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修订)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2、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表观分布容积: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4、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5、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6、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或者说是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

7、消除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8、成瘾性:反复连续应用某些药物如吗啡;机体产生精神与躯体依赖性称为成瘾性;一旦停药则出现戒断状态,若再次给予该药戒断状态消失。

9、化疗指数:即动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即LD50/ED50 的比值,或以安全指数即最小中毒量与最大治疗量之比,即LD5/ED95 来评价更合适,其指数越大,表示该药疗效越高,毒性越低。

10、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1. 调节痉挛:M 受体激动药收缩睫状肌,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

2. 调节麻痹:M 受体拮抗药舒张睫状肌,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平,屈光度减低,只适合视远物而难以看清近物。

3.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肾上腺素合用α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被取消,且出现降压。

4. M 样作用:是指M 受体激动所呈现的作用,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和瞳孔缩小等。

5. β型作用:是指β受体激动所呈现的作用,表现为心脏兴奋、血管扩张、平滑肌松弛、脂肪分解和糖原分解等。

1、巴比妥类的再分布:脂溶性极高者如硫喷妥钠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于脑组织,故静脉注谢能立即起效,产生麻醉作用,但一次给药,作用只能维持几分钟,因其自脑组织及血液迅速转移至骨骼肌,并再转移到脂肪组织的现象。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狭义上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药物广义上指能通过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的化学物质2、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3、毒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4、药物剂型:将药物的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这种药物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5、药物作用:药物分子和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6、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7、兴奋:在药物作用下,机体使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8、抑制:在药物作用下,机体使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9、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产生的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身体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也叫吸收作用1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特别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作用12、不良反应:与药物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1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14、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15、变态反应:药物小分子进入机体后,可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时,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16、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17、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机体内的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18、药物构效关系: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的密切关系19、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靶部位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20、药物受体:指能与药物机会,相互作用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物质21、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22、药物的处置: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相继发生,同时进行的过程。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整理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00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00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001.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00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003.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00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005.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00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00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00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00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00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00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00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药理学名词解释79个

药理学名词解释79个
34.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35.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如食用性动物组织、蛋、奶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36.继发作用:也称间接作用,为原发作用产生后所引起的作用。强心苷引起血循环加强所致的利尿作用。
44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45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46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47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9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60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5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
54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55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56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首关效应(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取入门静脉系统旳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旳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旳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2、排泄(excretion):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旳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旳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旳重要构成部分。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旳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旳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取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旳循环称肠肝循环。

4、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旳时间。

其长短可以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5、清除率(clearance,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旳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旳总和。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 of distribution,d V):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7、生物运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取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旳相对量。

8、药物不良反映(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旳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旳反映统称为药物不良反映。

9、副反映(side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浮现旳与治疗无关旳作用(固有、可预知、较轻微)。

10、毒性反映(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旳危害性反映,一般较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
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
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
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
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
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
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
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
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3.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
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1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
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5.治疗效果(thre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
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6.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
不良反应。

17.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较轻微,是药物固有的作
用、不可避免,可预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治疗作用相互转换。

1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
比较严重。

19.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少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


般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可致药源性疾病。

20.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药理作用与药物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21.最小有效量: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称为阈剂量/阈浓度。

22.最大效应(Emax)/效能(efficacy):药物浓度或剂量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其效应不在随药物浓度或
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24.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5.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2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27.治疗指数(TI):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
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28.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
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9.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
动药的敏
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0.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是指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拮抗药或因受体激动药水平下降,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31.安慰剂(placebo):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32.耐受性(tolerance):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

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
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33.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
抗药性。

34.躯体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生理依赖性,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

35.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
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36.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
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37.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
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38.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

39.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
生物的物质。

40.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41.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2.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3.最低抑菌浓度(MIC):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44.最低杀菌浓度(MBC):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45.化疗指数(CI):常以LD50/ED50或LD5/ED95来表示,是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

46.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4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