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硫化氢中毒指南

合集下载

预防硫化氢中毒措施

预防硫化氢中毒措施

预防硫化氢中毒措施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在高浓度下会对人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工作场所和实验室中都可能会涉及到硫化氢,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

硫化氢的危害硫化氢是一种具有独特嗅觉的气体,具有苦味和臭鸡蛋味。

在低浓度下,硫化氢对人的呼吸系统、眼睛和皮肤都有刺激作用。

在高浓度下,硫化氢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视力模糊、抽搐、昏迷等症状。

同时,硫化氢还具有高度的毒性,能够对人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硫化氢中毒的措施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排气系统在硫化氢可能泄漏的地方,必须建立有效的排气系统。

排气系统应设置在废气的发生源头处,以便有效地将废气排出去。

排气系统必须经常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2. 通风系统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硫化氢的浓度,从而减轻对人的危害。

工作场所和实验室中必须有充足的通风,通风设备应当保持正常运行状态。

3. 个人防护设备在与硫化氢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例如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这些防护设备必须符合工作场所的要求,并应经常进行检查和更换。

4. 培训和教育工作场所和实验室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包括硫化氢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

工作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硫化氢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5. 应急处理工作场所和实验室必须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计划,包括急救措施、撤离计划、警报程序等。

工作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地行动,并熟悉应急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方法。

总结预防硫化氢中毒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建立良好的排气和通风系统、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进行培训教育和制定应急处理计划,可以有效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更加严谨的措施,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烦。

预防中毒窒息和硫化氢中毒的措施

预防中毒窒息和硫化氢中毒的措施

一、预防中毒窒息的措施1、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

2、工作环境(设备、容器、井下、地沟等)氧含量必须达到20%以上,毒害物质浓度符合国家规定时,方能进行工作。

3、在有毒场所作业时,必须佩带防护用具,必须有人监护。

4、进入缺氧或有毒气体设备内作业时,应将与其相通的管道加盲板隔绝。

5、在有毒或有窒息危险的岗位,要制定防救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护用具。

6、对有毒有害场所的有害物浓度,要定期检测,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7、对各类有毒物品防毒器具必须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

8、涉及和监测有害物质的设备、仪器要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9、发生人员中毒、窒息时,处理及救护要及时、正确。

10、健全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长期达不到规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应停止作业。

二、预防硫化氢中毒的措施1、生产操作、检修及有关作业人员上岗前要接受有关硫化氢中毒及救护知识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2、要组织摸清硫化氢分布情况,在危险作业点设置警示牌。

3、要根据生产岗位和工作环境的不同特点,配备完善适用的防护用品,并加强管理。

4、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工艺革新,实现密闭化生产,使装置区或生产作业环境硫化氢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5、对作业环境和设备中的硫化氢含量,须定期组织测定和评价,6、对因物料改变、装置改造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致使硫化氢浓度超过常规含量时,主管部门要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有关车间、班组或岗位,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7、有可能泄漏硫化氢构成中毒危险的装置或区域,要安装自动检测报警仪。

8、在苯类、醇类、氨类以及酯类等有机溶剂介质的设备上从事采样、检尺、脱水、堵漏、检修等作业时,应选用适用的防毒面具,并有两人同时到现场,站在上风向,一人作业,一人监护。

9、佩戴特殊防护用品在硫化氢污染区作业,在未脱离危险区域前严禁脱下防护用品,以防中毒。

10、从事硫化氢作业的人员,要按规定定期进行体检,并按“职业禁忌症”的要求合理安排岗位工作。

防止硫化氢中毒规定

防止硫化氢中毒规定

防止硫化氢中毒规定硫化氢是一种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气体,它常常存在于煤矿、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工业生产过程中。

如果未能正确防护和防范,人们可能会受到硫化氢中毒的危害。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防止硫化氢中毒的规定,以下是一个可行的规范:一、硫化氢中毒的基本知识:1. 硫化氢具有剧毒性,毒性强,对人体有明显危害。

2. 硫化氢具有刺激性味道,但浓度较低时很难察觉。

3. 硫化氢能导致突然的疾病或死亡,且病情加重很快。

二、硫化氢中毒的防范措施:1. 确保所有有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工作场所都符合安全规定,避免硫化氢泄露。

2. 对可能接触到硫化氢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告诉他们硫化氢的危害、如何防范和应对。

3. 实施个人防护措施。

包括穿戴安全防护设备,如口罩、防护服等。

4. 安全通风系统应该设置,并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所有房间都应该有一个窗户或通风开口。

三、对于接触到硫化氢可能导致危险的人员必须做出的措施:1. 迅速撤离现场,离开可能的泄漏点和危险区域,最好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2. 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与诊断,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治疗措施。

3. 与不慎接触的衣物、设备要进行隔离,减少其继续散发危害的可能性。

四、应急预案:1. 根据硫化氢泄漏的特点和应对措施,建立硫化氢泄漏应急预案,规范应对流程和应急技能训练。

2. 联系卫生部门,向附近居民提醒注意安全。

五、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处理:1. 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消防部门。

2. 确认泄露源和泄露范围。

3. 采取应急措施,尽量防止事故扩大或者进一步危害。

4. 进行防护工作。

对于接触过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清理、驱散和洗刷。

以上是硫化氢中毒防范措施的规定,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做到全员的知晓和参与。

对于未来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操作,有效防范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

硫化氢中毒防控措施(3)

硫化氢中毒防控措施(3)

硫化氢中毒防控措施(3)硫化氢中毒防控措施(4)周围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物品,必须迅速分隔、转移。

(5)谨慎动用电气装置、电气线路,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和工具等。

(1)抓紧时间进行修复、检验,及时封堵、修复损坏的泄漏处。

进入容器、管道等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域时,必须落实监护。

(2)采取合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加速硫化氢毒气的排散,控制和降低空气中硫化氢气体浓度和含量。

(3)控制现场,安全、妥善处理废液、废气和残余物。

(4)严禁其他人员进入现场内。

撤离现场的施救人员,必须进行淋浴、更-衣、换洗服装和检查。

(5)禁止现场吸烟、进食和饮水。

(1)加强有效措施,严格防范事故的次灾害和重复发生。

(2)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堵漏建制,确保一方安全稳定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2017-04-08 06:53 | #2楼一、硫化氢的理化特性硫化氢:分子式H2S,为无色、有“臭皮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分子量34.08,熔点:-82.9℃,沸点:-61.8℃,相对密度(空气=1):1.19,临界温度:100.4℃,临界压力:9.01MPa,引燃温度:260℃。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硫化氢比空气重,能在较底处扩散致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迅速引着回燃。

另外,它易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类和石油溶剂以及原油中。

二、硫化氢的毒害特点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机体的全身作用为硫化氢与机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这类酶中的二硫键(-S-S-)作用后,影响细胞色素氧化过程,阻断细胞内呼吸,导致全身性缺氧,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

硫化氢作用于血红蛋白,产生硫化血红蛋白而引起化学窒息,是主要的发病机理。

硫化氢对粘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是由接触湿润粘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

安全培训之硫化氢中毒预防

安全培训之硫化氢中毒预防

基本人身安全防护措施
6、当浓度达到10 mg/ m3报警时,作业人员 应检查泄漏点,准备防护用具,当浓度达到 20 mg/ m3报警时,迅速打开排风扇,疏散下 风人员,作业人员应配戴上防护用具,禁止 动用电、气焊,抢救人员进入戒备状态,查 明泄漏原因,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泄漏,向 上级报告情况; 7、当硫化氢浓度持续上升无法控制时,进入 紧急状态,立即疏散无关人员并试试应急方 案。
五、急救知识
人工呼吸要点: 1、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病人口部张开的情况下; 2、抢救者跪伏在病人的一侧,用一只手的掌根部轻按病人的前额保 持头后仰,同时用拇指和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 3、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张开口紧紧包绕病人的口部。使口鼻均不漏 气;
4、用力快速向病人口内吹气,使病人胸部上抬;
5、一次吹气量约为800-1200毫升; 6、一次吹气完毕后,口应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同时捏鼻翼的手松 开,掌根部仍按压病人前额部以便病人呼气时可同时人口和鼻孔出气, 确保呼吸道畅通。抢救者轻轻抬起头,眼视病人胸部,此时病人胸廓 应向下塌陷,抢救者再吸入新鲜空气,作下一次吹气准备。
4、固定式多点硫化氢监测仪放置于仪表间,探头信号通过 电缆送到仪表间,报警信号通过电缆从仪表间传送到危险区 域。
基本人身安全防护措施
1、根据不同作业环境配备相应的硫化氢监测仪器即防护 装置,并有专人管理,使硫化氢监测仪及防护装置处于备 用状态; 2、作业环境应设立风向标; 3、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上风侧; 4、重点监测区应设置醒目的标志,应配戴硫化氢监测探头、 报警器和排风扇; 5、进入重点监测区作业时,应配戴硫化氢监测仪和正压式 空气呼吸器,至少两人同行:一人作业,一人监护;
人工呼吸注意事项:
1、吹气时要感觉气道阻力,如果阻力较大,胸部吹气时不上抬, 要考虑气道阻塞,再加大吹气量有可能使异物落入深部,此时要 即时清除呼吸道异物;

防止硫化氢中毒安全管理规定

防止硫化氢中毒安全管理规定

防止硫化氢中毒安全管理规定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有其独特的毒性,足以使人窒息致死。

硫化氢常常被用作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和腐蚀剂,也常常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中炼油、气田开采以及调压室、污水处理等领域中的原材料。

硫化氢是一种极为不安全的有毒气体,因此在使用和储存硫化氢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定以及操作规程,提高工作人员对硫化氢的安全健康意识,削减人员因硫化氢中毒而带来的威逼。

一、确定硫化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用硫化氢的的人员,首先需要对硫化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肯定的了解,以便在使用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硫化氢在常温常压下为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具有刺激性并有一股刺鼻难闻的臭鸡蛋味。

硫化氢的密度较大,比空气重可达0.6185,因此将铜钱或其他重物裹在白布中,用于气流指示。

二、硫化氢的储存和运输硫化氢在储存和运输时也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

气瓶应放置在阔别火源、热源和电源的通风处,以防止管道分裂或选择合适的储存条件。

运输时各项安全措施务必到位,确保瓶阀有压并采纳专业装卸瓶口器材,并采纳时间有限无需紧急排气等方法(操作者需要注意个人防护)。

三、硫化氢的使用在使用硫化氢时,首先在场地指定区域设置安全警戒线和占位警示标志,必需确保其他无关人员阔别现场,禁止未经专业培训和审核的未成年人员近距离接触硫化氢气体等高风险区域。

使用硫化氢时,必需穿戴适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全面式防护口罩、全身隔离式防护衣、化学防护手套、安全鞋等等。

四、硫化氢泄漏的处置在硫化氢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泄漏的情况,此时应依据泄漏的严重程度适时实行应对措施。

如发觉硫化氢泄漏,以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至关紧要。

处理泄漏现场需要穿戴防护装备和仪器,并使用符合相关管制标准的段落洒定型产品进行泄漏物吸附,依照防虫防鼠的规范处置硫化氢残留物。

五、硫化氢中毒的急救硫化氢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生命不安全,发觉自身或他人显现了中毒症状时,需要适时进行急救措施。

防硫化氢中毒规定范本(2篇)

防硫化氢中毒规定范本(2篇)

防硫化氢中毒规定范本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工作人员在硫化氢作业中的安全,有效预防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

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硫化氢作业的单位和个人。

二、术语解释1. 硫化氢: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剧毒性。

2. 中毒:人体吸入或接触到硫化氢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可导致生命危险。

三、硫化氢中毒防护措施1. 硫化氢检测仪:在进行硫化氢作业前,必须配备并使用合格的硫化氢检测仪。

只有在检测结果为安全范围内时,方可进行作业。

2. 通风设备:在进行硫化氢作业时,必须确保作业现场通风设备正常运转,并保证空气流通畅通,以有效减少硫化氢浓度。

3. 防护装备:进行硫化氢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呼吸器、防护服、防毒面具等,确保全面保护。

4. 定期检测:对硫化氢作业场所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硫化氢浓度不超过安全范围。

5. 预警系统:硫化氢作业场所必须配备可靠的硫化氢泄漏预警系统,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四、作业管理要求1. 安全培训:对进行硫化氢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硫化氢中毒防护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 作业计划:进行硫化氢作业前,必须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并明确作业人员和相关责任人。

3. 限定作业区域:根据具体情况,划定硫化氢作业区域,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 监控措施:对硫化氢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5. 紧急救援:制定完善的紧急救援方案,并配备相关设备和人员,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救治受伤人员。

五、责任与处罚1. 责任划分:明确硫化氢作业过程中各岗位的责任,确保每个岗位的责任人履行职责。

2. 违规处罚: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将依法予以处罚,包括罚款、停产整顿等措施。

3. 事故责任追究:对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将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并承担赔偿责任。

六、宣传与培训1. 宣传教育:加强硫化氢中毒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硫化氢中毒防护措施

硫化氢中毒防护措施
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 了解其病情变化和康复
情况。
04
硫化氢中毒的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化工厂硫化氢泄漏事故
事故经过
事故原因
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老化导 致硫化氢气体泄漏,造成多名工人中毒。
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密封失效,硫化氢 气体泄漏。
事故后果
案例分析
中毒工人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部分人 员昏迷,经抢救后康复。
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以便快速撤 离。
做好个人防护
在疏散过程中,应佩戴防毒面具或口 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医疗救治和转运
迅速转运患者
将患者迅速转运至附近 医疗机构,以便得到及
时救治。
医疗救治
到达医疗机构后,立即 进行医疗救治,如洗胃
、输液等。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紧张情绪和恐惧
心理。
追踪观察
在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应定期进 行硫化氢浓度监测,确保浓度在安全 范围内。
消除硫化氢的源头
对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工艺和设备进行 改进,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硫 化氢的产生。
通风设施的完善
确保工作场所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 及时排出产生的硫化氢气体,降低空 气中硫化氢浓度。
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和使用
配备合适的防护服
硫化氢中毒防护措施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硫化氢的特性与危害 • 硫化氢中毒的预防措施 • 硫化氢中毒的应急处理 • 硫化氢中毒的事故案例分析 • 硫化氢中毒防护措施的改进和
展望
01
硫化氢的特性与危害
硫化氢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物理特性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的气体,具 有臭鸡蛋气味,易溶于水,密度大于 空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作业实践(一)预防H2S中毒指南目录前言 (1)1 H2S的来源及分布 (2)1.1 H2S的来源 (2)1.2 H2S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作业中的分布 (2)1.3 H2S在炼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分布 (3)2 H2S的危害 (6)2.1 H2S的职业危害介绍 (6)2.2 H2S对环境的影响 (13)2.3 H2S对设备的腐蚀 (15)2.4 硫化亚铁的自燃 (17)3 H2S危险区域分级 (18)3.1 分级目的 (18)3.2 分级依据 (18)3.3 H2S危险区域分级 (18)4 人员培训、能力及工作要求 (20)4. 1 能力要求 (20)4. 2 培训内容 (21)4. 3定期演练 (23)4. 4 工作要求 (23)5 接触H2S注意事项 (24)5.1 油气田勘探开发 (24)5.2 炼油化工生产 (25)6 应急救援 (32)6.1人员救援 (32)6.2火灾处理 (36)附录1 H2S检测仪 (37)1.1便携式H2S报警仪 (37)1. 2 固定式报警仪 (38)1. 3 校验 (39)附录2 个体防护器具 (40)2.1 呼吸器的类型 (40)2.2 推荐给H2S区域人员的保护标准 (40)2.4 意外泄漏时的防护器材配备 (42)2.5 硫酸盐还原菌(SBR)区域的防护器材配备 (43)2.6 呼吸器的维护与维修 (44)1 H2S的来源及分布1.1 H2S的来源硫化氢通常出现在炼油厂、化工厂、脱硫厂、油/气/水井或下水道、沼泽地以及其它存在腐烂有机物的地方。

硫化氢主要来源于:(1)原始有机质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

(2)在炼油化工过程中,硫化氢一般是以杂质形式存在于原料中或以反应产物的形式存在于产品中。

(3)硫化氢也可能来自辅助作业或检维修过程,例如用酸清洗含有FeS的容器,发生酸碱反应生成硫化氢;或将酸排入含硫废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氢。

(4)水池管道中长期注入含氧水(如海水、含盐水、地下水),在注入过程中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导致水池中的溶液“酸化”而产生硫化氢。

1.2 H2S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作业中的分布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中,H2S的分布区域及分布特点见下表:表1-1 HS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作业中的分布21.3 H2S在炼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分布炼油化工生产过程中,H2S的分布区域及分布特点见下表:S在炼油装置中的分布表1-2 H2H2S在化工装置中的分布区域以及分布特点见表1-3。

表1-3 HS在化工装置中的分布22 H2S的危害2.1 H2S的职业危害介绍1)物化性质H2S:Hydrogen sulfide;CAS:7783-06-4H2S为无色气体,在低浓度时具有臭鸡蛋气味,在高浓度时由于嗅觉迅速麻痹而无法闻到臭鸡蛋气味。

分子量34.08,比空气重,密度是空气的1.19倍。

易溶于水,亦溶于醇类、石油溶剂和原油中。

硫化氢职业危害程度级别:高度危害(II级)。

2)侵入途径接触H2S的主要途径是吸入,H2S经粘膜吸收快,皮肤吸收甚少。

误服含硫盐类与胃酸作用后产生H2S可经肠道吸收而引起中毒。

3)毒理学简介H2S是一种神经毒剂,也是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造成心脏等多个器官损害,对其作用最敏感的部位是脑和粘膜。

H2S在体内大部分经氧化代谢形成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少部分经甲基化代谢而形成毒性较低的甲硫醇和甲硫醚,这些代谢产物可在24小时内随尿排出,部分随粪排出;极少部分H2S经肺呼出,在体内无蓄积。

H2S的急性毒性作用器官和中毒机制,随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变化而不同。

浓度越高则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较低时对粘膜刺激作用明显。

不同浓度H2S对人体危害见表2-1。

表2-1 不同浓度HS对人体危害表2注:以上资料摘《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SY/T6277-2005)。

另外,美国石油学会的API RP 55指出:(1)接触H2S浓度超过750 mg/m3,无论时间长短都可能是致命的,受害人会在没有任何危险征兆的情况下迅速失去知觉,并在随后的几秒钟内会由于呼吸中断而死亡,除非及时的将受害人移至安全场进行抢救。

如果受害人能够得救,大部分可以痊愈。

接触浓度为300 mg/m3或300 mg/m3以上的H2S超过30分钟会引起肺水肿。

浓度超过15 mg/m3的H2S会刺激眼睛、鼻腔粘膜、喉咙或肺。

H2S浓度在0.04 mg/m3到150 mg/m3范围内,可以闻到臭鸡蛋味,但在浓度超过150 mg/m3时由于嗅觉迅速麻痹而无法闻到臭鸡蛋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生H2S中毒的特点:①H2S最大的危害是意外接触造成突然死亡。

②不能根据臭鸡蛋味来判断作业场所的是否存在H2S和H2S 浓度。

4)发病机制(1)血中高浓度H2S可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区的化学感受器,导致反射性呼吸抑制。

(2)H2S可直接作用于脑,低浓度起兴奋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引起昏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因H2S 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强抑制剂,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的利用,引起细胞内缺氧,造成细胞内窒息。

因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故最易受损。

以上两种作用发生快,均可引起呼吸骤停,造成突然死亡。

在发病初如能及时停止接触,则可因H2S在体内很快氧化失活而迅速和完全恢复。

(3)继发性缺氧是由于H2S引起呼吸暂停或肺水肿等因素所致血氧含量降低,可使病情加重,神经系统症状持久及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4)H2S遇眼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水份后分解,并与组织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氢硫基、硫和氢离子、氢硫酸和硫化钠,对粘膜有强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化学性炎症反应。

加之细胞内室息,对较深的组织损伤最重,易引起肺水肿。

(5)心肌损害,尤其是迟发性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

急性中毒出现心肌梗死样表现,可能由于H2S的直接作用使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水肿、炎性浸润及心肌细胞内氧化障碍所致。

急性H2S中毒致死病例的尸体解剖结果表明,硫化氢中毒常与病程长短有关,常见的是脑水肿、肺水肿,其次为心肌病变。

一般可见尸体明显发绀,解剖时发出H2S气味,血液呈流动状,内脏略呈绿色。

脑水肿最常见,脑组织有点状出血、坏死等;可见脊髓神经组织变性。

电击样死亡的尸体解剖呈非特异性窒息现象。

5)临床表现急性H2S中毒一般发病迅速,临床表现为脑和呼吸系统损害,亦可伴有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上述临床表现因接触H2S 浓度和时间等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1)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①接触较高浓度H2S,常先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随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并发生轻度意识障碍。

②接触高浓度H2S,以脑病表现为显著,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

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水肿。

脑病症状常较呼吸道症状的出现为早。

可能因发生粘膜刺激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③接触极高浓度H2S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死亡。

死亡可在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当察觉到H2S气味时可立即丧失嗅觉,少数病例在昏迷前瞬间可嗅到令人作呕的甜味。

死亡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可先出现呼吸深而快,随之呼吸骤停。

急性中毒时多在事故现场发生昏迷,其程度因接触H2S的浓度和时间而异,偶可伴有或无呼吸衰竭。

部分病例在脱离事故现场或转送医院途中即可复苏。

到达医院时仍维持生命体征的患者,如无缺氧性脑病,多恢复较快。

昏迷时间较长者在复苏后可有头痛、头晕、视力或听力减退、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或癫痫样抽搐等,绝大部分病例可完全恢复。

曾有报道2例发生迟发性脑病,均在深昏迷2天后复苏,分别于1.5天和3天后再次昏迷,又分别于2周和1月后复苏。

中枢神经症状极严重,而粘膜刺激症状不明显,可能因接触时间短,尚未发生刺激症状;或因全身症状严重而易引起注意之故。

中毒早期或仅有脑功能障碍而无形态学改变者对脑电图和脑解剖结构成像术如电子计算机断层脑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敏感性较差,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脑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异常与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性好。

如1例中毒深昏迷后呈去皮质状态,CT 显示双侧苍白球部位有密度减低灶。

另1例中毒昏迷患者的头颅CT和MRI无异常;于事故后3年检查PET显示双侧颞叶、顶叶下、左侧丘脑、纹状体代谢异常;半年后SPECT示双侧豆状核流量减少,大脑皮质无异常。

患者有嗅觉减退、锥体外系体征、记忆缺陷等表现。

国外报道15例有反复急性H2S中毒史者后遗疲乏、嗜睡、头痛、激动、焦虑、记忆减退等症状。

(2)呼吸系统损害:可出现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

少数中毒病例可以肺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主,而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可伴有眼结膜炎、角膜炎。

(3)心肌损害:在中毒病程中,部分病例可发生心悸、气急、胸闷或心绞痛症状;少数病例在昏迷恢复、中毒症状好转1周后发生心肌梗死表现。

心电图呈急性心肌死样图形,但可很快消失。

其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愈后良好,诊疗方法与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肌梗死不同,故考虑为弥漫性中毒性心肌损害。

心肌酶谱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

6)急性H2S中毒诊断主要依据(1)有明确的H2S接触史患者的衣着和呼气有臭蛋气味可作为接触指标。

事故现场可产生或测得H2S。

患者在发病前闻到臭蛋气味可作参考。

(2)临床特点出现上述脑和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

①血液中H2S或硫化物含量增高可作为吸收指标,但与中毒严重程度不一致,且其半减期短,故需在停止接触后短时间内采血。

②尿硫代硫酸盐含量可增高,但可受测定时间及饮食中含硫量等因素干扰。

③血液中硫血红蛋白(sulfhemoglobin,SHb)不能作为诊断指标,因H2S不与正常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血红蛋白,后者与中毒机制无关;许多研究表明H2S致死的人和动物血液中均无显著的硫血红蛋白浓度。

④尸体血液和组织中含硫量可受尸体腐化等因素干扰,影响其参考价值。

(4)鉴别诊断事故现场发生电击样死亡应与其他化学物如一氧化碳或氰化物等急性中毒、急性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等相鉴别,也需与进入含高浓度甲烷或氮气等化学物造成空气缺氧的环境而致窒息相鉴别。

其他症状亦应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类似疾病或昏迷后跌倒所致的外伤相鉴别。

7)急救处理(1)现场抢救极为重要,因空气中含极高H2S浓度时常在现场引起多人电击样死亡,如能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减少转院人数,减轻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