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绪论
古代汉语 绪论

文選——古代漢語的語言材料 常識——學習古代漢語要求掌握的有關知識和理論 常用詞——學習古代漢語必須積累的古代詞義材料 古代漢語教材所安排的以上三方面的內容,在學 習時都不可偏廢。在閱讀文言文選時,要注意掌握 文選所見常用詞的用法和特點,並把文選裏出現的 語言現象同常識所介紹的知識理論聯繫起來融會貫 通;在學習古代漢語常識和理論時,要緊密結合文 選的實例加深理解,舉一反三;常用詞的學習應當 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 16
漢語音韻學常識 古音概說 古漢語修辭常識 古代文體常識 中國語言學史 說文解字
唐蘭
唐作藩 李新魁 趙克勤 許嘉璐 王力 許慎
齊魯書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19
泰 山
20
以上諸例,古音通假,這就需要有上古音 知識。
11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 隱公元年)
辟同避,古今字。
不 、禽獸“之禽”, 此處用作動詞,當“擒拿”,“捉拿”,“抓”。“禽” 同“擒”。禽,本義是捕捉。 後來“禽”又有“禽獸” 義,才另造了一個“擒”來表示本義。禽,擒,古今字。
習者逐步地增進閱讀古書的能力。
7
(二)明確古代漢語課作為工具課的性質 古代漢語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 礎課和工具課,要求在系統地掌握古代漢 語文字、辭彙、語法、音韻等各項基礎知 識的前提下,具備讀懂一般難度的文言文 (如《史記》列傳類的歷史散文)的能力,
並能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說明一般難易度
的文言材料中的相關語言現象。例如:
四、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1、傳統的方法——死記硬背
古人學習文言語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記硬背”。 對於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我們不能一言否定之,要 對其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死記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勞 效率低 易遺忘 死記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兒童的智力特點:記憶力強,理解力弱。 符合兒童學習的規律:先記憶,再理解。
古代汉语绪论

注意:“古代漢語”的性質
▪ 1、明確古代漢語課作為語言課的性質
▪
它是一門語言課程,是從辭彙、文字、語法、
語音、修辭等角度,即從語言特點和語言規律出發,
把文言文當作古代的語言材料來加以分析研究的,並
且通過這樣的分析、研究和積累,使學習者逐步地增
進閱讀古書的能力。
▪ 2、明確古代漢語課作為工具課的性質
▪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 咬文嚼字,一絲不苟的精神。
▪ 其次,就是將講授過的文選讀熟,最好是 能夠讀到背誦出來。
▪ 閱讀略讀部分的文章需要同學們自己去閱讀的。
30
2、關於古代漢語常識方面的學習
▪ 語言範圍之內的知識,古代漢語本身必備的帶 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知識,也就是古代漢語的語 音知識、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古代漢語的語 彙知識以及有關古代漢語的文字、修辭表達、 文體特點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34
▪ 中國文字學 唐蘭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語史稿 王力 中華書局 ▪ 古漢語虛詞 楊伯峻 中華書局
▪ 漢語語法史 王力 商務印書館 ▪ 馬氏文通 馬建忠 商務印書館 ▪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 楊伯峻 語文出版
社 ▪ 音韻學教程 唐作藩 北京大學出版 ▪ 中國音韻學史 張世祿 商務印書館
35
▪ 詩詞格律
廢除了。我們使用的是拉丁字母的中文拼 音方案。
4
白話文運動
▪ 胡適、陳獨秀等發起 白話文運動,號召摒 棄文言,用白話創作 小說和詩歌。
▪ 這一運動結束了幾千 年來以與口語脫節為 特徵的文言文在社會 上的統治地位。
5
文言和古白話
• 文 言——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書面語,也用在 後世的仿古作品中。文言是古代漢語書面語的正宗。 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易》、《春秋》、《 周禮》、《儀禮》、《禮記》等,諸子作品《老子》、 《莊子》、《墨子》、《孟子》、《荀子》之類,以及 一些史籍。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古代汉语绪论

语言修养
• 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说:“丁 广泉是侯宝林的第七位关门 弟子”。 • 《汉语大词典》:“关门弟 子,指师傅授业的最末一个 弟子。”
语言修养
• 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综 合素质测验题,某几个歌手的答案 •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 工钱。 • 百步穿杨:百步之外把杨六郎射穿, 形容敌人凶狠。 • 如法炮制:像先进的法国人那样制 造大炮,比喻放眼世界。
词义理解举例
•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易中天讲到韩信先跟随项 羽,后转投刘邦,与朋友 辞别时说“为我谢项王”。 易中天说,“请你为我谢 谢项王。” • 古代的“谢”是道歉,不 是感谢。
词义理解举例
•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纪连海讲到 纪晓岚修撰四库全书,皇帝下诏在全国 征集图书,对于献上来的好书,圣旨中 说要“寿之梨枣”。纪连海先生说,你 献了好书,就奖赏给你点吃的东西。 • 古代印书,有梨木或枣木刻版。所以称 印书为“灾梨祸枣”。圣旨中的话,意 思是好书就刻版印刷,使之长久流传。
汉字结构举例 2
• “赖”,一般人看作左 右结构。 • 《说文解字》:“赖, 赢也。从贝,剌声。” • 《史记》载,刘邦做 了皇帝,对刘太公说: 始大人以臣为无赖, 不能治产业。
汉字结构举例 3
• 徒,形声字,土声。 • 徙,形声字,止声。 • 哀,形声字,从口, 衣声。 • 斤,象形字。斧头。 • 兵,会意字,两手持 斤。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 多读作品 • 学点理论 • 勤于思考
(一)多读作品
• 泛读一些古文名著名篇。如 《论语》、《孟子》、《庄 子》、《史记》、《汉书》、 《古代散文选》、《古文观 止》以及《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等文言文 小说或杂记文。
古代汉语-01绪论

语言文字学
传统语言文字学 文 献 语 言 学
《隋书· 经 《崇文总 籍志》 目叙释》
《论语言文字之学》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 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字的总称。近代章炳麟认为小学 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学。
后来,文字学发展成为研究文字形体的学科。重点 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发展,字形的规范 化和文字改革。 走 马 观 花
古代汉语
(一)
绪
论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 三、古代汉语學什么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五、常用工具書及使用
教学重点:古代汉语的定义、两种书面语形 式及其课程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书面语的分化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五四”以前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 共同语,是一种书面文献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 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一) 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第一、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以继承祖 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培养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 《四库全书》入选的书籍有3475部,79070卷。 其中有大量文学、史学、哲学和科技著作。
古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不明白古文的意思。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2)用现代汉语来理解,不明确古今区别, 造成误解。 “富贵则亲戚畏惧”《国策· 秦策一》 (3)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好象讲得通,其实 不精确。 “时乎时,不再来。”《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古汉语·绪论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 据,分250个部首。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则设臵200个部 首。 C、按号码排列 四角号码 1.四角号码检字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2.中国字庋撷(guǐxié)法(《墨子引得》)。
2、注音方式
常见的注音方式有: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 音肫。‛‚尨,音茫。‛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 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 (或‘翻’)‛、 ‚某某切‛。如《广韵〃麻韵》:‚誇,苦瓜 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 声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可分析为:誇(kuā)==苦(k-)+瓜(-uā)但是, 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 的读音很 难拼出其读音来。
2.《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 奉敕编,上海书店影印本附四角号码索引。收 47035+1995=49030 字。冷僻字也可查到。音切和 字义搜罗丰富。一般都引证古书例句。按214部 首编排。 3.《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宋) 徐铉等校定,中华书局 1963 年 12 月影印本。收 9353字,重文1163个。以小篆为字头。分540部 首,用“六书”讲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还保 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和汉以前的古训古音。
(四)查特殊词语
17.《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著,中华书 局1953年初版。汇集唐诗宋词元曲中常用的特 殊词语,详引例证,解释其意义和用法,共收 537个词目,大都是当时的方言俗语。
(五)查人名地名 18.《中国人名大辞典》 臧励龢等编,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初版。收上古至清 末的中国人名40000馀条。不注生卒年是其 缺点。 19.《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 委会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收录我国历史地名约21000条,大凡正史及 历代诗文中所叙及的较为重要的地名,都 广泛地收录。
古代汉语绪论

《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 《孟子· 告子下》:‚言归于好矣。‛
同义词辨析 哭、泣、号、啼 哭:上古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 《礼记· 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 泣:无声的哭,流泪。 《触龙说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
号:带言词的哭。边哭边说。
《庄子· 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古代汉语课的对象以文言文为主,具体来说就是 通过文献来学习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 主要语言要素以及文字、修辞、文化及文学常识, 以便更好地读懂文献资料,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好 现代汉语。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首先,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我们理解、运用和分析现
代汉语的能力 。具体来说:
1、现代汉语中保存着上古汉语中沿用下来的基本词汇,语法结构 上也有很多一致性。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为政》) 2、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是以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为词素构成的。如: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 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 自处耳!‛ (《史记•李斯列传》) 3、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是采取古代熟语、成语等的成分而凝结 成的。如:《诗经﹒卫风﹒淇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屈原《楚辞· 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汉书· 河间 献王传》:‚河间献王得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
清县有一秀才,姓陈名义,字可常,年方二十四岁。生得眉目清秀, 且是聪明,无书不读,无史不通。绍兴年间,三举不第,就于临安 府众安桥命铺,算看本身造化。(宋《经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那时山东阳谷县,有一人姓武,名植,排行大郎。有个嫡亲同胞兄 弟,名唤武松。其人身长七尺,膀阔三停,自幼有膂力,学得一手 好枪棒。他的哥哥武大,生得身不满三尺,为人懦弱,又头脑浊蠢 可笑。平日本分,不惹是非。因时遭荒馑,将祖房儿卖了,与兄弟 分居,搬移在清河县居住。(明《金瓶梅》)
1.1绪论(古代汉语)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简介: 古代汉语简介: 是和现代汉语相对的概念。 指凡五四 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有 五四 书面语、口语两种形式。 书面语、口语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微须”
1.程度轻,略微。 .没有,无。
“孔子微服 而过宋” “微管仲, 吾其披发左 衽矣。”
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
《资治通鉴》
筵会已散,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 杀人。
《宣和遗事》
语法常识举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 学于余。
三、应该学习哪些内容
1.文字(文字学) 2.词汇 3.语音(音韵学常识及诗词格律) 4.语法(词法、句法) 5.修辞 6.古书句读、注解、翻译
文字常识举例
《醉翁亭记》:“朝而往,莫而归。”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
词汇常识举例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春草 城门失火,殃及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韩愈《师说》
音韵常识举例
《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
Buddha 浮屠
修辞常识举例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古文阅读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哀公問於 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 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 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 有一足非一足也
四、教学内容简介
《西门豹治邺》
语——语言科学理论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一 绪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录》)、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代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都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任务设置:(语-汉语-古代汉语)1.从幼儿学说话或你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说一下,什么事语言或者语言的要素?2.说一下什么是汉语?3.古代汉语的“古代”指什么时候?4.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角度说一下“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引申问题“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是指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确切地说是古代文献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整理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学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言而不包括古白话。
二、汉语的历史发展阶段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汉语的发展变化,汉语的历史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时期。
但对于汉语史的分期,各个学者不尽相同。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吕叔湘什么是近代汉语?这涉及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时期。
可是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要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
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如实的反映口语。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所说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的地位。
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近代汉语指代词·序》)又说:我们的看法是,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
(《近代汉语读本·序》)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0~44页。
上古期:商、周、秦、汉为上古期;中古期:六朝、唐、宋为中古期;近代期:元、明、清为近代期;现代期:五四运动至今为现代期。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绪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
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上古汉语:周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到鸦片战争;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到“五四”是一个过渡阶段。
三、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任务:一方面,它要较系统地使学生掌握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
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基本内容: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介绍;一是文选阅读。
文选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生对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
四、小学(通论)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古称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
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著作备于小学。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1)《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小学”与“大学”相对,是指为贵族子弟而设的初级学校。
(2)西汉:文字学。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一书中首先把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为小学。
(由教学地点转指教学内容)(3)隋唐以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小学三个分支主要是研究汉字形、音、义。
1.文字学(形)文字学就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及其形、音、义关系、正字法以及个别文字的演变情况等的学科。
传统的文字学包括古文字学和今文字学两个阶段。
2.音韵学(音)研究汉语语音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分为:古音学:诗经、楚辞今音学:切韵广韵等韵学:普通语音学北音学:中原音韵3.训诂学(义)《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诂,训故言也。
”段住“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分之则如《尔雅》析‘诂’‘训’‘言’为三,三而一也。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五、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语言的发展与上层建筑不同,它“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转变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古今汉语的异同:第一,语音唐人崔颢《长干行》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代押韵,现在也押韵2.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唐代押韵,现在不押韵(入声在北京话中已经消失,在有些方言中“侧”和“识”依然押韵)第二,词汇1.沿用至今入其疆,土地荒芜。
(孟子·告子下)民非水火不生活。
(孟子·尽心上)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土地”“荒芜”“水”“火”“生活”“美丽”都是沿用至今的词。
2.古用今无其人天且劓。
(周易·睽)“天”和“劓”都是古代的刑罚,“天”是划破罪人的前额,然后涂上墨。
“劓”是消去犯人的鼻子。
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史记·魏公子列传)“韊”盛弓箭的器具。
不榖即位,于今五年。
(左传·襄公十三年)“不榖”,本意是“不善”,古代君王的自称。
“天”“劓”“不榖”“韊”在现代汉语里都已经不存在了,这是因为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了。
3.古今都用,但词义不同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
(汉书·西域传)“信”,证明文件。
“国”,都城。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信”,使者,在这里指媒人。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之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墨子·节孝下)“亲戚”,这里指“父母”。
“熏”烟。
“登遐”,意思是人死后灵魂上天。
“遐”“jiǎ”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去”,离开。
浔阳仅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白居易初出蓝田路作)“仅”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少,是“只”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里恰恰相反,“仅”表示多,是“将近”的意思。
跙[j ㄐㄩˋ]《广韵》慈吕切,上语,从。
“行走困难。
”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在虚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之、乎、者、也……”,而现代汉语却很少使用。
第三,语法古今汉语的语法基本上是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这门课主要讲授那些跟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问题。
河杀我?不我杀?(殷虚文字乙编5406)例中的“河”是指“黄河”,“杀”是“危害”的意思。
“河杀我”这句话里三个词的次序和现在的说法完全相同,“不我杀”,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不杀我”,“杀”和“我”在句里的次序的不同,就是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者”字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在这里表示停顿,“也”是语气词。
判断句,古代不用“是”,现代用“是”。
彼来者为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为”的功能与“是”同,但上例在古代是无论如何不能加“为”的。
六、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以今带古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
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10种工具书的特点。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
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
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例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可分析为:誇(kuā)==苦(k-)+瓜(-uā)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