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奇绝——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非遗简介

南京云锦非遗简介
南京云锦是我国珍贵的传统丝织工艺品,是世界四大名锦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锦”。
南京云锦从汉代开始,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清代曾与苏州织造署的苏绣、广东佛山的佛山针绣和成都织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
南京云锦纹样华丽,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在织机上由经线、纬线织出图案花纹,再由梭子在织物上来回穿梭织成图案花纹的织物。
图案除传统纹样外,还运用了大量象征吉祥寓意的题材。
纹样以龙、凤、仙鹤、牡丹、荷花、菊花等为主体。
云锦图案有龙凤、飞禽、走兽等,有万字不到头,双喜临门,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也有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等自然风景。
云锦花纹华丽丰富,层次变化无穷,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其工艺繁复精细。
经丝以“万”字纹为地纹,“千”字纹为花纹中心线,“百”字纹为花纹边缘线。
在“万”字纹地纹和“千”字纹花地上再用金、银、铜线点缀花纹和装饰图案。
—— 1 —1 —。
27653747_南京云锦:天上云霞浮锦上

Collection 收藏国宝流芳 系列南京云锦是我国传统三大名锦之首,其华贵典丽之美,犹如手工艺大树上绽开的一朵奇葩,代表着手工艺时代丝织技艺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一端牵着我国深厚漫长的丝绸历史和文化,另一端则连着当代中国的工业化时代,是一个延续发展至今而未曾消失的传统。
在古代,丝织物中的“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工艺艺术之大成。
在元、明、清三朝,其均为皇家御用贡品,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称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文 |龚萍 图 |南迪寸锦寸金南京云锦:天上云霞浮锦上桑蚕文化中国是全世界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
据考古学者提出的看法,我国东南地区丝织物至晚于公元前3000年以前已经出现,属于新石器时代。
考古出土发现一些器物上刻画有蚕纹,可作间接的物证,表明我国先民已经熟悉这种能够吐丝的生物。
比如:1976年在浙表示已有两种桑树,即高株的普通桑和矮株的“地桑”,后者是人工改良的结果。
栽桑者将普通桑树的主干上部砍去一段,又使其他树枝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样一来,这种“地桑”低矮,易于采摘,并且枝叶茂盛,增加桑叶的生产量,而枝嫩叶阔,宜于饲蚕。
关于蚕桑之事,操作的手续非常复杂。
不仅是植桑、养蚕,待蚕儿结茧之后,要经过缫丝、练丝等治丝的过程,最后完成的是一束束的丝线,可以作为丝织的原料,进入织造过程。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丝”字和与丝有关的文字已经很多。
如“糸”字,是个象形字,画成麻花状,两端扎起,露出三根线头。
这是一把丝束,但不读为“丝”字,只是表示细丝,多作为其他字的绞丝偏旁使用。
《说文解字》中说:“糸,细丝也,像束丝之形。
”而甲骨文中的“丝”字是两束丝,即两个“糸”字。
从采桑养蚕到缫丝成束,虽然还没有织成丝绸锦缎,却已是丝织的原料成品了。
有的农民将其拿到集市上出售,丝束进入了商品领域,成为一种财富。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而南京云锦则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在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里,它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从云锦品种繁多,所表达的审美艺术观念的实质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种美的形式:即宫廷王室之美,是追求昂贵奢侈性的雍容华贵之美;士大夫、宗主儒生之美,是显示抒情雅洁之美;民间喜庆礼仪之美,是实用与华丽结合的纯真民风之美。
因此,云锦妆花所特有的仪表装饰美,都能适应于人们对审美情愫性的高雅艺术价值的享用。
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通经断纬,挖花盘织,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比如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如果要织一幅78 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 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 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
南京云锦博物馆中的云锦的介绍

南京云锦博物馆中的云锦的介绍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南京市一座专门展示和保护云锦文化的博物馆。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织物,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云锦起源于中国南京,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
云锦以其细密的纹样、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织绣艺术的瑰宝”。
南京云锦博物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云锦作品,包括衣物、家居用品、礼品和艺术品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云锦的不同风格和用途,以及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了解云锦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
博物馆展示了云锦的制作过程,包括纺纱、染色、织造和刺绣等环节。
游客还可以观看云锦的展示和演示,了解云锦的制作技巧和艺术价值。
南京云锦博物馆还设有云锦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云锦文化。
该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培训和教育活动,以推广云锦文化并培养新一代的云锦艺术家。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云锦文化的重要保护和传承机构,也是了解和欣赏云锦艺术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云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艺术成就。
对南京云锦的感悟认知

对南京云锦的感悟认知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织品工艺之一,历史悠久而独特。
我曾有幸亲眼目睹这一绝艳的艺术品,深深被它所散发出来的瑰丽和精致所吸引。
对于南京云锦的感悟和认知,我想以云锦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云锦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细致的操作。
从选料到织造,再到独特的提花工艺,每一步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打磨和细心呵护。
这种坚持和执着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更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精神的传承。
云锦的制作过程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卓越技巧和创造力,也彰显了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云锦所展现的艺术价值无可比拟。
云锦的图案精美绝伦,色彩斑斓。
图案的创作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传统故事,如龙凤、寿桃、百鸟朝凤等,寓意着美好、祥瑞和幸福。
同时,云锦的色彩运用也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和变化展示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
云锦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云锦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云锦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云锦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锦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云锦工艺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云锦的研究和创新中。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云锦工艺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京云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的繁琐、艺术价值的卓越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都令人深思。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云锦工艺,让这一瑰丽的艺术品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云锦所带来的美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南京非遗文化

南京非遗文化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它的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的最高水平代表。
它采用“通径断纬”等核心技术,原料采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等天然材料。
其纹样富丽饱满,色彩绚丽,灿若云霞,由此而得名“云锦”。
南京云锦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已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剪纸: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剪纸大都用来婚嫁喜庆,缀于箱、柜、被、枕、门、窗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体现。
已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京剪纸的艺术特点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人们以剪代笔,手随心运,一剪连绵,一气呵成。
造型以线为主,柔中见刚,优美流畅。
纹样内容大都取自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美好传说。
南京剪纸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装饰趣味,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南京竹刻:南京竹刻是中国明晚期竹刻活动地域江苏金陵(南京)和嘉定地区(上海)的延续。
主要形式以扇骨和“臂搁”为主,雕刻技法以“留青阳纹”(浅刻)见特色,近代南京竹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列入创作内容,注重刀法运用与表现题材内容贴切一致。
南京竹刻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一定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南京竹刻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脸谱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演员脸上的绘画,是中国戏曲特有的面部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脸谱艺术越来越装饰化,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
脸谱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历史和神话人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现代,脸谱艺术也渐渐演变成另一类具有美化、陈设的装饰艺术,成为人们欣赏、美化空间的、民间艺术装饰形式金箔工艺金箔生产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把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经过十几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便成为金箔,真金箔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12微米,比一张纸烧成灰还要薄。
南京云锦的作文

南京云锦的作文你知道南京云锦吗?这可不是普通的布料,那可是咱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的超级明星,就像时尚界的传奇大咖一样。
我第一次瞧见南京云锦的时候,眼睛都直了。
那颜色,就跟打翻了天上的彩虹调色盘似的,红的像燃烧的火焰,热烈又奔放;蓝的似深邃的大海,神秘而幽远;还有那金晃晃的金线织进去,就好像把太阳的光芒都给锁在里头了。
每一种颜色都那么鲜活,像是有了生命在布料上跳跃。
这云锦的制作,那可真是个超级大工程,比搭乐高还复杂呢。
据说,那些织工们就像是魔法工匠。
你想啊,他们坐在那巨大的织机前,手脚并用,眼睛还得死死盯着那些丝线,就像在指挥一场千军万马的大战役。
一根丝线错了位,那可就像是一个小兵走错了方阵,整个画面就不完美了。
那织机“嘎吱嘎吱”响着,就像是在诉说着这古老工艺的故事。
从设计图案开始,就得费好大的劲儿。
这图案可都是有讲究的,什么龙啊凤啊,瑞兽祥云之类的,每一个都带着吉祥的寓意。
比如说龙的图案,那龙就跟要从布面上飞出来似的,张牙舞爪,威风凛凛。
这设计图案的人得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得把传统的文化内涵给揉进去。
然后就是选丝,这丝就像模特选美一样严格。
只有那些最优质、最细腻的蚕丝才有资格被选进云锦的制作队伍里。
这就好比是组建一个超级战队,每个成员都得是精英中的精英。
编织的时候更绝了。
那些织工们的手啊,快得就像闪电。
丝线在他们手里就像听话的小宠物,让去哪儿就去哪儿。
他们一会儿把这根丝线提起来,一会儿把那根丝线压下去,就这么一上一下之间,一幅精美的图案就慢慢在织机上显现出来了。
而且啊,很多云锦作品还会用到一种特殊的“通经断纬”的织法,这名字听起来就很专业吧?简单说呢,就是经线是连贯的,纬线可以根据图案的需要断开再连接,这样就能织出特别复杂、特别精细的图案了。
这就像是在玩拼图游戏,不过这个拼图可只有超级高手才能玩得转。
南京云锦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了,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藏。
在古代啊,这云锦可是宫廷里的宝贝,只有皇帝老儿和那些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中国南京云锦简介

中国南京云锦简介南京云锦已有1500多年的手工织造历史,其木机妆花是中国4700多年丝绸织造史,尤其在3000多年的织锦历史中,唯一流传至今不可被机器取代凭人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
南京云锦的工艺总是靠手传口授,代代相传。
凡手工艺人世家均传子、媳,不传女、婿。
据南梁殷云《月令广义·七月令》记载,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开始于南朝梁代,经过宋、元(公元960-1368年)时期的发展,至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代,其生产规模与水平达到鼎盛。
自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南京设立官营的“东、西织染局”,专司督造。
南京云锦就一直被选作皇家服饰专用品。
元、明、清三朝云锦织造业也因此而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产生了“云锦妆花”的奇特品种。
明代官府在南京设立了织染局、神帛堂,清代皇室内务府特设了“江宁织造府”,使其在丝绸行业中迄今仍处于最高的地位。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世繁华的描写,就源于“江宁织造”。
由于云锦长期用于专织皇室龙袍冕服,在织造中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故而形成了云锦的图案丰富多姿、花形硕大、造型优美、设色浓艳大胆,尤以用金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在织造工艺上更是将手工织造技艺发展到了极工极巧,不惜物力财力的地步,把中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术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云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便是这一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云锦织造成就的唯一遗存。
南京云锦是用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
织机由1924个构件组成。
“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
这些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清代卫杰《蚕桑萃编》等古代文献中均作了记载与描述。
一个熟练的“拽花工”与“织手”要经过多年培养,才能熟练操作,因此,这些手艺多成为世袭的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2年,在吉林集安地区发掘的长川 2号墓中,出土了一 块织锦残片,组织致密,由经线显花,在桔黄色地子上织出绛 红和深蓝色纹样。据专家考证,这种织锦是江南地区的产品。 此外,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高句丽墓葬中, 墓壁均绘有模拟织锦图案,说明六朝的织锦已经有了相当的规 模。值得注意的是,“云锦”一词在六朝时期也应运而生。西 晋木华《海赋》就有“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 螺蚌之节”之言,唐朝李善注云:“言沙汭之际,文若云锦; 螺蚌之节,光若绫罗也。”东晋葛玄《汉武帝内传》也有“张 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之语。虽然六朝时期南方蚕桑生产有 很大发展,云锦生产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来看, 丝织技术仍然略逊北方一筹。曾经先后在南北朝做官、熟谙南 北朝各地情况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 · 治家篇》中指出:“河 北妇人织纴组紃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
图 8 唐
·
联 珠 大 鹿 纹 锦
明朝时期,自 1368~1421年间,先后有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 允炆、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称作留 都或南都,地位仅次于北京。明朝时期,中国丝织业的中心南移,以南 京、苏州、杭州三地的丝织品最负盛名。明朝政府在南京设有“内织染 局”(又称南局)、“神帛堂”、“供应机房”,专门管理云锦的生产。 明朝时期的南京,在内桥与聚宝门(今中华门)之间是织锦工匠的聚居 之地,设有织锦一坊、织锦二坊和织锦三坊。明朝南京的云锦织造工艺 日趋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织挖花锦锻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明代南 京云锦艺人用大花楼织机创造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独领风骚,把南 京云锦推向高峰。明末文人吴梅村《望江南》词赞美道:“江南好,机 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 锦已成为皇室和官僚贵族的专宠。1958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中出土的 明朝万历皇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以及写着“南京供应机房 织造”等字样的织金和妆花锦锻,均是南京生产的产品。1977年,在南 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朝中山王徐达五世孙、魏国公徐俌夫妇的合葬墓中, 出土了一件素缎麒麟纹补袍服,这件袍服胸前的官补用织金方法织成, 是目前保存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南京云锦珍贵的实物资料之一。
图 3 丁 桥 织 机
图 4 蜀 锦
南方丝织业的发展与北方技术工匠的南迁密切相关。据《三国志· 吴 书· 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孙吴建国之前,孙策与周瑜等 人袭击皖城,攻克后,“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这里 的“百工”,指的就是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其中也包括纺织工匠,他 们后来成为孙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基本工匠。 吴景帝孙休永安年间,交趾郡太守孙胥“科郡上手工千余人送建业”, 充实了孙吴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力量。相传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夫人赵氏在 建业宫廷中还能够亲手织出有龙凤花纹的织锦。 南朝自刘宋,汇集前秦织锦署、织成署中的巧作锦工精华,和“吴锦 ”留存的名匠巧妇相结合的织锦技艺,开创了以纬线显花的“织成锦” 为特殊品种标志的又一民族传统织锦“新样”的里程碑。因此,我们以 刘宋时期发展起来的织成纬锦,称为“宋锦”。 由于宋锦在经锦机花型拘谨形式的工艺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使得宋锦的织文图案自由流畅,色彩艳丽,具有祥云、山水、人像、鬼 神、龙麟、天鹿、翔凤、奇花、瑞草等灵活奇变的纹饰。在我国织锦发 展史上展现了宋锦纬显花技艺精妙的一代新风。黄能馥教授指出:宋锦 是中国古代织锦业的第二个里程碑。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 我国是桑蚕丝绸的发源地,桑蚕丝绸在中国已 有七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华远古文明的萌动,丝 绸就承载起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公元前约 26世纪,就有黄帝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神话 传说,揭示了我国丝绸织锦悠久的历史,为沉迷的 历史放射出诱人的光芒。传说嫘祖是宜昌西陵人氏, 黄帝与嫘祖婚典的那一天,西陵各部落首领带着人 马,齐集轩辕洞庆贺。婚典过程中,西陵女子在洞 内盛装歌舞,分别向黄帝和嫘祖献礼。她们献上来 的是两束蚕丝,一束雪白,一束金黄,雪白的献给 嫘祖,金黄的献给黄帝。西陵人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向黄帝和嫘祖表示出深深的敬爱之情;西陵人用自 己的热情为黄帝的婚典高歌助兴。
中国最早的丝织品,出现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南方的良渚文 化遗址中。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精致 的丝织品残片,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实物。到商代(约 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丝织物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丝织物品种有所增加,这在湖南长沙、 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出土的色彩鲜艳的织锦中得到证明。《中国大百科 全书·考古学》中介绍到的,在新疆出土的汉代丝织品;湖南长沙马 王堆汉墓、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有花色品种众多的纱、罗、绮、锦等。 这些丝织品要么产自中原,要么产自巴蜀。从现有考古和文献材料来 看,汉代中原地区的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达 到很高水平,而且产量也十分惊人。公元6世纪中国蚕丝技术西传达 到欧洲,到公元10世纪,波斯诗人费尔多锡还常赞美中国织锦。由中 国此而得名通往西方的大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锦缎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最远达到罗马帝国。 “锦绣中华”就是由此而得名。
图 6 南 北 朝 · 对 羊 对 鸟 纹 锦
图 7 南 北 朝
·
对 羊 纹 锦
隋唐时期,由于定都中原的统治者恐惧“金陵王气”,采取提高 扬州地位、抑制南京的政策,使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织 锦业裹足不前。 南唐定都金陵后,金陵的织锦得到缓慢的恢复和发展。 宋朝时期,在建康府(今南京)城南门天津桥(今内桥)南大道 两侧设有东、西锦绣坊,可能就与织锦有关。“锦绣坊”这一地名 作为南京云锦发展历史的见证一直流传至今。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 石久居南京,云锦一语也出现在他的 《送吴显道》一诗中,其诗云 :“屏风九叠云锦张,千峰如连环。” 元朝灭掉南宋政权后,蒙古贵族对江南的丝织品特别喜爱。至元 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康路( 后改为集庆路,今南 京)设立了专为皇室和官府织造锦锻的“东织染局”和“西织染局 ”。以东织染局为例,“设局使二员,局副一员,管人匠三千六户 ,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段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 百二斤八两。”南京的织锦业得到振兴。元朝时期的南京仍然设有 东、西锦绣坊。
图 12 郑 和 七 下 西 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诞生、成长了一位伟大的古典 文学作家曹雪芹(公元1711-1763年)。他创作的《红楼梦》 影响遍及世界。《红楼梦》中人世繁华的描写就是源于“江 宁织造”,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多次写到云锦,如 第三回:“(王熙凤)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肩 袄。”《红楼梦》里对于南京云锦各类衣料、服装的品种质 地、配色和花纹图案,以及表达的审美艺术的情趣与价值, 都描写得十分情真意切,楚楚动人。在“大观园”里,无论 是代表贵族的贾宝玉身上的穿着,还是袭人、晴雯等仆婢的 衣裳,均具有云锦华贵的特点。《红楼梦》用古典文学特有 的笔锋,对服饰细腻的描写、渲染,是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的见证;让我们品味了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表现了南京云 锦昔日的辉煌,历史雄辩地说明:清代江宁织造府里创造了 中国南京云锦鼎盛的辉煌,历史上南京云锦的鼎盛之地就在 “江宁织造”,就在南京。
图2 丝绸之路简图
到了三国时期,蜀锦业日益恢复,它通过陆海“丝路”畅销亚 欧各国,名闻遐迩。魏、吴都到蜀去买锦。当时江东尚未有锦,锦 在刘备蜀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备常以锦用作馈赠礼品,赏 赐群臣。 据《三国志· 方枝传》、《三国志· 杜夔传》:傅玄序记蜀汉有名 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改革绫机功绩时说:“时有扶风(今陕西兴平, 当时隶属蜀汉)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马先生,天下 之名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马钧对综蹑式织 花机的创造发明,可能是类似后世的垂帘式小花本的蜀锦机,巧妙 地革新了多综、少蹑(踏杆)的织造上机工艺原理,即用十二蹑能 控制六十片综絖运动的提花机构的规律。用马钧革新的先进的绫锦 机,织制蜀锦,花纹图案象自然界的植物花卉,动物禽兽、山岳、 河川、云气雷电等景物一样生动逼真,色彩层次变化无穷,产量成 倍增长。使蜀锦的花色品种繁茂,质量上乘,达到了独树一帜的最 高技艺水平。以益州“锦城”为中心的蜀锦,生产发达,名噪中原 ,举世闻名。中国织锦业权威、清华大学黄能馥教授指出:蜀锦堪 称为中国古代织锦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那个古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晚上,嫘祖躺在黄帝 宽阔的胸怀里,沐浴着宽阔无比的幸福,从此她就把天下 人的事情当作了她自家的事情。 黄帝怜爱地说:“从现在起,你就得跟着我征战天下 ,颠沛流离了。” 嫘祖说:“你到哪儿,我就紧跟到哪儿,并且把桑蚕 技术传授到哪儿。” 黄帝说:“我要诏令天下,让你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 术推广到神州各个角落。” 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一 大发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丝绸在七千年 的漫长发展中,不断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把中华儿女心灵 和智能的结晶奉献给全世界,为美化人类生活,作出了卓 越的贡献。丝绸以她动人心魄的魅力,成为中国奉献给世 界文明宝库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图 5 宋 锦
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约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 年)。这一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中原,灭掉后秦,将洛阳织锦工 匠掳掠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设置“斗场 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锻的生产,供皇室和官僚贵族服用。斗 场锦署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从此南京织锦业登上 了历史舞台。南朝时期,南京的织锦产量已相当可观。梁朝大将侯 景占据寿春即将反叛前,曾经向朝廷“启求锦万匹,为军人袍”, 朝廷以“御府锦署止充颁赏远近”加以拒绝(《梁书· 侯景传》)。 这一时期的织锦,美不胜言。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张率在《绣赋》中 赞美道:“寻造物之妙巧,固饬化于百工。……若夫观其缔缀,与 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象。总五色而极思,藉罗纨而发想。具 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朗。”中 外统治者竞相使用织锦。当时远道慕名而来的塞外方国芮芮虏使臣 曾向南朝政府求赐锦工,南齐政府以“织成锦工,并女人,不堪涉 远”为由,婉言拒绝。这一时期的织锦作为名贵纺织品,还传入高 句丽,为贵族阶层所服用,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