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中医外科学名词!你知道啥是疮疡不?简单来说,就好比咱身上长了个红疙瘩,还可能化脓啥的,这就是疮疡啦!
比如说,你哪天不小心胳膊上划了个口子,感染了,慢慢肿起来了,
这就是疮疡的一种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哦,疽!这可不是一般的东西。

它就像个顽固的家伙,藏在身
体里,长时间不消散,还可能烂得更厉害呢!就像那讨厌的蛀牙,一
直不好好处理,就会越来越严重。

那痈呢?这可有点像一群捣蛋鬼聚在一起搞事情!一大片红肿热痛,看着就吓人。

想象一下,一群小虫子在你身上捣乱,让你又痒又痛,
这就是痈的感觉呀!
咱再说说痔,哎呀呀,这可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呢!就像家里时不
时会出现的小麻烦一样,它时不时就来折腾你一下。

你想想,上厕所
的时候不舒服,多烦人呐!
中医外科学名词可多了去了,什么丹毒啦、瘤啦,每个都有它独特
的特点和表现。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名词,它们背后都藏着中医对各
种病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治疗方法呢!这些名词就像是中医外科学这
个大宝藏里的一颗颗珍珠,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了解。

中医外科学真
的是博大精深啊,它的这些名词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咱得好好去研
究研究,说不定能发现好多对我们身体有益的东西呢!。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走黄与内陷是中医外科的危急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中医外科学中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手术后感染了细菌,引起切口局部发炎、流脓和出现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的现象。

中医外科学常用草药、中药疗法来改善和控制切口感染,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等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的草药。

二、瘘管:瘘管是指由外部环境至体表的管道,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组织间的异常通道。

在中医外科学中,治疗瘘管常使用逍遥丸等药物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肉和组织的修复。

三、局麻和全身麻醉:局麻是指通过给药或注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使局部组织、神经失去感觉,以实施手术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而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整个机体,使机体处于完全无痛或昏迷状态,用于大手术的麻醉方式。

在中医外科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草药和麻醉药物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四、溃疡创面愈合:溃疡创面愈合是指治疗溃疡和创面时,创面上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形成新的组织,最终形成愈合的过程。

中医外科学中常使用中药来增加创面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

五、术后恢复:术后恢复是指手术后患者在科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并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中,常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六、创伤骨折:创伤骨折是指由外伤导致的骨折,属于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外科学常采用针灸、推拿、外敷以及内服草药等方法来治疗创伤骨折,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

七、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出现的非预期的病理变化和症状。

中医外科学常运用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总结:中医外科学中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手术切口感染、瘘管、麻醉方式、溃疡创面愈合、术后恢复、创伤骨折和手术后并发症等内容。

中医外科的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外科的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外科的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

与西医外科相比,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察与诊断,并运用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

以下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外科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不同部位的疾病,采用灵活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针灸、推拿、草药等,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功能状态。

二、火针火针是中医外科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通过点燃银针,快速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火针疗法通常适用于皮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方剂,由黄连、知母、甘草、人参等多种草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通便散结、解表退热、补气健脾等功效,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发热等疾病的治疗。

四、阿胶阿胶,又称为骨胶、骨膠囊等,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药材。

阿胶质地黏稠,具有滋补气血、润肠通便、养阴补肾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结核、贫血、便秘等疾病。

五、砭石砭石是一种中药矿石,质地坚硬。

在中医外科中,砭石用来针灸或按摩患处,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舒筋活络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骨伤、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

六、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国传统疗法,中医外科中常用于骨骼、关节的疾病。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舒缓局部疼痛和肌肉紧张,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七、小儿外科中医外科中,小儿外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儿童外科疾病的分支。

中医外科在处理小儿外科问题时注重整体观察,综合运用针灸、中药、中草药等多种疗法,有效治疗小儿先天性和后天性外科疾病。

八、经络中医外科中的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些通路,称为经络。

经络系统分布于全身,连接着各种组织和器官,负责传导气血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外科中的针灸、推拿等疗法通常通过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四诊合参中医外科中的四诊合参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消法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消法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消法名词解释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是指中医学中独立发展形成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领域包括中医外科病理、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运用中药、针灸、按摩等独特的治疗手段来处理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主要应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例如损伤创伤、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手术创口愈合、疝气、痤疮、疔疮等。

中医外科强调疾病的辩证施治,根据个体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症状特点进行分类,并运用中医针灸、拔罐、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传统的手术是用草药软化肿块,然后通过垂死药濡湿瘙痒水灌入刀口中来探查和切除肿块。

另外,中医外科还注重术后康复,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加速伤口愈合,恢复健康。

总体而言,中医外科是中医学发展中独立形成的一门学科,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外科疾病的选择,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一些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外科常考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常考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常考名词解释一、中医外科基础知识中医外科,又称为疮疡科,是中医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和防治。

中医外科疾病主要包括疮疡、瘿瘤、骨伤等,与内科、妇科、儿科等其他临床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多与正气虚损、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邪正交争和气血瘀滞两个方面。

在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强调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以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二、中医外科病机与病证1.疖:疖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多由热毒蕴结所致,常见于夏秋季节。

疖的初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的小硬结,随后逐渐增大,三五天后软化,形成脓栓,脓栓破溃后脓血排出,随后疼痛和肿胀逐渐消退而愈。

治疗疖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痈: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脓肿,常由热毒或湿毒所致。

痈的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迅速蔓延成一片,皮色暗红,疼痛剧烈。

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3.疽:疽是皮肤下的深部脓肿,多发生于肌肉之间,其特点是发病迅速,肿块坚硬,表面皮肤紧绷,疼痛剧烈。

疽的常见病因是正气虚弱和外邪入侵。

治疗疽的方法主要是扶正托毒、清热解毒。

4.疔:疔是一种深部组织脓肿,其特点是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常伴有高热、呕吐等症状。

疔的常见病因是火热之毒和气血瘀滞。

治疗疔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5.丹毒:丹毒是一种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多由热毒所致。

丹毒的典型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高热、头痛等症状。

治疗丹毒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三、中医外科诊疗方法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来判断病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其他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在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泛指: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

2.疮疡辩脓扪诊法之一。

➢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病。

➢火陷:指津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的危急重症。

➢丘疹:丘疹是黏膜或皮肤的实体性突起,小如针头,大如黄豆。

基底为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可呈➢尖、圆、扁等形状。

颜色呈红色或灰白色。

➢走黄: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癣:传染性皮肤病。

由霉菌感染引起。

侵入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患处常发痒。

分白癣、黄癣等。

➢有头疽:有头疽是指发生在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风团:为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

➢➢(二)问答题阴证阳证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根脚收束的属阳;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剧烈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稠厚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

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良好),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不良)有头疽的症状:初期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

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甚至大于30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外疡1.外疡----外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外疡是泛指一切外科疾病。

狭义外疡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患。

2.顺证----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证。

3.逆证----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称为逆证。

4.五善七恶----五善是指五脏功能正常,七恶是指五脏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脏腑衰败、气血衰竭。

5.消法----消法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的一种内治大法。

6.托法----托法是外疡成脓期(中期)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内治大法。

7.补法----补法是外疡的收口期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疡口早日愈合的一种内治大法。

8.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9.疖病----疖病是指多个有头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作发,缠绵难愈等特点。

10.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及部分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11.红丝疗----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内侧,有红丝向上蔓延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2.痈----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3.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14.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扩人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走黄。

15.内陷----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内陷。

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16.附骨疽----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17.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18.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19.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20.烂疔----烂疔是指一种发于肌肉之间、极易腐烂、发展急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1.疫疔----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乳房疾病1.外吹乳痈----“外吹乳痈”即哺乳期间发生的乳痈。

2.内吹乳痈----“内吹乳痈”即怀孕期间发生的乳痈。

3.传囊乳痈----“传囊乳痈”即乳痈溃后,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的脓肿。

4.乳漏----“乳漏”即乳痈溃后,脓尽而乳汁从疡口溢出,久治不愈者。

5.乳岩----“乳岩”即乳房部发生的恶性肿瘤。

6.乳核----“乳核”是指乳房内出现良性硬结性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的病证。

7.乳癖----“乳癖”是一种发于乳房内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与月经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的良性瘾癖性肿块。

第三章皮肤病1.斑----斑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一般不突出皮面,亦不凹陷于皮肤。

2.丘疹----丘疹为位于皮肤浅表的突出皮面的实质性损害,直径一般小于,触之碍手。

3.风团----风团为局限性水肿性隆起,突然发生,迅速消退,退后不留痕迹。

4.糜烂----糜烂为水疱或脓疱破裂后所留下的湿润面,愈合后不留疤痕。

5.溃疡----溃疡为深达真皮以下的组织缺损,愈合后留有疤痕。

6.苔藓样变----苔藓样变是皮肤增厚,纹理增宽加深呈席纹状,粗糙、干燥似皮革。

7.溶液----溶液是指药物有效成分的水溶液,或药物的煎出液、浸出液。

8.粉剂----粉剂为不溶于水的药粉与水的混合剂,又称混悬剂、振荡剂。

9.癣----癣是一种由真菌侵犯表皮、指(趾)甲、头发引起的浅部真菌病。

10.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11.漆疮----漆疮是指皮肤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12.湿疮----湿疮是一种以渗出为主要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3.风疹块----风疹块是一种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

14.药疮----药疮是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人或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15.白庀----白庀是一种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16.红蝴蝶疮----红蝴蝶疮是一种在面部皮肤上出现的蝴蝶样红斑损害的皮肤病。

17.摄领疮----摄领疮是一种以苔藓样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18.粉刺----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

19.薄膜现象----患白庀时,轻轻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

20.露滴现象----患白庀时,轻轻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再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临床称之为“露滴现象”。

21.同形反应----在白庀进行期,针刺、搔抓及外伤,可在受损部位引起新的皮损,称为“同形反应”。

第四章性传播疾病1.性传播疾病----简称为性病,主要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传染病。

2.淋病----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炎性疾病。

3.横痃----横痃,是中医外科古病证名,指发生胯腹部的淋巴结肿大,分为梅毒性横痃、软下疳性横痃或其他感染性横痃,并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之别。

4.隐性梅毒----又称潜伏梅毒,一般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梅毒血清反应为阳性,一般不具传染性,约20%的病人可发生二期复发性损害的可能,亦可发生晚期梅毒。

5.“糊口”现象----是指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长时间不排尿或晨尿时,浆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结痂封住尿道口的现象。

6.痛性下疳----为软下疳的皮损特征,是指软下疳发生在外生殖器局部的疳疮,伴有剧烈疼痛的症情。

7.条件性感染----又称条件致病性感染,指HIV感染发展到晚期,辅助性T细胞明显下降,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发生各种条件的致病原因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8.窗口期----是HIV的急性感染期的别称,指HIV感染1~6周时,出现发热、出汗、乏力、肌痛、厌食、恶心、腹泻和无渗出的咽炎,有些患者伴有头痛、怕光和脑膜刺激征等病情。

9.扁平湿疣----为梅毒发生在外阴及肛门的常见皮肤损害,具有疣体较大,表面扁平、潮湿、略高于皮肤,界清质韧等特征。

10.两杯尿试验----为区分淋病前、后尿道的一种检查方法,具体试验的步骤是:嘱患者将尿液排入两个杯子内,如仅第一杯尿混蚀。

第二杯澄清,说明有前尿道炎;如两杯尿均混浊,说明有后尿道炎。

第五章肛门直肠疾病1.痔----痔是齿线上下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静脉团、血栓或皮肤赘生等突起物。

2.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感染性溃疡。

3.肛漏----肛漏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出现一种病理性管道的疾病。

4.脱肛----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管直肠脱垂。

5.肛痈----肛痈是指在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中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6.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7.外痔----外痔是指发生在齿线以下的痔。

根据发病性质的不同将外痔又分四类,即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8.齿线----齿线又名梳状线,是解剖学肛管与直肠相接续的分界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的呈锯齿状的结构,距肛门约3cm。

它是皮肤与黏膜的分界线。

9.直肠柱----直肠柱又叫肛柱,是直肠内壁末端垂直的纵向黏膜皱襞,有6~10个。

10.肛管直肠环----肛管直肠环是围绕直肠与肛管交接处周围肌群的总称,包括耻骨直肠肌、联合纵肌、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

11.肛瓣----肛瓣是连接两相邻直肠柱下端的较小的半月形黏膜皱襞,是角化的上皮,没有瓣的功能。

12.肛隐窝----肛隐窝又叫肛窦,是由肛瓣与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连接而形成的小隐窝,肛腺开口于隐窝内。

13.套扎术----套扎术是用胶圈代替丝线套扎于痔基底部的方法。

14.混合痔----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整体者。

15.贯穿结扎术----贯穿结扎术是用丝线结扎于痔的根部,阻断痔组织的血供,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

第六章其他疾病1.烧烫伤----烧烫伤为热力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皮肤急性损伤性疾病。

2.毒蛇咬伤----毒蛇咬伤是指人体被有毒蛇咬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和全身中毒的一种急性疾患。

3瘿病----瘿病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4.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5.肉瘿----肉瘿指瘿病肿块局限而柔韧者。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6.瘿痈----瘿痈是发于颈前结喉处的炎证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炎。

7.石瘿----石瘿指瘿病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