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

合集下载

中国孝道故事

中国孝道故事

中国孝道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孝道传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孝子孝女们对父母的深情,也启发了后人对孝道的思考和传承。

下面,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中国孝道的感人故事。

故事一,孟子的孝心。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孝心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据传,孟子的母亲年老多病,孟子为了照顾母亲,不惜放弃了求学的机会,一心一意地守在母亲身边。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们来探望他,看到孟子的母亲病得很重,便劝孟子回去教书。

孟子却说,“孝顺是我的本分,教书只是我的职业。

”他坚持留在母亲身边,直到母亲去世。

孟子的孝心感动了许多人,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二,董永的孝道。

董永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孝子,他曾经有一位年迈的母亲。

有一天,董永听说母亲病得很重,便匆匆赶回家去看望母亲。

路上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你母亲的病是因为她的衣服破烂,没有一件好衣服穿。

”董永听后,立即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母亲穿上,自己却只能裹着一块布回家。

母亲见到儿子的孝心,感动得泪流满面。

从此以后,董永更加孝顺母亲,母子俩的感情更加深厚。

故事三,孝顺的张良。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是一个孝子。

据传,张良的母亲年老多病,他每天都要亲自照料母亲的起居饮食。

有一次,张良外出办事,母亲突然病情加重,他急忙赶回家去,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

张良悲痛欲绝,他恨自己没有及时回家,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

他为了弥补遗憾,立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后来,张良果然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辅佐,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孝道故事,不仅展现了孝子孝女们对父母的深情,也启发了后人对孝道的思考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孝道之风在我们心中永远不息。

愿我们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道的真谛。

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

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

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作为家庭伦理的基石,孝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孝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象征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1. 孝道: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子女应尽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塑造和完善的重要性。

孝道观念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孝道的象征意义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首先,孝道象征着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辈代表着智慧、经验和家族的延续,因此对长辈的尊重被视为尊重整个社会文明的象征。

其次,孝道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象征。

孝顺父母的行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当每个个体都能践行孝道,家庭间的和谐将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此外,孝道还象征着个人品格的自我修养。

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个人的品德和人格才能得到提升和完善。

孝道让人们培养起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孝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践行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孝道培养了人们的家庭责任感。

通过尊敬父母和照顾他们,个人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学会为家庭付出和承担责任,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熟和自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孝道增强了个人的情感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家庭和睦、亲情深厚,而孝道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

通过对父母的关心和尊重,个人也能更好地体验到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另外,孝道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品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使人从小事做起,注重行为的细节和修养,培养了人们的慈爱之心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中国古代的孝道

中国古代的孝道

中国古代的孝道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指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强调儿女对父母的
尊重、关爱、孝敬及照顾。

孝道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孝道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了儒家的重视和提倡,孔子曾
经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为
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尊重父母,孝道便是仁之基础。

孝道不仅是
对家庭生活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各个朝代的皇帝和
贵族的重要修养。

不肖子弟往往被社会所唾弃,而恪守孝道的优秀儿女则
受到社会的尊敬和褒奖。

在中国古代,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文化标准。

儒家不
仅提倡儿女尽孝,还强调父母应该尽责任来引导和教育孩子成长。

在古代
社会,孔子等儒家思想家为了宣扬孝道,编写了大量的经典,如《孝经》、《弟子规》等,使孝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尊重父母、承担责任、孝敬长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观念,孝道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精神
家园。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

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

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

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尊敬和孝敬父母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石。

其次,中国人普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长子或长女的角色承担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责任。

同时,社会对孝道传统的重视也从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并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护被虐待或遗弃的老年人。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强化孝道观念,提醒人们对年长者的关怀和尊重。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始终占据着我国文化道德体系的重要地位。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展示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贡献。

一、孝道的内涵与重要性孝道,指子女对父母充满敬爱、尽职尽责的行为表现。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基石,体现了尊重、敬爱、报答父母的道德规范。

孝道的内涵包括孝心、孝敬、孝顺等方面,是一种同时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理念。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尊重、崇敬老人的观念上。

中国人向来尊重长者,认为老人代表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因此,子女们对父母的尊敬、孝顺被视为美德。

其次,孝道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一个孝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更加紧密,这种亲情的延续使得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和睦相处。

最后,孝道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体现,凡是尊重、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能尊重他人、爱护社会。

二、孝道与个人成长孝道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孝道有助于培养孝心。

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会孝道,不仅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也会延伸到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

其次,孝道有助于培养责任感。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

通过履行孝道,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

最后,孝道有助于培养家庭观念。

在父母的教育下,子女们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关怀。

这种家庭观念将使个体更加关注家庭和睦,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孝道与家庭和谐孝道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基石。

在一个孝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常常能够形成紧密的亲情关系和相互扶持的氛围。

首先,孝道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和爱的纽带。

中国古代孝道故事

中国古代孝道故事

中国古代孝道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孝道”的传统,孝敬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孝子孝女们对父母的深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感人至深的中国古代孝道故事吧。

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智慧的女性。

据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曾经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离学校较远的地方,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但是房子太近学校的喧嚣,又怕影响孟子学习,最终又搬到了离学校适中的地方。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辛苦搬家,展现了她对孩子的深爱和孝心。

故事二,董永与七仙女。

相传,董永是一个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生病卧床,董永日夜操劳,孝顺母亲。

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七位仙女,七仙女见他孝顺母亲,便决定帮助他。

七仙女为了报答董永的孝心,将最小的仙女嫁给了董永。

后来,董永成了一个有名的官员,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孝敬母亲的美德。

故事三,孝顺的张良。

张良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孝顺他的母亲。

有一次,他听说外面有人在招募士兵,他想去参军,但又不忍心离开母亲。

于是,他在母亲睡觉时,用草编了一个人形,放在母亲的床上,然后才离家去从军。

他在外面打仗的时候,总是想念母亲,每次都会写信回家,询问母亲的身体。

后来,他成了一名杰出的将领,但他对母亲的孝心始终没有改变。

故事四,邹忌让梨。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名士,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孝顺他的母亲。

有一天,他听说有人送给他很多梨,他就把这些梨都送给了母亲。

后来,他成了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孝敬母亲的美德。

这些中国古代孝道故事,都展现了孝子孝女们对父母的深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孝道的伟大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践行的美德。

中华孝道文字内容

中华孝道文字内容

中华孝道文字内容什么是中华孝道?中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它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承载着尊老爱幼、强调亲情、崇尚家庭和谐的精神内涵。

中华孝道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秉承和传承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之一。

中华孝道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尊敬和关爱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代表着家庭的根基和血脉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繁重的养育和教育责任,付出了无私的爱与奉献。

因此,中华孝道强调儿女要对父母心存感恩,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幸福。

这种尊重和照顾父母的孝顺行为被认为是儿女的职责和道义所在。

中华孝道的实践方法有多种。

首先,孝敬父母要从平时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

尊重父母意味着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不随意违背他们的意愿。

其次,尽孝可取得实际行动,如为父母料理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健康和饮食,给予他们慈爱和陪伴。

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和仪式,如清明、中秋等,回家探望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

这样一来,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也是保持家庭和谐的重要环节。

中华孝道对家庭的意义重大。

中华孝道倡导的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旨在维护亲情的纽带,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在中华孝道的理念中,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学习道德、价值观念的最初阶段。

孝敬父母的行为会在家庭中传承下去,培养出更多尊重和关爱的家庭成员,从而构建一个爱心和谐的家庭。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压力和竞争的加剧,许多人忽略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然而,中华孝道的价值观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考:家庭是人生的归宿,父母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应该得到我们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只有通过孝敬父母,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总而言之,中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怀 橘 遗 亲
◆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 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 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 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 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 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 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 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9
拾 葚 异 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 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 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 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 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 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 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的 二十四孝故事
你知道吗?
6
孝 感 动 天
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 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 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 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 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 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 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 并封象为诸侯
10
芦 衣 顺 母
◆ 闵损,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 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 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 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 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 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 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 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 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3
卖 身 葬 父
◆ 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 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 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 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 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 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 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 名为孝感
18
扇 枕 温 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 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 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 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 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 冠颂》等。
11
鹿 乳 奉 亲
◆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 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 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 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 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 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 护送他出山。
12
戏 彩 娱 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 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 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 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 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 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 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21
闻 雷 泣 墓
◆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 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 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 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 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 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 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4
我国各个时期的孝道文化:
◆“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
孝道文化的内核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很不够, 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 ◆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 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 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使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 内核。 ◆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但这种现 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行 佣 供 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 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 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 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 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 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 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7
亲 尝 汤 药
汉文帝刘恒,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 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 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 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 让母亲服用。
8
啮 指 痛 心
◆ 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 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 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 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 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 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20
涌 泉 跃 鲤
◆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 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 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 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 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 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 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 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 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9
百 里 负 米
◆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早年 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 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 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 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 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 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 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 够再得呢?"
3
我国各个时期的孝道文化
◆ 西周:《礼记。王制篇》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 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 春秋战国,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 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 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当做一个基 本标准 ◆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 但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于现代大学的公共课; ◆ 宋朝,儒学理论得到较大发展,但其宣扬的孝道偏离了儒 家的基本准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 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 叟宴”、颁诏“旌表百岁”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 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 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 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 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5
扼 虎 救 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 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 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 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 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聚焦中国孝道
目录:
◆孝道的内涵及孝道文化的发展
◆回顾著名的二十四孝的二十四个故事
◆反观现代人的孝道状况
◆弘扬孝道的现实意义
◆做到新的二十四孝 大家一起来行动
2
孝道的内涵:
◆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 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 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 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 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 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 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 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 谏诤: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 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 善终:安排好葬礼。
29
涤 亲 溺 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 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 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 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 的职责 。
30
反观现代孝道状况
◆这里你自己找点资料吧! 事件一:84岁老人春节露宿女儿家门外4天 3夜,6个子女均不管 事件二:多次下毒谋杀亲父,不孝之子获 刑八年 事件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 刺母亲
28
弃 官 寻 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 (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 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 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 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 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 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