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四川,中国
建川博物馆5·12观后感

建川博物馆5·12观后感首先,从展览内容来看,建川博物馆的展览设计非常精心。
它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展示了灾难的规模和影响。
同时,展览还介绍了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的过程,展示了人们的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展览内容让我对地震的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对灾难中人们的团结和奋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从情感上来说,建川博物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览中展示的遇难者的照片和个人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悲痛和无助,也让我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同时,展览中还展示了幸存者的坚强和希望,让我感受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勇气和坚持。
这些情感上的触动让我对灾难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建川博物馆还注重教育和宣传的功能。
在展览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震的知识,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展览中还配有详细的解说和解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
此外,博物馆还举办了各种教育活动和讲座,向公众传递地震灾害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这种教育和宣传的作用让我觉得建川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纪念馆,更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平台。
最后,我认为建川博物馆的设计和展示方式非常值得称赞。
博物馆的布局合理,展览的顺序和内容安排得当。
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了舒适的观展环境,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展览中。
此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专业和热情,给予了观众很好的引导和解答。
这种良好的设计和服务让我对建川博物馆的参观体验非常满意。
总的来说,建川博物馆的观后感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展览内容、情感体验、教育宣传和设计布局等多个方面,博物馆生动地展示了地震灾难的历史和教训,让人们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我相信,建川博物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向公众传递地震防灾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观了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了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观后感篇1:标题:《地震纪念馆里的“时光机”》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超级特别的故事,是关于我去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像一台“时光机”,带我回到了2008年的汶川。
你们猜猜是哪儿?没错,就是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哇,小明,地震纪念馆听起来好严肃啊!”我的好朋友小华说。
“对啊,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其实是一个超级大的‘故事书’,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
”我回答。
我们一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大的博物馆。
“你看,这些照片,就像我们看的动画片一样,但是它们是真实的。
”我指着墙上的照片说。
“真的吗?那不是动画片,是真人真事啊!”小华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好像能塞下一个大苹果。
“是啊,你看这张照片,就像我们的积木被大脚一踩,全都散架了。
”我指着一张倒塌的房屋照片说。
“哇,那得多可怕啊!”小华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我们继续走,看到了一些救援的照片。
“看,这些叔叔阿姨,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从废墟里救出了好多好多人。
”我说。
“他们好勇敢啊!”小华崇拜地说。
“对啊,就像我们玩的游戏,他们就是那些打败大怪兽的英雄。
”我兴奋地比划着。
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地震后重建的照片。
“看,这些房子,就像我们的乐高,被拆了之后,又重新搭起来了。
”我说。
“哇,好厉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小华好奇地问。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他们一定很辛苦,也很有耐心。
”我回答。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互动区,那里有一个大屏幕,可以让我们体验地震的感觉。
“小华,你敢不敢试试?”我挑战道。
“当然敢,来吧!”小华毫不示弱。
我们把手放在屏幕上,突然,屏幕开始震动,就像我们的玩具车在地板上跑一样。
“哇,好逼真啊!”小华叫道。
“是啊,感觉就像真的地震了一样。
”我也感到非常震撼。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走出大门,小华说:“小明,我觉得我们真的很幸运,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对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还要记得那些帮助过别人的人。
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观后感

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观后感走进北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就像走进了一段沉痛却又充满力量的历史。
刚踏入馆内,那种压抑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看着墙上一幅幅震前美丽家园的照片,再想想即将看到的地震后的惨状,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照片里的人们笑容满面,房子错落有致,那是曾经平凡又幸福的生活画面啊。
当看到地震后的场景还原时,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
废墟、残垣断壁,感觉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
那些扭曲变形的钢筋,就像受伤后痛苦挣扎的巨兽骨架。
看到那些被掩埋在废墟下的生活用品,仿佛能看到灾难瞬间人们的惊恐和绝望。
这时候我就在想,大自然发起怒来可真是太可怕了,一瞬间就把一切都摧毁得七零八落。
不过呢,在这一片沉痛之中,我又看到了很多让人暖心和振奋的东西。
那些救援人员的事迹可真是了不起。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的徒步翻山越岭,身上背着沉重的救援设备,却一刻也不停歇。
那些救援犬也超级可爱又勇敢,在废墟里嗅来嗅去,争分夺秒地寻找生命的迹象。
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和死神赛跑,一个又一个生命被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还有那些志愿者们,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来到这个满目疮痍的地方。
给受灾群众送水、送食物、搭帐篷。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小,但是聚集在一起就照亮了整个灾区。
而受灾群众自己呢,也展现出了超强的韧性。
他们从悲痛中慢慢站起来,互相搀扶着,重新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那种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眼神,真的特别感染人。
就像一棵被暴风雨吹倒的大树,虽然倒了,但是根还在,只要有一点阳光和雨露,就又努力地向上生长。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
我想,这场地震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它就像一场考验,让所有人都紧紧团结在一起。
现在我们看到北川新的面貌,那是在无数人的努力下重生的地方。
这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而且我们也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平静美好的日子,是多少人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呀。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档案资料正式移交进馆

关注总第203期/2018年第3期“S _12”统川特大地纛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档案资料正式移交进馆□四川省档案局接收征集处5月9日,为纪念“5 •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 年,“5 •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档案 资料移交进馆仪式在四川省档案馆举行。
省政府办公 厅二级巡视员王建中,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山 出席移交进馆仪式并讲话。
此次移交进馆的“5 •丨2”汶川特大地震档案资料 主要是省“5 •12”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抗震救灾、灾后 重建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共计337盒、13980件、77375 页,在规范化整理的同时已完成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王建中介绍了省“5 •12”抗震救灾指挥部档案资 料收集、整理情况,对省档案局在规范化整理和数字化工作中给予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
高山对省政府办公厅在省“5 •12”抗震救灾指挥 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数字化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指出,省“5 •12”抗震救灾指挥部 档案资料的移交进馆,对完整、准确、真实记录在党 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伟大胜利这一历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强调,要以这次省“5 •12”抗震救灾指挥部档案资料移交进馆为契机,认真 总结经验,推动我省重大活动档案接收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加大对已接收进馆重大活动档案鉴定开放力度,进一步挖掘重大活动档案价值,不断提升档案工 作的参与度和贡献率,要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全省 工作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全省档案 工作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加快推动 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出积极贡献。
省档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亚夫、周书生出席 移交进馆仪式,省档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辉华主 持移交进馆仪式。
省政府办公厅综合秘书处、局机关 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移交进馆仪式。
512汶川地震

上述特征决定了汶川地震对建(构)筑物以及地质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摧毁性,是导致灾区斜坡大量失 稳,触发大量地质灾害的......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 省 汶 川 县 映 秀 镇 西 南 方 ( 地 理 坐 标 为 北 纬 3 1 . 0 度 , 东 经 1 0 3 . 4 度 ) , 震 源 深 度 1 4 千 米 , 地 震 最 大 烈 度 11 度 , 地 震 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中国25个省(区、市)有明显震感。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 裂带 。 5.12汶川地震震中
根据日本气象厅测定的数据,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
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强度很大,波及范围很广,地震波传播至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区的自由场地 时 峰 值 加 速 度 仍 大 于 1 0 厘 米 / 秒 ², 远 至 福 建 、 山 东 、 江 苏 、 上 海 等 地 区 的 多 个 台 站 仍 记 录 到 了 加 速 度 时 程 波 形 。 在 中 国 数 字 强 震 动 观 测 网 络 的 4 7 8 个 台 站 的 加 速 度 记 录 中 , 最 大 水 平 向 峰 值 加 速 度 为 9 5 7 . 7 厘 米 / 秒 ², 最 大 竖 向 峰 值加速度为948.1厘米/秒²;单分量峰值加速度大于90厘米/秒²的有127条,大于10厘米/秒²的有375条 。
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

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一)尧利勤7月份有幸参加了公司团委组织的四川汶川异地拉练----参观映秀镇地震遗址。
驱车约1个半小时由成都前往阿坝州汶川映秀,很快就到达映秀镇。
群山环抱的映秀镇,一片崭新的小洋楼顿时令眼前一亮,如此美丽的小镇却是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的震中,那年的地震让这个小镇顿时夷为平地。
下车后,我们换乘景区统一观光车前往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及展馆。
沿着石阶我们一路走去,道路旁边的石墙上时常会看见'四川雄起''众志成城''勇往直前''告别伤痛,重新来过'等等令人感动、振奋的标语。
到了公墓,我们庄严地三鞠躬,献上鲜花,心中默默祈祷: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好好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财富,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随后,我们参观了展馆,共有流水庭、序厅、地殇庭、缅怀厅、灾害厅、崛起庭、重建厅、纪委廉政板块和启示厅九个部分组成。
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动感环幕等艺术手法和场景,完整的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
整体观展过程心情都是沉重的,看着那些图片及当时的影像资料眼泪止不住的流,你没有亲身看过或许永远感觉不到那种心情。
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了地震体验区,一进去,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前一分钟还是美丽、宁静的映秀小镇,霎那间,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山河断流,满山飞石,家园损毁,生命陨落,道路上的汽车,掉入河流、悬崖、陷入地裂……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地震中人是多么渺小。
地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无助,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惊恐、无奈的哭喊,如花初放的年龄,正需要呵护的岁月,却面临着大震袭来的生死瞬间。
作为刚做母亲的我,那种心情无以言表。
短短的1分22秒时间,一片废墟,在灾难面前,人们是多么的无助。
走出体验区,我毫不犹豫的与身边的人紧紧拥抱,活着真好,珍惜眼前人,要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博物馆的作文

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博物馆的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博物馆的作文篇1我们时刻不在怀念那些逝去的人们,如今七年了,汶川走过了“悲壮、艰辛、创新、奇迹”的每一个脚印。
我们将永远记住“5·12”,以此缅怀遇难同胞、激励生者奋进。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们相信,四川,一定能够开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美好未来。
为纪念汶川地震七周年,电影《大太阳》于4月10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展开宣传攻势。
《大太阳》讲述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后,一对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夫妇为孕育新生命,历尽艰难曲折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影片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体现了灾区人民坚强、乐观、积极的人性光辉和精神世界。
主演倪萍:“拍摄这个电影让我感受颇深,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看到他们(灾区人民)在那种环境下生存,你觉得活着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想想自己拍个电影又算什么呢。
所以你不敢慢待这个角色,不敢说仅仅靠演技(去演绎这个角色)。
那两个月挺折磨人的,而那种折磨是无法逃避的。
”在谈到自己的角色时说,“我们在拍戏的时候,被四川人民的乐观精神所感染,这种乐观你是心疼的,人总要活着,20块钱吃个火锅,这种感觉,这种坚强、不放弃,主创人员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我觉得他们拍得非常好,我演得也非常好。
每演一场戏,真的有死亡一次再站起来的感受,不是说我有多高尚,而是被人性所感动了。
”刘佩琦则表示,拍这部电影有回到战区的感觉。
影片的场景很真实,并且加入了很多群众演员,确实是地震后真实的生活再现,反映了灾区人民的心灵重建过程。
拍摄这部电影之前,剧组每个人对已经过去很久的汶川地震理解各异。
拍完后则认为,“我们不仅是拍一部电影,而是用诚意为汶川这片土地上活着或死去的人做一点点事。
”杨亚洲则称,“这部影片是一部关于心灵救赎的人性传奇。
楼塌了可以再建,桥垮了可以再修,但是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对于那些破碎的家庭和受伤的心灵,却需要更大的修缮和回归。
汶川博物馆详细介绍

汶川博物馆详细介绍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也是中国人
民众志成城、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一次历史大考。
为了纪念这次灾难,研究地震科学,弘扬民族精神,汶川博物馆应运而生。
汶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龙门山镇旁,占地面积约为200亩。
这座博物馆以“弘扬民族团结,防灾减灾救灾”为主题,是一个集科普、教育、纪念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分为地震科普馆和汶川特展两部分。
地震科普馆主要展示了
地震科学知识、四川地震灾害史、防灾减灾知识等内容。
这里有多媒
体演示、模型展示、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为观众科普知识,增强地
震防灾意识提供了直观且实用的方法。
汶川特展部分展示了汶川大地震的历史、灾区重建、灾后人民情感、救援情况等。
这里有大量的图片、语音、视频、实物等展品,展
现出了当时人民的困境和团结,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低头不弯腰的
精神。
此外,博物馆还建有防灾减灾知识馆、电影院等配套设施,可供
观众深入了解地震灾害、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感受自然灾害与人类悠
久历史紧密交织的史诗感。
作为一个集纪念、科普、宣传、防灾于一体的博物馆,汶川博物
馆对于推动地震科普、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加强民族凝聚力和社
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四川省地震救灾和全国减灾防灾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四川,中国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4页(P40-43)
【正文语种】中文
1 纪念馆全貌/Full view of the memorial
5·12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原名北川地震纪念馆)是为纪念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而设立,是这次灾难后修建的众多地震纪念馆中唯一的国家级纪念馆,基地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涵盖原北川中学遗址,包括纪念、展示、科普、教育、科研五大功能。
项目设计重点着眼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平衡项目的纪念性特征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基地内的北川中学遗址。
建造地震纪念馆的首要目的是缅怀在灾难中逝去的无数生命,因此,建筑造型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与事件相关联的形象展示纪念性。
最初的想法是一种直觉,这场灾难其实是大自然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处!这一基本观念成为贯穿整个设计工作的线索。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客户/Client: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The Management Centre of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地点/Location: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Bei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主创建筑师/Principal Architects: 蔡永洁,曹野,刘韩昕,邱洪磊/CAI Yongjie, CAO Ye, LIU Hanxin, QIU Honglei
设计团队/Project Team: 李学平,龚海宁,孙峰,毛华雄/LI Xueping, GONG Haining, SUN Feng, MAO Huaxiong
建筑面积/Floor Area: 14,981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10.04-2013.03
建成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3.06
摄影/Photos: 蔡永洁,邵峰/CAI Yongjie, SHAO Feng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formerly known as the Bei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was the only national memorial to commemorate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Covering the ruins of Beichuan Middle School, this Memorial includes five functions:commemoration, display, science popularization,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design focuses on two aspects: firstly, how to balance the commemo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with nature, and secondly, how to treat the Beichuan Middle School ruins in the bas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building a seismic memorial is to remember the countless lives that have passed away in the disaster. Therefore, the important task of architectural modelling is to show the commemoration through a form associated with the event. This disaster is actually a message from the nature: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respect nature and live in harmony! This basic concept becomes the guiding principle.
2 剖面/Section
3 总平面/Site plan
4 外景/Exterior view
5 入口广场及生命之门/Entrance plaza and Gate of Life
6 首层平面/Ground floor plan
7 耐候钢板与石材铺地/Corten steel plates and stone paving
评委评语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设计,自然、简朴、生态,以大地景观的整体意象和方式,通过裂缝的造型有效地呈现地震的隐喻意义,并表达与自然的关系。
贯穿整个园区,线性裂缝成了造型的主角,纪念馆通常的建筑物立面消解在地面上的刻痕之中,戏剧性的表达充满张力,与寂静的大自然形成强烈对比,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的同时,更传递出新生和希望。
Jury Statement
With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earth's landscape in the background,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effectively convey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earthquakes through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shape of a crack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Further,it exp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cross the memorial hall, the linear crack plays a dominant role. The commonly used building façade is replaced by in the indentation on the ground. The dramatic expression is full of vigour and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silence of nature. It not only leaves eternal memory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but also conveys new life and hope.
8 钢板幕墙构造剖面/Section detail of steel curtain wall
9 主馆主楼梯实景/Main staircase of the main hall
10 裂缝通道/The passage of cracks
11 主馆采光顶/Atrium of the main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