都不是他主动要求的,可是面对命运的巨大压迫,他却别无选择。
他一次次地用“血——生命”换来继续活下去的权利,在这个不等价的交换过程中,我们看到生命一点点地消失,就如同每次卖血前用水冲淡的血液一样,血从来都不是什么“摇钱树”,每一次的输出都是对生命的透支。
“这本身就是‘以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的生存本质的一个归纳;而卖血的速率一次比一次间歇更短,一次快似一次,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死亡,最后是长长的结尾的回声——同生命的速率之间,是一种令人痛彻骨髓的、不寒而栗的同步合拍。
”这就是以死求生的过程,哪怕是他主动卖血以求得对“血——生命”的认定,也是以向死亡靠近作为代价的。
三、生存哲理在余华描写的这种受难、超越以及升华苦难的过程当中,许多研究者看到了作品里面的生命意识。
洪治纲提出了这些作品使余华重新认识到了小说叙事对生命存在状况的一种尊重。
特别是,“活着”的背后,又分明地漾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包含了某种宽广无边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
“活着”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活着》为世界意义丧失后的大地开出了第一剂拯救之方———活着。
但“活着”并不就是坚韧,而是“忍受”。
《活着》余华笔下的富贵及其身边的人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仅仅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