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

合集下载

2练习与答案 概念

2练习与答案 概念

七、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1.机器;车床 1、包含(属种) 2.好书;坏书 2、反对 3.数学家;天文学家 3、交叉 4.玉米;农作物 4、真包含于(属种)
七、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5.战场;战士 5、反对 6.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6、矛盾 7.《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 7、全同 8.大气污染;水质污染 8、反对
六、试分析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语词是在集合意义下使 用的,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
1.我们的机关干部来自五湖四海。 1、集合 2.在人民的国家中,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 2、集合 3.人贵有自知之明。 3、非集合 4.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4、集合
5.(1)甲班学生是从华东六省来的; (2)小王是甲班学生; (3)甲班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 5、(1)集合(2)非集合 (3)非集合 6.毛泽东的著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集合 7.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 7、集合
3.巴金(A)是文学家(B)不是历史学家(c),郭 沫若(D)既是文学家又是历史学家。

八、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 间的关系:
4.《红楼梦》(A)是中国小说(B),也是古代 小说(c),但不是武侠小说(D)。
八、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 间的关系:
5.小明是个小学生(A),他表哥是个中学生(B) 并且是三好学生(C),他爸爸是个工人(D)。
四、下列各题中括号内的话,是从内涵方面还是 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

人教版 物理 八年级上 概念 练习

人教版 物理 八年级上  概念  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概念练习第一章初步知识1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的国际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m= ( ) mm= ( )μm=( ) nm。

使用刻度尺的规则:(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用积多求少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以轮代尺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园的周长。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2 时间测量的基本工具:()。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常用的单位有()。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物理学里把()称为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需要明确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做()。

把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即把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需时间的比值,称为物体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的(),它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用符号()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习题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习题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习题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一、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二、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数字因数,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单项式的表示形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2)单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单个的数是单项式(4)字母与字母相乘成为单项式(5)数与数相乘称为单项式三、多项式的项、常数项、次数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多项式中的符号,看作各项的性质符号。

一元N 次多项式最多N+1项。

四、多项式的排列: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所以可以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来交换各项的位置,而保持原多项式的值不变。

为了便于多项式的计算,通常总是把一个多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整洁简单的形式,这就是多项式的排列。

※在做多项式的排列的题时注意:(1)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 、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 、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五、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第二章--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部分练习题

第二章概念内容提要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

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SNA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变量实际变量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绿色GDP2.试述六大经济总量包括哪些项目?各个经济量之间有何关系?4.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哪几种?5.简述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以及四部门经济具体如何循环的?6.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GNP、NNP、NI、PI和PDI这六个经济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7.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8.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9.经济国民经济核算时要遵循社么样的平衡原则。

10.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例介绍SNA的基本内容。

11.试用收入法说明GDP的构成。

11.如何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产出等于支出两个等式?12.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10000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8200亿美元,政府预算赤字是400亿美元,消费是7600亿美元,贸易赤字是200亿美元。

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13.假定某国各项经济指标如下:消费支出:3000亿;总投资:2000亿;政府支出:900亿;进口:300亿;出口:150亿;工资:4200亿;间接税未知;利息:200亿,租金:250亿;利润:400亿;折旧:100亿;非企业收入:400亿‘根据所给资料进行:(1)用支出法计算该国国内生产总值;(2)该国间接税为多少?(3)该国国内生产净值为多少?14.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

其中B买A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余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

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出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1.名词解释(1)SNA: 即国民账户体系。

湘教版初一上期数学第二章代数式概念检测-原创珍藏

湘教版初一上期数学第二章代数式概念检测-原创珍藏

七年级(上)数学第二章概念复习班 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得 分________一、基本概念1、把______与表示数的______用________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一个______或者一个______也是代数式。

2、运算符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以后要学到的开方符号,但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示数量关系的关系符号。

3、如果把代数式里的字母用______代入,那么计算后得出的______叫做代数式的______。

代数式里的______可以取各种不同的______,但所取的数值必须使代数式和它表示的实际数量________。

4、由数与字母的______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____或者一个____也是单项式。

5、单项式中,与字母______的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的系数是____,例: 的系数是____。

6、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______的____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例: yz 的次数是____。

7、由几个________的____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

8、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______。

例: 有___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与项之间用“、”隔开)。

9、多项式中__________的项叫做常数项。

10、多项式中次数______的____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11、习惯上把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整式。

12、多项式中,含有的字母______并且______字母的指数也分别______的项叫做同类项。

例: 、 、 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同类项。

13、把多项式中的________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14、判断多项式是否相等:两个多项式分别经过合并同类项后,看它们的对应项系数是否都相等,如果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相等。

必修一 第二章概念练习题

必修一  第二章概念练习题

必修一第二章概念练习题一、单选题:1、某同学摇动苹果树,同一高度上的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直接下落向地面,苹果先着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全优P26 A、苹果和树叶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B、苹果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C、苹果的运动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不会同时落地2、伽利略以前的学者认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伽利略等一些物理学家否定了这种看法。

全优P27 (1)在一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

这主要原因是因为:()A、它们的质量不等B、它们的密度不等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不等(2)在此塔顶端同时释放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不等;②它们的加速度;③它们落地的速度不等;④它们下落的时间相等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③3、1971年7月26日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美国宇航员斯科特驾驶月球车行驶28公里,并做了一个落体实验:在月球上的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羽毛和铁锤,出现的现象是(朋球上是真空)A、羽毛先落地,铁锤后落地B、铁锤先落地,羽毛后落地()全优P28C、羽毛和铁锤不同时落地D、羽毛和铁锤同时落地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全优P28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只要空气阻力小就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C、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D、当空气阻力足够小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5、下面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全优P28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C、在空中由静止释放的小钢球,因受空气的阻力作用,其运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D、在空中下落的小钢球,所受空气的阻力对其运动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其运动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6、甲小球的重力是乙小球的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全优P28 A、甲、乙小球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大B、下落1s时它们离地的高度一样大C、下落1s时它们的速度一样大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7、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由静止从不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定是重的下落得快,先落地()全优P28B、在它们下落过程中的任意时刻,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速度C、在整个下落过程中,从比较高处下落的石块具有的平均速度和位移都大D、它们从静止开始下落相同的高度或相同的时间具有相同的速度8、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全优P30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B、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D、当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自由下落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9、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每秒的速度增量总是:()全优P31A、大小相等,方向相同B、大小不相等,方向不相同C、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同D、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同10、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到全程的一半和全程所用的时间之比: ( )全优P31A 、2:1B 、1:2C 、2:2D 、1:211、自由落体运动是: ( )全优P33A 、物体不受任何作用力的“自由”状态下的运动B 、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C 、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落运动D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落运动12、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个2s 、第2个2s 和第5s 内三段位移比为:( )全优P33A 、5:6:2B 、7:8:2C 、9:12:4D 、1:2:213、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下列各图所示,正确的是:( )全优P3314、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 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不计空气阻力,则在它们落地之前的任一时刻: ( )全优P33A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保持不变,速度之差保持不变B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速度之差保持不变C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速度之差也越来越大D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不断减小,速度之差也越来越小15、下列有关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全优P35A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B 、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C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量为零的运动D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量16、两个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它们的初速度之比为2:1 ,它们运动的最大位移之比: ( )全优P35A 、2:1B 、4:1C 、2:1D 、1:217、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物体,比较它们在同一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其中位移最大的一定是:A 、这段时间的加速度最大的物体B 、这段时间的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 )全优P35C 、这段时间的末速度最大的物体D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18、下列关于直线运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全优P38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恒定的,不随时间而改变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时间而改变C 、速度不断随时间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 、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19、飞机的起飞过程是从静止出发,在直跑道上加速前进,等达到一定速度时离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概念内容提要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

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

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

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

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

“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

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这两个语句中都有“警察”这个概念,当我们从集合、非集合意义上去判定这个概念时,首先要看“警察”这个概念在两个语句中的含义。

第个语句,断定“警察”具有“维护社会治安”这样的性质,凡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都是“警察”,都属于“警察”这个类,因此,第①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非集合概念来使用的;在第②个语句中,断定“警察”具有“能吃若耐劳”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是对“警察”这支队伍的整体断定,并非“警察”这支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能吃若耐劳”这样的特性。

因此,第②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集合概念来使用的。

三、概念间的关系(一)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不外有五种,即: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其中,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统称从属关系。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都不能并列使用。

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来表示。

在实际思维中,往往需要认定三个或更多个概念间的关系。

这时可照上述五种基本关系的特征,将它们依次进行分析认定。

概念的外延关系中,重点是从属关系,难点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二)怎样理解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1.一个概念的外处被包含中另一个概念的外处之中,并且仅为另一概论外延的一部分,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属关系。

在从属关系中,外延大的,包含另一个概念外延的概念叫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外延小的,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的概念叫种概念(亦称下位概念)。

从属关系分包含关系和包含于关系两种。

2.理解从属关系,要把它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加以区别。

从属关系中的属概念是对种概念性质的概括,种概念必然具有属概念的特性;整体是由该整体中个体有机构成的,整体的性质个体必然不具有。

例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于“法院”这一概念是对所有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审判机关”共同性质的概括,“中级法院”作为“法院”这个类概念中的一个分子,必然具有法院的特性。

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从属关系;“法院”和“刑庭”之间则不同了,“法院”是由“刑庭”、“经济庭”、“民庭”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法院”具有的特性,“民庭”必然不具有,“法院”的外延中没有“民庭”,“民庭”的外延中没有“法院”,当然不能说“民庭”被包含在“法院”外延之中。

因此,这两概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的外延关系是全异的。

(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和区别和联系(参见教材,从略)四、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一)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是在概念内涵与外延反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使种概念过渡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从而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属概念过渡到它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在理解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时,以下两个问题要十分注意:1.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如果不是属种关系的概念,就不能进行概括和限制。

如:“刑法”与“刑法第100条”之间就不是属种关系,因而把“刑法”限制为“刑法第100条”就是错误的;反之,把“刑法第100条”概括为“刑法”也是错误的。

2.概括和限制必须实现概念外延的扩大或者缩小,否则就不是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如:“长江”与“奔腾的长江”这两个概念外延是一样的,把“长江”限制为“奔腾的长江”或者把“奔腾的长江”概括为“长江”都是错误的。

(二)定义和划分(参见教材,从略)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4.种差5.划分二、填空题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这句话是从()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概念,它的论域是()。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6.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它由()、()和()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概念。

11.在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

”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犯了()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的规则,犯了()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

”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关系。

17.在划分时,如果划分的母项外延大于划分子项外延之和,就要犯()的错误;违背“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的规则,就会犯()的错误。

18.概念“大学生”(a)、“学生”(b)、“球迷”(c)的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三、单项选择题1.“地球的卫星”这一概念是()。

①单独概念②普遍概念③否定概念④属性概念2.“书不可不读,报不可不看”这一语句中的“书”和“报”这两概念都属于()。

①属性概念②集合概念③非集合概念④否定概念3.在语句“人民警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和“人民警察应该成为遵纪过法的模范”中,“人民警察”这一个概念()。

①在两句中都是集合概念 ②在两句中都是非集合概念③在前一句中是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④在前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集合概念4.“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中的“勤劳”与“善良”这两个概念( )。

①都是实体概念 ②前者是实体概念而后者是属性概念③都是属性概念 ④前者是属性概念而后者是实体概念5.“命题”与“概念”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从属关系 ②全异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全同关系6.“中国”与“北京”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真包含关系 ②交叉关系 ③真包含于关系 ④全异关系7.“不发达国家”这一概念的论域是( )。

①非洲国家 ②亚洲国家 ③欧洲国家 ④国家8.“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中的“爱因斯坦”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这两个概念之间是( )。

①真包含于关系 ②真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9.“中国”(a )、“四川”(b )、“重庆”(c )这三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③ ④10.“抢劫犯”(a )、“杀人犯”(b )、“强奸犯”(c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③ ④11.下图所示的外延关系,可以填入这样一组概念,即( )。

a b c a b c a b c b a c a b c a b c a b c A.b.c①男青年(a )、教师(b )、女青年(c )②被告(a )、罪犯(b )、盗窃犯(c )③发达国家(a )、欧洲国家(b )、亚洲国家(c )④大学生(a )、男学生(b )、女中学生(c )12.下列连续概括中,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