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0.06.21•【字号】浙科发政[2010]123号•【施行日期】2010.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科发政〔2010〕123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省级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各高校、科研院所,杭州、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省级区域、行业创新平台: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国科发政〔2009〕648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方案》(浙政发〔2009〕81号)的精神,我们制订了《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0年6月21日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国科发政〔2009〕648号)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方案》(浙政发〔2009〕81号)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意义与作用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的重要载体。

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推动产业升级

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推动产业升级

当代社会正处于科技快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成为了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创新则成为了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那么,在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走哪些路径呢?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技术研发。

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我们可以找到潜在的创新机会。

同时,持续的技术研发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保持竞争力并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企业进行合作与联盟。

在当前的创新环境下,很多创新任务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参与研发项目,以实现更好地创新发展。

此外,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也是很有帮助的,他们常常具有先进的研发能力,双方的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交流与转化。

第三,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

优秀的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通过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动力。

同时,创新文化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鼓励员工敢于尝试、勇于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

第四,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制度建设。

创新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只有在一个合法、公正的市场环境下,才能激发创新的热情。

因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可以提高企业对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重要的,为创新提供一个有序的发展环境。

最后,政府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为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扶持,简化创新企业的审批流程,降低创新企业的税负等。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为企业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

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积极推动市场调研和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合作与联盟,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制度建设,以及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供给能力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供给能力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供给能力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的关键核心技术。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扩大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供给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强化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整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创新资源,共同建设规模体量大、单个创新主体建不起或多个创新主体分建不划算的开放性创新平台,汇聚优秀创新人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发展行业前沿共性技术研究体系。

支持部分大型企业依托转制科研院所,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行业研究院,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开展下一代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开发。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

2019年淮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题库

2019年淮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题库

1. 专利质量主要是指专利的法律质量、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其中(法律质量)是决定性质量。

2. 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

这体现了专利具有(经济价值)。

3. 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其中,(专利数量)是构成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基础。

4. 专利具有时间性,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10年),过了保护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5.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道,全球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二) 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5 题。

1. 根据本课程,专利的权利特点是指专利具有()。

(A)独占性(B)地域性(C)时间性(D)可转让性2. 对一个概念下定义至少要遵循()个准则(A)简练(B)完备(C)准确(D)易懂3. 企业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专利的时候,审查员会依法审查,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审查()。

(B)新颖性(C)创造性(D)实用性4. 本课程提到,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

(A)制度价值(B)经济价值(C)文化价值(D)市场价值5. 高价值专利的“高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价值高低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下列各项中,属于因事而异的是()。

(A)专利主体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充分发挥专利的制度价值功能(C)专利主体想和竞争对手开展市场竞争,更多关注专利的市场价值(D)专利主体想建设企业文化,更多关注专利的文化价值(三) 判断题,每题 5 分,共 10 题。

(是)1. 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制度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2. 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

(是)3. 本课程提到,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

对于国家来讲,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几点举措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几点举措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几点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战略要素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结合实际,特提出如下措施。

一、打造全方位协同、全要素赋能的知识产权数字变革高地1.深化知识产权数字化改革。

建设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数据产权等全门类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做实数字孪生数据底座。

集成打造全链条、全流程、全领域的知识产权多跨协同应用场景,持续迭代升级“知识产权在线”。

强化“云网端”协同、大数据赋能,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制度和体系重构。

2.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集成打通技术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信息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网点县(市、区)全覆盖,构建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的知识产权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专利等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绘制重点产业、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图谱,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率和社会满意度。

3.构建知识产权数字治理制度规则。

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数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数据标准和开放规则,实施“沙盒监管”,推动知识产权数据与科技、金融、人才等数据互联共享、治理协同推进,促进数据资源跨界整合运用。

探索大数据联盟、数据产权入股等数据共享和流转方式,完善数据安全制度体系、技术体系、运营体系,构建健康数字生态。

二、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体系4.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前瞻布局。

加强智慧物联、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精细化学、海洋装备、集成电路等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卡脖子技术知识产权联合攻关,规划布局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基础专利。

强化高校院所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建设,组织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知识产权对标提标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具有创新性、时尚性和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

然而,随着创意作品的增多和市场的扩大,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包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等)为基础,以知识、创意、技术为主要要素,通过文化和知识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创造具有经济价值和艺术品位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广泛,包括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新兴的设计、创意等领域,如电影、音乐、艺术、时尚、游戏、动漫等。

三、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性1. 增加创意作品的价值: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创意作品拥有独占性,从而增加其经济价值。

2. 促进创新和创造力: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创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维护合法权益: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维护创意作品的合法权益,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确保创意作品创作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4.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创新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知识产权保护措施1. 法律保护:通过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创意作品的合法权益。

2. 企业保护:企业应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 技术保护:采用技术手段保护创意作品,如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等,以提高作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4. 合作保护:加强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力,共同打击侵权行为。

五、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1. 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出现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复杂。

2. 跨国合作的难度: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跨国性质,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文化差异等问题,跨国合作的难度较大。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随着中国逐渐进入现代化进程,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意义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它的保护和运用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知识产权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促进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可以有效激励创新活动。

通过确保创新者享有合理回报,可以提高其创新动力,进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只有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 增强经济竞争力: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防止仿冒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这能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从而提升经济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3. 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保护艺术家、作家等创意人员的知识产权,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和创新。

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现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法律制度建设: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然而,由于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法律制度建设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2. 执法力度加强: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是提高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已经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仍然存在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问题,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形成有效的打击机制。

3. 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需要产学研结合来实现。

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指南

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指南

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指南深入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撑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需要继续深化产业专利协同运用,需要加快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

为指导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建设,制定本指南。

一、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定义和工作原则(一)定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是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专利协同运用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联盟,是由产业内两个以上利益高度关联的市场主体,为维护产业整体利益、为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而自愿结盟形成的联合体,是基于知识产权资源整合与战略运用的新型产业协同发展组织。

(二)工作原则坚持市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力,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业群体等开展产业专利协同运用。

加强资源整合。

利用联盟化手段整合全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凝聚全产业链创新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降低产业创新成本,提升产业创新效率。

依托知识产权资源,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等,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创新服务内容。

联盟内坚持互利互助,丰富服务内容,为成员单位创新发展提供综合服务,提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水平。

坚持开放共享,依托联盟内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开放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二、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主要任务(一)加强产业关键领域知识产权运营1.建立订单式知识产权研发体系。

在产业关键领域,推动相关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创新前端充分对接、过程紧密结合、后续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运营为目的,推动建立“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核心知识产权研发体系,积极构建专利组合。

2.构筑和运营产业专利池。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面向核心技术和产品联合进行多类别、多地域、多层级、多用途的知识产权布局,全面覆盖和有效保护产业创新成果和成员单位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4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24收稿日期:2012-04-10,修回日期:2012-06-1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10YJA820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政策法律对策研究”(11YJC820127)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4.026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姜国峰(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云南保山678000)摘要: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有利于联盟形成尊重他人智力成果的良好氛围,提升联盟行业获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持拥有核心技术的联盟的稳定。

但近年来,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始终不理想。

这与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欠缺、知识产权尊重意识不够、知识产权主体意识存在分歧等因素影响有关。

需要从培养观念、形成文化氛围入手,以形成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与知识产权文化内涵丰富的共振。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知识产权中图分类号:C93-05;F2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4-0113-05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JIANG Guofeng(Marxist Theory Teaching Ministry ,Baoshan College ,Baoshan 678000,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conducive for alliance to form a good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others ’intellectual products ,enhance the profit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lliance and industry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alliance with core technology.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has always been unsatisfactory.There are many factors to cause the condi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wareness ,not enough resp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ubjects.We need to begin with cultivating concept and forming cultural atmosphere ,form diversified ,multi -channel and high -efficiency input system in favor of the cultivating advantage in the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realize the resonance between richness in the connotat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Key word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1问题的提出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表明在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技术创新出现跨领域、跨企业特征的时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合作形式,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实现联合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基于某一产业的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市场拓展等成员组织的共同目标,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运作制度,由两家或两家以上具有相同或类似产业背景的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为联盟成员在集聚优质资源、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合作深度和效率、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和技术转移、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提高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繁荣[1]。

知识产权文化是“以知识产权意识形态为核心,由有关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学术思想、法律制度、行为习惯和组织机构等构成有机的整体。

包括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诉讼观念、心理结构、学术思想等)和制度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两个层面”。

本文主要侧重研究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

我国于2008年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姜国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可行性2.1促进联盟的和谐运行我们知道,文化的和谐能保障文化系统内部各层次和各要素间的和谐,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筹码,知识产权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联盟稳定的基础。

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活跃联盟在技术、文化和制度创新中的氛围,感染和熏陶联盟中成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态度,为形成联盟间合作共赢、协调共生的市场环境和良性的知识产权运行秩序提供观念支撑和思想保证,成为联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2.2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人是制度实施的主体,而观念支配人的行为,完备的制度是需要以观念做支撑。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执法力度与执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在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和公民主体意识方面仍明显欠缺。

关于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借鉴国外的经验,且到目前为止仍没能实现本土化,更没有形成与制度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有利于通过无形的感染和熏陶,增强联盟成员对知识产权的认同感和强化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在联盟内部和联盟之间形成普遍认同的知识产权观与创新氛围。

有利于纠正中国传统文化中部分有关知识产权理念的错误认识,例如,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言论,使之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一致,实现联盟固有的文化与知识产权文化的有机融合,为知识产权制度在联盟中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和支撑。

2.3实现效益的持久增长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效机制,对其经济效益的评价也应该从长期效益来考察。

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联盟成员间创新的积极性,加速联盟对核心技术的拥有,提高联盟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的产出,实现效益的普遍增长;有利于提高联盟成员知识产权的素养,形成自觉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降低大范围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治理成本[2];有利于加强联盟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方技术互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联盟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实力,保持联盟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产权文化状况联盟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状况,直接影响着联盟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影响联盟对核心技术的拥有和突破,进而影响联盟的获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目前,联盟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状况普遍不理想,表现在联盟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薄弱、科技创新诚信缺失、知识产权运用的创业精神贫乏、知识产权工作意识导向偏差等问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成予以分析(图1)。

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成可分为知识产权文化的“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三个部分。

图1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成(1)“知”的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知”是指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包括对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运行机制、知识产权的作用及效果、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认知,是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第一要素,直接决定着联盟是否认识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问题。

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强化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竞争力,促进各企业间的竞争并鼓励社会创新。

尽管我国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纲要》,各地方政府也就知识产权发展做了具体的部署。

但我国没有像美国、日本等国一样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科学技术的良好氛围,知识产权观念深入人心。

而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主动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予以实施的并不多,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更是少见。

目前我国企业获得专利(1.1%)、发明专利权(0.17%)、企业商标权(4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万分之三)的比例严重偏低,直接导致了我国80%以上的高技术产品依靠进口、发明专利申请量相当低的事实。

这一方面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有关。

另一方面与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光环,视知识产权为一种荣誉,将知识产权荣誉化、形式化、证书化,知识产权法制观念薄弱,没有让知识产权的实用性得以体现有关。

这种消极对待知识产权战略、对待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积极对待知识产权荣誉的务虚主义态度,自然会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由这些企业所组成的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别说将这种意识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