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一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 《家人的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抒发心中的爱
下面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感恩卡,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
同学展示。教师点评。
(四)歌曲结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让爱驻我家》
板书设计
10、家人的爱
在爱中快乐成长疼爱的爱严厉的爱我的爱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一)“爱的大喇叭”——表达对家人的爱
师:家人如此爱你们,那你们爱不爱家人呢?那么,如何让家人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呢?先看一组图片。(课件)
观察图片并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做。
师:老师想问一下,有谁记住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的生日了呢?你每年的生日家人都会为你庆祝,那你们是不是也应该记住家人的生日呢?那有什么方法能记住呢?
生:写在本子上、在日历上圈出来……
师:老师相信当你为家人送上生日祝福的时候他们一定非常高兴。那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对家人的爱?
生:倒水、做家务、洗脚、讲笑话、看弟弟、陪奶奶散步„„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了(板书:我的爱)
(二)“感恩进行时”——手写感恩
过渡:孩子们,对家人的爱有很多表达方式,你们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更深沉的爱。请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天堂的短信。(课件)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学校
备课人
年级
一年
课题
10、家人的爱(第2课时)
组长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第2课时精品教案

《家人的爱》第2课时名师教案教材解读《家人的爱》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我和我的家》内容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本课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本课以“家人的爱”这一话题展开。
教材以“家人的爱藏在哪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节里发现家人的爱,同时试着去理解家人的“严爱”。
这个栏目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后两个栏目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相亲相爱一家人”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互相的爱,感受爱是家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
“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学情分析为了了解学情,设计让学生“画一画”和让家长“话一话”。
画什么呢?是让学生课前回忆并完成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图画(画面场景体现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特别是大人与大人之间,如父母与祖父母之间)。
话什么呢?1.孩子向你或其他家人表达过爱吗?什么方式?2.孩子知道家人的生日吗?为家人策划或庆祝过生日吗?经过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的现状:从孩子的“画”中,看到像准备蛋糕、送礼物、一起游玩等家人之间比较明显的互相关爱多,而照顾、陪伴等隐藏在细节中的爱,容易被忽视。
从家长的“话”中,了解到孩子们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精心照顾、宠爱中长大。
享受爱的同时,却很少去思考如何回馈爱,还不太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爱。
当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伴自己时能给予理解,当父母对其他家庭成员关爱时能给予体谅,都需要通过本课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渗透。
教学目标1.通过分享“互相爱”的画,回忆、感受家人间的互相爱。
2.通过唱一唱等活动,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0 家人的爱 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0 家人的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家人的爱第二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一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家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氛围,主动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爱。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3、知识目标:认识到自己的家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学会通过具体的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重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难点感受家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氛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讲故事:富翁的家。
2、小组讨论:(1)为什么富翁说“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子”?(2)家是什么呢?思考。
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相亲相爱一家人】1、小镜头:请你展示一下你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2、描绘爱: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家庭?你的家庭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的家人们都是怎样的呢?3、播放视频《相亲相爱一家人》4、总结: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互相扶持。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1、爱的记录卡:请你想一想,写一写,你和家人之间有着怎样的爱呢?2、“爱”的分享会:你能把家人对你的爱分享给大家听一听吗?3、小讨论:每位家人对我们都充满了关爱,这样受到大家关爱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形容自己的家庭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回忆、记录、分享。
讨论。
认识到自己的家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
通过感受、认识家人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的感恩、回报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具4、试一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1)爸爸妈妈在忙,我……(2)奶奶一个人很孤单,我……(3)出门前,要……5、古今智慧:出必告,反必面。
6、说一说:出必告,反必面。
你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做到吗?7、爱的大放送:表达爱,有许许多多的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爱,让家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呢?8、我的爱在这里:(学生的回答)(1)当爷爷的小拐杖。
(2)当妈妈的小助手。
(3)……9、小提示:记住家人的生日也是一种爱。
道法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第二课时 教案

主备人:
教学内容
10.《家人的爱》第二课时: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材分析
本课侧重帮助儿童体会感受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家人的辛苦,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本课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分担家务”。家人的爱,是儿童爱的源泉,也是儿童获得爱的最直接途径,通过这样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家庭意识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少注意到家人为家庭的付出,因此,通过“家人的爱”在哪里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家人为家庭付出,是家人爱的表现,让学生理解这些是这节课的基础。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家庭组成方式,学会接纳和面对不完美的家庭和家人。
课堂检测:1.举例说说家人对你的爱。
2.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板书设计
10.家人的爱
怎样才是真正的爱
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行为与习惯: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并用行动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知识与技能:体会家人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
发现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家人间的付出与关心,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现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使他们很容易得到来自己人过多的关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享受家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些孩子感受不到家人对自己的爱,以为一切都只是一种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而已。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家人的一言一行是爱心的表达,要学会发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并心怀感激。
最新统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第二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家庭是儿童基本的生活空间,儿童道德发展源于家庭,指导儿童过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是课程任务之一。
本单元围绕“家庭生活”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基础上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
家人的支持、帮助是激励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
单元课时安排:
9我和我的家 2课时
10家人的爱 2课时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2课时
12干点家务活 2课时
本单元四课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其逻辑结构如图所示。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
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家人的爱》教案、教学设计

-利用图片展示不同家庭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发他们对家人的思考。
-播放一首温馨的歌曲,如《家的港湾》,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家的温暖,进而进入新课。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关爱和温暖,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家人之间的爱,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付出。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家人的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家人”的概念,认识到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互相依赖和关爱。
2.学习并掌握一些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的词汇和句子,例如“谢谢”、“我爱你”等,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情。
3.能够通过观察、倾听和体验,了解家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和关爱,培养对家人的感恩之心。
4.学会倾听他人讲话,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和感受,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家人之间的爱,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会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同理心。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家人的辛劳和付出,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学生对家庭关系的认识程度,了解他们眼中家人的定义,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感受家人的爱。
2.学生在表达情感方面的能力,关注他们在使用语言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时的困难,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3.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关注他们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关爱家人。
4.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观念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10 家人的爱 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10 家人的爱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2.了解家庭成员的名称;3.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4.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家庭成员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1.家庭成员的名称;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3.表达对家庭成员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表达感激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或特制大图片,介绍图片中的人物是家庭成员;2.引导学生说出熟悉的家庭成员的名称,记载在黑板上。
2. 学习新课1.播放视频“我的家人”;2.学生看完视频后,试着复述视频内容,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3.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家庭成员名称,再结合视频中学习到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学以致用1.分四组,让学生为各自的家庭成员写感谢信,向家人表达感激之情;2.学生交换感谢信,读给同学听;3.几个优秀的感谢信交换给全班分享。
4. 总结归纳1.学生自己总结进步和不足;2.教师总结本次课程。
五、板书设计家庭成员名称:1. 爸爸2. 妈妈3. 爷爷4. 奶奶5. 姥姥6. 姥爷7. 叔叔8. 阿姨9. 哥哥10. 姐姐11. 弟弟12. 妹妹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课程设计紧扣“家人的爱”主题,从家庭成员的名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表达感激之情入手,让学生更深入、深刻地理解家庭与爱的关系,并通过写感谢信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表达感激之情,是一堂充满爱的教学课程。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家人的爱》教案教学设计2篇 (2)

《家人的爱》第1课时教案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它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这方面内容,旨在使儿童逐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具有“五爱”良好品德的公民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好地体现用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儿童发展。
分别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遵守社会规范,爱家乡、爱祖国的角度,贯穿了对儿童责任心和爱心的培养。
渗透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都有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要对同学伙伴、对父母长辈、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对动植物,都要有爱心。
爱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孩子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源泉。
《家人的爱》一课侧重培养学生有爱心,因而体现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所反映的“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的第3、4条,“愉快、积极地生活”所反映的“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中的第8条,“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所反映的“学会做事、学会关心”中的第2条,“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所反映的“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中的第1条和“勤于思考、学习探究”中的第7、8、10条。
教学目标参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相应内容(我们提供,老师不用编写)。
教材分析《家人的爱》一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受亲情,进一步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
从家人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关心、品德上的严格要求,体会到家人的爱,并从中感受一家人的相互关爱,体会家的温暖,对家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并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
本课三个主题紧密结合“家人的爱”这一话题展开,“家人的爱藏在哪里”旨在让学生在细节中发现、感受、理解家人的爱,感受家的温暖;“相亲相爱一家人”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的相互关爱;“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学情分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而长辈们对他们更加宠爱与娇惯,使他们很难体会到严格要求对自己成长和对自己将来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人的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家人的爱》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我和我的家》内容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本课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本课以“家人的爱”这一话题展开。
教材以“家人的爱藏在哪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节里发现家人的爱,同时试着去理解家人的“严爱”。
这个栏目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后两个栏目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相亲相爱一家人”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互相的爱,感受爱是家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
“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学情分析
为了了解学情,设计让学生“画一画”和让家长“话一话”。
画什么呢?是让学生课前回忆并完成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图画(画面场景体现家人之间互相关爱,特别是大人与大人之间,如父母与祖父母之间)。
话什么呢?1.孩子向你或其他家人表达过爱吗?什么方式?2.孩子知道家人的生日吗?为家人策划或庆祝过生日吗?
经过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的现状:
从孩子的“画”中,看到像准备蛋糕、送礼物、一起游玩等家人之间比较明显的互相关爱多,而照顾、陪伴等隐藏在细节中的爱,容易被忽视。
从家长的“话”中,了解到孩子们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精心照顾、宠爱中长大。
享受爱的同时,却很少去思考如何回馈爱,还不太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爱。
当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伴自己时能给予理解,当父母对其他家庭成员关爱时能给予体谅,都需要通过本课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渗透。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互相爱”的画,回忆、感受家人间的互相爱。
2.通过唱一唱等活动,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
3.通过实施贴心宝贝行动,用自己新学会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忆、感受家人间的互相爱,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
难点: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
教学准备
1.“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图画。
2.“爱的小屋”、“贴心宝贝”行动卡、“贴心宝贝”奖章。
3.“出必告,反必面”视频、儿歌《我的好妈妈》动画、“奶奶孤单”音频、《让爱住我家》音乐。
4.学生和家长的生日照片,生日歌。
5.课件。
教学环节
板块一:相亲相爱一家人——互相爱
1.生活分享
(1)组内分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家人的爱》。
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画,在小组里说说画上的故事。
(2)全班分享
每组选出一位小朋友全班分享画面故事(选择典型画例)。
2.教材分享
重点分享“爸爸寄来的包裹”图。
猜猜:包裹里可能是什么?有谁也像他这样收到过在外地工作的家人寄来的包裹(快递)?心情怎么样?收到包裹后,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
板块一的设计意图:此板块以第一课时的拓展活动“画一画”的图画分享导入,与第一课时衔接。
生活分享是经验分享,组内分享——人人分享,在分享中回忆家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关爱的;全班分享——典型分享,与教材4幅图中的常见图有机结合。
教材分享是补充分享,生活分享时没有涉及的画面。
这是一
个变量,不同班级的孩子的画面场景不尽相同。
这样设计,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对爱的理解也不同,呈现的画面场景自然也有所不同。
所以这个环节要因学情随机应变。
在此,还需注意家庭类型的多元性,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三口之家外,生活中还有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领养家庭等,这些家庭的成员之间,也有互相的关爱。
板块二: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表达爱
1.自己的事自己做
(1)图:爸爸妈妈在忙,我......
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让家人操心也是爱。
(2)爱的小屋
出示“爱的小屋”,这些事已经做到的请贴上爱心,还在学着做的事等会做了再贴。
如果还会做别的事,可以贴在省略号六个点的地方。
做到了几颗心?用手势告诉老师。
采访不满8心的学生:你还有什么事要加油的?
(3)中华好传统:出必告,反必面
播放视频,你发现他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出门和回来都要打招呼呀?让学生明白:不让家人担心也是爱。
介绍中华好传统:出必告,反必面。
帮助学生记住这句话,知道这句话出自《弟子规》。
推荐《弟子规》书和动画片。
2.家人的事努力做
(1)唱唱儿歌,《我的好妈妈》
小朋友们累了吧?请起立,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动一动。
你从歌里学到了什么?
(2)听听音频,感受奶奶的孤单
①播放音频,出示图,如果是你的奶奶,你会怎么做?明白:陪伴也是爱。
你还为家人做过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②播放“爱的小事”图片、文字,你做到了吗?用手势表示。
(3)看看照片,对比自己和大人们的生日情景
播放生日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家人的生日并学着庆祝,明白:记住家庭重要日子也是爱。
书第41页,找到表,把知道的家人的生日填上,如果不知道,回家了解后再填,填好后记一记,下次家人生日时,让家人感受到你的爱。
设计意图:
板块二的设计意图:“表达爱”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难点,为此,设计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家人的事努力做”两大块。
采用了一年级孩子喜爱的贴一贴爱的小屋、看一看视频、学一学中华好传统、唱一唱儿歌、听一听音频、比一比照片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令其始终沉浸在课堂中。
像儿歌的引入,时机正好是课中,就是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时间短,可以借助儿歌唱一唱、动一动,缓一缓劲儿,重新把孩子们的目光聚焦起来。
经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明白:原来自己的事自己做,家人的事努力做,都是爱。
不打扰家人,不给家人添麻烦,不让家人操心,是在表达爱;不让家人担心也是爱;陪伴是爱;记住家庭的重要日子也是爱……
板块三:贴心宝贝行动——践行爱。
“贴心宝贝”行动卡。
请大家回家后用自己新学会的表达方式,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表达爱的金点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其他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你的爱,请他们为你的表现贴“心”。
一个月后,评出“贴心宝贝”,还可以获得“贴心宝贝”奖章哦!
设计意图:
板块三的设计意图:此板块借“贴心宝贝”行动卡,在孩子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以致用,践行本课所学到的新方式新方法去表达对家人的爱。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孩子们在本堂课上学到的新收获,就是这堂课的增量。
课后还以评比促导行,契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促使孩子们不光要心动,还要行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