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 环境卫生学含义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为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基本任务是研究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 环境介质与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介质的特点:①通常是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的;

②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

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③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想远方扩散;

④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

2.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3.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SYSU.03,13简答】

主要表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如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转移,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即机体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

特性和生活方式;如生理和心理学上的感觉适应、光适应、热适应等;

(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体依赖与环境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

机体对环境也能产生适应性反应。人类的健康、疾病、寿命都是外界环境因素

与机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许多环境因

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可发生质的变化,有益因素可转变为有害因素。如适量的

紫外线照射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过量的紫外线暴露则会导致皮肤红斑、

色素沉着甚至皮肤癌等严重危害;

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开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5.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及其卫生学特点【SYSU.07简答】

(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卫生学特点:a.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

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b.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卫生学特点:人对环境适应并影响环境生态系统,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也污染环境,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出现温室效应、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 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四)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

1. 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 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 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4.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5. 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一. 人类的环境

1. 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2)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等;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此生环境。

2.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1)大气圈(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臭氧能吸收紫外线);(2)水圈;(3)土壤岩石圈:(4)生物圈。

3. 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控性、可持续性(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

)等特征。

(3)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形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

(4)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活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服务的功能;结构稳定是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生态系统自调节功能主要是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表现出能维持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3.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三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因素的改变作用于机体,机体会对其作用产生相应的反应。产生反应的质和量,既取决于变化的环境因素,也取决于机体状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SYSU.12简答,13论述】

1.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

(1)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2)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2.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

(1)单一介质内的迁移:在空气中,物质主要靠扩散和对流两种方式,空气对流的迁移作用最强;在水体中主要靠水的湍流和平流迁移;土壤中化学物质运动靠其液体内的扩散或水通过图腾颗粒间隙运动实现。

(2)不同介质间的迁移:化学物质一经排放,可进入四种环境介质中的任何一种,然后可蒸发进入空气,吸附进入土壤,溶解进入水体,通过吸收、吸入、摄食进入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