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的种类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及保护

环境污染及保护
xxxxxxxxxxxxxxxxxxx
-
1 什么是环境污染 3 环境污染的危害 5 环境污染的原因
2 环境污染的种类 4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6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污染及保护
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 个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断增 加,导致空气、水、土壤等环
日本福岛核事故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案例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中国三北防护林 工程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5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环境污染的原因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种 能源的消耗和废气、废水的排 放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问 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人口 密度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环境保护措施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举办环保 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责任感。同时,鼓励公众自觉采取环保行动,如垃 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环境保护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环保经验和技术 ,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保意识的缺失
许多企业和个人缺乏环保意识,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影 响。政府在环保方面的监管不力 ,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
交通工具的普及
交通工具的普及给人们的出行带 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空气 污染的程度。汽车、飞机等交通 工具的尾气排放含有大量的污染 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术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来源;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原则等的内容。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01)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02)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 (09)第4节清洁生产 (19)第5节运作的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 (23)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或术语,它的含义和内容既丰富又随各种具体状况而不同。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2.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次生环境问题通常又可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基本方面。

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2.3生态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2.3.1生态资源破坏生态资源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2.3.2环境污染a.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浓度急剧增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恶化等现象。

环境管理台账标准模板

环境管理台账标准模板

目录承诺书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1.1 排污单位基本信息1.2 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1.3 排污单位生产运行情况1.4 原辅材料及燃料消耗情况1.5 排污单位生产流程及产排污节点情况1.6 排放口规范化1.7 需说明的其他情况2.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2.1 污染防治设施变化情况2.2 重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2.3 污染防治设施维护情况2.4 污染防治设施异常情况3.自行监测执行情况3.1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及变化情况3.2 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3.3 手工监测执行情况3.4 周边环境质量监测情况4.环境管理台账4.1 环境管理台账要求4.2 环境管理台账执行情况5.实际排放情况及合规判定5.1 污染物排放浓度及达标情况5.2 污染物实际排放量及达标情况5.3 特殊时段排放情况5.4 非正常排放情况6.信息公开6.1 信息公开情况6.2 信息公开执行情况7.排污单位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7.1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情况7.2 环境管理体系落实情况8.其他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9.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记录时间:记录人:审核人:注:(1)列出环评批复文件文号、备案编号,或者地方政府出具的认定或备案文件文号。

保存期限:3年表A.2生产设施正常工况信息记录时间:记录人:审核人:注:(1)指主要生产设施(设备)名称。

(2)指设施(设备)的设计规格参数,包括参数名称、设计值、实际值、计量单位;参数名称包括排污许可证载明的参数及其他参数,如储罐参数包括尺寸、运行时间等,焚烧炉参数包括平均燃烧率、热酌减率、焚毁去除率等;对于设计值与实际值相同的参数,可仅填报设计值。

(3)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为记录频次内的起止时刻。

(4)中间产品和单位可选填。

保存期限:3年表A.3燃料信息记录时间:记录人:审核人:注:(1)指燃料名称,包括燃煤、燃油、燃气等。

(2)根据燃料类型对应填写,可以收到基品质为准。

(3)指燃料燃烧后与污染物产生有关的成分。

全国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

全国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6. 填空题简答题1.简述我国的海洋功能区制度。

正确答案:海洋功能区既包括开发利用区,也包括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和保留区。

(1)拟定: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拟定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伞同和地方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使用海域。

(2)审批: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分级审批。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功能区划,经该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经该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的省级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海洋功能区划的修改,由原编制机关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

(3)使用: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国家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涉及知识点:环境污染防治法2.简述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的“三化”原则。

正确答案:对固体废物管理所实行的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被简称为“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减量化是指在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或能源,以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资源化是指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

无害化是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

(环境管理)污染源普查有关问题的解答

(环境管理)污染源普查有关问题的解答

污染源普查有关问题的问答1、问:对于糖厂、淀粉厂、酒精厂等季节性生产的企业,由于生产期为当年12月至次年4月只能在2007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各监测1次。

根据全国污染物普查办制定的《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技术规定》:应在2007年内每季度监测1次,此类问题如何处理?答:按《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设施监测技术规定》的要求。

生产期间生产时段集中在一个季度内的,只需监测一次,生产时段跨两个季度以上的,每季度监测一次;未生产的季度可不监测。

2007年监测二次的企业,在2008年2月底前再进行一次监测,对该类企业保证进行三次监测,监测数据作为普查填报数据。

2、问:污水集中处理的企业如何填报排口浓度?一家企业的生产废水经厂内处理设施预处理后,达到纳管标准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集中式工业废水处理厂,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环境水体中。

在该种情况下,这家企业与污水处理厂是委托处理关系。

在填报G105-2表时,若填报的污染物浓度进口、排口浓度为企业内部治理设施的进、出水浓度,则G105表核算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只是企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之前的污染物量,而该企业最终进入环境水体中的污染物量无法统计。

答:填报该企业厂内处理设施预处理的进、出水浓度,即满足纳管标准要求的实际排口浓度。

最终核算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时会扣除污水处理厂的去除量。

3、问:跨行政区域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在普查中有何技术规定?根据污染源普查的属地原则,以县级行政区划作为普查的基本单元。

跨县级行政区域合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地方可能出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的量,但该县没有污水处理厂;二是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大于该县实际产生的污水量。

例如我省的新昌县和嵊州市合建了嵊州污水处理厂,该厂位于嵊州市,但处理的大部分废水来源于新昌县。

如果以污水处理厂的产、排污量来考虑日后的减排等工作,可能会出现嵊州市的减排量远大于其产生量,而新昌县排放量很大却减排量很小的情况。

(环境管理)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环境管理)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的防治。

第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经贸、公安、工商、规划、建设、市容、园林、交通、质量技术监督、建筑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有权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六条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计划、规划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划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和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的要求,提出大气污染重点整治地区及整治目标、职责分工和限期达标计划的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许可证制度。

第九条市大气环境质量预报、日报、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和其他大气质量及污染防治方面的信息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

第十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限期治理,并在限期内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治理进度,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

环境污染治理范围

环境污染治理范围

环境污染治理范围环境污染治理范围是指对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的范围。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质量降低的现象,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种形式。

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范围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大气污染治理范围大气污染治理范围包括对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造成的大气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

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二、水污染治理范围水污染治理范围主要包括对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等造成的水污染进行治理。

相关部门需建立健全废水处理系统,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水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达标,保护水资源。

三、土壤污染治理范围土壤污染治理范围包括对土壤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治理,防止土壤质量下降。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估工作,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壤污染物的输入,保护耕地、草地和森林等土地资源。

四、噪音污染治理范围噪音污染治理范围主要包括对城市交通、建筑施工、工业生产等噪音污染源进行治理。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噪音监测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控制噪音污染源的噪声排放,保障公众的生活质量。

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范围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范围包括对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合理收集、运输、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固体废物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六、放射性污染治理范围放射性污染治理范围包括对核辐射、医疗废物、矿产开采等放射性污染源进行治理。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核设施和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安全运行,防止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治理范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优质课。

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以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危害以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方法。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方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问题。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环境污染的看法和解决方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2.视频素材:环保宣传视频。

3.环保活动材料:如垃圾分类箱、环保标语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环境污染的现状,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呈现(10分钟)介绍环境污染的种类,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噪音污染等,并分析各自的特点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讨论,每组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每组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环保观念。

5.拓展(5分钟)介绍一些环保知识和技巧,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时刻关注环境问题。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调查身边的环保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的种类1.还原型大气污染—伦敦烟雾型你也许听说过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由于大量使用煤炭燃料,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低温、潮湿的静风天气下,形成了含有硫酸和硫酸盐的气溶胶,在近底层聚集,严重危害人类的呼吸系统,其造成的危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2.氧化型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燃油锅炉及石化工业所排放出的氮氧化物、甲烷及一氧化碳,在高温、干燥的静风天气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PAN、醛类等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或离子,刺激人的眼睛、喉粘膜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3.混合型大气污染—日本四日市大气污染在工业中心城市,由企业、汽车尾气等排放的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及各种重金属微粒在静风的天气下,在近底层聚集,吸入肺部、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肺气肿、气管炎、哮喘等。

4.特殊性大气污染—小区域局部地区大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特殊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局部小范围的大气污染。

1976年,意大利一家农药厂发生事故,四氯联苯大量泄露大气污染的分类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卢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

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此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

一某些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

煤烟能引起支气管炎等。

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则可引起相应的肺尘等疾病硫酸烟雾对皮肤、眼结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

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二儿童对大气污染最敏感近日通过鉴定的《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课题表明,儿童年龄越小,大气污染对其影响越大。

“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是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科技协作项目--“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中的专题之一。

该项研究成果揭示出了许多新的规律,如对肺功能产生危害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尘,其次是二氧化硫,且细小颗粒的尘对人体危害最大。

从全国的情况看,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近几年约下降了一半,但是,对人体真正产生危害的细颗粒尘却呈上升趋势。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三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生物界中,植物比动物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

这是因为植物既有庞大的叶面积与空气接触并进行着活跃的气体交换;又不能像高等动物那样具有优异的循环系统,可有效缓解外界影响,为其细胞和组织提供较为稳定的内环境;此外,植物的分布一般又是固定不动的,不像动物可以通过移动避开污染。

植物若受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的袭击,短期内即在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称为急性伤害;若长期与低浓度污染物接触而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出现失绿、早衰等现象,称为慢性伤害。

也就是说,只要大气污染的浓度超过了植物的忍耐程度,就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受阻,使得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甚至造成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

大气污染可以伤害植物的细胞和细胞器。

细胞的膜系统在大气污染的作用下,差别透性被破坏,引起水分子和离子平衡失调,造成代谢紊乱。

破坏严重时,细胞内分隔作用消失,细胞器崩溃,导致最后死亡。

其中膜类脂是污染物的一个主要作用点。

例如,O3能使膜类脂发生过氧化,干扰它的生物合成;SO2的伤害作用也与膜类脂的过氧化过程有关;叶绿体的膜结构也是在O3和SO2的联合作用下被破坏的。

大气污染还能对植物体内的酶系统产生影响。

大气污染物通过对植物酶系统的作用进而影响其生化反应,从而导致原有正常代谢平衡的破坏。

例如,氟化物是多种酶的抑制剂,对糖醇降解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烯醇化酶的抑制作用特别显着;又如O3和过氧乙酰硝酸脂是强氧化剂,能使许多酶蛋白质中的琉基被氧化而失去活性。

大气污染对植物组织、器官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和器官脱落。

植物遭受大气污染物急性伤害的症状是叶面点、片伤斑和叶组织坏死;而各种污染物对叶片的伤害往往各有特殊的症状,这便成为大气污染“伤害诊断”的主要依据。

植物接触SO2、O3等大气污染物以后,体内还常常产生应激乙烯或伤害乙烯,这是造成叶、蕾、花、果实等器官脱落的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还影响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群落发展。

大气污染使得植物个体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有时还会引起异常的生长反应。

急性伤害发生时,叶面部分坏死或脱落,光合面积减少,植株生长减慢,产量下降;慢性伤害发生时,植物代谢失调,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不能正常进行,引起生长发育受阻。

在大气污染物的长期作用下,一些敏感的植物种群将会减少甚至消亡;而另一些抗性较强的种群则会保存下来,甚至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SO2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很大。

硫是植物发育的必需元素,空气中少量的SO2经叶片吸收后可进入植物的硫代谢中。

在土壤缺硫条件下,大气中含少量SO2对植物生长有利。

SO2经过气孔进入叶组织后,溶于浸润细胞壁的水分中,产生SO32-或HSO3-,然后被细胞氧化成SO42-。

SO42-的毒性远比SO32-或HSO3-小,而且可被植物作为硫源利用。

所以这种氧化过程被认为是解毒过程。

如果SO2进入的速度超过了细胞对它的氧化速度,SO32-或HSO3-积累起来,便会引起急性伤害。

在继续不断地吸收并氧化SO32-的情况下,SO42-的积累量超过了细胞耐受程度,就会造成慢性伤害。

典型的SO2伤害症状出现在植物叶片的叶脉间,呈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

坏死区和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坏死区颜色以灰白色和黄褐色居多。

有些植物叶片的坏死区在叶子边缘或前端。

同一植株上,刚刚完成伸展的嫩叶最易受伤害,中龄叶次之,老叶和未伸展的嫩叶抗性较强。

氟化物污染的危害也很大。

大气中氟污染物主要是氟化氢(HF)。

它是一种强酸,故对植物产生酸型烧灼状伤害。

F-是烯醇化酶的强烈抑制剂,可使糖酵解受到抑制;F-还能够抑制同纤维素合成有关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活性。

氟在植物组织内还能与金属离子如钙、镁、铜、锌、铁或铝等结合,容易引起这些元素的缺乏症,如缺钙症等。

氟化物的排放量和污染范围比SO2小得多,但对植物的毒性却更强。

当空气中含ppb级浓度HF时,接触几个星期可使敏感植物受害。

氟是积累性毒物,植物叶子能继续不断地吸收空气中极微量的氟,吸收的F-随蒸腾流转移至叶尖和叶缘,在那里积累至一定浓度后就会使组织坏死。

植物受氟害的典型症状是叶尖和叶缘坏死,伤区与非伤区之间常有一条红色或深褐色界线。

氟化物污染最容易危害正在伸展中的幼嫩叶子,使之出现枝梢顶端枯死现象。

此外,氟伤害还常伴有失绿和过早落叶现象,使生长受抑制,对结实过程也有不良影响。

实验表明,氟化物对花粉粒发芽和花粉管伸长有抑制作用。

氟污染使成熟前的桃、杏等果实在沿缝合线处的果肉过早成熟软化,降低果实质量。

氧化剂也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也十分显着。

这些氧化剂中O3的比例最高,约占氧化剂总量的85%~90%,其次是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此外还有一些醛类。

当这些氧化剂的混和物浓度达到0.03ppm~0.04ppm时,便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它对植物的影响很大。

对O3敏感的植物如烟草、菠菜、燕麦等在O3浓度为0.05ppm~0.15ppm 的空气中接触0.5h~8h出现伤害。

对O3敏感易受影响的还有马铃薯、紫花苜蓿、大麦、小麦、莱豆、西红柿、洋葱等。

O3叶伤害的典型症状是叶面出现密集细小斑点,危害栅栏组织,有的植物上表皮呈现褐、黑、红或紫色,还可发生失绿斑块和褪色现象。

针叶树还会出现顶部坏死现象。

O3污染主要伤害中龄叶,未伸展幼叶和老叶则有较强抗性。

莴苣、西红柿、芥菜、菜豆、燕麦、大丽花、矮牵牛等植物对PAN污染比较敏感,在PAN浓度为15ppb~20ppb的空气中接触4h即受害。

PAN的叶伤害症状表现为叶背呈银白色,进一步发展呈青铜色。

植物受PAN伤害的另一特点是:植物如果接触PAN前处在黑暗中则抗性强;如果受光照2h~3h后再接触,就变得敏感。

氧化剂伤害在不出现可见症状的情况下也会使植物生长明显受阻。

这是由于质体破坏,一些酶受抑制,从而降低了光合活动能力引起的。

O3和PAN还使希尔反应和光合磷酸化受到抑制,使膜的选择性发生变化,严重时还会使细胞分隔作用解体,引起代谢紊乱。

乙烯是植物激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

天然气、煤、石油以及植物体和垃圾等的不完全燃烧和汽车废气都会造成乙烯污染。

乙烯污染大气,就会干扰植物调控机能,引发异常反应。

引起植物异常反应的乙烯限制浓度为10ppb~100ppb。

乙烯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产生“偏上生长”效应,即叶柄上下两边生长速度不等,造成叶片下垂。

二是引起叶片、花蕾、花和果实脱落、影响某些农作物产量和花卉的观赏效果。

三是有一些植物因接触乙烯而产生不正常的生长反应,如茎变粗,节间变短,顶端优势消失,侧枝丛生;还有一些植物会产生一些特殊现象,如棉花花蕾萼片张开,黄瓜卷须弯曲等。

四是乙烯使某些植物如石竹、紫花苜蓿、夹竹桃等正在开放的花朵发生闭花现象,又称“睡眠”效应。

五是能导致叶片和果实失绿,加速植物衰老。

水污染的概述及形式水污染概述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