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
24节气养生知识

24节气养生知识一、立春(2月2日—5日)1、饮食调养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后,万物复苏,一年四季也就随之开始。
立春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
春天,肝气旺盛,要避免肝气过盛导致脾胃虚弱,所以要吃些温和清补的食物。
适合吃的食物有红枣、蜂蜜、香椿、芥蓝、韭菜、春笋、豆芽、菠菜、香菜等。
不宜吃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辣椒、螃蟹等。
2、穿衣助手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
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宜立即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要审慎,不可骤减。
避免受寒、引起感冒、发烧。
3、起居作息在作息时间上,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
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春困”,使自己的身体、精神与大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
4、精神调养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
同时,春季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增强,应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5、养生关键点在养生方面,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养肝护肝。
6、立春应该吃什么立春吃红枣:有助养脾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
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立春吃蜂蜜:清肺解毒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容易感冒。
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
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调养身体的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调养身体的时间表中国古代智者发现,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调养身体的时间表,即二十四节气。
这套时间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个充满智慧的时间表。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新年,也是春季的开始。
此时应保持愉快的心情,早起晚睡,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新陈代谢。
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增加。
人们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多食用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如鲜果蔬菜。
惊蛰:惊蛰之后,春雷始鸣,大地苏醒。
此时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
春分:春分之际,昼夜均分,阳气逐渐增长。
此时要注重平衡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清明: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季养生的重要时刻。
外出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谷雨:谷雨时节,雨水充沛,田野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个时候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多吃清凉降火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
小满:小满时节,万物繁茂,人体的阳气也逐渐上升。
此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新鲜蔬果。
芒种:芒种时节,麦收开始,人体的阳气达到顶峰。
此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让身体过度疲劳。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夏至之后,人体应适当减少对热性食物的摄取,多吃些清凉的食物。
小暑:小暑之后,天气开始炎热。
人们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吃水果,注意避免中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体容易出现虚火。
多吃些清凉的食物,如绿豆汤、凉拌黄瓜等。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时要适量增加营养,多吃肉类和谷类食物,增强体力。
处暑:处暑是温度逐渐下降的时候,但还是要注意防寒保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白露:白露时节,早晚温差大,人体易感冒。
此时要注意保暖,多吃些温补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

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一、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在农历每年的2月3日左右,《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立春养生的讲座。
1. 养生原则立春时节,万物苏醒,阳气初生,人们应该以养阳为主,增强身体抵抗力。
养生原则包括:(1) 保暖:春季温差大,白天温暖,早晚较冷。
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2) 调节饮食:春季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蒜、韭菜等,补充体内阳气。
(3) 运动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2. 食疗养生春季养生要注重食疗,以下是几种适合春季养生的食材:(1) 汤类食品:可烹制养生汤品,如鸽子汤、红枣莲子汤等,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
(2) 绿色蔬菜:多食用绿色蔬菜,如菠菜、苦菊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清肝明目。
(3) 面粉制品:适当食用面粉制品,如馒头、面条等,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二、雨水雨水是农历二月中的节气,标志着降水量逐渐增多,农田开始春耕的时期。
在雨水这个节气,《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将为大家带来有关雨水养生的讲座。
1. 养生原则雨水时节,气候湿润,人们应该以疏肝理气为主,养生原则包括:(1) 调节情绪:情绪紧张易导致肝气郁结,可通过放松心情、音乐疗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2)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如散步、跑步等,有助于舒缓肝气郁结。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酸、过咸、过油的食物,多食用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柠檬、菠菜等。
2. 养生食谱雨水时节可选择以下养生食谱:(1) 酸梅汤: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消暑解渴。
(2) 益肝明目粥:将红枣、莲子、枸杞等食材煮粥,有助于养护肝脏和眼睛。
三、谷雨谷雨是农历四月中的节气,此时气温回升,降雨增多,正值谷物开始抽穗的时候。
谷雨时节养生,关注养生饮食和适度运动至关重要。
1. 养生原则谷雨时节,人们要注意以下养生原则:(1) 结合饮食:保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谷物、蔬菜、水果的摄入。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立春,寒露,霜降,冬至...中国的传统节气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不同的节气里,人们可采用不同的食谱来调养身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的相关知识和食谱,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食物来保持健康。
立春:节气入春,宜多食用温热补养的食物。
如韭菜炒豆腐丝,可温补肝肾,帮助驱散寒气。
此外,食用姜汤和红枣粥等也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雨水:进入雨水季节,人们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和猕猴桃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清淡的蔬菜和鱼类,帮助清除体内湿气,防止感冒和湿疹的发生。
惊蛰: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人们可多食用一些健脾开胃的食物,如山药粥和绿豆汤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排泄功能,增强脾胃的健康。
春分:进入春分季节,人们需注重防止湿邪侵袭。
此时宜多食用干燥的食物,如花生、藕干和莲子等。
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预防春季过敏。
清明:清明时节,人们可多食用新鲜蔬菜,如苦瓜、生菜和豆芽等。
这类食物可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通便的作用,对于清除体内的热气和湿气有很好的效果。
谷雨:进入谷雨季节,人们可多食用一些养肝明目的食物,如鲜枣和菠菜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肝脏的排毒功能,减轻眼睛疲劳和干涩的症状。
立夏:夏天来临之际,人们需要注重清热解毒。
食用绿豆汤和苦瓜等食物可以降火解毒,保护胃肠道的健康。
同时,多食用清淡的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瓜和草莓等,可起到清热生津、解暑降温的作用。
小满:进入小满季节,人们可适当多食用薏米和红豆等食物。
这些食物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湿邪,预防湿疹和水肿的发生。
芒种:芒种时节,人们宜多食用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玉米和红枣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脾胃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夏至:夏至已至,人们需要多摄入滋阴降火的食物。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养生常识和天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养生常识和天气特点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节气里,大自然开始复苏,万物焕发生机。
了解立春的养生常识和天气特点,对于我们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春的天气特点立春时节,虽然从节气上来说已经进入春天,但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往往还残留着冬天的寒意。
气温逐渐回升,但整体温度仍然较低,且昼夜温差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在北方地区,立春时冰雪开始融化,但冷空气仍较为频繁,可能会有大风和沙尘天气。
而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雨水逐渐增多,但也可能会有短暂的低温和阴雨天气。
二、立春的养生常识1、起居养生立春后,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升发,作息时间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适当早起,晚睡也要适度。
晚上 11 点前入睡,早上 6 点左右起床,有利于养护阳气。
同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颈部、脚部等部位,避免受寒。
由于昼夜温差大,增减衣物要及时,不可过早脱去棉衣。
2、饮食养生饮食方面,宜清淡为主,少吃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多吃一些具有生发阳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豆芽、春笋、菠菜等。
春季肝气旺盛,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如大枣、山药、蜂蜜等,以养脾胃。
此外,还要注意补充水分。
春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水,多喝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3、运动养生立春时节,适合进行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和出汗过多,因为此时人体的毛孔开始张开,出汗过多容易导致风寒入侵。
4、情志养生春季是肝气升发的季节,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抑郁和焦虑。
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心情。
5、预防疾病立春后,是流感、呼吸道疾病等的高发期。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同时,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与注意事项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与注意事项立春:春季阳气开始生发,要适当阳养阴,养肝保护肝脏。
雨水: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加免疫力,预防感冒。
惊蛰:春雷开始唤醒大地,要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多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春分:昼夜平分,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清明: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保护肺部健康。
谷雨:多吃一些糙米、全麦等谷类食物,加强肠胃功能,保持健康的消化系统。
立夏:夏季阳气开始旺盛,要注意清凉降火,多吃蔬菜水果。
小满:气温升高,要特别注重防暑降温,适当减少辛辣食物。
芒种:夏季气温最高,要加强皮肤保养,多吃含胶质的食物。
夏至:阳气达到极点,要注意室内外温差,适当调节体温。
小暑:注意防晒,避免日晒过度,保护皮肤免受伤害。
大暑:炎热的天气容易引发中暑,要多喝水,适当增加盐分摄入。
立秋:秋季的气候渐凉,要注意保护脾胃,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处暑:仍需注意防暑,增加免疫力和体力,预防秋季感冒。
白露:秋高气爽,要保持心情舒畅,预防心理压力。
秋分:昼夜平分,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波动。
寒露:气温渐冷,要增加锻炼强度,增强抵抗力。
霜降:寒冷的季节,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侵袭。
立冬:冬季阳气开始衰退,要保暖防寒,并注意补充维生素D。
小雪: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保护皮肤,增加补水工作。
大雪:天气寒冷,要加强锻炼,增加身体热量,保持身体健康。
冬至:阳气达到极点,要增加营养摄入,保持体力。
小寒:严寒季节,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热量摄入。
大寒:寒冷天气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要注意保暖和防寒。
总的来说,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常识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在每个节气中,都要有相应的调养方法,从饮食调理、养生运动到生活习惯的细微调整,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平衡的体态和心态。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都不同,因此具体调养措施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24节气经络养生知识

24节气经络养生知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约为15天,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对应。
这些节气不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也与人体的健康有着紧密联系。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二十四节气与经络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为你介绍相关的知识。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冰雪开始融化,大地回复了生机。
立春这段时间,我们应该注重养护肝脏和胆经。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与血液循环、情绪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肝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每天喝一杯蜂蜜水,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暴饮暴食等。
随后的节气是雨水,它代表着春季的蓬勃发展,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
雨水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肾脏和膀胱经。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健康与水液代谢、气血循环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肾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多喝温水,多吃含有丰富水分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等。
接下来是春分,它是春季的中点。
春分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肝脏和胆经。
与立春时相似,养护肝脏的方法依然适用。
而清明则是春季的尾声,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心脏和小肠经。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与血液循环、情绪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心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定期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等。
接下来是立夏,它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气温开始升高,大自然开始进入到一个繁忙的时期。
立夏这段时间,我们应该注重养护心脏和小肠经。
与清明时相似,养护心脏的方法依然适用。
而穿过一个节气之后,又是一年的小半。
接下来是小满,它是夏季的中点。
小满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脾胃和胃经。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摄入、能量供应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脾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每天吃早餐,避免暴饮暴食等。
接下来是芒种,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在这个时候,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季节、气候的变化,还与中医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时间节点和方法指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此时,阳气渐升,万物复苏。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
在立春时节,养生重点在于养肝。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和抑郁,以防肝气郁结。
饮食上,宜多吃些辛甘发散之品,如韭菜、香菜、洋葱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同时,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雨水节气,降雨增多,空气湿润。
此时,要注意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方面,可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湿之邪侵袭。
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人体的阳气进一步升发。
养生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养阳气。
另外,惊蛰时节也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预防流感等疾病。
饮食上,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春笋、菠菜、梨等。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平衡。
此时,人体的气血和阴阳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养生要注意保持这种平衡,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饮食上,要注意膳食的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
这个时候,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
养生重点在于调和阴阳,保持心情舒畅。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以舒缓身心。
在饮食上,宜选择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荠菜、菠菜、柑橘等。
谷雨,雨生百谷。
此时,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邪容易侵入人体。
养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赤小豆、薏仁等。
同时,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以防湿邪侵袭关节,引发关节疼痛。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夏属火,与心相应。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大喜大悲。
饮食上,宜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莲子、百合、小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篇一:【立春到,护肝排毒要趁早】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立春到,护肝排毒要趁早】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养生立春太阳黄经315度。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之意,春木之气始至,春天来了。
春在冰雪中慢慢培育,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季节特点【乍暖还寒】立春代表春天的开始,虽有春的意思,但此时还乍暖还寒,不宜过早减衣服,仍要“春捂”。
【干燥】立春前后气候干燥,传染性疾病高发,另外春季也是肝胆疾病、脾胃病的高发时段。
立春之后阳气萌动,万物复苏,人体的代谢机能开始活跃。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养生攻略1、养生以养肝升阳为主,按中医理论,肝属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肝脏当令,因此春季升阳养肝护肝尤为重要。
刚入春时,人体阳气升发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春寒又迅速致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易使肝功能受损,故早春重在升阳养肝兼顾益脾和胃!可选择中航健康时尚集团汉方养生之肝胆排毒护理调肝气、补肝血、排肝毒,亦可以配合三焦调气护理生发气机、调和脾胃气血。
全身气血顺畅、肝气条达,身体必然强健。
2、调气养神,积极乐观。
由于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郁不畅而成疾。
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
选择中航健康时尚集团的汉方养生肝胆排毒项目正当时,可保持肝气调达。
3、补水排毒,初春寒冷干燥易缺水,皮肤易干燥导致过敏,建议多做皮肤补水护理,如思蒂补水系列;肝开窍于目,此时进行思蒂眼部护理更是呵护眼睛的不二选择。
另多喝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此时运用季节之势并结合丹道养生、淋巴排毒、侧压排毒等项目排出体内浊气,让自己轻松每一天。
4、少饮酒。
今年的立春在春节前,春节是喜庆的节日,免不了筵席觥筹交错,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
但不能贪杯过量,多饮必伤肝!5、少酸多辛甘。
少酸,因酸有收涩作用,不利阳气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要少吃乌梅、山楂等;多辛甘味食物,辛甘之物辛温发散可以升阳,甘指食物本身发甜,如大枣,而不是加工而成的甜食。
6、适量运动。
在春季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球、养生太极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又可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目的。
7、晚睡早起,服饰宽松,披散头发,形体得以舒展,气血不致淤积。
【篇二: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导】二十四节气健康指导立春春季养生,就是要防病保健。
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
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雨水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因此,人们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
惊蛰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入味为酸,对应五脏为肝,顺应自然界生长生发之规律,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
惊蛰处于冬春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加大。
要时刻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春分人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发生。
由于春分节气平衡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春分时节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还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清明古人说“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
”在清明这一节气中,一定要注意肝和肺的保养,对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花粉过敏症状也要重视。
我国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保持乐观的心情,早睡早起,经常散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
谷雨谷雨节气的气温虽然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因此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发生。
立夏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
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记暴喜伤心。
小满小满节气正直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
小满节气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皮肤病尤其是“风疹”的高发期。
因此,在这个时节应多加注意天气变化,不要着凉受湿引发疾病。
芒种在我国的江西省有句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
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的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
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
所以,暑令湿胜,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
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人们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立夏夏季要神清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的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即“心静自然凉”。
每日温水洗澡,睡眠时不宜开电扇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间露宿。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
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风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小暑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春夏养阳”,所以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因此,小暑时节,人们用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大暑“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防暑降温尤其重要。
大暑是阴暑等疾病的多发时节,阴暑是多因为贪凉、露宿太过、久卧空调房、通宵开电扇、热后冷水淋浴、大量饮用生冷油腻食品引起的。
立秋由于盛夏的余热未消,立秋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的凉爽起来。
故此在这个节气中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处暑处暑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
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宜急于增加衣服。
“春捂秋冻”,但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②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③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
④在秋分之前,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应注意防护。
白露白露是八月的头一个节气,昼夜温差达10℃,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然,每天用一盆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身裸体了,以免着凉。
秋分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
因此,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萧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
这是养生中的养收法之一,也是调节精神的一剂良方。
寒露寒露节气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篇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
因此,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
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的活学活用。
按天文星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开始。
但按气候来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是人体感觉的四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