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

合集下载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恭敬顺从、关心照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和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价值是尊敬和关爱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一种道德和伦理上的责任。

孝道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包括要尊敬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在言行举止中对父母恭敬有礼,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以及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等。

这种尊敬和关爱父母的行为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孝道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子女应该尽力照顾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这包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给父母,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和保障健康。

其次,子女应该尽量多陪伴父母,多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分享生活的喜悦和困难。

再次,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虽然有时可能存在代沟和意见不合,但应该尽量沟通和理解,寻求共识。

最后,子女应该尽量满足父母的需求,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孝道有助于家庭和谐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孝道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增强家庭凝聚力,使家庭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孝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道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

当一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尊重和关爱父母,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充满温暖和亲情。

最后,孝道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只有通过代代相传,才能保持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传统孝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缺乏陪伴父母的时间和精力。

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

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

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孝道: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作为家庭伦理的基石,孝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孝道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象征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1. 孝道: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子女应尽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塑造和完善的重要性。

孝道观念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孝道的象征意义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首先,孝道象征着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辈代表着智慧、经验和家族的延续,因此对长辈的尊重被视为尊重整个社会文明的象征。

其次,孝道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象征。

孝顺父母的行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当每个个体都能践行孝道,家庭间的和谐将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此外,孝道还象征着个人品格的自我修养。

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个人的品德和人格才能得到提升和完善。

孝道让人们培养起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孝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践行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孝道培养了人们的家庭责任感。

通过尊敬父母和照顾他们,个人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学会为家庭付出和承担责任,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熟和自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孝道增强了个人的情感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家庭和睦、亲情深厚,而孝道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

通过对父母的关心和尊重,个人也能更好地体验到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另外,孝道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品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使人从小事做起,注重行为的细节和修养,培养了人们的慈爱之心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故事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故事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故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财富,孝道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仁爱之情。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是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

孝道故事是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遗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孝道的内涵和意义。

孝道故事汲取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不仅在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而且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孝道故事。

大义孝顺——牛党牛党,清代文人,孝道名闻天下。

他的母亲是一位遭受逆境的妇女。

为了养活家人,他曾经献身亲口,而且,为了还债,他甚至卖了自己的柴禾侍从官的爵位,与他的母亲们卖柴禾生活。

亲情和孝道的伟大力量感动了许多人,因而他被誉为“孝行天下第一人”。

情感深厚——杨員外明朝时期,杨員外打算送儿子到民族的进修学校学习。

杨員外虽然富甲一方,但十分清贫,他只能靠卖粥维持生计。

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一天从凌晨到晚上忙碌不休,甚至连妻子也很少过问家务。

杨員外的儿子在学校内成绩优异,他非常兴奋,把家乡的消息告诉了老师和同学。

老师和同学看到杨員外的英勇和坚贞不屈,认为他的父亲很不错,因此给他的父亲发了一个电报。

杨員外得知儿子的优异成绩,买了30升奶油和大量面粉,做了许多锅粥,与儿子一要一来地喝粥来庆祝。

这场庆祝感动了整个村庄。

黄城故事——孟母教子孟子的母亲,黄城的夫人,教育孟子时非常注重道德和修养的教育,教孟子要严格遵守礼仪与礼法。

她用很多故事和例子来告诉孟子,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一天,孟子问他,“我在家庭,礼辞礼质是不同的吗?”。

孟母回答说:“在家庭可以自由,无需遵守礼仪,但是灵魂永远不要散乱,只要在内心留下一份美好和光辉,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通过这些孝道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含义和内涵,同时也能够得到极大的启示,引导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遵守社会道德和对家人的关爱。

孝道的四个境界

孝道的四个境界

孝道的四个境界
孝道,又称“仁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是一种千古流传不衰的传统道德。

传统孝道由“孝子”和“慈祥”两子组成,其中孝子概括为四个境界:内心孝敬、诚恳问候、勤恳仁爱和深切爱护。

第一个境界为内心孝敬,也就是说学会内心深处怀有敬意,尊重父母、师长及其他长辈,有礼貌、有尊严。

孝道以内心的敬畏和尊重为根本,为国家、家庭和社会创造一个宁静、秩序、道德规范的环境。

第二个境界为诚恳问候,即兢兢业业,热情友好地问候和报答长辈所有的关怀和恩惠。

孝顺的人应该经常与长辈保持联络,不但表面上做一些劳动,而且在思想上也要感谢父母的教育等等,表达他们的心意。

第三个境界为勤恳仁爱,就是给老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努力结交朋友,让他们拥有安心、快乐的生活,让他们真正收获到孝子们的爱和贴心照顾。

第四个境界是深切爱护,孝子不仅仅要尊重长辈,也要安心贴心地爱护长辈,使他们不再有负担,尽可能地使他们安心、快乐,当他们出现病情时应积极配合医疗,并尽可能满足他们需求。

孝道的四个境界,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关系的美好互动、崇尚朴素的生活和尊严的尊重等美德,是中国社会互动的规范,是家庭关系的基础。

孝道的四个境界,从古至今的千经万典,历经沧桑,传唱着中华民族的朴实精神。

传统文化孝道ppt课件

传统文化孝道ppt课件
33
扇 枕 温 衾
◆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 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 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 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 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 冠颂》等。
◆ 老伴呢?子女呢?令人唏嘘,孔大伯早年离婚,但膝下 有7个子女,除了大女儿去年因病去世,二女儿三女儿 在香港(没了联系),另外4个子女都在杭州。可是,民警 第一时间联系,他们要么电话不接,要么百般推脱,就 是不肯来接陷入困境的亲爹。
◆ 在宁国独居的孔大伯,上个月突发脑梗塞。医药费一下 就花去了近2万元,大伯的积蓄眼看就见底了。于是, 老人和身在杭州的4个子女联系,但孩子们都有理由, 没到安徽来看爸爸。大伯没办法,只好回杭州的派出所 求助。
36
闻 雷 泣 墓
◆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 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 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 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 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 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 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40
哭 竹 生 笋
◆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 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 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 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 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 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4
啮 指 痛 心
◆ 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 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 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 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 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 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

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

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

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尊敬和孝敬父母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石。

其次,中国人普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长子或长女的角色承担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责任。

同时,社会对孝道传统的重视也从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并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护被虐待或遗弃的老年人。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强化孝道观念,提醒人们对年长者的关怀和尊重。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始终占据着我国文化道德体系的重要地位。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展示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贡献。

一、孝道的内涵与重要性孝道,指子女对父母充满敬爱、尽职尽责的行为表现。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基石,体现了尊重、敬爱、报答父母的道德规范。

孝道的内涵包括孝心、孝敬、孝顺等方面,是一种同时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理念。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尊重、崇敬老人的观念上。

中国人向来尊重长者,认为老人代表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因此,子女们对父母的尊敬、孝顺被视为美德。

其次,孝道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一个孝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更加紧密,这种亲情的延续使得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和睦相处。

最后,孝道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体现,凡是尊重、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能尊重他人、爱护社会。

二、孝道与个人成长孝道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孝道有助于培养孝心。

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会孝道,不仅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也会延伸到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

其次,孝道有助于培养责任感。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

通过履行孝道,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

最后,孝道有助于培养家庭观念。

在父母的教育下,子女们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关怀。

这种家庭观念将使个体更加关注家庭和睦,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孝道与家庭和谐孝道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基石。

在一个孝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常常能够形成紧密的亲情关系和相互扶持的氛围。

首先,孝道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和爱的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孝道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

传说很久以前我国有个君主叫舜。

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不仅智谋双全,而且也非常恪守孝悌,因此得到臣民跟后代世人的爱戴。

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

后来父亲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

从此后母常虐待舜,后来连父亲也讨厌舜。

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死舜时,舜只好逃跑。

可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当舜在历山的农田耕田时,竟有大象跑来帮他犁田,小鸟飞来替他播种。

后来,尧帝发现并提拔了舜,让舜协助自己来管理国家大事。

舜在尧手下干了28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官,都很称职。

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之所以选中舜为帝位继承人,就是因为舜不仅有才干,而且是个大孝子。

可见,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自远古就沿袭流传下来的,并时代相袭、贯穿百代。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

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为了维护、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

礼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资格,享受敬神一样的礼遇。

春秋战国时,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的老人免两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赋役。

在中国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

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

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

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

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

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
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

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

为保障崇孝风尚固化,历代皇帝采取褒奖孝行、劝民孝行的各种举措。

汉文帝时,诏令天下郡守,推举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中,均专门设立孝廉科名。

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

小孩子从入学起便从童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中诵读“首孝悌,次见闻”。

此外,严惩不孝。

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

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

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

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

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

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
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内涵丰富,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

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

”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

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

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

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

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

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工夫。

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生育后代。

这是对后人而言。

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

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质量,在当代绝不是个人一家的行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强我、壮我中华民族之后的需要。

推恩及人。

这是对他人而言。

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

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
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

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忠孝两全。

这是对国家而言。

孝忠相通,孝始忠结。

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曾子说:“孝子善事君。

”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

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

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

缅怀先祖。

这是对亡者而言,就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思是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承遗志,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

父母在,能够一直孝敬,父母死后,则慎行其身,不给父母带来恶名;同时既擅自珍摄,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英名,这都是始终在尽孝道。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视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且把孝与感恩和“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与感恩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不仅是历代伟人,思想家的智慧结晶,更凝聚了华夏文明的精粹。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待我们去认真对待,去挖据更深的精神层次的魅力与内涵。

学号014301464128 院系:生科院姓名:吴磊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