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关系的“近”与“远”——《故乡》新解
《故乡》主题多元解读

《故乡》主题多元解读故乡是一个深刻而多层次的主题,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故乡既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也是一个情感上的主题。
人们对故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每个人对于故乡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接下来,我将从历史、文化、人文、家庭、自然等不同的角度解读故乡的主题。
历史上,故乡是一个人生的起点。
一个人所属的故乡可以通过其历史背景和发展来塑造一个人的身份感。
近年来,故乡的发展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前往其他地方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故乡对人们来说都是根的所在。
故乡的历史与个体的经历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生故事。
文化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故乡的文化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人们在故乡中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故乡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影响着未来。
通过传承和发展故乡的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根与文化的深厚联系。
人文景观是故乡的一大特色。
故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故乡的美丽风景和人文历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故乡的人文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们在故乡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丽,也感受到了人文的力量。
家庭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乡是一个家的存在地,家庭是故乡的基本单位。
人们在故乡中建立家庭,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传统。
家庭是一个人情感和关系的纽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
通过家庭,人们与故乡保持联系,继承故乡的文化和传统。
故乡与家庭的联系使人们感受到无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自然环境是故乡的重要特征。
故乡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对于故乡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乡的自然环境也是人们的心灵寄托之地,人们在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主题及人物形象分析

《故乡》主题及人物形象分析一、《故乡》中作者揭示主题的两个方面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一般都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学生也能较轻松,较容易的接受。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
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
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这个方面是教师容易一笔带过而学生又不易理解的方面。
鲁迅做起小说来是要拯救国民愚弱的灵魂,即拯救“国民性”,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是专指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
《故乡》中塑造的三个人物:“我”,闰土和杨二嫂,在一定程度上都患有“愚”和“弱”的痼疾,都是鲁迅要拯救的对象。
小说中“我”在船上的思索,正是鲁迅在拯救国民性道路上的苦苦求索。
要想不至偏废主题思想的这个方面,教学中还需要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部分句、段的解释入手。
二、《故乡》中塑造的三种人物类型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故乡》中的典型人物“我”,“闰土”,“杨二嫂”自然也是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的类型化人物。
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
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
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
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下面将对该小说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是小说的主人公,海屋。
海屋是一个“矮小而扁平”的人,形象十分悲观和消沉。
他长期生活在乡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城市的繁荣和进步,他的家乡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存在。
这种现实让海屋体会到了无时无刻的痛苦和绝望。
他觉得自己是无处可归的人,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只能处于边缘地带。
海屋对家园的思念和渴望,让他心如刀割,但他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的形象传达了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感和困顿。
其次是海屋的兄长绵延。
绵延虽然比海屋多过几年学,但却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
他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追求和理想。
绵延不但没有改变家乡的落后和贫穷,反而成为了这种状态的一份子。
与海屋相反,绵延对现实的无奈并没有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动荡。
他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了一个缺乏责任感和勇气的形象。
再次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傻孩子。
他是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却被社会的黑暗所击碎。
傻孩子相比于其他人物来说更加纯真,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天由命。
傻孩子的形象传达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情,以及弱势群体的无助。
最后是一群不明真相的乡亲们。
他们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与城市的进步没什么关系,只是外人口中的形象。
他们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现实毫无认知。
乡亲们依然生活在过去那个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思维的封闭和守旧。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当时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贫穷和落后的环境中,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很多人感到无望和绝望。
另一方面,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让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命运。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杨二嫂和闰土最为栩栩如生。
现行语文教材关于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表现阐述为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作品主题,对《故乡》的主题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教材中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在理解上的多样性,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维和再创造。
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对《故乡》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第五种甚至更多种对主题的理解。
一、可笑可怜的人物——杨二嫂杨二嫂——豆腐西施与细脚伶仃,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
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的。
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
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有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故乡》主题多元解读

《故乡》主题多元解读《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
它以回乡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一、封建社会批判《故乡》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描写了封建家庭的家规、族规以及乡村的陋习,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
二、国民性反思鲁迅先生在《故乡》中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在小说中,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形象都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性格特点。
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深刻思考。
三、乡村破败与农民凄苦展示《故乡》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展示了乡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乡村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农民在社会底层的不幸遭遇。
这种展示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四、童年回忆与友谊缅怀《故乡》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友谊的缅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这种情感贯穿了整篇小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五、希望与失望交织在《故乡》中,鲁迅先生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还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实的失望。
这种交织的情感使整篇小说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未来的描述和对现实的分析,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实的失望。
这种情感交织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关注。
六、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故乡》的结尾,鲁迅先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这种期许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对人类进步的追求。
《故乡》课文全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课文全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主题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
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
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以闰土为例: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杨二嫂:年轻─→中年─→?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
《故乡》课文赏析

《故乡》课文赏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活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特色、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妙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誉。
一、主题思想《故乡》的主题思想是反思中国农村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呼吁改革和进步。
通过描绘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鲁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人性、道德和文化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人物形象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和闰土。
主人公是一个思想进步、热心改革的青年,他不满于故乡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积极寻求改变。
而闰土则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农民,他在苦难中挣扎求生,但也在努力寻找希望。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鲁迅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
三、语言特色《故乡》的语言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故乡》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回忆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主题思想。
五、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故乡》充满了真挚与深情。
鲁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对故乡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情感触动。
六、写作技巧最后,关于《故乡》的写作技巧,可以说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功底。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故乡人物的描绘,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故乡》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三种:主人公“我”,农民代表闰土和知识分子代表杨二嫂。
1.“我”是一个有知识、有追求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在面对故乡的旧生活时,却感到了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在小说中,“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目睹了故乡的衰败和人们的生活困苦,感受到了现代与传统、新与旧之间的巨大鸿沟。
虽然“我”渴望用现代知识改变闰土的命运,但却无法消除他自身无法解脱的苦闷。
这种矛盾心理既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深深忧虑。
2.闰土是《故乡》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代表着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普通人。
他生活贫困,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闰土与“我”的关系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我”的眼中,闰土是农村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落后和人们的不幸。
但是,“我”也理解到,闰土的坚忍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他能够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重要支撑。
3.杨二嫂是《故乡》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村中的另一类人——知识分子。
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二嫂年轻时美丽、聪明,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变得自私、势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她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困境。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注。
小说中的“我”、闰土和杨二嫂,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命运,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首先,“我”是一个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知识分子,但面对故乡的旧生活和人们的困境,“我”却感到了无力和无奈。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迷茫,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关系的“近”与“远”——《故乡》新解-中学语文论
文
人物关系的“近”与“远”——《故乡》新解
余明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
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
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复杂、矛盾的思想,很有难度,不仅需要有更多材料和课时作支撑,还要考虑到接受者的认知能力。
但也给从教者提出挑战:能否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层层爬梳,抽丝剥茧,最终柳暗花明,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
小说以我回乡的见闻为主要情节,在故乡,作者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杨二嫂和闰土。
教学中,我试着从这两个人物与“我”关系的“远”与“近”的角度,去勾勒他们的性格特征,启发学生去思考,鲁迅笔下那个年代的人物的命运走向;进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看法和态度,接近鲁迅的精神世界。
一、杨二嫂与“我”
杨二嫂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连续的三个感叹号,加重了语气,泼辣的气势扑面而来,也显出杨二嫂对“我”的“亲近”。
在我“愕然”之时,杨二嫂再接再厉:“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经过母亲的解释,“我”才记起,她是小
时候斜对门开豆腐店的女人。
年龄的差距使“我”不太关注这个漂亮的女人,“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杨二嫂之于“我”,是早已忘却了的疏远,但“我”之于杨二嫂,却是“我还抱过你咧”的亲密。
杨二嫂的“亲近”,其实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有利可图和人道谴责作铺垫:“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这样的“亲近”,不从相处得来,更非血缘关系,只是为了索取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泼辣、势利、斤斤计较,杨二嫂这个人物,不讨人喜。
但如果我们的评价仅停留于杨二嫂的可鄙可厌,便容易陷入肤浅的道德批判,也会抹杀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杨二嫂两次到“我”家,都是冲着一些零碎物件去的,“母亲的一副手套”“狗气杀”等日常用品,成了她虎视眈眈的宝物。
第一次到来,试图拉近关系不太成功,面对我无言的抵抗,杨二嫂“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相比之下,第二次取东西要光明正大得多,因为抓住了闰土的把柄,觉得自己有功,便肆无忌惮起来,“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两次拿东西,动作、神情都不一样,这是鲁迅小说人物描写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抓住这些细节,让学生细细品味杨二嫂在索取物品时的策略,还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可悲可怜,如此处心积虑地想要接近“我”和母亲,甚至不惜怀疑、冤枉闰土的品行,其实只是为了一些非常廉价的日用品。
曾经貌美的“豆腐西施”,落到这步田地,有着深广的社会原因。
小说写于1921年,军阀混战正酣,生灵涂炭,生活无着。
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更是如海上孤舟,必须抓住一切机会扩充自己,寻求依傍,才不至于有船翻人亡之险。
杨二嫂的命运,折射着的是那个时代的恶毒和不幸。
二、闰土与“我”
关于少年闰土的选段,已经收在人教版六年级的课文里,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并不陌生。
课上,不少学生能够复述出童年时的“我”和闰土的有趣经历。
接下来,我让学生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
少年闰土:
这不能。
须大学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18自然段)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走过去……(23自然段)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28自然段)
中年闰土: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66自然段)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67自然段)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71自然段)
要求学生观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从句子成分上分析两者的不同。
问题一出,就有学生发现,在少年闰土的语言里,基本上每句话都以“我”“我们”或“你”作主语;而在中年闰土的语言中,则缺少了这类代词主语,代之以
“自家”“老太太”“老爷”,或者干脆没有。
联系日常语境,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说话方式,反映出怎样的人物关系。
不难得出结论:少年闰土的世界充满了欢乐和想象,也乐于与“我”分享自己的一切,这里不光有光怪陆离的虫鱼鸟兽,也有相互体谅的朴素人情,并且这种分享,是带着极强的个人认同和自豪感,此时的闰土,单纯质朴,把“我”当做他的一个亲密伙伴,对我无话不谈;相比之下,中年闰土的世界则处处流露出苦涩的悲哀,“多子,饥荒,苛税”是他头顶的几座大山,压着他往前挣扎,贫苦的生活又使他在面对“我”时保持一种下等人的谦卑,觉得从城市中到来的“我”是“老爷”,“我”与他是主仆关系。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读,对鲁迅写作句法的挖掘,我们可以带学生领略鲁迅语言的精巧,进而理解,儿童时代的伙伴式亲密已经荡然无存,成人世界里,只有生活的压迫、世俗的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尊卑。
我们发现,杨二嫂和闰土在处理与“我”的关系时,方式截然相反。
与“我”并不熟悉的杨二嫂,觊觎着几个物件,拼命拉近与“我”的关系;小时候的亲密玩伴闰土,则在阔别多年后,极力否认童年玩乐的价值,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
这两者,一是“辛苦麻木”,一是“辛苦恣睢”。
即,要么封闭自我,蜷缩在自我保护的壳中,与外界疏离,只为犬儒的生活;要么侵犯他人,占他人之物为己有,在残酷竞争下踩着他人向前。
变态的人际,变态的人性,共同指向变态的社会和观念。
王富仁先生在《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一文中提到,小说涉及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
“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如果我们爬梳三个故乡之间的关系,便会发现,它们相互作用又有机结合。
作为记忆中的故乡,充满着奇幻的、理想化的色彩。
它是
“我”对故土最本真最原始的依恋,但也是“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切实际的“想象”。
这种“想象”在“现实的故乡”的无情解构下分崩离析,其实这“现实的故乡”早就存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的阶级感与疏离感一直没变,只是童年的经验恰好提供了一个躲避世俗的场所。
当成年的“我”回乡后品尝到旧日不再的苦果时,对未来的愿景则延续着鲁迅作品中一贯的深刻之犹疑:在新的生活与旧的经验、希望与绝望、切近与茫远、有与无的二元对立间徘徊。
“路”的比喻,正如《呐喊自序》中“铁屋子的呐喊”的比喻,夹杂着无奈、绝望与决绝的复杂情感。
现实连结着过去和未来,过去的幻影因现实的刺破而不复存在,未来的希望必须孕育于现实的残忍。
本文以人物关系的“近”与“远”来解读杨二嫂和闰土,其实是为学生理解鲁迅笔下的“现实的故乡”打开一个突破口,进而,追寻鲁迅的思想足迹,探照到鲁迅心目中那个“理想中的故乡”。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实验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