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南京云锦介绍作文

南京云锦介绍作文

南京云锦介绍作文
南京云锦是中国著名的丝绸织品,也是南京的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

云锦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至今已有近1600年的发展历程。

云锦以其精致的织造工艺、绚丽多彩的图案和高贵典雅的质地而享誉中外。

它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精细,需要采用独特的织造技术,将金银丝与彩色丝线精心编织在一起。

云锦的图案包罗万象,可以是吉祥的祥云、富贵的龙凤、姿态万千的仙鹤,亦或是栩栩如生的山水花草。

每一件云锦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南京的云锦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代帝王将云锦作为馈赠贵宾的礼品,皇家妃嫔亦以之为衣裳。

云锦不仅传承了丝织技艺,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南京云锦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弘扬传统工艺和文化自信的代表。

无论是作为盛装礼服亦或装饰品,云锦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高贵韵味。

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项了不起的非遗瑰宝,让云锦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永葆光芒。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

南京雲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帄的織物。

而南京雲錦則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戊,位于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禦用品貢品,因其豐富的文化和科技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裏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

亦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海南黎族織機←--作為中國最高貴的織錦,中國絲綢最高技藝標志的南京雲錦,鼎盛時曾擁有3萬多臺織機,近三十萬人以此和相關產業為生,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社會影響,雲錦不傴是南京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文明的驕傲。

被古人稱作“寸錦寸金”的雲錦,是用5.6米長、4米高、1.4米寬的大花樓木質提花機,由上、下兩人配合操作生產出來的。

它的生產工序用目前流行的電腦語言來解釋較為形象,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職明才智。

“挑花結本”,相當于軟件設計,它用古老的繩索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成程序語言,再上機進行織造。

此工藝技術要求很高,實際上是一種以線為材料,進行儲存紋樣程序的創作設計過程。

他不傴要把紋樣按織物的具體規格要求,計算“分寸秒忽”,將紋樣在每一根線上的細膩變化表現出來,還要按紋樣圖案的規律,把繁雜的色彩進行最大限的同類合並,編結成一本能上機織造,讓織手讀懂的程序語言花本。

機上坐著的人,稱作“拽花工”,只要按過線順序提拽即可,相當于在敲電腦鍵盤。

機下坐著的人,稱“織手”,他使用“通經斷緯”的技術(緯線由不定數的彩絨段拼接而成),挖花盤織,粧金敷彩,就能織出五彩繽紛的雲錦來,他面前的織造面即相當于電腦顯示屏,這種工藝,至今尚不能被機器所替代。

雲錦的織造工藝高超精細,除前面介紹的“挑花結本”、“通經繼緯”以外,夾金織銀也是雲錦的一大特點。

織物顯得雍容華貴,金碧輝煌,滿足了皇家禦用品的需要。

正因為長期是宮廷用品,一味法語精,在制作中不異工本代價,才使雲錦後來居上,達到織錦工藝登峰造極度的地步,雲錦主要有“織金”(用黃金打成箔,切成絲,捻成線織就)、“庫錦”、“庫緞”、“粧花”四大類品種,用于皇帝龍袍、皇後鳳衣、霞披、嬪妃的麗裝靚服、宮廷裝飾及坐、褥、靠墊、枕被等實用品。

社会实践报告南京云锦

社会实践报告南京云锦

社会实践报告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绣品之一,被誉为江南绣品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绣艺的珍品,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南京云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唐朝。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南京的高宗曾命令宫廷织造所制作绣品,其中就包括了云锦。

而在南京云锦的发展过程中,宋朝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宋朝时,南京成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云锦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当时的云锦不仅供应官府使用,还成为外交礼品和贡品。

明清时期,云锦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品种也日益丰富。

云锦的工艺精湛,主要有绸缎染色、图案设计和绣线技术三个方面。

首先,云锦使用的绸缎选材考究,一般采用蚕丝或绢丝,手感柔软,质地坚韧。

其次,云锦的染色技术非常独特,它使用特制的染料和染色工艺,使得绣品的颜色鲜艳明亮,并且具有很好的色牢度。

再次,云锦设计图案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花卉、鸟兽、山水等各种自然元素,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在社会实践中,我有幸参观了南京云锦博物馆,对云锦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云锦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染色、刺绣和压花等工序。

云锦制作需要经历制图、设色、设计、缎染、绣线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完成。

参观博物馆时,我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云锦展品。

这些展品无论在色彩、图案还是绣工上都非常精致,尤其是一幅名为《百子图》的云锦,将数百个婴儿的形象绣制在一起,栩栩如生。

这些展品给人们展示了云锦的卓越艺术成就,也展示了中国传统绣艺的独特魅力。

通过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我深刻地认识到云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云锦以其细腻入微的刺绣工艺、丰富多彩的图案设计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瑰宝。

同时,云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对云锦的制作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南京云锦非遗简介

南京云锦非遗简介

南京云锦非遗简介
南京云锦是我国珍贵的传统丝织工艺品,是世界四大名锦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锦”。

南京云锦从汉代开始,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清代曾与苏州织造署的苏绣、广东佛山的佛山针绣和成都织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

南京云锦纹样华丽,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在织机上由经线、纬线织出图案花纹,再由梭子在织物上来回穿梭织成图案花纹的织物。

图案除传统纹样外,还运用了大量象征吉祥寓意的题材。

纹样以龙、凤、仙鹤、牡丹、荷花、菊花等为主体。

云锦图案有龙凤、飞禽、走兽等,有万字不到头,双喜临门,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也有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等自然风景。

云锦花纹华丽丰富,层次变化无穷,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其工艺繁复精细。

经丝以“万”字纹为地纹,“千”字纹为花纹中心线,“百”字纹为花纹边缘线。

在“万”字纹地纹和“千”字纹花地上再用金、银、铜线点缀花纹和装饰图案。

—— 1 —1 —。

中华奇绝——南京云锦

中华奇绝——南京云锦

图2 丝绸之路简图
到了三国时期,蜀锦业日益恢复,它通过陆海“丝路”畅销亚 欧各国,名闻遐迩。魏、吴都到蜀去买锦。当时江东尚未有锦,锦 在刘备蜀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备常以锦用作馈赠礼品,赏 赐群臣。 据《三国志· 方枝传》、《三国志· 杜夔传》:傅玄序记蜀汉有名 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改革绫机功绩时说:“时有扶风(今陕西兴平, 当时隶属蜀汉)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马先生,天下 之名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马钧对综蹑式织 花机的创造发明,可能是类似后世的垂帘式小花本的蜀锦机,巧妙 地革新了多综、少蹑(踏杆)的织造上机工艺原理,即用十二蹑能 控制六十片综絖运动的提花机构的规律。用马钧革新的先进的绫锦 机,织制蜀锦,花纹图案象自然界的植物花卉,动物禽兽、山岳、 河川、云气雷电等景物一样生动逼真,色彩层次变化无穷,产量成 倍增长。使蜀锦的花色品种繁茂,质量上乘,达到了独树一帜的最 高技艺水平。以益州“锦城”为中心的蜀锦,生产发达,名噪中原 ,举世闻名。中国织锦业权威、清华大学黄能馥教授指出:蜀锦堪 称为中国古代织锦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图 1 南 京 中 山 门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这座中国著名 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将近 2500 年的建城史中,先后有 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太平天 国、中华民国等十个王朝和政权建都,定都时间长达 4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的悠悠岁月,不但展示了 南京兴衰荣辱的经历,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云锦就是其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今天,我将从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丰 厚深邃的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来揭开南京云锦神秘的 面纱,品味其靓丽的风采和迷人的魅力。
图 5 宋 锦
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约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 年)。这一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中原,灭掉后秦,将洛阳织锦工 匠掳掠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设置“斗场 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锻的生产,供皇室和官僚贵族服用。斗 场锦署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从此南京织锦业登上 了历史舞台。南朝时期,南京的织锦产量已相当可观。梁朝大将侯 景占据寿春即将反叛前,曾经向朝廷“启求锦万匹,为军人袍”, 朝廷以“御府锦署止充颁赏远近”加以拒绝(《梁书· 侯景传》)。 这一时期的织锦,美不胜言。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张率在《绣赋》中 赞美道:“寻造物之妙巧,固饬化于百工。……若夫观其缔缀,与 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象。总五色而极思,藉罗纨而发想。具 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朗。”中 外统治者竞相使用织锦。当时远道慕名而来的塞外方国芮芮虏使臣 曾向南朝政府求赐锦工,南齐政府以“织成锦工,并女人,不堪涉 远”为由,婉言拒绝。这一时期的织锦作为名贵纺织品,还传入高 句丽,为贵族阶层所服用,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云锦,南京著名的文化标志

云锦,南京著名的文化标志

云锦--南京著名的文化标志云锦是南京著名文化代表,是南京人的骄傲,那么云锦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云锦又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南京云锦,什么是云锦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通经断纬,挖花盘织,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南京云锦,云锦工艺云锦在古代是用于皇家服饰,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如果要织一幅78 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 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 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云锦的历史文化价值南京云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

有“寸锦寸金”之誉,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位于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云锦的经济价值要讨论云锦的经济价值必须要提到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千多年来,云锦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织造工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的织造法。

(最新整理)南京云锦

(最新整理)南京云锦

象征。
2021/7/26
15
利用所学知识来介绍一下南京云锦吧!
一、南京云锦地位
二、云锦得名由来
三、云锦发展历史
1.材料选择 2.图
四、云锦艺术 案文化
3.织 造工艺课堂知识及查询资料,创作 一篇300字左右的南京云锦讲解词。
2021/7/26
17
2021/7/26
(最新整理)南京云锦
2021/7/26
1
第八章 其他基础知识
第三节 中国工艺美术
—南京云锦
2021/7/26
2
一 、南京云锦的地位
1、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2、当代三大名锦之首 3、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7/26
3
二、南京“云锦”因何而得名?
其图案纹饰多用“云纹”,而且花纹色彩 典雅精美,犹如天空云霞,故称“云锦”
18
2021/7/26
4
三、南京云锦发展历史
1、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三国东吴。
2、公元417年东晋设专管织锦的官署---锦署,
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 3、元(形成)、明(成熟)、清(发展)三代
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贡品。 清设“江宁织造署” 4、新中国成立前夕,织锦技艺几乎失传,1949年 以后,在政府的关注下,不但得到继承,而且创造 出更多的新品种。
2021/7/26
5
清 江 宁 织 造
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
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
年2021/7/26
6
四、云锦艺术
“金”字和“帛”字的组 合,锦,金也。作之用 功重,其价如金。故惟 尊者得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京云锦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传播。随 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不断 加速,南京云锦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喜爱
在国际舞台上,南京云锦多次 参与了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 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等, 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智慧结晶。此外,许多国外博 物馆和艺术机构也开始收藏南 京云锦的珍品,将其作为东方 文化的瑰宝之一进行展示和宣 传
织造技艺
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的织造技艺十 分独特,需要经过设计、 配色、选丝、染丝、络 丝、整经、穿综、上机、 织造等繁琐工序。其织 造技艺主要分为"大花
楼"和"小花楼"两种
"大花楼"是云锦的一种传 统织法,需要两人协同操 作,一人为"拽花工",另 一人为"织手"。拽花工根 据花版图案将经丝提起, 织手则利用梭子引纬线穿 入经丝之间的空隙。这种 织法可以织出层次丰富、 色彩斑斓的图案,是云锦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和机器化生产的普及,南京 云锦的传统织造技艺面临着 严重的威胁。现代机械生产 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 使得许多精湛的织造技艺逐 渐失传。为此,中国政府和 民间组织积极采取措施来保 护和传承南京云锦这一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政府设立了相关的 保护机构和传承基地,为云 锦的生产、研究、教育提供 支持。例如,南京市云锦研 究所就是在政府支持下成立 的专业机构,负责挖掘和研 究云锦的历史、文化、技艺
中的珍品
"小花楼"则是一种较简单 的织法,一人即可操作。 这种织法是将提花装置放 在织机上,通过提花装置 的机械作用提起经丝,织 手直接用梭子穿入经丝之 间的空隙。这种织法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云锦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我对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与理解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5级任婳一回首——千年孕育的美丽从原始服饰起,人类使用的制衣材料主要分为麻织物,丝织物与裘皮,丝织品由于原料与技术原因产量相对较少,历来为上层贵族享用。

关于丝的发现,在考古材料中,河北正定县南杨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曾发现两件陶蚕蛹,经C—14鉴定,距今5400-+70年;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半个经过人工割裂过的蚕茧,该遗址所在年代约为距今5600~6080年之间。

可见早在5000年前,神话中的伏羲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开始进行家蚕驯化的工作;而这一大大改变人类生活的创造性发现只是象征性地归功于伏羲或螺祖,实际上还是无数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探索的结果。

先秦时代,古老文献中就有关于桑蚕的记载,如《夏小正》中:“三月......摄桑......妾始蚕”;《管子.轻重甲》记载:“昔者桀之进,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不仅在商代的卜辞中,桑,蚕,丝,帛等字眼时常出现,青铜器上可见身体弯曲的蚕纹,玉器中也有形态逼真的玉蚕,这都表明了蚕桑业在当时已较为发达。

据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推断,商代已普遍使用一种原始的纺织机器“距织机”,至今海南岛南部的黎族妇女仍使用这种原始机器制造黎锦。

在安阳殷墓出土的青铜器表面,发现黏附有被铜锈渗透而残留的丝绸残片,经分析研究,这是采用高级提花技术织成的菱形花纹的暗花绸,说明这时使用的织机比先前的原始织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已含有提花装置。

这种在云锦中也使用的高级提花技术算来也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不得不令人感叹一项工艺从孕育到成熟过程中深厚的历史积淀。

从西周到两汉,我国丝织业兴盛发达的地区一直在黄河流域。

当时北方多丝麻,南方多麻葛,南人多以麻布为常服。

南京的丝织业发展是从三国时丝织南移开始的。

南京所在的孙吴政权中,有很多南徙的北人,带来了北方中上层人士喜着柔软舒适的丝织品的衣着习惯与风尚,带动了孙吴政权积极发展蚕桑事业,而江南气候湿润温和,给桑蚕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三国志。

吴志。

陆凯传》记载陆凯上疏谏孙皓谓:“先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先帝崩后......更改奢侈,伏闻织络及诸徒,乃有数千。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吴国宫廷已有专门制造丝织品的部门,而且江南丝织业正飞速发展。

东晋时,南京改名“建康”,作为都城,恢复御府织室为宫廷服务。

公元420年,刘裕王朝建都建康,带来了北方百工,在建康建立“锦署”,为江南织锦业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艺,在织机上进行改良创新,生产出著名的织成纬锦“宋锦”,为后世云锦的精良工艺打下了基础。

然而此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梁武帝末年的侯景之乱中,建康的社会生产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元气大伤,织锦业的发展一度停滞。

隋唐时期,金陵的行政地位不断被抑制,最低时曾属镇江管辖,在《唐六典》,《唐书。

地理志》中都没有出产绫锦的记载。

而当时全国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主要蚕丝产地是河南河北道,次则四川地区,江南地区又次之。

丝织品以蜀郡(益州)和广陵郡(扬州)的锦最为著名。

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无赖二分在扬州”,如此繁华兴盛的大都市,锦缎生产突出当数自然。

南京的丝织业到了南宋时才得以复兴,而宋朝廷南渡以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则是最重要的客观条件。

江宁,苏州,杭州三地逐渐成为高级锦缎的生产中心。

公元1280年,元世祖设“东西织染局”于建康;明代又在南京(都城)设“内织染局”,“神帛堂”和“供应机房”;清王朝沿袭旧制,设立“以官领之,以授匠作”的官办织造局。

这些在南京设立的官办织造,专供皇家皇帝的龙袍冕衣,后妃的凤冠霞帔,宫闱幔帐,文武官员补服,宫廷坐褥靠垫等,作为御用贡物,其极高的品质要求和独有的优越条件(水平高超的工艺技师,昂贵考究的用料等)使元明清三代成为南京云锦得以发展至成熟的重要时期。

从南京织锦业的兴衰沉浮中,我们不难看出,工艺的发展是以政治安定与经济繁荣为基本条件的,战争往往会给手工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也正由于南京在宋金之战中遭受的破坏较少,政治地位逐渐提高才有了日后云锦工艺大放异彩的机会;相比之下,原来经济繁荣的产锦名地扬州却因金,元屡次南侵,导致了“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在晚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南京的丝织生产也遭受了很大损失,机户大多流寓外地,躲避战乱。

战火过后丝织生产虽有所恢复,但由于元气大挫,规模大不如前。

至光绪三十年,江宁织局奉旨裁撤,此后的锦缎供应完全依赖民间。

民国时期,由于大量舶来品的倾销,传统服务对象的减少,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南京云锦一度衰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加上后来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云锦的生产几乎断绝,到解放前夕全市云锦织造机仅存150台左右,能生产的只有四台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京市政府对传统工艺的恢复与保护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在艺术家陈之佛的指导下开展了对传统云锦图案纹饰,艺人操作口诀的搜集整理工作,并推出了一系列向社会介绍云锦的出版物,还致力于培养云锦工艺的传承人,让这项古老工艺重现繁荣。

1957年,南京成立了云锦研究所,成为新中国批准的第一个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的专业机构。

到今天,南京云锦已有了1500多年的手工织造历史。

其木机妆花更是中国4700多年丝绸织造史、300多年的织锦历史中,唯一流传至今不可被机器取代,挖花盘织,凭心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

南京云锦的工艺至今仍是靠手传口授,代代相传。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

回首南京云锦千年来的兴衰,让人感叹不已,每一匹华贵锦缎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份荣耀或辛酸。

每当我们面对古老和沧桑,总为胸中充溢着的深沉而又激烈的莫名情感而怅惘,那就是历史的分量。

当我将情感转化为冷静的思量,那嘎嘎运作着的庞大提花机告诉我:历史积淀就是云锦最朴实也最厚重的资本,她是一片苦难深重却博大而肥沃的土壤,千年来孕育着的,是比云锦更绚烂更高贵的文化。

二探究——“寸锦寸金”的背后提到江南织造,人们首先会想起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曹雪芹曹织造府祖孙三代四人任了60余年的江宁织造臣。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在康熙皇帝的恩宠下,先后连任江宁织造官员达65年的时间;曹家的实际功能远不止为皇家织造采办御用锦缎,更是康熙在江南这块富庶大地上的贴心耳目,其身家,地位非同一般。

曹雪芹由于少年时期生活在织造世家的豪华环境中,对丝织物的服料名称和上层社会中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佩戴,自然极为熟悉。

他在《红楼梦》中写下了不少以云锦为服饰或实用物的名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肩袄”、“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水红妆缎狐肷褶子”、“大红金线蟒引枕”、“秋香色金线蟒大条褥”、“锁子锦靠背和引枕”、“金线闪大坐褥”……这些织物有的属“妆花”类,有的属“织金”类,有的属“二色金库锦”。

在服饰方面,曹雪芹还写了罕见的“凫靥裘”和用孔雀毛拈成线跟金线在一起织成的“孔雀裘”。

当雀金呢(孔雀裘)被火迸了一个洞后,书中曾写道:外面的“不但织补匠,能干裁缝,绣匠并做女工的,问了都不认的这是什么,都不敢揽”。

后来还是宝玉房中的晴雯用孔雀金线织补好的。

从曹雪芹的记述中,我们不但可以一窥云锦织物的华美瑰丽,还可从技术审美等不同角度来认识云锦的艺术成就,解读自古就以“寸锦寸金”比喻云锦价值的真正原因。

(1)华贵的用料由于服务于宫廷与社会上层人士的需要,南京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进行织造。

像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就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

美丽的丝线赋予云锦逐花异色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明、清两代江宁官办织局生产的织金,金银线都是用真金、真银制成,在每匹织料的尾部,均织有“xxx织造真金库金”字牌,说明所用的金线材料货真价实。

从明、清两代传世的织金锦缎看,由于金线材料考究,织物虽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是金光灿灿,光彩夺目。

(2)高超的织造技艺南京云锦可以在一个服装层面上表现绢、绸、罗、缎、纱,可以将金、银、孔雀羽织进,这些都是别的服装面料无法做到的。

如此复杂精妙的工艺要归功于织造云锦的老式提花木机。

这种织机长5.6米,宽1.4米,高4米,由1924个机件组成;必须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配合完成,“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

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云锦,可谓弥足珍贵。

其中“挑花结本”是一道关键工序,它用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为织造程序,再上机进行织造。

其工艺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是一种以线为材料,进行储存纹样程序的创作设计过程。

他不仅要把纹样按织物具体规格要求,计算“分寸秒忽”,将纹样在每一根丝上的细腻变化表现出来,还要按纹样图案的规律,把繁杂的色彩进行最大限度的同类合并,编结成一本能上机织造,让织手读懂的织造程序花本。

此外还有“通经断纬”、“挖花盘织”、“逐花异色”、用纹刀织扁金、织成等技术工艺,目前仍只能由云锦艺人们用手工操作来完成。

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别小看这庞大笨重的传统织机,它的精密度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所以每一根丝线不光具有自身材料的昂贵价值,更凝聚着世世代代的云锦艺人们的智慧与汗水。

(3)独特的审美情趣云锦艺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跑马看妆花”。

“妆花”是云锦织物中色彩最华美、配色最丰富的织物。

骑在奔驰的马背上看妆花织物,只有一瞬间的工夫,要给骑在马上的人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可见云锦艺人们深知色彩在表现艺术效果上的重要性。

南京云锦作为御用贡品,为适应统治阶级的审美需要,一方面突出色彩庄重、华丽、高贵和典雅的气质,以求与皇室的身份地位相匹配,与宫廷的华贵氛围相协调;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传统观念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吉祥色彩的审美指向,即爱好温暖、明快、鲜艳和强烈的积极色,不喜欢弱色和多次的间色,因此,青、红、黄、绿、紫、白、黑,成为我国装饰用色上的主要色彩,而浅色很少应用。

在元代,由于受少数民族审美取向的影响,云锦开始大量地使用金银这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的光泽色,使整个织物更加绚丽夺目,收到金银交辉、富丽堂煌的装饰效果。

云锦的用色,往往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色彩绚丽而不失沉稳,与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配色手法一脉相承。

南京云锦研究所珍藏的整匹缎料的“大行龙”和“凤穿缠枝莲”的图案就是例证:整匹缎料的大云龙以大红地为主色调,大凤则以深绿为主色调,配以真金线及彩线织出,气度非凡、落落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