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2024年《一辈子学做好老师》学习心得模版(二篇)

2024年《一辈子学做好老师》学习心得模版于漪:一生致力于教师职业的精进与发展在20世纪的某个时期,她以一头长辫子的形象从一所知名学府毕业,步入中学的教育领域,自此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教育的三尺讲台上耕耘,以实事求是的坚韧播撒智慧的种子。
在语文教学中,她不仅教授语言,更注重培养人格,因而当选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班主任,她凭借爱心与智慧,成功化解了各种教育难题;在校长的岗位上,她的远见与卓越,有力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引领学校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时至今日,她依然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为学生和教师发声,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她,就是于漪,一位在语文教学、班级管理、学校领导三方面都展现出卓越才能的教育工作者,始终致力于教育事业,不知疲倦。
今天,那些曾经受教于她的弟子们聚集一堂,共同庆祝她的八十岁寿辰。
“一生做教师,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做教师。
”瘦小而坚韧的于老师如是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教育的真谛是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培养人才是真正的目标。
”在学生心中,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无一不是实实在在的育人课。
她以教育学的深厚功底,从历史教师转行为语文教师,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骨干教师。
她要求学生诵读,自己必先熟读成诵;一手漂亮的板书,激发了那些写字不规范的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她深情诵读《正气歌》等经典,洗涤学生的心灵。
数十年的“教文育人”和数十年的“弘扬人文”,于漪老师提出的这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她强调:“学习知识是智行,学习做人是德行。
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每天七八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无疑是育人的主要阵地。
语文课中蕴含的人文经典,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启迪人生思考,其育人功能远超语言功能。
”在语文课堂上,于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探索育人的艺术:“我对上课始终怀有一种敬畏感。
在提问前,我总要反复思考,如何提问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一位跟随她学习二十多年的教师回忆,于老师教授同一篇课文,每年的教学方法都在创新。
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_于漪

大师 对话
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于 漪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上海 杨浦区 200092)
摘要:数易学科教学,最后落户教初、高中语文。边教边学边思, 用“洪荒之力”重塑自己,学做语文教师。追求教文育人的担当,改革 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多功能、立体化施教,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的综合效应。
关键词:教文育人 于漪 境界
为了追求一清如水的目标,我展开了两条线的 努力。一条线是备课、教课,独立思考,在真懂上下 功夫;一条线是苦读中文专业书,阅读课堂教 学质量。
先说苦读,绝不是如学生时代读列夫·托尔斯泰 的三大名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 圣母院》时或感情激荡,或潇洒快意,或梦幻神游, 而是正襟危坐,一本本啃,从《语法修辞讲话》《修 辞学发凡》《艺概》《文心雕龙》,到《左传》《史记》, 再到《中国哲学简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翻阅各时代重要作家的 作品。读这些磨脑子的书往往都在晚八九点钟之后, 白天忙于教课、备课、改作业,只得明灯陪我过半夜。 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坚持阅读,在文、史、哲精神文明中汲取养料,提升 气质,增添识见,力争早日脱愚,改变思想贫乏、言 之无物、面目可憎的状况。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学 海探珠》,就是我此前学习的点滴体会记录。前辈张 志公先生为之作序说:“锲而不舍,入宝山不会空手 回。”“看上去是一本轻轻松松的小品文集,实际上 是一本很严肃的讲学习法和教学法的论著,请容许 我掉一句书袋:寓庄于谐,盖亦为学为教之一道也 欤!”先生之鼓励令我惶恐,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读书是教师生命的必需,是创造教育气象的源泉。
文能力?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不能只跟着教材 转,教一篇算一篇。胸中要有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 能力、语文素养的总体框架,点、线、面、体,要一清 二楚,总目标须达到怎样的要求,各学年段达到怎样 的要求,各类文体的一根根线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 识,具备怎样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各自要 求及相互间应怎样支撑与促进,文学素养熏陶的途 径与方法应如何处理,等等,均须作通盘考虑。把薄 薄的《语文教学大纲》读了又读,心中有了较为清晰 的蓝图,既有教具体课文的近景,又有较长时期的规 划,而这个整体规划是根据大纲的原则规定自我设 计的具体化,步步踩在实地,提高教学自觉性,而不 是在“暗胡同”里徘徊。七宝楼台本令人叹为观止, 拆解下来,破砖残瓦一堆,美感丧尽。教课也是此理, 切忌支解,七零八落。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聚焦Βιβλιοθήκη 09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 合格”的 教师,这个“ 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 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 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 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 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于漪
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文|王梦茜
从教67年,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写下400多万字 的论文专著,她的名字和语文、和基础教育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 的师生。“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全国 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 特级教师于漪用一生实践写就了这句话。
于漪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让青年教 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间的师徒“ 带教” 方法。为了系统地培养青年教师,她成立了“ 于漪语 文名师培养基地”“ 于漪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来 自全市各区县的几百名年轻教师,在于漪的帮助下成 为教学骨干。“ 我很骄傲,我带出了年龄跨度达三代 人的特级教师”,于漪说,“ 我老了,做不了太多事情 了,而教育事业是常青的,中青年教师的手里掌握着 国家的未来”。
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标志性 人物。从1951年站上讲台,她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 的最佳方法。“ 在我的课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 体”,于漪率先倡导将“ 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 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 广泛影响。1978年,于漪提出“ 教文育人”思想,即 以“ 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以“ 思维训练” 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课堂。1996年,她倡导“ 弘扬人文” 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 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步入新世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完整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发表时间:2021-12-06 10:28 浏览次数:175 次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我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
在讲台上挥洒数十年,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形成了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影响巨大,享誉全国。
曾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一身正气,一心为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小学教师。
肩负上海5届市人民代表、3届市人大常委、2届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重任,在25年代表生涯中,广泛调研、监督,为教育大声疾呼,促进教育立法,健全教育的保障机制。
81岁高龄仍执著于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凭借信仰与激情、坚守与超越,成为一代师者楷模。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于漪教书教得“着了魔〞。
熟悉她的学生那么说,于漪老师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于漪丝毫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
如今已81岁的她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
早年的学生退休了,来看望年迈的老师,却发现她活力四射,竟比自己都显得年轻。
2021年教师节,荣誉等身的于漪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很多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于漪根本就已经是‘教书育人’的代名词。
〞一位仰慕于漪的年轻教师在博客里这样写,代表了相当一局部教师的心声。
与此同时,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虽然于漪是一个让他们仰视与敬佩的名字,但在他们看来,于漪显然早已属于过去的“那一代〞——只知奉献,近乎完美。
当荣誉纷至沓来,当报道连篇累牍,当于漪越来越多地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见得真正理解她,而有的人甚至尚未了解就选择了疏离。
2021年9月,记者走近于漪,试图通过她的亲身讲述,复原一个矗立多年且“被标签化〞了的教育偶像,一个作为普通教师的于漪。
于漪: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于 漪
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
语文特级教师,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兼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教育部第一、二、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我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于漪语文教育论丛》《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岁月如歌》等。
本栏目责任编辑: 吴俣
EDUCATOR
课上出点深度和难度,上出点文化味。
”这里的“引领”与“引导”展现的都是语文教师扎实的备课功夫。
在教学中,于漪贯彻着“三个关注”(关注自己、关注理念、关注学生)与“两个反思”(理念反思和行为反思)。
她用汪曾祺的一段话勉励自己:“人总要把自己的生命精华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就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到剑里去,这才叫活着,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于漪精通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
教育家于漪经典语录

教育家于漪经典语录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
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
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天涯来吧-教师-于漪:青年教师怎样学做“人师”

天涯来吧-教师-于漪:青年教师怎样学做“人师”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但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汉代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仪者”。
“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形可以为表仪者”,就是你思想言行能够当别人的榜样。
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因此我认为,要做“人师”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用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在我心目当中有许多榜样,我不仅牢记“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而且我一直追求一些光辉的榜样。
比如我非常崇敬鲁迅先生,他在北平师范大学教课的时候,不仅是课堂上坐满了人,走廊也站满了人。
走廊里站不下了,就到操场上去上课,把饭厅里的方桌搬到操场上,周围全都是学生,人山人海,他就站在方桌上讲课。
那时候没有扬声喇叭,没有扩音器,他就站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师生的心灵交融,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曲。
我看到书上记载的这个场景,真是非常感动,我想,做老师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人师”了!历史上还有个非常有名的教育群体,就是在西南联大。
那里师资真是精英如云,他们学识渊博,研究到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出成果!再看我们上海,我也是很幸运,有机会接触到苏步青老先生、谢希德先生。
站在他们面前,我就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我觉得他们都是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总有这样的感觉:“高山仰止。
”在我面前,他们是巍巍高山,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老师,所以我总是仰着头看他们。
但是我又想,他们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完美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也是一辈子不断地追求、不断地修养自己的结果!作为一个教师,我认为首先应该追求的是完美的人格,那就是真善美的境界,不断地学习,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二、“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真正能够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第一个方面就是自我认识。
人是很不容易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完整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
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追求历程,她追求的语文教学风格是大象无形,她的课堂教学特点是立体多维无恒.因此,她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姿,是永远流动着的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书摘记P71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
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内在的需求,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它体现了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丰厚和完美。
P74我始终认为,"知识就是种子”,只要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就会开出智慧的花,结出能力的果.我把课堂当作传播知识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广阔天地,打开四面窗户,引进八方来风,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出大量课外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盈时代的活水,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了迎接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岁月如歌》于漪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一笔财富。
为此,记者采访了于漪老师。
周报:人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于老师已进古稀之年,本应安心调养,可是您还是不辍笔耕、一字一句地完成了这本13万余字的《岁月如歌》,请问您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开始您的人生回顾并在教师节到来之际献给读者呢?
于漪:其实我写这本书主要是由于外因。
一直以来,就有同志找到我,让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一写。
其实,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我说过“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什么可写的。
今年年初,上海教育出版社再次找到我,他们希望能够把我整个教学生涯记录下来,对年轻教师起个催化作用。
还有,杨浦区有个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人家说于漪是发表过几篇文章,可是对于这个人并不了解。
我想想也是,文章毕竟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来讲的。
于是,我才拿起笔来,希望于漪的故事能够给年轻人以借鉴。
至于恰好在教师到来前一个星期举行新书发布会,这应该是出版社的
精心安排,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巧合。
周报:作为一个孩子信赖、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请您对我们今天如何读书给青年读者一些指导。
于漪:古语讲,“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一辈子工作当中始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我年轻时,读书条件艰苦,那时读书是要借的,读通夜,第二天还给人家。
现在的孩子读书的客观物质环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关键是看他们的主观因素。
年轻人读书印在心里,刻在脑子里,滋润心灵,受用一辈子。
当然,我指的是读经典的、优秀的作品。
年轻人就应该趁着精力旺盛、记忆力好,多读书、读好书。
但是,文化是有层次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
人要从善、从贤,就要从小接受好的东西,打下好的底子,否则就会影响辨别能力,让垃圾文化侵入孩子们的肌体,浸染一个灵魂。
孩子学习不应该整天浸泡在媒体的渲染之中,要知道读书和看电视、上网是两回事。
周报:作为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您对年轻的教师们有何期望?
于漪:年轻教师生在盛世,时代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虽然没有了贫穷和“左”的错误思想的迫害,但我知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是充满挑战、布满“关卡”的。
今天摆在人民教师面前最大的“关卡”就是物质诱惑。
教育是为育人,非常高尚。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首先就要
完善自己的人格。
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们一定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呵护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