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诫子书》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诫子书》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⑶每以家弊.:_______________ ⑷至心尚.之: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9讲 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短文两篇 讲义-2021年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衔接

第9讲 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短文两篇还记得这几篇课文吗?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吧。
知识点1:《论语十二章》 【知识梳理1】人物 孔子 生卒年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籍贯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物简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为“圣人”,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作者档案《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 罔.( ) 殆.( ) 箪.( ) 曲肱.( ) 博学而笃.( )志第一章重点字词: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句意: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点评: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重点字词: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句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点评: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章重点字词:(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诫子书诸葛亮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6)

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
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
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
”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孟子听后十分害怕,于是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停息,向子思学习,终于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儒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学而不思则罔.(3)年与时驰.4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9.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学习,(甲)文着重谈了________,(乙)文重点谈了_________。
50.请你谈谈关于学习的两点体会。
【答案】47.(1)诚信(2)迷惑(3)疾行,指迅速逝去48.(1)(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精选题含答案

(3分)
A. 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
B. 太丘舍去
其人舍然大喜
C. 夫君子之行
两狼之并驱如故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则是无礼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以__宁__静__专__一__来__修__养__身__心__,__以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_ _品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 重围绕一个“__静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
归结为一个“__躁___”字,对比鲜明。[乙]文中 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将“学”与“__思___”结
合起来。(3分)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诫子书》和《<论语>十二章》 (节选),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 关系的。(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不__内__心__恬__淡__没__办__法__明__确__志__向__,__不__集__中__精_ _神__无__法__达__到__远__大__目__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军__队__的__主__帅__可__以__改__变__,__但__普__通__人__的__志__向__ _不_可__改__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以_宁__静__专__一__来__修__养__身__心__,__以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_ _品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诫子书》精选题含答案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4分)
(1)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2)饭疏食 (
吃
)
(3)夫君子之行(
德行
)
(4)意与日去 (
意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_____用__不__正__当__的__手__段__得__来__的__富__贵__,__对__于__我___ _来__讲__就__像__浮__云__一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 么?(2分)
要内心宁静,学会节俭,培养品 德,立志求学、珍惜光阴、做对社会 有用的人(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本文的观点是_静__以__修__身__,__俭__以__养__德____。 (原文回答),诸葛亮指出“_静__”是修身养 德的基础,“_志__”是成学的前提(每空仅 填一字)。(3分)
4、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 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3分)
立志,只有立下志向才能明确目标; 学习,静心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惜时,珍 惜时光才能不虚度此生。
(2)淫慢
淫:_懈__怠_____________
(3)治性
治:_修__养_____________
(4)年与时驰 驰:_疾__行__,__指__迅__速__逝__去_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诫子书》阅读练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非淡泊无以明. 志( )②险躁则不能治. 性( )③年与时驰.( )④非学无以广. 才(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意与. 日去 呼尔而与. 之B.非志无以. 成学 可以. 为师矣C.夫. 君子之行 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D.淫慢则. 不能励精 入则. 无法家拂士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非/宁静/无以/致远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C.险躁/则/不能/治性D.非学/无以/广才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2分)答案:1.①明确、坚定 ②修养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增长(2分)2.C3.B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4.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静、修、俭、养)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试题2: 《诫子书》检测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15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9.下列有关文言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告诫劝勉儿子诸葛瞻而写的一封家书。
B.《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C.《论语·学而》中“不亦说乎”中“说”通“悦”,在文中意思为“愉快”。
D.《咏雪》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一个文言倒装句。
10.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2分)(1)夫君子之行(2)非志无以成学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无以致远致(2)无以广才广(3)意与日去日(4)悲守穷庐庐12.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A.迷惑傲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危险轻薄就不能修养性情。
B.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C.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危险轻薄就不能修养性情。
D.迷惑傲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3.作者认为君子修身养德需要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
(3分)(三)(15分)9.(3分)D10.(2分)(1)夫 / 君子之行(2)非志 / 无以成学11.(4分)(1)达到(2)增长(3)岁月,时光(4)简陋的房屋12.(3分)B13.(3分)答题要点:立志;勤学;惜时。
评分说明: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9.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V论语〉十二章》提出做到“① ,就
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做到 “②”,就可以做老师了。诸葛亮在《诫子书》
中主张做学问应该在 “③字上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远大目
标。(请用原文词句回答)
【答案】
46.(1)生气、恼怒(2)迷惑(3)修养(4)增长
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47.B
48.(1)示例: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疑惑。(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静
4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学而不思则罔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非学无以广才
4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亦君子乎/夫君子之行
• • • •
B.吾日三省吾身/意与日去
• •
C.博学而笃志/非淡泊无以明志
• •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非志无以成学
4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