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合集下载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感悟范文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感悟范文

关于学习于漪老师心得感悟范文教师,您就是人生路上的基石,教师您始终勤劳付出,滔滔不绝,令人敬爱。

那么关于相关的心得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于漪教师心得感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于漪教师心得感悟“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就是典范,就是模范。

教师是特别特别的职业,做教师,你的才智就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听了于漪教师走进福山的讲座,使我们再次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于漪做了一辈子的老师,她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始终工作在根底教育领域,她是个对教育事业无比酷爱,且有剧烈责任感的老师。

做老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做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醒悟地相识自己,发觉真正的自己。

须知,学历水平并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的承受教育程度,岗位上要有的是综合素养,综合的实力。

所以老师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于漪认为教育要有自己的特性,要不断地创新。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敬重学生,教学相长,对学生启发和协助,但又不完全包办,要适时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

其次,教学特性的形成更有赖于对教学教材的深化理解。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正是要狠下决心,深花功夫,加上持之以恒的耐性,才能对教育教学有协助有提高。

仅仅停留在外表作文章,心浮气躁是上不出好课的,因此苦练根本功,深化分析和探究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教学的主旨,细心打算上好课。

选择了老师,成为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奉献,用厚实的文化武装自己,心中装着学生,将爱心与关心时时地带给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断努力。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是于漪教师说过的,也正是我努力要做好的。

学习于漪教师心得感悟这段时间学校组织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教师的先进事迹,于漪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老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多年。

92岁的她,从教近60多年,退休近30年,丝毫没有停顿过追求志向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实力影响教育、影响老师、影响学生。

于漪老师的故事

于漪老师的故事

这些年来,有多少人听过于漪的讲学,又有多少人向她求教,没有人作过统计,但她始终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不速之客”。于漪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把课上到孩子心中,对孩子心灵产生震撼作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融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啊。”
积累了一生的从教经验,于漪深深懂得:港湾不建设好,怎么开辟航线?通向大海怎能实现?应去除浮躁,去除华而不实,扎扎实实研究教材,洞悉底里,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多重育人功能。
二问:今天怎样当教师?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古稀之年,于漪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于漪这样理解韩婴的这段话: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于漪最崇敬的人是鲁迅先生。她说,鲁迅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教课的时候,不仅课堂上坐满了人,走廊也站满了人,走廊站不下,就到操场上去上课,把饭厅的方桌搬到操场上,周围学生人山人海,先生站在方桌上讲课。那时候没有扬声喇叭,没有扩音器,先生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师生的心灵交融,编织成世界上最美的乐曲。于漪说,做教师做到这份上,真是名副其实的人师了。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第一次接触到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初中黑板报上一篇于漪老师的文章,内容已记不清,但是中间提到的“给别人递剪刀”的细节至今记忆犹新,甚至现在都会提醒自己的学生递剪刀的方法,我想这是于漪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关注细节,关注他人。

第二次接触到于漪老师,是上学期期末,学校开展师德论坛,播放了于漪老师18年在上海做的一个教师培训讲座,听完有种心灵被过滤了一样,当下就决定进行再学习。

于是就有了第三次。

花了很久才复听了于漪老师的讲座内容,记下逐字稿,她的话有种魔力,让我如数家珍,不舍得落下一个字。

错生在不同年代,不能成为于漪老师的学生,是一种遗憾,但是短暂的3次相遇也算是于漪老师给我上的三堂课,我会记忆一辈子~于漪老师的风采,不仅是她扎实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所积累的风韵,而且在她“学”了一辈子的对学习的执着和谦卑。

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她满腔热情满腔爱,全心全意爱学生,不论是什么层面、什么性格的学生她都报以一心一意,丹心一片,因为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用对了方法,他们就能健康成长。

在解释什么是“爱”的时候,她说:“爱学生就是思想没有一点点的杂质,只要有,你就做不到全心全意爱她了,你就看不到她身上的优点”。

而爱的最终目标,就是用老师满腔的爱来塑造学生,影响学生,教学生如何做人。

二、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师基本功是课堂,上不好课的老师忝为人师。

在课堂中,除了基本的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以教师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

"“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教育教师是永恒的,它必须是以人育人的,因为它有情感世界,有价值观,有价值取向,我们教育顶顶根本的是价值取向,我培养什么人?我为谁培养?这是个顶顶核心的,这是以人育人。

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影响到人生命成长的质量。

”这里,于老师提到了两点“胸中有数”和“目中有人”胸中有数,即钻研教材。

对于漪老师的学习体会

对于漪老师的学习体会

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于漪心得体会:包玉芳在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之后,我有了很多感触,这位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成了星”,一颗教书育人的明星。

“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大家,满身都是质朴的气息,谦虚和真实是她的美德,于漪老师平生上过2000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

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

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

于老师最可贵最值得敬佩的精神是她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

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看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体会到,于漪老师师德高尚、知行统一,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全社会尊重的人。

我们要把于漪老师作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时刻激励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身心讲好每一堂课,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努力做好教师。

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

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

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

改革先锋·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改革先锋·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改革先锋·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作文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隆重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由于版面有限,本期作文君先介绍两位改革先锋和两位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的精彩事迹,在往后的杂志里,你将看到更多改革先锋和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的精彩素材哦!【适用话题】热爱专注优秀模范這次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杰出人物当中,九十岁高龄的于漪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

20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

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

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

于漪对于教育,有着热忱的追求。

她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也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选择重返讲台。

“回归”的于漪以强烈的使命感潜心钻研语文课堂,有学生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笔耕不辍的于漪至今已经发表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是可变的X,老师的任务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于漪带教过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

也正因如此,于漪被评为了特级教师。

一名学生回忆说,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

学生们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妙。

学生边听边看,才领会了“沥”字之妙,充分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于漪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于漪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听于漪
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就是榜样,就是模范。

老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做老师,你的智慧就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听了于漪老师走进福山的讲座,使我们再次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于漪做了一辈子的教师,她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她是个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且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做教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己。

须知,学历水平并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的接受教育程度,岗位上要有的是综合素质,综合的能力。

所以教师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于漪认为教育要有自己的个性,要不断地创新。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尊重学生,教学相长,对学生启发和帮助,但又不完全包办,要适时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

其次,教学个性的形成更有赖于对教学教材的深入理解。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正是要狠下决心,深花功夫,加上持之以恒的耐心,才能对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有帮助有提高。

仅仅停留在表面作文章,心浮气躁是上不出好课的,因此苦练基本功,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教学的主旨,精心准备上好课。

选择了教师,成为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用厚实的文化武装自
己,心中装着学生,将爱心与关怀时时地带给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不断努力。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说过的,也正是我努力要做好的。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一辈子学做老师——读《岁月如歌》有感其乐轩听雨2015年岁末,我在余党绪和张广录老师的名师培训基地喜获良机,获赠于漪老师亲笔签名的手稿本《岁月如歌》这部书,并有幸与我一向敬重的于漪老师合影留念,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谢基地导师赐予的这次机会。

于漪老师已经86岁了,她衣着非常朴素,但精神矍铄,坚持站着作报告一个多小时,讲起话来铿锵有力。

她在报告中的很多发言都掷地有声,体现着她思想的花火,显示着这位老人的智慧和见识。

虽是耄耋老人,但她在思想上仍然追求与时俱进。

在她面前你会时时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无穷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捧回于老师《岁月如歌》的手稿本,我如获至宝,虽然以前也多多少少阅读过于老师的文字,但都遗憾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这一次,在捧回这部书的当晚我就如痴如醉地看起来。

从文章的第一页开始,一篇一篇,就像面对着于漪老师慈祥的面容,在聆听这位长者的悉心教导一样,慢慢沉浸于于老师的文字,回到她的岁月,回到她的教育生涯,跟她一同品味岁月里的人生……首先,于老师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

我敬重她,崇拜她,也源于这种了不起的个性。

她在”文革”中遭受过无数次无情的打击、非人的精神折磨,她全部都忍受了下来。

她用她宽广的胸怀消融了一切磨难,她用她的坚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磨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够挺过难关,迎来人生的光明。

不仅如此,于老师的坚强还体现在她一生的教育生涯之中。

她对教育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无不体现她的坚强和执著。

她从历史老师到语文老师,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为了把乱班带好,把乱了的年级带好,她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甚至把一些问题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让这样的学生吃住在家,还给买衣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最终促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取得教育的成功!虽然这样的教育事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但我远没有她的境界高,也没有持久的耐心,而且我面对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也曾有过放手的想法。

于漪老师报告体会

于漪老师报告体会

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

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

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之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位“老太太”如此有激情,如此的人格魅力、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深深打动着我。

于漪老师说“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他老人家一生勤于学习、勇于钻研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有一个对老师的非常好的诠释:“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议者”听了她的解释,我感觉自己愧做一名老师。

其中对于老师报告中的两点感受颇深。

一、“一辈子学做老师”。

“自己学,学别人”像于漪老师这样的名人,都坚持“一辈子”学习,尤其是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更加坚持“学习”,实在是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回忆自己的教学历程,已有数几年了,我学到了多少呢?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互交融,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并不仅仅来源于课本。

老师只有多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学生要求,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尤其是在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学科交融,更加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

才能做一个“智如泉涌”的老师。

于老师不光自己刻苦学习,他还学习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她说如果将办公室里17名老师的长处学来,他就成长了。

可见在她的眼中,人人都有长处。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二、“屡屡创伤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

“敢于正面自己的不足”于老师说:她上的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

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她还说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呢?那是应为于老师和我们对课的要求不同;于老师对课后的处理和我写得反思也不一样。

她每一节课后,都会记下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

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光天化日”在众人面前,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啊。

她曾经讲到: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上世纪50年代,她扎着长辫从复旦大学毕业走进中学校园,从此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

在语文课堂上,她教语言、教做人,当选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她当班主任,用爱的智慧,化解重重困难;在校长岗位上,她以远见卓识,托举教师队伍成长,将学校推上发展的快车道。

至今,她仍活跃在教育一线,为学生、为教师鼓与呼,着力推进教育改革……
她,就是于漪。

语文教师、班主任、校长,“三维”教育工作者,钟情育人不言倦。

今天,曾跟从她传道授业解惑的弟子们,欢聚一堂,为她庆祝80大寿。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瘦弱的于老师,谦和自述,满脸灿烂。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教育,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在学生们眼中,于漪老师上语文课,就是一堂堂扎扎实实的育人课。

教育学出身的她最初教历史,后改行教语文。

但仅仅三年,就成为骨干教师。

要求学生诵读,于老师必定自己先熟读成诵;一手好板书,带动原本写字七歪八斜的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声情并茂地诵读《正气歌》等经典,洗涤学生心灵……
1978年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的“弘扬人文”,于漪老师提出的这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她说,“学知识,是智行;学做人,是德行。

为学生十几年,每天七八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当然是育人的主阵地。

语文课上传授的人文经典,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启迪人生思考等,育人功能远胜于语言功能。

”在语文课堂上倾心求索育人艺术,于老师几十年孜孜不倦:“我对上课,有种敬畏感。

提问前总要反复想,什么方式问,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师从于老师二十几年的一位教师说,于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每年教法都在变。

于老师笑言:学无止境。

《木兰辞》教了十几年,一次被学生难倒:“怎么可能‘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行军打仗肯定要洗脚,古代女人缠小脚,不就暴露了?”表扬了学生不盲从的精神后,于老师查阅大量资料,查证了中国女子裹足起源晚于《木兰辞》问世的年代。

学生叹服。

爱孩子就有智慧
“现在的老师,比我年轻时难做多喽!”于老师说。

于老师做班主任时,家长把孩子交到她手上,说的是“孩子托付给老师您了,只要他学好文化、学好做人,我们全家都感激您!”但时下,不少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出钱购买服务,学校和教师不再有神圣感。

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给学校教育造成困难。

“其实,教育的无奈,每个时代都会遇到,只不过内容不同。

”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于漪老师受命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

这个年级的学生几乎气哭过所有的女老师,有的学生甚至将体育老师鼻梁打断。

而于老师接手后坚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

只要有爱,就有智慧。

”小郑贪玩,于老师在办公室里帮他养乌龟和龙虾,引导他仔细观察,最终他成了作文高手。

留级生小曹经常打架、偷窃,有一次还因酗酒被父亲打出家门。

于老师在雨中找了他一夜,终于感动了这个孩子,从此安心学习,安心就业。

这个最乱的年级1977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时代变化,孩子变化,班主任这个大“家长”,也要随之变化。

面对部分年轻教师与学生有“代沟”的论调,于老师践行“学做老师”的原则:近80高龄的她买来周杰伦的唱片试听,研究其风靡一时的原因,并采取现代方式进行引导,不少孙辈的孩子们,因而与她成为忘年交。

手把手培养老师
“校长,还是要扎根课堂。

校长要在课堂中研究如何教育学生,更要研究如何教育老师。

”上世纪80年代,于漪成为中学校长。

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自己身先士卒。

进教室听课,听45分钟,评90分钟,“怎么上更好?”手把手演示带教,讲
得老师们心里热乎乎。

至今,于老师共带教了百余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他们有的已经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奖。

于漪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让更多学生受益。

身教胜于言传,师德为先———于老师的徒弟们对此感受最深。

1983年,于老师带教的李熹准备上全区公开课,恰逢于老师突然生病住院。

在病床上,于老师发着高烧,详细分析修改教案,让儿子送给李老师。

这份教案、这份敬业、这份爱护,让李老师珍藏至今。

于漪校长,还给教师们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只要老师有进修的愿望,于漪总是尽量予以满足。

“老师成大才,能够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影响孩子,也是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