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

初二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初二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一、知识梳理本单元小结: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能量的来源是食物,直接来源是ATP。
1、动物在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运动器官,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的能力。
2、动物通过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如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
3、多细胞动物依靠特有的进行运动。
哺乳动物:一般为。
鸟类:和后肢。
爬行动物:大部分靠。
两栖动物:四肢。
鱼类:。
节肢动物:附肢。
昆虫:翅和附肢。
软体动物:斧足、腹足等。
单细胞动物的运动结构:草履虫:。
变形虫:。
4、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组成。
在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或舒张,牵拉所附着的骨,以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5、人和脊椎动物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骨骼肌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如屈肘时,以为主的屈肌肌群要收缩,以为主的伸肌肌群要舒张。
6、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细胞通过作用主要分解糖类,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
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放出,一部分用于合成。
ATP分解放出的能量,为各种生命活动直接利用。
所以,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直接来源是。
8、社群行为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社群行为的动物,群体内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有着明确的不同的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9、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为。
如蜜蜂采蜜、蜘蛛织网、鸟类迁徙、鱼类洄游等。
10、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了复杂环境的能力。
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有关,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后天性行为也就越复杂。
八上生物二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八上生物二三四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上生物二、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 运动系统的组成。
- 骨骼。
- 骨:骨膜(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红骨髓)。
- 骨连结:包括不活动的连结(如颅骨间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如椎骨间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即关节)。
- 关节。
-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外有韧带,可加固关节)、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摩擦)。
- 骨骼肌。
- 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肌腱是结缔组织,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2.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二、动物的行为。
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 先天性行为。
-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 实例: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鸟类迁徙等。
- 学习行为。
- 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 实例: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等。
2. 社会行为。
- 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 特征。
-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如白蚁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
-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蜜蜂群体中的蜂王、雄蜂和工蜂各有分工。
-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 方式: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可打印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整理(人教版)

XX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动物的运动知识点: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
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
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食物───→细胞───→ATP───→肌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点:动物的行为: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生物社会行为知识点:一)营群生活的动物知识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是群体生活的生物。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二)、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章动物的运动和⾏为⼀、动物的运动(1)动物的⾏为是指⼀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定的⾝体结构。
(2)运动系统是由⾻、关节和肌⾁组成的。
(3)⼈有206块⾻。
颅⾻、胸⾻、肋⾻(不能活动)、躯⼲⾻(半活动)、四肢⾻(能活动)、能活动的⾻连结(关节)。
⼈有26块脊椎⾻(半活动⾻连结)(4)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包绕关节,分泌滑液)、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缓冲作⽤)。
其中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
(5)在运动中:⾻起杠杆作⽤,关节起⽀点作⽤,⾻骼肌起动⼒作⽤。
即⾻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绕着关节活动。
(6)⼈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7)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8)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运动强度应适当;佩戴护腕和护膝。
(9)⾻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的部分叫肌腱。
附着在不同⾻上。
(10)⾻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
(11)为什么⾻骼肌能牵动⾻:当⾻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运动。
(12)与⾻相连的肌⾁总是由两组肌⾁相互配合活动的。
(13)屈肘时,肱⼆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头肌舒张。
⾃然下垂时,肱⼆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垂直上提重物时,肱⼆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1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为(1)按⾏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为分为取⾷⾏为、防御⾏为、繁殖⾏为、迁徙⾏为等;(2)据⾏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为⼤致可分为两类:①先天性⾏为:动物⽣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为。
XX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XX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动物的运动知识点: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
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
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食物───→细胞───→ATP───→肌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点:动物的行为: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生物社会行为知识点:一)营群生活的动物.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是群体生活的生物。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二)、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1 植物的生殖•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种子繁殖。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包括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
•花的结构: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包括雄蕊(花药、花丝)和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传粉和受精:传粉是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受精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1.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如蝴蝶、蜜蜂)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蝗虫、蟋蟀)。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和皮肤呼吸。
•鸟的生殖和发育:体内受精,卵生,有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行为。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同时性状也受环境影响。
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遗传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揭示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位于染色体上。
2.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性状: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4 人的性别遗传•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染色体,人类男性为XY,女性为XX。
•性别决定:男性的精子有两种类型(含X或Y染色体),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含X染色体)。
•伴性遗传:某些性状或遗传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生物科学是对生物世界进行探究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发育和变异等方面来了解生物的特性和规律。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关于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生物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它能够进行自主增殖和生命活动。
细胞由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等组成,其中细胞质是细胞的基质,细胞膜是细胞的外界界面,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组成。
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起到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的物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控制中心,负责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
3. 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各种功能结构,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
内质网是细胞的物质转运通道,负责合成和运输蛋白质。
高尔基体起到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作用。
溶酶体则用于消化和分解细胞内外的物质。
4. 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和细胞增殖的基础过程。
细胞分裂主要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末期等不同阶段。
无丝分裂则是原核生物进行的分裂方式。
5. 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生长发育是生物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长发育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组织器官发育等多个环节。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增长的基本方式。
细胞分化则是相同的细胞通过表达不同的基因,发育为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
通过对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我们深入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过程以及生物的生长发育。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通过对生物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生物,推动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 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组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小肠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
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包括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能自主收缩产生运动)、平滑肌(位于胃、肠等器官的管壁内,缓慢而持久地收缩)和心肌(心脏特有,能够自动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神经元)构成,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结缔组织: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
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例如,骨组织支持身体并保护内部器官,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等。
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例如,大脑主要由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是对全身起调控作用的器官;胃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是消化食物的器官。
3. 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例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以及肝、胰等器官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骨骼
骨
运动系统
不活动的连接(颅骨之间)
骨连接
半活动的连接(脊椎骨之间)
肌肉
活动的连接,又叫关节(四肢骨之间)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
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
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
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
二、动物的行为
、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
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举例: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举例: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
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
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
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