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夏至养生:黄帝内经夏至养生经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

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

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黄帝内经》中有关时令养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提炼。

首先,养生要顺应四季而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在春夏时节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养收、养藏,所以能同自然界其他的万物一样,维持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希望对你有用!时令养生经:深秋【深秋养生,从润肺开始】此时空气干燥,人容易烦躁不安,相信已经开始有人和我一样开始出现肺部不舒服的现象了,这个时候,滋润我们的肺是当务之急。

为了降燥,这个时候我们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

如乌骨鸡、猪肺、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等,一定要注意少食辛辣食物。

肉类最好也要减少食用,但是可以吃一些温性的鱼,如养血滋阴的墨鱼、健脾开胃的黄花鱼,补虚、健胃、益肺的银鱼以及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鲫鱼等。

但要少吃带鱼、鲢鱼、鳝鱼等温性鱼类。

【不同人群的养生重点】女性补血是常年不变的话题。

血液,是女性美容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女性血气充足,才会给人健康,红润的感觉。

同时中医也认为,只有血液充足,眼睛才能视物清晰,肤色才能饱满红润。

可适当多吃黑豆、发菜、胡萝卜、龙眼肉等。

男性注意滋养肝肾也极其的重要。

很多男性并不像女性一样心细,注意养生。

并不重视保养肝脏,而等到发现异常时又开始大把大把的吃药。

其实平时不经意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帮助我们滋润肝脏。

比如在日常生活饮食中适当食用虾仁、淡菜、牡蛎、泥鳅等。

老年人应注意适当增强免疫力。

老年人的抵抗能力相较青年差很多,可适量食用大蒜、山药、香菇等食物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

儿童在这个季节应该注意饮食,避免发生腹泻等现象。

每年8月至12月是儿童腹泻高发时期,多数都是由不当饮食引起的。

【经典亲民养生圣品】杏仁养肺: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甜杏仁滋润补肺功效更强。

《本草纲目》中列举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

杏仁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广步于庭(3),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7)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8),奉长者少(9)。

夏三月,此谓蕃秀(10),天地气交,万物华实(1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疟(1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14),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5),早卧早起,与鸡俱兴(16),使志安宁,以缓秋刑(17),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8),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19),水冰地坼(20),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1),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2),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23),奉生者少。

【注释】(1)发陈:发,指草木发芽。

陈,敷陈。

发陈,指草木枝叶舒展。

(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指自然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3)广步于庭:广步,缓步而行。

(4)被发缓形:被,同“披”,披散,散开。

披散头发,解开衣服,使形体舒缓无拘束。

(5)以使志生:使意志如春天生发之气宣发舒畅。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养生经在二十四节气中阳气最旺的时节是夏至。

在夏至进行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阴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这个时节虽然尽管此时天气炎热,但阴气已经开始生长,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

所以,在此时节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第一,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天白昼最畏、夜晚最短,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尽管天气炎热,阴气也开始滋长。

在此时节,宣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也有一定好处。

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另外,夏日炎热,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整夜吹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第二,补充水分。

夏至时节,人们往往会有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这是因为夏日炎炎,人体需水量大,再加上出扦过多,极易引起体内水分的大量流失。

此时若不及髓补充水分,便容易供血不足、头痛头晕。

因此,夏季应多饮凉开水,也可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但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

另外,不能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身体不适。

在此时节,也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除防晒霜等。

第三,饮食重在“养心”。

夏至后的饮食原则重在“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

除了清淡饮食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因为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第四,注意过凉或过热食物的摄入。

夏季多食杂粮,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G厚味肥腻之晶,宣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黄帝内经》夏天养生

《黄帝内经》夏天养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的三个月即三月到六月,这称得上繁荣秀美,天地之气交合(即阴气向上,凝而为雨,阳气向下,地面升温适合动植物生长),万物都开花结果。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天太长,气温太高,是心神意志不去恼怒,使自己精神与自然一样勃勃生机,也要出去走走,不要只待在凉爽的地方,就像外面有自己喜爱的事物,想去看看。

这是顺应夏天的节奏,养生的办法。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如果不顺应这个趋势,就会伤及心脏,秋天就会发作痎疟(这个病说法不确定,应该是夏天阳气不足,导致阴气重,体质变寒,吃凉拉肚子,天冷关节疼,冬天冻手冻脚之类的各种季节性疾病),促进生长的阳气就会不足。

冬天到了就会得重病。

1。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春分 保持阴阳平衡
常练“春分二月中坐功”
Part.01 春生养肝防 春困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 求
01
多雨的清明
06
其他养生之道
02
清明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5
清明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3
清明时节养生 原则
04 清明时节饮 食进补方案
Part.01 春生养肝防春困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常练“清明三月节坐功”
小雪时节饮食 进补ຫໍສະໝຸດ 案0 2小雪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小雪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小雪时节养生 原则
0 6
常练“小雪十 月中坐功”
Part.04 冬 藏敛阳又护 阴
大雪 大雪藏热,防寒保暖
0 1
大雪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4
日常起居指南
0 2
大雪时节养生 原则
0 5
其他养生之道
0 3
饮食进补方案
0 6
0 2
雨水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雨水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雨水时节养生 原则
0 6
常练“雨水正 月中坐功”
Part.01 春 生养肝防春 困
惊蛰 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0 1
惊蛰回暖,新 生命的诞生
0 4
惊蛰时节饮食 进补方案
0 2
惊蛰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惊蛰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惊蛰时节养生 原则
大寒 大寒,防风 御寒
Part.04 冬藏敛阳又护阴
立冬 养藏补阳不可少
0 1
养精蓄锐,气 温还不太低
0 4
饮食进补方案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关于节气养生法的记载,是我国古代智慧医学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关于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的内容,并探讨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之后,春天正式开始,大地渐渐复苏。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立春这一天人体的阳气开始升发,是一个适宜运动的时机。

人们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晨练、散步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二、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这个时候气温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度较高。

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雨水这一天人体的脂肪代谢开始加速,较适宜进行适量的减肥运动。

此外,由于气候潮湿,人们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注意保持身体干燥,防止感冒和湿疹等疾病的发生。

三、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4日或5日。

春分之后,昼夜时间相等,天气逐渐转暖。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春分这一天人体的阳气达到最旺盛的时刻,此时适宜进行身体锻炼,如打太极拳、跑步等。

同时,还可以多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如韭菜、鳗鱼等,以补充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四、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在清明时节,大地万物开始生长,春光明媚。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清明这一天人体的肝气达到高峰状态,应该注意调养肝脏。

可以通过艾灸、按摩或食用一些具有护肝作用的食物,如茅台酒、牛奶等,以维护肝脏的健康。

五、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春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谷雨之后阳气达到高峰状态。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谷雨这一天人体的消化功能最好,应该合理安排饮食,以充分利用食物的养分。

同时,还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香菇等,促进消化吸收。

六、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摘要】《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黄帝内经》中的24节气养生大全

《黄帝内经》中的24节气养生大全

《黄帝内经》中的24节气养生大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助阳生发,激发生命原动力养肝重在疏泄:中医学五行还认为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不畅而成疾。

养肝要戒怒,因此在立春时节,要力戒暴怒,即使生气也不要超过3分钟,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无忧无虑,从而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

雨水:谨防寒湿,养肝莫忘调脾胃防湿邪,不伤脾胃:春季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感到黏腻、不舒服,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惊蛰:排毒祛邪,警惕肝病的侵扰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

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惊蛰时节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又是疾病多发的时期。

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

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要重点保护肝脏。

春分:天门开户,顺势养阳正当时加强运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除了保障脏腑、气血、精气等器官生理运动外,也要保持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的和谐一致,达到“供销”关系的平衡。

春分时节,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是到郊外踏青运动的好时候,可在这个时节与亲朋好友结伴出行,增强体质。

清明:踏青越野,与自然同气相求警惕过敏:花粉的传播程度跟湿度、温度和风速有很大关系,春暖花开时节,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大,花粉的扩散量就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节气夏至养生:黄帝内经夏至养生经
夏至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1~22日。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三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夏至与人的心气相通,因为夏季人体多汗,容易使心气涣散,中医又有“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损的就是心气,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四季养生学说。

精神养生方面,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立夏日,吃补食。

”可见,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气候炎热也使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这个季节的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夏至节气的气候变化
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时,雨量增加。

中国的主要降雨地区仍在江淮流域。

有时暖湿空气抵达华北,冷暖空气相遇,午后到夜间时常出现雷雨、大风,有时甚至产生冰雹。

夏至节气的人体反应
易患上各种疾病:在夏至节气中,尽管天气炎热,可是阴气已经开始有所生长。

由于阴气的生长,使人体在此节气中便显得极其脆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冬病极少发作:一些因寒冷而发的疾病到了夏季开始慢慢转轻,如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这些疾病在冬季发作频繁,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不发作。

夏至节气的养生原则
调养心脑:中医理论说“心主血脉”。

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许多心脑疾病,其治疗也先从“心”的调养开始。

控制血压:夏季气温高,心脑血管疾病不会像冬季那么容易暴发,但易直接影响血压波动,因为高温酷暑容易使人烦躁不安,大量出汗又会导致血液浓缩,进出空调房间又会受到不断的冷热刺激,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血压升高。

严重者可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

及时补充水分:天气炎热使人体排汗量增加,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泌尿系统内便会有结晶物产生,进而形成结石。

多喝水能预防结石。

运动调养: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夏季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

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宜酸味和咸味食物
适当多吃酸味和咸味食物:夏季气温高,是多汗的季节,而一旦人体出汗多,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

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不宜多吃过寒食物: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夏季体外越热,体内越冷,因此饮食不可过寒。

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宜少不宜多,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

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至养生菜
清炒苦瓜:苦瓜2个,青椒1个,干红辣椒2个,大蒜2瓣,植物油、盐、鸡精各适量。

苦瓜洗净,对半剖开去瓤子,切片;青椒洗净去子切丝;干红辣椒剪成段;大蒜瓣切片。

起油锅,油温升至五成热时,放入干红辣椒、大蒜片爆香,再放入苦瓜、青椒大火快速翻炒2分钟,加盐、鸡精调匀即可。

此菜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

蚕豆炖牛肉:鲜蚕豆120克,牛肉500克,盐、鸡精、香油各适量。

牛肉切小块,先在锅内焯一下,捞出沥水,将砂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

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小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鸡精、香油即可。

此菜可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宜用滋阴养心的药膳
荷叶灰方:取鲜荷叶洗干净,剪去边缘及蒂,晒干后将其撕成块,放到锅中,在锅上盖一只口径略小的锅,两锅交接处用盐水调黄泥封固,在小锅上再贴一张白纸,以判断火候。

然后点火煅制,以白纸变成焦黄为度。

待冷后取出,研成细末备用。

米汤调服,每次6克,每日3次。

此方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的作用。

清暑利湿茶:白头翁、葛根各20克,马齿苋10克,厚朴9克,薏苡仁30克,一起用清水煎煮,每日1剂,早晚分服。

此茶具有清暑利湿,止泻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素体阳虚、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

老年病找神门穴
穴如其名,神气出入之门。

心藏神,神门穴实为心气所出入之门。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神门穴可以说是人体的安心枕,特别对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此穴非常重要,平时可用大拇指指腹缓慢、轻柔地按摩神门穴。

有条件的也可以艾灸,直接灸1~
3炷,温和灸10~15分钟。

有心绞痛、冠心病的老年人,可针刺神门穴,刺法为直刺~寸,可改善冠心病,缓解心绞痛。

中医小偏方治疗暑热痱子
痱子又称汗疹、热痱,多发生于暑热夏季大汗之后,是因汗腺周围发生炎症而致的皮肤病,也是夏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炎症。

中医认为痱子是由湿郁腠理、热蕴肌肤,肌腠不得发泄所致。

当外界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时,堵塞了毛孔,就容易生痱子。

中医治疗暑热痱子的方法,可用金银花6克,沸水浸泡约1小时即可,以棉签或纱布蘸金银花浸泡液轻抹患处,每天3次。

也可用败酱草9克,把药放入砂锅中,加水约500毫升,先用大火煎开再用小火煎5分钟即可,以棉签或纱布蘸败酱草煎出液轻抹患处,每天2次。

或者用鲜冬瓜去皮切片外擦患处,每天3次。

多午休可防止“夏打盹”
老百姓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现代医学认为,夏季13:00~15:00是一天中气温
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

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或者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液供应增多,大脑的血液供应就更少。

同时,夏至白天最长,天亮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

中医学认为,夏至时湿邪弥漫,脾被湿邪所困,脾又主肌肉,人体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

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调理夏天容易得的胃肠炎
胃肠炎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受暑湿之邪或贪凉感受寒湿所致。

夏至时节,气温高,湿度增大,容易受暑邪、湿邪。

另外,在这个季节,不宜多食冷饮,以免损伤脾胃而致病。

治疗胃肠炎可将鲜藕1000克左右
洗净,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每天2次服完。

另外,在湿度大的季节,细菌容易繁殖,饮食要卫生,少吃隔夜饭菜,碗筷要洗涮干净,不吃路边摊的食物,以免染上肠炎、痢疾。

体虚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也可以取鲜马齿苋250克,盐、面粉各适量。

将鲜马齿苋去根,洗净,搓揉后挤去过多水分,切碎,拌入少许盐,搅拌均匀,做成包子馅。

将适量面粉加水和匀揉成面团,擀成皮,将包子馅包入包子皮中,做成包子,最后把马齿苋包子放入蒸笼内,蒸熟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