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矿资源地质特征讲解
柬埔寨王国磅士卑省PRICH山区镍矿地质特征

成 的火 山喷发组 合 , 其形 成 时 代 可 能 为三 叠 纪 。侏
罗 纪一 白垩 纪直 至 第 四纪 基性一 超 基性 岩 浆 活动 的侵 入、 喷发 , 为形 成与 超基性 侵入 岩有 关 的蛇绿 岩带 型
镍矿 床提 供 了物 质来 源 。
2 . 4 磁 异 常 特 征
侏 罗一 白垩 系地层 主要 由陆 相砾 岩 、 砂岩 和粉砂 岩组 成 , 分布 于矿 区 中部 及南 西部 小 山包 上 。 第 四系广 泛分 布 , 主要 由粗 砂 、 砂、 粉 砂 和 粘 土
组成 , 属 陆 内平 原河 流湖 泊相 沉积 。
2 . 2 构 造
在 矿 区部分 地 区做 了 1 : 1万 高 精度 磁 法 测量 ,
发 现 的磁 异 常 分 布 于 矿 区 的 北 东 部 , 异 常 总 体 呈
NW— S E走 向, 异 常形 态 较连 续 、 规整 , 异 常 规模 大 、
长岩脉 充填 。 2 . 3 岩 浆岩
矿 区 出露 的地 层 主要 有 泥 盆 系 、 石炭 系、 二 叠
系、 三叠 系 、 侏罗 一 白垩系 、 第 四系 , 以沉积建 造 为主 体, 有少 量 的变质 岩单 元 。
泥 盆 系地层 主 要 为板 岩 、 燧石板岩、 砂岩、 泥 灰
岩 和硅 质板 岩等 , 顶 部 有 少量 灰 岩 呈 零 星 不 连续 分 布, 与 上覆 下石 炭统 灰岩呈 角度 不整 合 。 中、 上 石炭 系一般 与下 石炭 系呈 连续沉 积 , 以灰 色 一黑色碳 质灰 岩 为主 、 其 次 为砂质 灰岩 , 最 大厚度
绿色 沉积 角砾 岩 、 砂岩、 泥岩、 片 岩 和流 纹 质 凝 灰 岩 组成 , 三 叠系地 层 主要分 布 于评价 区 的南 西部 , 与 上 覆地 层呈 不连续 沉 积 。
镍矿地质资源特点

镍矿地质资源特点发布日期:2010-03-20 13:28 浏览次数:927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已知主要镍矿床,除云南墨江一处属风化壳矿床外,其余皆为岩浆熔离矿床。
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规律,首先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准地台内部区、过渡区和地槽内部区,且以过渡区(即准地台与地槽的一个过渡地带)为主,其余两区的镍矿比较次要(下表)。
中国主要镍矿床的分布及成矿时代过渡区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深断裂带极为发育。
这些延伸很远、规模巨大的深断裂带,一般都具有长期活动的历史,是控制镍矿成岩成矿的主要因素。
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岩体或岩群沿深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二)岩体一般沿深断裂面上盘侵位;(三)由于深断裂带形成的时间比较早,具有长期的多旋回发展史,因此在深断裂一侧的岩带中,往往有两期甚至两个以上期次的岩体出露;(四)沿深断裂带一侧分布的岩带或岩群,均赋存于深断裂上盘的次一级断裂或褶皱中。
除了大地构造以外,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对镍矿床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体的岩石类型、大小、产状以及分异程度与镍矿成矿有密切的关系:(一)在岩带(群)的众多岩体中,形成镍矿床的岩体为数极少。
14个岩带(群)共有2038个岩体,形成矿床的只有28个,岩体成矿率为1.37%。
这说明在一个岩带(群)中,成矿只与某一期次的有利岩石类型的岩体有关;(二)镍的成矿岩体一般规模较小。
有三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1km2(白家嘴子、赤柏松、大坡岭),其余成矿岩体的面积都在0.1km2以下;(三)成矿岩体的产状可分两类。
一类为陡倾斜(倾角60°以上)的岩墙状、脉状、透镜状;另一类为较舒缓的岩床、岩盆、椭球状、扁柱状。
巨大的和大型的矿床以前一类产状产出。
(四)岩体的分异程度与成矿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分异程度高有利于成矿。
中国镍矿形成时代从前寒武纪到燕山期,而元古宙和海西期是两个主要成矿期。
前寒武纪的元古宙形成的矿床有赤柏松、白家嘴子、大岭坡。
镍钴矿的矿床类型与分布特点

主要矿物:镍、钴、铜、铁 等
分布地区:澳大利亚、加拿 大、俄罗斯等
亚洲:中国、印度、菲律宾 等国
非洲:刚果(金)、赞比亚、 南非等国
镍钴矿主要分布在非洲、亚 洲和美洲
美洲:加拿大、巴西、智利 等国
镍钴矿的分布与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因素
有关
镍钴矿的分布还与气候、地 形、水文等自然条件有关
镍钴矿的成矿规律与矿床 类型有关,如岩浆型、热
液型、沉积型等
镍钴矿的分布具有区域性, 如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
马拉雅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镍钴矿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镍钴矿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镍钴矿的储量和开采情况 镍钴矿的经济价值和应用领域
汇报人:
汇报人:
形成原因:岩 浆活动导致镍 钴元素富集
矿床特点:矿 体规模大,品 位高,易开采
分布地区:主 要分布在澳大 利亚、加拿大、 俄罗斯等国
开采方式:地 下开采和露天 开采相结合
0
0
0
0
1
2
3
4
形成条件:高温、高压、 富水、富矿的岩浆活动
矿床特征:矿体规模大、 品位高、易开采
分布地区:中国、俄罗斯、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镍钴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 南地区,如四川、云南等
地。
镍钴矿床类型多样,包括 岩浆型、热液型、沉积型
等。
镍钴矿的分布受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因
素影响。
镍钴矿的分布特点对矿产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
要意义。
镍钴矿的形成与地壳运动 密切相关
镍钴矿的分布受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因
素影响
主要矿物:镍、钴、铜、 金、银等
形成原因:火山活动导致岩石熔融,形成富含镍钴元素的火山岩 矿床特点:矿体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地区 主要矿床:包括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等
第七章 镍矿床类型、特征及资源评价

肖德贝里铜镍硫 化物矿床
与加拿大安大略省肖 德贝里侵入体伴生的铜 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上 最大的镍矿床,镍和铜 都超过6×106t,还有大 量的铂和其它金属。 成矿岩体出露形态为 椭圆 形,长愈50km,宽 达25km。
图3-14 肖德贝里岩盆地质简图(据Souch等, 1969)1-含镍侵入体;2-白水系;3-片麻岩 及花岗岩;4-火山岩、沉积岩、基性侵入岩; 5-断层; 6-铜、镍产地
图3-15 金川矿区主要矿体埋藏深度及空间分段纵剖面示意图(转引自袁见齐等, 1985)1-铜镍富矿体;2-铜镍贫矿体;3-超镁铁质岩体;4-片麻岩
深部熔离-贯入型:为区内的主要矿体类型,占全区储量 的96%以上,主要以24号、1号和2号(图3-15)为代表。
各矿体均由不同品级的 矿石组成。 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 以富矿为主,贫矿呈壳 状包围富矿(图3-16), 矿体形态较规则,呈大 透镜状,分布于岩体深 部,延深千余米。各矿 体的产状与岩体或岩体 底部形态大体一致。 矿石构造为块状、浸染 图3-16 金川矿区产于岩体底部的铜镍硫化物 矿体示意图(转引自周明宝等,1993)1-混 状;多为海绵陨铁结构。
上处处可见,包括:震裂锥(shatter cone)。这是一种岩石急速脆性破裂, 在裂面上形成锥形饰面构造(图2)。被认为是高压冲击波作用的结果。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该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镍矿床。全区共发现工业矿体数百个, 按成因可分为岩浆熔离型、深部熔离-贯入型以及贯入型三 种。 基地“金川矿区区域上位于华北地台边部阿拉善地块西南缘 的龙首山隆起带内,龙首山隆起南北两边发育着北西西向的 深大断裂,沿这些断裂带发生了多期的成岩-成矿作用。 矿床位于古隆起带边缘深断裂的次级断裂中,含矿超镁铁质 岩带呈岩墙状侵入前震旦系的变质岩中,呈北西西走向 (310°),倾向南西,倾角50°~70°。岩体沿走向、倾 向有明显的膨缩和分枝现象,凹槽部分有一定的控矿作用。 岩体横剖面呈楔状、板状、歪漏斗状。 岩体属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橄榄岩型,具对称分异分 带特征。岩相沿走向呈带状分布,横剖面上呈同心圆状。岩 体普遍受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局部有碳酸盐化。 镁铁比值(F/M)介于2.7~5.9之间,属铁质超镁铁质岩石。
镍块矿的储层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镍块矿的储层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分析镍块矿是一种重要的镍矿石类型,其储层特征对于矿山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镍块矿的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一、镍块矿的储层特征1. 储层类型:镍块矿主要分布于含镍岩石中的蚀变带或矿化带。
常见的储层类型有镍石英脉、镍硫化物矿脉、露头状矿体等。
2. 储层组成:镍块矿的主要矿石矿物有镍磁黄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等,其中镍磁黄铁矿占据主要地位。
另外,镍块矿中常含有一定比例的矽质矿物和硫化物。
3. 储层结构:镍块矿的储层结构复杂多样,常见的有脉、层状、块状等结构。
镍矿脉呈簇状或细矿网状,矿脉与围岩有清晰的接触边界。
储层中常存在着裂隙、空隙等小尺度的孔隙。
4. 储层性质:镍块矿的储层性质较为复杂,常见的有成岩矿化蚀变带、矿物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等。
储层的岩浆活动和蚀变作用对其矿物组分和结构的改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 岩层的稳定性:镍块矿的岩层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倾角和脆性,容易发生岩体破碎、滑动和崩塌等问题。
对于岩层较陡峭的地区,需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如加固矿坑边坡、设置防护栏杆等,以确保矿山安全运营。
2. 水文地质问题:镍块矿一般位于水源地附近,地下水位较高。
在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对矿山生产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关注地下水的质量,防止污染。
3. 矿石赋存规律:镍块矿的矿石赋存规律对矿山的选矿和采场分区具有重要影响。
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了解矿石的分布规律和品位变化。
同时,还需要优化选矿工艺,提高镍的回收率。
4. 环境保护问题:对于镍块矿的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尾矿进行处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进行选矿过程中,可以采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还需要进行环境监测,防止矿山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5. 矿石变质问题:由于岩浆活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镍块矿的矿石常常发生变质,矿石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开采和选矿工艺。
镍资源特征

镍资源特征一、引言镍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不锈钢、合金材料、电池等领域。
本文将从镍资源的产地、储量、矿石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镍资源的特征。
二、镍资源的产地和储量镍资源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镍储量较为丰富。
菲律宾是世界上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镍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近一半。
印度尼西亚的镍储量也非常丰富,位列全球第二位。
此外,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镍储量也较为可观。
三、镍矿石特征1. 矿石类型镍矿石主要有镍铁矿、镍镁矿和镍硫矿等几种类型。
其中,镍铁矿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含镍量较高,通常用于镍铁合金的生产。
镍镁矿则富含镁和镍,常用于镍镁合金的生产。
镍硫矿则是含有较高硫的镍矿石,其提取难度较大。
2. 矿石分布镍矿石的分布与镍资源的产地密切相关。
菲律宾的镍矿石主要分布在棉兰老岛、苏禄岛等地;印度尼西亚的镍矿石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巴布亚岛等地;俄罗斯的镍矿石主要分布在库页岛、萨哈林岛等地;澳大利亚的镍矿石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等地。
四、镍的应用1. 不锈钢镍是不锈钢的重要成分之一,能够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和强度。
因此,不锈钢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化工等领域。
2. 合金材料镍是制造合金材料的重要元素,能够提高合金的强度、耐腐蚀性能和热稳定性。
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
3. 电池镍在电池制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
镍氢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蓄电池等领域。
4. 其他应用镍还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子等行业。
例如,镍在化工行业中用于催化剂的制备;在冶金行业中用于镍基合金的生产;在电子行业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制备等。
五、结论镍资源具有丰富的产地和储量,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地。
镍矿石主要有镍铁矿、镍镁矿和镍硫矿等类型,其分布与镍资源的产地密切相关。
印度尼西亚papua矿区红土型镍矿床地质特征

印度尼西亚papua矿区红土型镍矿床地质特征印度尼西亚的PAPUA矿区红土型镍矿床是一个地表风化壳型矿床,属于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的风化-淋滤-沉积产物。
这个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性特征:该矿床的典型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剖面存在四个明显的分带,从上至下分别为腐植层、铁质粘土层、辉橄岩风化层和辉橄岩半风化层。
2. 矿石特征:红土型镍矿主要由腐植层、铁质粘土层、辉橄岩风化层和辉橄岩半风化层组成。
其中,腐植层是地表最上部的棕红色偏土灰色粘土层,含有植物根系或有机质。
铁质粘土层由红色褐铁矿组成,以铁高镁低为特征。
辉橄岩风化层按岩性可分为红黄色土状辉橄岩、黄色黄绿色土块状辉橄岩和浅黄色至浅灰色块状辉橄岩。
3. 矿物共生组合:红土型镍矿中的主要矿物有针铁矿、赤铁矿、少量次生石英和高岭土等。
同时,该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也比较复杂,包括多种金属元素如Fe、Cr、Mn、Co等。
4. 化学成分特征:红土型镍矿的化学成分以Fe2O3含量较高为特征,同时Cr2O3、MnO和Co含量也相对较高。
在次生石英发育阶段,Fe2O3含量较低,SiO2含量相对增高。
5. 地质构造特征:红土型镍矿的形成与地形关系密切,通常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常年高温、多雨的地区。
该矿床受地形控制明显,主要由超基性岩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淋滤和沉积作用而形成。
综上所述,印度尼西亚PAPUA矿区红土型镍矿床是一个典型的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型矿床,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岩性特征、矿石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化学成分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综合分析对于评估该地区红土型镍矿的资源潜力和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镍块矿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质特征研究

镍块矿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质特征研究镍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新能源等领域。
镍块矿是指镍矿石中较大块状的富镍矿石。
研究镍块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地质特征对于找出镍资源分布规律和有效开采镍矿石有着重要意义。
镍矿石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质作用和构造变动的影响。
镍矿一般富集在镍铁矿床中,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岩浆活动时,镍矿物会富集在岩浆岩中,形成与岩浆岩有关的镍块矿。
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庙矿床就是一种岩浆型镍矿床,镍块矿主要富集在岩浆岩—蛇绿岩体系中。
而热液活动时,镍矿物会随着热液的运移和富集,形成与热液有关的镍块矿。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天柱矿床就是一种热液型镍矿床,镍块矿主要富集在与热液成因有关的岩石中。
通过对不同类型岩浆岩和热液岩的研究,可以揭示镍矿床中镍块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成因特点。
镍块矿的地质特征与其成因和富集机制密切相关。
研究镍块矿的地质特征有助于了解镍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
镍块矿一般以富镍矿物为主,例如镍磷铁矿、镍铁矿等。
这些富镍矿物常常呈块状或簇状分布,与周围岩石具有明显的接触面。
镍块矿一般对应于富镍矿床或者富镍矿化带,其形成受到祖岩性质、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镍块矿的形成过程常常与成矿物质的运移和富集有关。
例如,在岩浆岩体系中,镍块矿的形成与岩浆的分异作用有关;在热液岩体系中,镍块矿的形成与热液作用和矿化作用有关。
通过研究镍块矿的地质特征,可以揭示镍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富集规律,为镍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镍块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地质特征研究中,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
地质勘查、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学科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了解镍块矿的分布和成因。
地质勘查是研究镍矿床的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岩芯钻探等手段,可以获取镍矿床的地质信息和矿石样品,从而分析镍块矿的空间分布和地质特征。
岩矿物学是研究岩石和矿物性质的学科,通过岩石薄片和矿物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镍块矿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已知主要镍矿床,除云南墨江一处属风化壳矿床外,其余皆为岩浆熔离矿床。
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规律,首先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准地台内部区、过渡区和地槽内部区,且以过渡区 (即准地台与地槽的一个过渡地带为主,其余两区的镍矿比较次要 (表 3.10.4 。
表 3.10.4中国主要镍矿床的分布及成矿时代过渡区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深断裂带极为发育。
这些延伸很远、规模巨大的深断裂带,一般都具有长期活动的历史,是控制镍矿成岩成矿的主要因素。
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岩体或岩群沿深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②岩体一般沿深断裂面上盘侵位;③由于深断裂带形成的时间比较早, 具有长期的多旋回发展史,因此在深断裂一侧的岩带中,往往有两期甚至两个以上期次的岩体出露;④沿深断裂带一侧分布的岩带或岩群,均赋存于深断裂上盘的次一级断裂或褶皱中。
除了大地构造以外,超镁铁质 -镁铁质岩体对镍矿床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体的岩石类型、大小、产状以及分异程度与镍矿成矿有密切的关系:①在岩带 (群的众多岩体中,形成镍矿床的岩体为数极少。
14个岩带 (群共有 2038个岩体,形成矿床的只有 28个,岩体成矿率为 1.37%。
这说明在一个岩带 (群中,成矿只与某一期次的有利岩石类型的岩体有关;②镍的成矿岩体一般规模较小。
有三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 1km 2(白家嘴子、赤柏松、大坡岭 ,其余成矿岩体的面积都在 0.1km 2以下;③成矿岩体的产状可分两类。
一类为陡倾斜 (倾角 60°以上的岩墙状、脉状、透镜状;另一类为较舒缓的岩床、岩盆、椭球状、扁柱状。
巨大的和大型的矿床以前一类产状产出。
④岩体的分异程度与成矿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分异程度高有利于成矿。
中国镍矿形成时代从前寒武纪到燕山期,而元古宙和海西期是两个主要成矿期。
前寒武纪的元古宙形成的矿床有赤柏松、白家嘴子、大岭坡。
这几个矿床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240Ma 、 1509~1526Ma 、 1000~1100Ma 。
震旦纪形成的矿床有冷水箐和煎茶岭,同位素年龄分别为:713Ma 和 518~590Ma 。
加里东期形成的矿床极少,仅拉水峡一处。
海西期形成的矿床甚多,早期以红旗岭矿床为代表,晚期以白马寨矿床为代表。
印支 -燕山期形成有墨江风化壳硅酸镍矿床 (表 3.10.4 。
二、矿床类型镍矿床按照成因分为岩浆熔离矿床和风化壳矿床两大类(中国矿床, 1994。
岩浆熔离矿床的基本特征是该类矿床均与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体有关。
在我国这类成矿岩体又多与深断裂有关,常呈陡倾斜的透镜状、岩墙、岩脉或不规则状产出。
成岩分异作用明显,有的为复合侵入体,往往形成不同的岩相。
分异作用形成的不同岩相之间一般呈渐变过渡关系;复合侵入体不同期次岩浆所形成的岩相之间一般呈突变或侵入接触。
该类岩体形成的矿床依据成矿岩浆发生熔离作用的空间不同,分为岩浆侵入现存空间之前经深部熔离作用产生的含矿岩浆再侵入形成的矿床和岩浆侵入现存空间之后经熔离作用形成的矿床。
前者称为深部熔离 -贯入矿床,后者称为就地熔离矿床。
深部熔离 -贯入矿床按贯入方式和形成时间的不同又进一步分为单式贯入、复式贯入、脉冲式贯入、晚期贯入等矿床类型。
单式贯入矿床系深部熔离作用形成的含矿岩浆一次贯入成矿,所形成的岩体几乎全部构成矿体;复式贯入矿床系深部熔离作用形成的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甚至矿浆经多期 (次贯入成矿; 脉冲式贯入矿床是复式贯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期次岩矿浆是以脉冲的形式贯入的;晚期贯入矿床是岩浆深部熔离 -贯入作用后期阶段的产物,矿体主要由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组成,局部为角砾状矿石。
矿体的贯入部位受岩体原生构造裂隙和其他构造裂隙的控制。
贯入于同源形成的早期侵入体之中者可称晚期岩内贯入式矿床;贯入于同源侵入体之外的地层中者可称晚期岩外贯入式矿床。
三、典型矿床(一广西大坡岭镍矿床(岩浆就地熔离矿床广西大坡岭镍矿床位于罗城县北西 32 km处,该矿累计探明 1.32万 t 镍、 6800多 t 铜,镍的平均品位为 0.55%、铜的平均品位为 0.28%。
含矿岩体多呈顺层侵入,随同围岩一起褶皱,其侵入时间应早于褶皱时期。
岩体类型分为辉长辉绿岩 -辉石岩 (-橄榄辉石岩型、闪长岩 -辉长辉石岩 -辉石岩 -橄榄辉石岩型两类,呈似层状岩床或岩盆产出。
岩体垂直分带明显,基性程度低的岩石分布于上部,基性程度高的岩石分布于下部 (图 3.10.3 。
矿体共有 10个,产于岩体底部,与边部细粒辉石岩关系密切,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矿体长数百至千余米, 厚数米, 最大的 6号矿体, 长1300m , 宽 52~230m , 厚 0.71~2.95m 。
主要由浸染状矿石组成。
金属硫化物集合体粒径 0.5~15mm ,以大者为主时形成斑点状构造矿石;大小混杂产出时形成斑杂状构造矿石。
金属矿物以磁黄铁矿或黄铁矿、白铁矿、镍黄铁矿或紫硫镍铁矿、黄铜矿为主,还有微量的针镍矿、镍辉砷钴矿、钛铁矿、磁铁矿等。
由于矿体赋存于岩体底部,受基性程度较高岩相制约,矿体厚度与超镁铁岩的厚度成正比关系,其形态严格受岩体底部形态的控制并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故认为矿体系含矿岩浆侵入现存空间后经熔离作用形成。
矿石结构构造表明,热液阶段有含矿热液活动,不仅形成新的金属硫化物,如针镍矿、镍辉砷钴矿等,而且改造于先期形成的矿石结构和构造, 使矿石品位有所提高。
图 3.10.3大坡岭镍矿地质略图①1. 板溪群白竹组千枚岩;2. 板溪群白竹组底部砾岩及不等粒砂岩;3. 四堡群鱼西组变质粉砂岩;4. 四堡群文通组,顶部为变质凝灰岩,下部为变质粉砂岩;5. 中基性浅成喷出岩;6. 橄榄辉石岩、辉石岩;7. 辉长、辉石岩;8. 闪长岩;9. 矿体; 10. 不整合界线; 11. 地质界线及岩相界线; 12. 逆断层; 13. 正断层; 14. 平推断层; 15. 倒转岩层产状;①据广西第 7地质队, 1981(二吉林红旗岭矿床 (岩浆深部熔离 -单式贯入矿床红旗岭镍矿是个大型镍矿,矿区隶属磐石县红旗岭镇。
该矿 1号含矿岩体发现于 1958年, 1964年冶金工业部在红旗岭矿区组织地质勘探大会战又查明了含矿的7号岩体。
最主要的 7号岩体,累计探明镍储量 20.44万 t , 平均品位 2.30%(Ni。
除了镍外,还含有 3.9万 t 铜 (品位 0.63%和一定数量的钴、硒。
成矿岩体受辉发河深断裂北西向次级断裂的控制,不整合侵入于呼兰群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角闪岩、大理岩层中。
侵入时代属海西期。
岩体长 750m ,厚 18~40m ,最大延深420m 。
成矿岩体主要由顽辉石岩组成,约占岩体体积的 96%,边部存在少量苏长岩,可能系岩浆同化围岩形成的。
另外,在岩体中段近下盘位置有后期橄榄岩脉。
岩体绝大部分即是矿体,故两者的规模、形态、产状一致 (图 3.10.4 。
矿体长 750m ,厚14.5m ,埋深 510m ,主要由海绵晶铁状和反斑海绵晶铁状及少量浸染状矿石组成。
各类矿石的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 (少量紫硫镍铁矿、黄铜矿。
矿床伴生成矿元素有铜、钴、硒、碲、银等,铂族元素量微。
矿床特征表明,只有经充分熔离形成的富含硫化矿液的岩浆直接侵入,方可形成基本由富矿组成的岩体,矿床主体是一次贯入形成的,因此矿床属深熔-单式贯入矿床。
1960年,磐石镍矿对 1号岩体进行小规模开采, 1964年正式建成投产, 1971年 7号岩体大型露天矿又建成投产。
(三甘肃白家嘴子铜镍矿床(岩浆深部熔离 -复式贯入矿床该矿床又称金川铜镍矿,是个特大型的铜镍矿床,位于金昌市境内,该矿发现于1958年, 1959年开始普查勘探, 1966年提交了Ⅲ矿区的最终勘探报告, 1972年完成了Ⅱ矿区的最终勘探报告, 1973年结束了Ⅳ矿区的初步勘探。
累计探明铜储量350.44万 t , 镍储量 553.65万 t , 矿床镍品位 0.47%~1.64%, 铜品位 0.24%~1.66%。
该矿床也是我国铂族金属和钴金属的重要来源。
含矿岩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 6km ,厚数 10米至 300余米,倾斜延伸数百至千米以上,呈岩墙状产出。
受北东东向扭性断层的影响, 岩体被分割为四段,由西向东依序称为Ⅲ、Ⅰ、Ⅱ、Ⅳ型矿区,其中以Ⅱ型矿区岩体最长,约 3km 余, 次为Ⅰ、Ⅳ区岩体,各长 1km 余,Ⅲ区岩体最短,仅数百米。
岩体形态受储岩断裂性质的控制,以扭性为主的地段,岩体向下延伸较大,呈板状(图 3.10.5、图 3.10.6 ,以张性为主地段延伸较小,呈楔形、漏斗形。
前者分异程度差,后者分异好。
白家嘴子含镍超基性岩体为复式侵入体,不同期次岩浆形成的岩石粒度有明显差异,并且各自形成一定的岩相。
岩体岩石平均化学成分相当于二辉橄榄岩。
该矿床的工业矿体按成因分为岩浆就地熔离、岩浆深部熔离 -贯入。
晚期贯入和接触交代四种类型。
工业意义最大的是深部熔离 -贯入矿体,规模巨大,厚数十至百余米,长数百至上千米;次之是熔离矿体,长数米至数百米,厚一至数十米。
从就地熔离矿体到接触交代矿体,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中的镍矿物相对含量依次减少,而磁黄铁矿和铜矿物含量依次增多。
本矿 1960年开始建设, 1965年,一选矿、露天矿相继投产, 1966年,一期万吨规模冶炼厂镍电解车间建成投产, “ 八五” 期间扩建二期工程,形成了年产 4万 t 镍、2万吨铜的生产能力。
图 3.10.4红旗 7号镍矿 A —A′ 地质剖面图①1. 第四系冲积坡积层; 2~5前泥盆系—志留系大理岩、角闪片岩、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 6. 斜方辉石岩; 7. 辉石橄榄岩; 8. 石英霏细斑岩; 9. 混染带; 10. 块状矿石; 11. 海绵晶铁状、浸染状矿石; 12. 岩相界线及地质界线; 13. 断层及编号;14. 破碎带; 15. 采场台阶线;①据吉林冶金 607地质勘探队, 1979图 3.10.5白家嘴子镍矿 A —A′ 地质剖面图①1~4. 古元古界花岗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 5. 白岗岩;6、中粗粒橄榄二辉岩; 7. 中粗粒二辉橄榄岩; 8. 海绵晶铁状矿石; 9. 星点状矿石; 10. 接触交代铜矿石; 11. 岩相界线及地质界线; ①据甘肃第 6地质队图 3.10.6白家嘴子镍矿 B —B′ 地质剖面图①1~3. 古元古界混合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 4. 斜长细晶岩; 5. 中粗粒橄榄二辉岩; 6. 中粗粒斜长二辉橄榄岩; 7. 中粗粒二辉橄榄岩; 8. 中粒纯橄榄岩; 9. 辉绿岩、煌斑岩; 10. 海绵晶铁状矿石; 11. 星点状矿石; 12. 接触交代矿石; 13. 岩相界线及地质界线; 14. 断层及编号;①据甘肃第 6地质队, 1972(四云南白马寨镍矿(岩浆深部熔离 -脉冲式贯入矿床白马寨镍矿位于金平县城西北,发现于 1957年, 1960年正式转入勘探, 1965年提交了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