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示范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听课心得
高中历史观摩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历史观摩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教学设计与反思本学期我上报了协作区的观摩课比赛,前前后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以及打磨,回头再看感触还是挺多的。
我讲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知道高三一轮复习课来讲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大概三次修改,但是其中细枝末节的修改有十多次。
对,就是这么多,才形成了最终我认为,以及领导组内的老师认为还挺好的一节课。
分为三篇,都分别反思反思我的教学设计吧,每一次教学设计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个反思问题的过程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提高和打磨,这样才无愧于我近一个半月的努力。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的。
没有突出一个特别的主线,只是单纯的想要把教材的内容理顺下来,尤其是给整节课的重难点的把握,需要放到整个单元中去考量的,但是我并没有从这一块儿去深入思考,所以,第一次教学设计,立马就被主内,组长和袁老师,马老师推翻,他们,立马就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我这节课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没有扣合单元的主题。
其实这让我备受打击,因为这节课我可是准备了好久,至少有半个月的时间吧,才形成了我的初步的教学设计。
虽然说是两个月的准备,但是这节课呢,前两个星期,我最主要是苦苦寻求不得思路,不能把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
终于用了两个星期找到了思路,然后立马欣喜若狂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结果一下子被老教师们给推翻,心里面当然五味杂陈,我发现自己原来还是一个小菜鸟。
而且这一课我在设计时是花了心思的,但是如今看来,我的心思主要花费在错误的方向上,所以导致整节课都跑偏了。
一,我的此次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活动。
首先,通过设计材料,让学生来论述,儒家思想,适应了后殿统治的需要,目的有两个,首先让学生发挥自主性,通过学生的书来代替我的教,第二,扣合高考题论述题的要求,让学生能够作出历史解释,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个重要的学生是让学生,分两个立场进行辩论,而且我的标题就用的是辩论赛,有的人认为汉武帝真正做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的人认为汉武帝并没有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反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反思这设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次先说一说提升的地方,再说一说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立意。
受到崔老师和袁老师,马老师的指导,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时代发展呼唤新思想,思想不断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时代的发展。
所以我给了本节课加了一个副标题,汉代治国理政思想的调适。
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的预习检测上,结合崔老师的建议,我把预习检测的题,设置为,第秦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治国思想,汉初统治者采用什么治国思想,汉武帝采用什么治国思想都能初心如雪,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能够感受到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思想变化了,然后由此导出本节课的学习,治国理政的思想为什么会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深刻的影响?思想明晰了以后,整个课的线索就明朗了起来。
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一节课的线索和思想的确立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重要,以前只是在别人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以及自己模模糊糊的感受中,认为必须要先想思想,但是此次的实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头脑风暴。
真真应了那句话,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存在的问题:汉朝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明晰了,但是与现实结合,仍然没有绕到主题上来,与现实结合,可以说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形势不同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思想,这本身也是一种时代发展,唤要求新思想的一种体现。
不得克用了三个标题,变一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变一一思想内涵的革新,变一一社会发展的向导。
表面上看起来,整节课的线索突出一个变字,但是并没有特别的突出时代发展呼吁新思想这一个主题。
二,整体框架明晰。
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一轮复习为一个整体的框架。
你先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不敢也不确定这节课我到底会讲成什么样子,因为一轮复习的课和新课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但是这节课我非常的明确,一轮复习课的框架先干什么在干什么,我想这也是一种提升吧。
7.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赞同1.历史的选择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大一统的思想权威。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符合汉代统治阶级的需要,使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形成。
2.非文化专制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使儒家的思想成为社会中价值判断的标准,将儒学的地位置于其它学派之上,允许各种学派存在,也并不是只任用儒生。
诸子流派仍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对儒学发展承前启后作用“独尊儒术”的施行使中国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承、发扬和传播,,奠定了的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儒学成为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
同时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学,锻造了儒学的兼容能力,这使儒学在后来遇到道、佛思想冲击后仍处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使得儒学能够与时俱进,对儒学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4.促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
这种大一统思想直到现在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
儒学被确定为统一社会思想,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建立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础,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安定民心和老百姓的生活等等有积极作用。
5.对教育的意义为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教化、兴太学,用德育教化全民,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有深远影响。
6.对选贤任能风气开启它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儒学成为解决政府官吏来源、选拔方式的标准。
为后世之儒开辟了仕途,,实现了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和历代儒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高二历史必修3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法指导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法指导回顾、掌握、分析、探究
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便不复存在。
由汉至清,儒家思想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因此,必须知道汉代儒学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史实,探讨其原因。
第2课教材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回顾西汉前期的政治环境,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主张。
第二,掌握重要历史概念:如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第三,分析汉武帝选择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各派思想得以复苏。
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
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第四,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总之,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我们不难知道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一种学说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当时的形势和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具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1/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010年北京卷,13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 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 D.韩非子、董仲舒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汉初“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主 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原因: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与民休息的政策 结果: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消极:潜伏着危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
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C. 水德 B.木德 D.土德
D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大一统。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 统治长久的。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 的迫切需要。
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选官制度:察举制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2.董仲舒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对讲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对讲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笔者在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感觉有以下问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清楚。
1. 儒学的更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先秦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发展,虽然已成为蔚然大宗的思想流派,但仅仅是众多流派中一个较大的派别而已,况且秦统一中国后,以法家思想治国,特别是“焚书坑儒”事件后,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
汉初的统治者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之道(黄老思想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吸收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新道家思想),究其原因有二:客观上是秦末战乱经济破坏严重,国力衰落;主观上是汉高祖吸秦亡的教训(刘邦认为以法家思想治国是秦亡的根本原因),于是,弃法趋道,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六十年的韬光养晦,汉朝经济实力增强,奠定了“有为”政治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继位,汉经济繁荣,社会较安定,但社会依然潜伏着危机。
(1) 匈奴为患,边境不宁。
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安抚之策,实属权宜之计,并非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长久之策。
匈奴之患不除,国家安全无保障。
(2)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虽然汉景帝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王国宫吏的任免权,王国势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
诸候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以左右,甚至还有轻列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1](3)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上述种种社会问题,传统的注重道德修养的儒学是无能为力的,作为汉代大儒的董仲舒要想振兴儒学,发扬光大儒学思想,必然大力改造之,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赢得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依靠国家政权力量来谋求儒家学说最大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
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传玺也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指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放宽思想限制的政策”,但“当时只是道家的思想武库里寻找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作治国安民的法宝”,到“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局限性,这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兼合诸说’的措施,寻求更加适应统治的思想。
”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
”“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
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其人
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
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仁政思想:轻徭薄赋,反对土地兼并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C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 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C
三、汉武帝尊儒措施
1、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
经”)
②兴办太学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探究3: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评 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示范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听课心得
上周学校为提高新来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新
教师听优秀老教师示范课活动。
裴进庄老师的高二
历史课讲的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裴老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史料的运用
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在讲解关键知识点的时候,
裴老师朗诵史书中的相关材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
识点的理解,也在朗诵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熏陶,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程设计上,裴老师这
节课采取了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框架以及关键点、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教材,学生预习后补充黑板上知
识点的策略,在学生补充完知识点后,教师再讲解
期中的疑难点。
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裴老师
还增加了历史小故事、史料朗读等环节,活跃了历
史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裴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教
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展开
各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
动性,对知识点的梳理条理分明。
王凡老师的高一数学课《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从数学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设置了两个引导探究的环节,让学生探究集合的定义以及集合与元素的关系两个问题。
在引导探究后,适时地设置练习环节,通过相关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两位优秀的老教师上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内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都给我了诸多启发,也给自己今后的教学生涯树立了榜样,今后我要多向听老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上周学校为提高新来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新教师听优秀老教师示范课活动。
裴进庄老师的高二历史课讲的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裴老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史料的运用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在讲解关键知识点的时候,裴老师朗诵史书中的相关材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在朗诵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程设计上,裴老师这节课采取了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框架以及关键点、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教材,学生预习后补充黑板上知识点的策略,在学生补充完知识点后,教师再讲解
期中的疑难点。
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裴老师还增加了历史小故事、史料朗读等环节,活跃了历史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裴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展开各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知识点的梳理条理分明。
王凡老师的高一数学课《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从数学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设置了两个引导探究的环节,让学生探究集合的定义以及集合与元素的关系两个问题。
在引导探究后,适时地设置练习环节,通过相关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两位优秀的老教师上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内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都给我了诸多启发,也给自己今后的教学生涯树立了榜样,今后我要多向听老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上周学校为提高新来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新教师听优秀老教师示范课活动。
裴进庄老师的高二历史课讲的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裴老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史料的运用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在讲解关键知识点的时候,裴老师朗诵史书中的相关材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在朗诵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程设计上,裴老师这节课采取了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框架以及关键点、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教材,学生预习后补充黑板上知识点的策略,在学生补充完知识点后,教师再讲解期中的疑难点。
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裴老师还增加了历史小故事、史料朗读等环节,活跃了历史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裴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展开各环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知识点的梳理条理分明。
王凡老师的高一数学课《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从数学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设置了两个引导探究的环节,让学生探究集合的定义以及集合与元素的关系两个问题。
在引导探究后,适时地设置练习环节,通过相关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两位优秀的老教师上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
的内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都给我了诸多启发,也给自己今后的教学生涯树立了榜样,今后我要多向听老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