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_尹霖

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_尹霖
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_尹霖

4009期

8月

总第(010)期2007年10月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

行动计划纲要》[1]

将“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

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基础工程,并把它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是针对我国科普工作实际做出的正确决策。那么,什么样的资源才真正属于科普资源?这就成为科普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在合理开发、建设和管理所拥有资源的工作中需要明确的问题。可以说,科普资源并没有严格的公认定义。然而需要肯定的是,科普资源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它的界定首先要回归其资源属性,要从资源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审视。再者,科普资源是与科普工作的实践密不可分的,因而它不仅具有资源的一般特征,也同时具有科普所赋予的特点。进而从整体来看,科普资源既是一个科学的结构体系,也是一种独具特点的资源类别,它不仅包含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同子系统,还涉及各个科普环节和科普管理工作。

一、资源的界定

关于“资源”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公认的定义。从词义上看,

《辞海》

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这种解释可以被认为是狭义的资源,它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曾对自然资源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积累,资源一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和物质的范畴内,而是扩大到包括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

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尹霖

张平淡

[摘要]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已经成为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界定科普资源因而成为工

作开展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资源科学和科普的内涵入手,对科普资源加以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界定,以求为科普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普资源社会资源科普体系

Abstract:Thedevelopmentandshareof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sisoneofthekeyofsciencepopular-

izationinourcountry.Thereforehowtocharacterize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sisaquestionthatneedstoberesolvedassoonaspossible.Fromtheperspectiveofscienceofresourcesandtheconnotationofsciencepopular-ization,thispaperaimstogiveacomprehensiveandscientificdefinitionof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sandprovidereferencesforsciencepopularizationresearchandpractices.

Keywords: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s;socialresources;sciencepopularization;system

收稿日期:2007-06-10

土壤、植物及动物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它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这就是广义的资源。

(一)资源概念的几种用法

目前,在“资源”这一概念的解释和使用上,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把资源当作广义的资源。认为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这一理解在资源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中被普遍运用。因为仅将资源理解为自然资源或社会经济资源难以解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很多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只有使这两大类资源实现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才能最终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2.把资源当作自然资源的代名词。美国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说:“资源是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其实,他研究的仅限于自然资源。我国不少的著作,书名上标的是“资源”,而实际上论述的是自然资源。有的权威性辞书,把“资源”条目解释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指的显然也是自然资源。在许多场合下,谈论某一国家具有资源优势,或某一地区属于资源丰富地区等问题时,所指的实际上也是自然资源。

3.把资源当作生产资源。西方经济学家赫帝认为资源与生产要素同义,是指使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原动力。可见,在这里所谈的实际上是生产资源。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帕累托最适度”状态理论,正是研究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最大的问题。

4.把资源等同于产品即原料。社会上通常所说的资源或自然资源,很多时候指的实际上是资源产品,即原料。

(二)资源的分类

资源分类主要是按资源属性的多级分类。在研究资源分类时,不仅要注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资源内容与分类的变化,还要注意由于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而不断增加的新的资源门类。

霍明远在《资源科学的内涵与发展》[2]一文

中认为,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知识资源。何谓知识资源?自有人类以来,以语言文字、数字公式、几何图形、信号图像等形式来表现的资源,例如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等。如果把资源按层次划分的话,基础是自然资源,然后是社会资源,其上是知识资源。如果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作为一个独立有形的资源系统,那么知识资源就是这两个有形资源系统间的联系网络,即无形资源。系统表现功能,网络表现沟通,系统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扩张,而网络只有通过系统才能发挥其特定功能(见图1)。

资源定义的延展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农业社会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单项开发;工业社会注重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综合开发;知识社会追求的是建筑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基础之上的知识资源的三者共同开发,而且获利愈来愈大。

石玉林院士在《资源科学》[3]一书中也对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见表1)。

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早已作为两大独立的资源类型而存在,而知识资源也逐渐在资源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那么,科普资源究竟应该归属为何种资源类型,又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还是让我们关注一下科普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之后再作探讨吧。

二、科普的内涵

(一)不同科普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在英语中,popularize(普及)一词的基本含义是“使……通俗”,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使……被喜欢或被羡慕”,一是“用普遍可理

图1资源的分类

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4009期

8月

总第(010)期2007年10月1级2级3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

城市用地资源工矿用地资源特种用地资源待开发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基因资源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气候资源光资源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空气资源风力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社会资源

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体力资源

人工设施资源货币金融资源

教育资源文化资源

知识(信息)

资源

科学知识

技术知识信息网络设施

解的或者有趣的形式描述出来”。“普及”一词在1797年首次被人使用,该词用作“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问题”的含义时,最早出现于

1836年[4]。

通过科普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科学普及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大约从近代科学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的前科学普及阶段,科学本身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科学家还没有职业化,科学仍在为自己的独立地位而奋斗,科学普及只能委身于

该时期的知识扩散传播活动(diffusionofknowl-edge

)中。也就是说,“在科学活动的早期,科学知识是作为技术传统、宗教传统或者普通哲学传统的一部分来传播的”[5]。应该说,在前科学普及阶段,科学工作者巡回演讲、热情宣扬科学知识的直接动机显然主要是为了谋求社会的承认。科学工作者的演讲展示活动尽管对普通公众开放,但其观众仍然以上层社会的成员为主,这在早期尤其如此。这些活动首先成为上流社会贵族阶层的一种多少带有点高雅的时尚后,才逐渐地扩散到广大平民阶层。

在传统的科学普及阶段(popularizationofscience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在马

克思看来,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普遍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前一阶段相比,科学的社会功能毫无疑问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推崇。从科学家那里,人们满怀敬意地听到的更多的是对科学的赞美和憧憬。这一时期,科学是科学家的科学,科学家们是“唯一在此世俗化的自然领域中具有合法兴趣,并且具有合法权利表态的内行”。公众被告知“他们所能扮演的唯一合适角色是促进和支持自

主科学可能提供的好处”。也就是说,在传统科学普及阶段,公众对科学事务的参与相对较少。从方式上说,科学的普及也主要是一个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的传播过程。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普及活动仍然处于这一阶段。

到了现代科学普及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出

现了公众理解科学(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

)活动。伴随着二战后科平运动、环境运动以及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来自社会公众的巨大压力迫使科学家们在重新认识科学的同时不得不对传统的科学普及本身进行思考和变革。首先,现代科学普及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政府的参与程度明显加强。其次,在现代科学普及阶段,科学家和公众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科学普及之所以又称为公众理解科学,在于它较之以往有了几层新的含义:(1)公众理解科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2)

科学家也要理解公众;(3)

理解(under-

standing

)意味着不一定接受。在这个意义上说,表1资源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

公众有权拒绝科学家的科学。再次,科学普及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科学普及不再仅是一味地宣扬科学技术的正面成就,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后果也同样实事求是地告知公众,并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的局限性和技术的负面效应。第四,科学界和大众传媒界保持交流与合作是公众理解科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首批专门的科学记者,在这之前都是科学家们来普及科学。

从科普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科普的概念和定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科普实践的深入而动态发展,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二)科普概念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今天科普的内涵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科普的称谓尤其多,如我国就有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普及、科技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普及、科学和技术普及、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学大众化等多种概念和称谓,而且这些概念和称谓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说明人们对于科普的内涵、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一致。目前科普定义有教育定义论、传播定义论、科学学定义论、词义定义论、法律定义论等几个不同的流派[6],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传播学定义论和科学学定义论。

1.传播学定义论。这种流派对科普的定义倚重于传播学,认为“科普活动是一种促进科技传播的行为,它的受传者是广大公众,它的传播内容有三个层次,包括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科学方法和过程、科学思想和观念。科普活动要通过大众传播,从而达到提高公众科技素养的效果。”这是基于传播学原理的科普,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依靠大众传媒进行科普的理念,把科普认定为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这种科普以受众为中心,传播者和受众是平等互动的。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建立在现代印刷、电子出版、影视声像、网络、多媒体等基础之上的科普传播手段,具有传播距离远、传播速度快、知识信息容量大、保真性强、可信度高、中间环节少等特点,可以充分满足科普大众化、公平性、平等性、低成本、高效益、自然风险小等要求,因而大众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基于传播学理论基础的科普正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推崇。

2.科学学定义论。这种流派对科普的定义倚重于科学学,认为“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基于科学学原理的科普,它把科普认定为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产生于科学活动向社会延伸的阶段之内,产生于科学的理论和成果向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潜力转化的过程之中,是整个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活动两翼中的一翼。它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

从现有的这些有代表性的定义看,它们都认为科普的对象是公众,科普的内容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普的基本含义都大致相同,只是对科普理解的倚重角度和基本理念不同。在科普的发展过程中,科普的内涵和外延会变化发展,把科普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来认识,比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普的实际状况。也就是说,科普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人类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属文化范畴。科普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现象,科普的社会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转移,进而实现形态的变化。科普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并从属于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大系统,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因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把科普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有明确目的的系统过程,一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考察定义,比较符合当前国际科普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由此,科普可以被定义为:为满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的全

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4009期

8月

总第(010)期2007年10月面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国家和社会把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和参与公众知识的构建、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系统过程。

三、科普资源界定

(一)现有界定及不足

通过检索,关于科普资源的界定主要有:定义1:科普资源是应用于合作交流、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www.wiki.com);

定义2:科普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对科普事业发展、繁荣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4];

定义3:北京地区的科普资源可分为基础性资源和专业性资源两大类,基础性科普资源是指具备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或为科普提供专业性支持的机构、人才、条件和信息等;专业性科普资源是指专门从事科普工作或以科普为主业的机构、专业人员、条件和信息服务等[7];

定义4:科普资源是指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包括科普人力资源、科普财力、科普场馆设施以及科普传媒网络等[8];

定义5:科普资源包括科普机构和人员、科普经费投入、科普场地以及科普传媒等[9]。

应该说,定义4和定义5,特别是定义5,在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中应用得较为广泛,带有较强的习惯性和约束性。然而,上述定义都未获得共识和一致认定,因为它们都多少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通常意义上认为科普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对科普事业发展、繁荣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而且,主要是从科普工作的投入状况、科普创作人员状况、科普作品现状、科技馆现状等角度对所谓的科普资源进行分析。这显然是一种自然资源定义观的延续。然而,科普成效的影响因素不能等同于

科普资源。相对而言,影响因素的范畴要比资源的范畴要大。就科普成效而言,科普对象的心态等个体特征都会对科普成效产生影响,可是,这些显然不能成为科普资源的组成,否则,一切要素都可以归为科普资源。这在界定上有扩大之嫌。同理,科普的要素也不能等同于科普资源。因为科普要素是指对科普效果能够形成重要影响的因素,而资源则是对物质的客观描述。

再者,从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技术推广活动可以说一直是我国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以服务于生产建设。这自然与我国的国情有直接的联系。正如中国著名科普作家李元先生在《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一文中所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中国群众关心的是怎样广泛地传播普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10]。技术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广大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并由此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增强科技意识,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科普工作中以技术推广活动为主,甚至被技术推广活动取而代之,显然,与科学普及本身的目标是不一致的。着眼于实际技能掌握和实用技术运用的技术推广活动,从性质说是一种经济行为,最终以营利为目的,应当属于社会职业教育中技能培训的范畴。这与着眼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即从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解三个层次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事业的现代科学普及在目标上显然是不同的。从严格界定上看,技能和技术推广不属于科普,但却是我国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已经被纳入到科普当中。因此,上述定义在科普资源的界定上均未考虑到这一因素,不能不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

我国科普发展阶段的滞后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移植西方国家对科普资源的一般性描述

和界定,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决定了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我国科普资源界定的普适性。一方面,过于考虑实际情况,可能会在与国际交流和比较中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与国际完全接轨也会使科普工作脱离实际,对现实科普工作的推进不利。总而言之,科普资源的界定面临诸多挑战。

(二)科普资源与资源和科普的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普资源的界定至少需要遵循两个原则。

1.遵循资源科学的分类,承认科普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

科普资源首先是一种资源,根据资源科学的分类,可以明确的是,科普资源不是自然资源。那么,在当前的认识框架内,科普资源只能是一种社会资源。既然科普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那么,科普资源同样具备以下社会资源的一般性特点。(1)易变性。易变性是社会资源最大的特征。社会资源不像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在人类不断创新、扩展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生产科研设备和经营管理技术及各种经济技术信息的情况下,使各种社会资源也得以更新和扩展,而且更新的速度较快、周期较短。(2)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在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科技资源、科普资源等相对较多,也比较集中,反之则较少和分散。(3)社会性。人类用以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无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才能造就出来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在各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而且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外界条件,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都会形成不同种类、数量、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它们没有疆界,不分民族种族,谁都可能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4)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和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一切发明创造不仅需要有现实生活、生产、科学实验上的丰富经验,更多的是在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不足以使人类生存下去。

其实,科普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其公共产品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所谓产品非竞争性即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不能排斥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即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至于经济上不可行。

2.遵循科普的内涵,服从当前科普管理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承认科普资源是一种体系结构

在构建科普资源体系时,要充分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对科普资源界定的要求。根据当前科普管理工作和科普资源研究的需要,可以将科普资源构筑成一个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一个整体观点、三类科普管理、五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一个系统观点是指科普资源涉及科普投入、科普管理和科普效果三个环节。三类科普管理是指科普创作、科普传播和科普活动三类科普管理工作。五个子系统是指科普投入子系统、科普创新子系统、科普载体子系统、科普对象子系统和科普目标子系统。

(1)科普投入子系统

科普投入是指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的投入,主要有科普制度资源、科普资金资源和科普组织资源。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将科普资金投入作

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4009期

8月

总第(010)期2007年10月为科普投入子系统的主要资源投入,其实不然。科普制度资源和科普组织资源亦是非常重要的科普资源,特别要重视科普制度资源的建设。制度、资金、组织三类资源的有机组合,才能保证科普资金投入的有效使用,才能建立科普资金持续投入、保证科普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

(2)科普创新子系统

科普创新主要是指创作科普作品、组织科普活动等的人力因素,主要包括科学家资源、科普工作者资源和科普志愿者资源。以往的研究比较重视科学家资源、科普工作者资源。确实,科学家是科普的主要力量,科普工作者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核心力量,可是,未来要高度重视科普志愿者资源的建设,不仅仅在于科普志愿者是科普工作执行的依托力量,更在于科普志愿者资源的多少是衡量和反映科普观念的主要指标。显然,科普志愿者越多,说明科普工作开展的成效越大,社会大众的科普观念越强。

(3)科普载体子系统

科普载体子系统是科普资金投入的历史积累所形成的物化资源,凝聚了科普创新人员的工作成果,包括科普设施资源和科普作品资源。没有科普载体,科普工作就容易言之无物。一直以来,科普设施资源和科普作品资源都得到了科普研究和管理的高度重视,也是当前科普资源建设的重点。

(4)科普对象子系统

科普对象子系统是指科普工作的受众和服务对象,主要是科普基本对象。在科普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重点科普对象。

(5)科普目标子系统

就现阶段而言,科普目标子系统主要包括公众科学素养和技术推广活动。公众科学素养是现代科普阶段的主要目标,可是,囿于我国科普工作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技术推广活动仍然需要纳入到科普工作当中,甚至在某些阶段某些地区,技术推广活动会成为科普工作的核心。因此,根据现实需要把技术推广活动纳入到科普目标子系统,既

图2科普资源的体系系统

是一种必要,也是对现实的客观归纳。

(三)科普资源界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说明科普资源的构成体系及其与社会资源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尝试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对科普资源进行定义。广义定义有利于科普事业的发展;狭义定义有利于科普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广义上来说,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科普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有用物质,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指科普活动、科普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及组合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其内涵包括科普项目或活动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内容。

图3科普资源构成及与相关资源的关系(下转第63页)

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科普研讨会上,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约翰?赫尔特伯格就发表文章指出,应把科学普及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加以对待。因此,科普网站应该在科学文化、思想、方法和精神的宣传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4.组织对科普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中国科普网站的建设质量,对于推进科普网站在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政策报告.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R].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2]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主要结果[EB/OL].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06-05-19/2144947182.shtml

[3]张义芳.国外科普工作要览[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4]李文凯.美国政府机构网站的科普工作[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7):18-19

[5]诸大建.理解科学文化:中国新世纪科普的战略性课题[J].科技导报,2001(11):6-9

作者简介

张振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hangzk@nju.edu.cn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霍明远.资源科学的内涵与发展[J].资源科学,1998(2):11-16

[3]石玉林.资源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朱效民.中国科普走向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9

[5]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5

[6]《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编写组.科学技术普及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7]田小平.发挥科普资源优势提高弱势群体能力——

—关

于实施“3320科普扶弱社会计划”的构想与建议[J/OL].北京观察,2004(7).http://www.bjzx.gov.cn/bjgc/BJGCTEXT/200307/20030725.htm

[8]粤统制表字〔2004〕04号.2004年度广东省科普工作统计实施方案.2004年4月

[9]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2006年度全国科普工作统计调查方案.2006年11月

[10]李元.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J].科普研究,1997(4)

作者简介

尹霖,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普创作;Email:yinlin213@126.com

张平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展空间,目前的动画产量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要实现突围打造本土科普动画,就必须走产业化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从企业自身到媒体再到国家的整体努力,为此必须认清现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培养科普动画制作人才、不断增强原创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电视科普动画系列片固有的优势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办发[2005]44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5

[2]国办发[2006]32号.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

干意见.2006

[3]侯克明.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1-119

[4]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30-255

[5]侯克明.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02

作者简介

莫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moyang@gucas.ac.cn

杨少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yssrose@gmail.com

!!!!!!!!!!!!!!!!!!!!!!!!!!!!!!!!!!!!!!!!!!!!(上接第41页)

!!!!!!!!!!!!!!!!!!!!!!!!!!!!!!!!!!!!!!!!!!!!(上接第58页)

莫扬杨少莎我国电视科普动画系列片现状研究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徐影 广告2班 08132216

提要:美食怎样定义的?在我的眼中美又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是残缺的美,还是距离的美亦或是大画家艺术家的作品才是美呢? 关键词:客观属性、唯物论、残破美、距离、爱、情感 正文 人、事、物是美?是不美?是丑?是不丑?这是人、事、物的一种属性(审美属性),不是人、事、物本身;而且,审美属性与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即自然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和人、事、物本身,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以纳入唯物论的范畴。而审美属性却是一种人文属性,与审美主体--人--密切相关,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物),一些人认为美,一些人认为不美,一些人认为是丑,这样的事累见不鲜;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美感(即审美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国唐代女人以丰满为美,而现在大多数人却以苗条为美;人的美感还会受某种倡导和导向的严重影响,“吴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殍”,而当今很多人把毫无韵律、反来复去只有那么两句、扯着嗓子干喊乱叫的歌曲当作美,一些格调低下毫无艺术性的东西大受欢迎,就是媒体炒作、导向的结果。因此,将美与美感截然分开,将审美属性纳入唯物论范畴则是机械唯物论,由此而来的关于美的定义,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定义。真正的定义应当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是美? 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感觉,不同人对不同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不同的定义 有人说:"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东西就是美。"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容臵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世上又何尝存在过绝对的完美?它是一种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它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不真实,这种高高在上,这种遥远,也让"完美"这个光环渐渐黯淡下来了。 又有的人说:"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特质的美丽。"这可能让大部分人难以接受,但细细想来,又发觉其中不无道理。曾记得不知哪一首诗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句话,让人一刹那才发觉生活中的许多美丽原来是由破碎产生的。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圆明园那让人揪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断壁残垣,它的破碎,它的亘古不变的真实,伴随着那痛心的历史,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林黛玉破碎的美,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破碎的美,在于她在写作中真挚地宣泄情感而后对生命的解脱和潇洒;梵高的破碎的美,在于他把绘画的灵感和生命的灵魂二合为一,而又超脱两者。这一切一切不同的破碎,就像破裂后的镜子,在每一块碎片中可以映射出一个太阳。 还有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两颗心的思念跨过空间而碰撞出的火花多美啊!"想想看,两个人在天空的两头,独自对着苍穹天宇数念着见面的日子,细细品味着那份思念的怅惘,心里总留着一份对对方的惦记,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在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仿佛为我们在天空划下一道无形的彩虹,让我们仰望星空时,都感觉到这份距离的美;在人间,凄美的梁、祝故事打动了多少人,他们生时被隔着一道不能跨越的墙,最后要

我对美的理解

我对美的理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

现代设计的概念

现代设计的概念: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 内容包括: 1、现代建筑设计 2、现代产品设计 3、现代平面设计 4、广告设计 5、服装设计 6、纺织品设计 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现代设计不仅仅提供人类以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人类以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方便自然交流的重要活动。现代设计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设计风格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来得准确。应该说是它是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的总称。 工业设计史(没有现代工业设计史,因为工业设计本身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新事物,本身就是现代的) 大多数设计史都是以建筑为主线,兼顾一些家具而成书的。 现代主义的定义: 时间上定义:20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运动。 意识形态上: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都非常典型和鲜明。 现代主义是一个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几乎意识形态的所有范畴,从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等都被涉及。 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 在20世纪形成,它的组成非常庞杂,既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的内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重要人物:勒·科布西耶、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图。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影响到全世界设计的发展。 勒·科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大师中著书立说最丰富的一个。他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论文集《走向新建筑》中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这本著作的文章,前后跨越几十年,因此难免有些前后矛盾之处,内容也比较庞杂,但是在否定设计上的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强调设计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观点与格罗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它们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纪新时代的机械美学,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 1、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瓦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

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会出现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的错误。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人体美的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人体美的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 ●人体美天然地汇集了所有形式美的法则,诸如对称、 匀称、均衡、节奏、和谐、整体、多样性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 ●黄金分割定理: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发现, 从数学关系去探讨美的规律,并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按照这种比例关系就可以组成美的图案,1.618:1或近似等于8:5的关系. 在人体以肚脐为分割下半部与上半部的比例关系,恰是8:5的关系; ●早在5世纪. Leonardo De Vince就把颅面部横分成 二等分 ●上半部是从颅顶到鼻根部,下半部从鼻根部到下颏 部,这两部分的高度应该相等, ●两眼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眼的宽度, ●鼻翼的两外侧缘不超过两内眦的垂直线。 ●口角的两侧缘恰好在两角膜内侧缘的垂直线上, ●面部正面可纵行分为四等分 从面部中线和其左右通过虹膜外侧缘及面部外侧角做垂线纵向分割成四个相等的部分 也有人将面部做五眼分法,即在眼睛水平线上,左右耳孔之间的距离正好等于五个眼的宽度. ●右边的牙齿咀嚼,因此右半边的咀嚼肌和下巴骨发 达,给人以健壮的感受。相比之下,左半脸给人以匀称和温柔感,流露着爱情和体贴。 ●由于左脑掌管思维和语言,支配人体右半侧 ●右脑掌管感情和视觉,支配人体左半侧,所以,多数 人左半脸表情机敏。从而使得左半脸更富丰富的表情 ●Leonardo认为八头身(即身长是头高的8倍)的身 材,且以两侧髂骨最高点连线将身体分为上下相等的两段才是健康男女青年理想的身材. ●测角学说、常用以鼻尖点和颏下点的直线为基准,这 条线可以用来观察嘴唇的突出度 ●鼻尖唇-颏下点基本为一直线时,被认为是美人的标 志之一。 美学新标准 ●对脸部也做了精确的数学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卡尼如 默经过研究,提出了下列6条通用标准: 1、眼宽为脸宽的3/10; 2、下颏长度是脸长的1/5; 3、眼中心至眉毛的距离是脸长的1/10; 4、正面可见的眼球纵向长度是脸长的1/14; 5、鼻子所占面积应为整个脸部面积的5%以下; 6、嘴的宽度应是嘴部脸宽的50%。 ●眉毛的外侧缘向上外微微翘起才显得年轻、有朝气, 否则就毫无生气.在平视时上睑缘与瞳孔上缘齐平, 下脸缘则与角膜下缘齐平,但是对于老年人则不适 宜. ●人体是这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品,从面部到身体都遵 循黄金分割率。以人的面部来说 ●脸的宽度和长度比值为0.618时,为最完美的脸型; ●上身长和下身长的比值为0.618时,是最协调的身 材。 ●我们的牙齿、耳朵、宽度和长度的比值也都近似 0.618。 ●在人体内, ● 1.消化道长9米,乘以0.618后正好为5.5米, 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美国牙科学博士 杰弗逊表示:“这个比例不仅仅关乎审美,也关乎健 康。” ● 2.面部过长的人普遍容易有呼吸方面的问题,因 为他们的鼻窦窄,很多时候需要用口呼吸,导致打鼾 甚至失眠,还可能导致牙齿畸形。 ● 3.面部过短,下颌关节就容易压迫血管,阻挡部 分流入大脑的血液,导致头疼,反过来头疼会加重下 颌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导致磨牙。 ●而一项对于心脏健康的研究显示,心电图中的T点如 果出现在两次心跳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表示此人无论 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一颗“健康心”。 温度黄金分割点 ●人体的体温和黄金分割率也有着直接联系。水的冰点 是0℃、沸点是100℃。而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恰好处于负黄金点0.382的附近。所有其他生物 的体温,也都是围绕这个值上下波动的。 ●基于人的正常体温37℃,可以得出人体在22—24℃ 时感觉最舒适,因为37℃与0.618的乘积为23℃, 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 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对此,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 专家洪昭光表示,确实,不论春夏秋冬,23℃最让人 感到舒适,工作时不会觉得热、睡眠时不会觉得冷。 年龄黄金分割点 ●如果把人的一生定为0岁至100岁,它自然地包括了 两个点。一个人一生最顶峰的年龄是100×(1-0.618) 即38.2岁,在此之前,一切都在积累和上升阶段. 38.2岁是人体的黄金年龄是有道理的。虽然此时人 的体能肯定已经不处于顶峰,但是心理上已经趋于成 熟,接近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在价值观、判断 力等方面达到了顶峰 ●而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年龄是61.8岁,在此之后, 身体开始全面老化。危险年龄61.8岁,可能是源于 此时积聚的健康问题开始暴露,而退休的压力又会带 来内心的空虚,所以,在这个“人生转型期”蕴藏着不少危机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doc

研究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特征,即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要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对象,即什么是教育。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概念的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教育概念的外延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把握教育本质,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什么?有关教育本质的讨论自197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但是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人则认为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特殊范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虽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却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中。看到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看到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等。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式与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本质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是相违背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等等。并不能把教育与其它上层建筑或生产力相区别,可见这些并非教育的本质,而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范畴,这只是对教育本质无法认识的一种诡辩而已。试问此范畴区别于彼范畴的不正是其特殊性吗? 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揭示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重点在于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既然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把教育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那么,对教育本质探讨的角度就应该是从这个规定性出发,把教育从纷繁复杂的宇宙万象中层层剥离出来,才能找到独属教育的本质特征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如果从动静的角度来划分,无论人们怎样定义教育,都一致认同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教育是一种活动如果按照有无生命的角度又可以把活动划分为生命体的和非生命体活动。那么,非生命体的活动是讨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育吗?例如大气运动、风霜雨雪的变化等非生命

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精)

企业文化的定义: 1. 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卓越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对经营方向、经营管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性指导,来保证企业的员工、资源都能符合公司的要求而达到最优的经营结果。 2. 内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公司对内部人事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观点,包含企业愿景,如通用公司提出的愿景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数一数二”价值观。 3. 外延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方法论,为贯彻企业价值观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 4. 为更好的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试分析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予以说明。如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对人才的价值观,是尊重员工的基础,他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要求在工作中用业绩来体现,具体的方法如“三工转换”,员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种类,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又如“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对反应速度的价值观,到更具体的方法如铃响三声必须接电话等具体的要求上面,“铃响三声”就是具体的方法论。又如海尔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其实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其实是一种方法。通用为实现“数一数二”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整改、出售、兼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 价值观是对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对价值观的补充,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1 海尔客户在订货会前提出分层式冷柜产品在我们国家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海尔从来没有设计过。令人赞叹的是海尔通过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设计、出样,赶在订货会的时候推出了该产品的样机,获得了经销商的惊叹,获得了该产品的大量订单。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时间规定的,因为这和公司的人员意识、技术水平、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证明海尔人对速度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的部门对速度的理解都深入骨髓,这不是个人魅力所致,而是内在企业文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外在表现,从而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任务。这种突发的要求在日常的制度中并没有办法进行规定,而是基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紧盯市场创美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价值观导致的。 2 但是在很多时候没有“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具体化要求,就没有了对“迅速”、“马上”的判断,1小时是迅速,1天是迅速,10天也可以说是迅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容易使价值观处于飘渺的空间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若干观点的阐述 仔细分析题目时,却对于美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打小就是在书山题海度过的,从未静下心来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心中对美只有那么一个朦胧的感觉,随着美学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我们得以对美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的感知,得以将美从一个宽泛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 美是无处不在的。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它,一切变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 美感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善于发现美,分析美。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随处可见可闻。

尽情的与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度交流。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会以心中的美为目标,会以心中的美为标准,去衡量去追求,所以美可以主导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有差异,所以个人心中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可以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美感,使我们心情愉悦。比如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心情便可以回复平静,所以美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然而,对于美我们不可以拘泥,不可以贬低别人以为美的事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通过鉴赏各种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提升自己的品味,使自己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鉴赏,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不断完善自己。 在我看来,美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又很远,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美是我们一个很好的认知感悟世界的渠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世间万物的最美好的、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给我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

美的定义作文

美的定义作文 导读:本文美的定义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的定义作文 七年级二班韦雨佳 当我从校花身边经过,脑海中便冒出一个字----美!当我从服装店橱窗前走过,望着花裙子,又是那个字----美!美的含义有很多:美丽、美好、美妙······但都比不上一颗真挚美好的心啊! 那一次,我和妈妈去买菜,来到菜市场才发现人真多呀。这一堆那一群的,每走一步,仿佛如红军跋山涉水般的艰难。这时人群轰动起来,本拥挤的道路此时人们自觉地从中间让出了一条小道。只见一位长相十分甜美的美女手挽着一位先生的胳膊,微笑着从人群中走过。周围不时传出路人的赞叹"真是一对金童玉女呀!那女孩真美!"我在心中也不停地感慨,用既羡慕又敬仰的眼神望着他们,在心中给他们大大的赞了一下,脑海中刻满了他们美丽的身影。可是----- 此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入我的耳膜,"你这混蛋,臭老头儿,竟敢惹我,给我滚,滚的越远越好!"听听这刺耳的脏话,一听就是个人渣,一个蛮横无理的家伙。只见一个豆腐摊前围了不少人,好奇心驱使我也过去一瞧。真是触目惊心,只见豆腐摊上的豆腐不翼而飞了,飞到哪里去了?咦,卖豆腐大爷的身上被人扔满了豆腐,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呢,边磕头边颤抖着说"姑娘,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您就饶了我吧,我还得挣钱吃饭呢。"姑娘?我往旁边一看,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刚才那位"美女"此刻正凶神恶煞地盯着那位老大爷发飙呢。原来那位美女来买豆腐,卖豆腐的大爷切豆腐时没留意一小块豆腐渣溅到美女的衣服上了,老大爷说对不起,拿纸给美女擦拭时,美女不愿意,不依不饶的让老大爷赔偿两千元。老大爷拿不出这么多钱,"美女"就将豆腐摊给砸了。看看瑟瑟发抖磕头求饶的老大爷,再看看唾沫横飞的"美女",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相劝,此时"美女"更是肆无忌惮辱骂老人。 "住口,你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正当大家为老大爷担心时,只听到一个洪亮正义的声音传了过来,那位美女竟然吓了一跳。原来路对面卖鸡蛋的大娘看不下去了过来帮忙,周围的人都替老大娘捏了一把汗。"美女"听到呵斥面目更加狰狞,大吼到"你算什么东西,敢对我吼,滚开,别找不自在。"大娘却一下挡在老大爷身前说"人长得漂亮,心却这么狠,让人感觉恶心。"边说边上前一步将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老大爷扶起来,替他打掉身上的灰尘。那位美女恼羞成怒竟抡掌向两位老人搧去。那位大娘眼疾手快,抓起旁摊上一个鸡蛋向那美女砸去,"啪"的一声脆响,鸡蛋那土黄色的蛋黄稠粘液顺着美女的脸颊流了下来。此时,满脸的粘液,扭曲的面孔,哪里还能看得出漂亮的脸蛋,只惹的周围人哈哈大笑。"人面兽心,白长了一副好皮囊。""美女,快回家照照镜子吧。"人们开始对美女指指点点。路人开始去安慰老大爷,而那位美女呢?早捂着羞红的脸,挤出人群跑了。那位大娘帮老大爷收拾好豆腐摊又回到路对面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大娘

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的含义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渡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室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人们对于室内环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常有与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风格文脉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由于人们长时间地生活活动于室内,因此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相对地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室内设计的总体,包括艺术风格,从宏观来看,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时期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这是由于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必然和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室内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和装饰处理等方面,从总体来说,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社会经济、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从微观的、个别的作品来看,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又都与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等联系在一起。至于各个单项设计最终实施后成果的品位,又和该项工和具体的施工技术、用材质量、设施配置情况,以及与建设者(即业主)的协调关系密切相关,即设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关键的环节和前提,但最终成果的质量有赖于:设计——施工——用材(包括设施)——与业主关系的整体协调。含义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同时,室内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是:使用性质——为什么样的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设计构思时,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即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原则(如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等)之外,作为“建筑美学”,更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建筑美学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联结在一起,这是它有别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差异所在。现代室内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要求,其涉及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设计已经在环境设计系列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例如: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建筑大师普拉特纳(W.Platner)则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道,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G.Adam)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它公共设施的使用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E·Ponomaleva)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室内装饰或装潢(Interior Ornament Decoration):装饰和装潢的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见《辞海》第4387页),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

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美学的范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艺术从象征、古典到浪漫的转化是精神自由的、无限的理念要求冲破一切物质形式的束缚回到其本身,在绘画、音乐、诗歌中物质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纳《美感》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指出“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组现象,艺术品以及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实美本身并不在于这两者的区别,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是审美的对象。美学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在那个域。美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表现为和谐,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现为崇高,在康德、黑格尔表现为自由,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纳表现为客观或现实。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的角度,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理由。 我们并不准备确定美的定义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谐,因为美是一种意识现象,它具有基于自由意识的不同。因此对美的定义是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之所以每个读者都能在典型形象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内涵的众多组成部分,即特殊是其根本的保证,否则普遍的抽象就与特殊的读者无关,没有特殊的,即读者的积极参与,概念也就是确定的,其意义也就因而是可以穷尽的了。

关于美的定义名言

关于美的定义名言 导读:本文关于美的定义名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提供的关于美的定义名言,欢迎阅读。 ●至善方能至美(拉丁语) ●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爱略特) ●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苏格拉底)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罗·安·约翰逊) ●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亚里士多德)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柏拉图)

●美不是人工造就的,而是天生固有的(狄更生)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德国)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法国) ●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十全十美虽无法达到,但却值得追求(罗·布坎南)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毛姆) ●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约·德莱顿) ●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德谟克利特) ●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德谟克利特) ●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布来克)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威·沃森)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培根) ●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德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