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5《我的家在这里》 人教新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和他的家人在一个小镇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对家庭、家乡和祖国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情境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情比较深厚,容易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深化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感引导: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情感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例如,提问:“你们最喜欢的家庭成员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课件,引导学生跟随故事情节,感受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家乡和祖国,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本节课通过讲解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乡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和家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和体验家庭和家乡,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人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重要性2.家人的关系3.家乡的特色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家庭和家乡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和家乡的特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图片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家庭角色扮演卡、家乡特色物品等。

3.布置教室,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和家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和家乡的美好时光,激发他们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和家乡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体验家庭亲情。

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分享家乡的特色。

4.巩固(5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家庭和家乡的认识程度。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精品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2.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3.行为与习惯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2.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可爱的家》《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可爱的家》)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了解自己的家人,加深对家人的认识,体会家庭带给我们的温馨。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1.聊一聊“我的家人”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第五课 我的家在这里 (第1课时)(教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五课 我的家在这里 (第1课时)(教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二单元5.我的家在这里【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围绕"社区与家乡”这一学习主题•首先从教师出示的一组小区自然风光,建筑物•社区公共健身器材等图片上情感上引入学生对社区生活的近距离感受,再从认识上推动学生对社区人、事、物的了解•引导学生主动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积极为社区生活的改善建言献策。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二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体验社区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聊社区里的人、事、物,萌发对生活的社区的热爰之情。

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我能做点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社区生活有待改进的地方∙并通过自身行动•潜移默化地养成为社区尽责的意识。

培养他们为社区尽责任的意识。

两个板块之间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社区的显眼之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分析讨论不易觉察处的不好行为,加之改变.最后提升到自己的行动上来,维护社区的美好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

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在社区里的成长足迹•认识和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再引导他们关注社区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改进社区运行和发展中的不足•提升学生对社区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大致了解生活居住地的信息。

但随着活动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会逐渐接触到比较大的生活圈,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

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归属感。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

2.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填塞欢乐,培养学生关心心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家乡风趣的地方。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及生活的地方的。

教学难点: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填塞欢乐,培养学生关心心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观察生活的地方(家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和便当的生活设施)。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出示课件:人们喜悦生活的图片)说一说自己看见图片的感受。

活动一:我的家乡喜悦多1.出示田园风光、袅袅炊烟农村图片。

(XXX家)我的家,在乡下,荷塘里,养鱼虾。

前庭白鹅叫嘎嘎,后院搭棚种丝瓜。

2.出示高楼耸立、灯火光辉城市图片。

(XXX家)小区里,高楼多;高楼旁,绿树多;绿树上,鸟儿多;鸟儿乐,歌声多;歌声里,美满多。

问:说一说你们更喜欢哪个学生的家,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3.教师小结:有的同学更喜欢XXX的家,有些同学更愿意去XXX家做客,他们的家乡虽然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虽然地方例外。

4.但他们生活得都非常喜悦。

二、合作研究,体验生活活动二:请到我家来做客1.教师:(出示课件XXX和XXX的家)看呀,XXX和XXX 他们来欢迎你们了。

你们要仔细听,不然找不到他们的家哦。

XXX:我的家住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镇刘村,欢送你们来我家做客!XXX:我家住在荣博佳苑小区,请到我家来玩吧。

2.教师:你们能找到他们的家吗?(学生交流)为什么我们能找到XXX的家,却找不到XXX的家?(学生讨论)3.教师小结:XXX在说的时候,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对,他说清晰了自己住的哪个市、哪个区以及哪个村。

(出示课件)你们邀请别人到你家时也要从大到小的说出自己住的地方,这样别人才会很快找到。

4.教师:请同学们替XXX想想应该怎样描述,才能说让别人找到他的家?(指名回答)说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更便当的找到自己家的位置?5.(课件展示多见的标志性修建图:如广场、学校、书店、农贸市场、医院……)你家邻近有这些标志性修建物吗?它们分别在你家的哪个偏向?学生观察,并说一说标志性建筑物的特征。

5、 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 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归纳出家庭的共性特点及重要性;•理解尊重家庭的意义,并掌握表达方法;•表达对家庭的爱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如下内容:1.家庭的共性特点;2.尊重家庭的意义;3.表达对家庭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重点•尊重家庭并表达感激之情。

四、教学难点•理解尊重家庭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学生看图片,回答:这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解释“家庭”这个概念。

2. 梳理家庭的共性特点(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家庭图片,并讨论家庭的共性特点;2.整理家庭的共性特点,并在黑板上列出。

3. 尊重家庭的意义(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家庭中如何尊重家庭;2.整理各组讨论结果,提出一些具体的尊重家庭的方法。

4. 表达对家庭的感激之情(20分钟)1.引导学生谈论家庭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2.让学生沉淀感激之情,自由表达在家庭中的所感所想。

5. 小结(5分钟)1.汇总整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2.对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家庭的意义进行总结;六、课堂作业1.画一张家庭的图片,并注明画面中所包括的家庭共性特点;2.面向家庭成员,写一封“感谢家庭的信”。

七、板书设计序号关键词1家庭的共性特点2尊重家庭的意义3表达对家庭的感激之情4感谢家庭的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激发起了思考和内心的感悟,增强了他们对家庭的感激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对家庭的感激之情。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学会关爱家人,尊重家庭成员,以及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体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理解较为片面,只关注到家庭的物质层面,忽视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支持。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学生在家庭中过度依赖科技产品,缺乏与家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家庭关系疏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提供情感支持和关爱的地方。

2.培养学生尊重家庭成员,关爱家人的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解决家庭问题,增强家庭凝聚力。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提高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解决家庭问题,增强家庭凝聚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家庭成员,模拟家庭情境,提高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和情境。

3.准备时间:40分钟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家庭的理解是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问题。

让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的主题。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家的深层次意义和重要性可能还没有完全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家的意义,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家的温暖。

2.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家的温暖。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珍惜家庭。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的感悟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情境。

3.准备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引导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家的不同方面,如亲情、温馨、安全感等。

3.操练(15分钟)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家庭游戏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家的温暖。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的感悟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家庭的爱和珍惜,如写信、制作礼物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回家后向家人表达爱意,观察家人的付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介绍生活的的地方,发现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发现家乡的特点,展示自己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丽。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能简单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们了解、关心、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向他人简单、清楚地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教学难点:使每位同学都能了解自己住的地方,热爱自己的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同学们,说到家乡你能想到什么?先别着急说,来看看老师带来的图片,看完之后你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吗?
学生:观看图片后,畅所欲言。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我在这里长大
老师:我们生活在这里,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里?那里都有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例: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村庄,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村前是一条小河,村后是片片庄稼和树林。

例:我们小区可大啦,有四十多栋楼房。

到了傍晚,很多人在小区中心花园聊天、散步。

老师:在你生活的地方,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回答。

例:我最喜欢村后的小竹林,我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看蚂蚁、捉迷藏。

例:我最喜欢小区里的儿童乐园,我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玩耍。

例:奶奶经常给我讲家乡的传说。

例:我常看到保洁阿姨,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在小区里维护环境卫生。

例:我知道电工师傅会更换掉小区里不亮的灯泡。

老师:你知道居委会、村委会、小区物业在哪里吗?它们都负责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熟悉这里的什么人和事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为什么大家要住在同一个村或社区里呢?为什么我们村叫王家村呢?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你居住的村庄或社区叫什么名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你们村或社区开展过哪些活动?可以在班里模拟表演。

如果你是村委会主任或居委会主任,你想为村里或社区设计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阅读“井深情更深”,思考问题,村里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到井边来呢?
学生: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活动二:我能做点什么
老师:看图对话,图中的这些地方需要改进吗?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看情境图,回答问题。

老师:你们那里有什么有待改进的地方呢?你能做点什么呢?有待改进的地
方和我能做的事情填在表格里。

学生:学生填表格后,回答问题。

老师:我热爱家乡,当然希望家乡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吧!
出示情境图,学生说一说解决办法。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老师:出现如下的状况,你会怎么办?
小区垃圾没人管,我会找
水渠遭到破坏,我会向报告。

生活区道路被占,我会向反映。

小区绿地被占,我会找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同学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课下请把你住的地方介绍朋友,要说清楚了自己住的哪个市(县)、区(镇)村(小区)等,介绍时:范围要由大到小,还要注意引用一些当地标志性建筑来作为参照物,这样,你的朋友才能方便地找到你。

板书设计:
我的家在这里
我在这里长大
我能做点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