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句 子 有 长 有 短 ,所 以又 叫 “ 长 短 的 做 标 记 。
( 4) 他 们 为 什 么不 知 归路 ? ( 酒
小 结 : 是 啊 ,这 里 的 沉 醉 既 是 “ 酒醉” 又是 “ 陶醉” , 是 酒 不 醉 人 人
3 . 交流 、 质疑。 重点 理解 “ 兴尽” 、 醉、 景美 …… ) 4 . 学 生说 说词 的 大意 。
人 的 快 乐 心 情 及 对 大 自然 、 美 好 生 价 — — 齐 读 。 3 . 拓展赏析《 如 梦 令 —— 昨夜 声韵 和谐 、 语 言优 美 。 这 些 特 点 必 须
点。
雨 疏 风 骤 》, 感受“ 如 梦令 ” 词 牌 的 特 通 过 反 复 诵 读 才 能 真 正 体 会 到 。 这 小 结 :黄 昏 的 时 候 ,晚 霞 染 红 了 天 里 的 初 读 目标 明确 、 形 式 多样 。 通 过 边 , 远 处 的山 , 近处 的水 都笼 罩在 晚 诵读 , 学 生 体 会 到 了词 的 音 韵 美 、 节 霞 的余 晖 中 , 水 面波 光粼 粼 , 不 由得 复 习导 入 。 了解 词牌
花 深处 。”
“ 如梦令 ” 是 词 牌 名 。 词 牌 相 当 基 本 要 求 ,也 是 步 入 诗 境 的 必 经 之 吧 ! ( 齐读 第 一句 话 )
在反 复 诵读 的基 础上 , 引 导 学 生 于歌 曲的 曲调 , 它规 定 了词 的字 数 、 路。
句式 和 韵脚 。 苏版 教 材 中接 触 到 的第 二 首 词 , 通 过 回顾 词 与 诗 的 区 别 帮 助 学 生 进 一
《 清 平乐
村居 》 。
2 . 你 发 现 词 与 我 们 经 常 学 的 诗 思 说 出 来 呢 ?不 懂 的 可 以 和 同 桌 商 有什 么 不 同? ( 诗 的每句 话 字数 相等 , 而 词 的、 喝 酒… … ) 2 . 轻声读 , 同桌 交 流词 义 , 不 懂 棋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如梦令》优秀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科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9 课苏教版【教材分析】《如梦令》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于此的水鸟都惊飞了,表现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这首小令按时间顺序,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可贵的童真融合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浑然天成。
读着它,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率真的情怀直抵心间。
(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从读通课文开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加强整体感知;要启发学生想象,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要扣住词眼,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他们对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并有较强的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
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要加强培养。
学生能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文。
对词中所表达的怡然的心情、可贵的童真理解不到位,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对词的思想内涵的领会。
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导,通过阅读进行情境的想象,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把握来剖析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抓住词中的重点词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体会词描写的景象,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能表现桂花香、摇花乐的句子反复研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学法:根据本文特点,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本,采用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
2.掌握诗歌注释和鉴赏方法,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领会诗歌中的感情和情感表现。
3.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意义。
2.指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布置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诗,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诗歌注释,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重点讲解1.诗歌的语言特点:用词简练、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2.诗歌的结构特点:韵律工整、意境绵延。
3.诗歌的意义分析:描绘出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表达了人们经常会陷入的人生困境和痛苦。
3. 情感交流1.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与感受。
2.个人写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写一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自由文章。
4. 课堂总结通过诗歌的学习和交流,让学生懂得用自己的语言感悟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美的追求。
五、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注重从作者角度来深入挖掘诗歌意义。
2.互动交流法: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深层结构,建立情感桥梁。
3.个案辅导法:注重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六、教学评估1.定期测验: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
3.小组评价:要求小组内相互评价和反馈,以此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如梦令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如梦令_苏教版教学流程评论或修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一、走进古词1. 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2.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1.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2.交流李清照的资料教学环节二、初读全词,领悟大意1、一读,读通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再读,读懂词意。
3.质疑问难,汇报成果。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和三个画面来引导学生品读古诗学生把古诗读几遍,读通读顺为止。
学生自读自悟,根据预习情况先自解词语,再说说整首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交流汇报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画面1:溪亭日暮读出“溪亭日暮”的美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以读促学,以读代教四、小结由词及人,感悟人生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画面2:藕花深处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读出“误入”的惊喜。
画面3:一滩鸥鹭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学生阅读有关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课外搜集李清照的诗词读一读,悟一悟。
板书设计如梦令读溪亭日暮词品藕花深处吟一滩鸥鹭课后反思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
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
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
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
《如梦令》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展示:
预设:
(1)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
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2)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
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
(3)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
(4)我认为应该是“暮”。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
太阳很大,像一个红红的大圆盘,几只归巢的鸟儿从上面飞过去。
(2)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们看啊!
(3)欣赏日落美景
(4)想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诗、对对子、看风景。)
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好朋友、知己)
画面3:一滩鸥鹭
1.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听到了鸥鹭的声声鸣叫。
★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
★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
★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
★因为是惊起,一下子飞起来的,所以声音特别响。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生读词。
(2)评价:
(3)连起来读一读。
第三板块:读全词,古文今译。
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通过预习,你知道字词的意思了吗?现在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词两首(如梦令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词两首(如梦令等)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两首古诗 如梦令》和 渔歌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两首古诗 如梦令》和 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2. 运用古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两首古诗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提问:你们对古诗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
二、学习古诗(15分钟)
1. 教师出示两首古诗 如梦令》和 渔歌子》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古诗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三、分析古诗(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两首古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创作古诗(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创作古诗。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首古诗。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词两首:如梦令》苏教版

c.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4.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b.建议学生阅读其他古词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5.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a.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2.课堂讲解,分层教学:
a.对词牌、韵脚等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古词的基础知识。
b.通过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c.对生僻字、词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
3.课堂互动,合作交流:
a.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感悟。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强调这首词作是李清照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情。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诗词的情感基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词牌《如梦令》的特点,如韵律、结构等,通过示范朗读和集体跟读,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音韵美。接着,我会逐句解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的借景抒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设问和对比。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对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古词的掌握仍存在困难。在此基础上,针对《如梦令》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在古词学习方面,对词牌、韵脚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具体到情感表达、意境把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2.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对一些生僻字、词义的理解存在障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
古诗《如梦令》教学设计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如梦令》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执教者
雷志琴
时间
2017.5、15
班级
六(1)班
教学内容
9、如梦令
教研专题
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掌握“藕”这个生字,理解、感悟词意。2、有感情的吟诵古词,掌握学习古词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记忆、积累的兴趣。3、通过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
1.《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2.生介绍词的概念。师补充
[设计理念: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理解词的概念及特点。]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词
1、听老师范读,音乐跟读,生画节奏。了解“如梦令”这一曲调名。
2.自由读词,读清楚,读顺口。3.小组组员相互读、师生配合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词的理解,为后面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奠基。了解“如梦令”的基本概念便于理解词。】
意境,感悟古词的韵味,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笔、音频、课文朗读
设计理念:
《如梦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词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词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篇幅虽短却给人已足够的美得享受。本节课的环节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凸显。
板块一:通过师谈话引课,让学生了解词和李清照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学习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如梦令》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
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材分析: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之一。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途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
表现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快乐。
教学这首词,读懂、理解词的大意和背诵整首词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并理解词的意境。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味、感悟。
教案内容: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
3.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与“如梦令”、“李清照”相关的教学资料,参考《如梦令》教案(/view/9f602446336c1eb91a375d1d.html),选择相关知识内容。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课件资料《如梦令》(/view/1c2ba1c608a1284ac85043f8.html),通过课件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音乐《如梦令》(/v_show/id_XMzAzNTkzMzE2.html),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梦令》
(二)、投影展示,介绍背景材料:
1、什么是词?(教师简介)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什么是词牌?(教师简介)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3、李清照简介。
(/view/3066.htm)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三、课堂教学:
1、展示视频,学生看视频听朗诵,并跟读《如梦令》(/show/jiC0cU7ykGljAilA.html?loc=youce_tuijian)
朗诵节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三)、小组合作,学习新课:
(1)、议一议:小组合作,根据下面重点字的解释,试理解全词。
常记:时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大醉。
归路:回来的路。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泛指水鸟。
(2)、谈一谈:根据下面的解释,谈一谈自己对词文的理解。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丛的深处。
快速地划,快速地划,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比一比:
小组间评比,看谁能够准确的用自己的话更好地说说词中描写的情景。
(4)、比一比:
背诵词文,小组互相检查。
四、当堂检测:
填空:
1、《如梦令》这首词是()代女词人()写的。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这首词并非她的即兴之作,而是写的她的回忆,从()一句中可以看出。
郊游的时间是()季,从()可以看出;从()一句中看出词人玩得非常高兴。
整首词表现了()。
2、我们曾经在练习2的“诵读与欣赏”中学过李清照的一首即兴之作《夏日绝句》,其内容是:
(),()。
(),()。
五、课外链接:
词牌名都有哪些?(/pmzh/pmzh_c/pmzh_c180.htm)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如梦令》。
2、搜集几首李清照的词,欣赏一下,并抄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之一。
在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她在溪边小亭郊游,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归途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愉快情景。
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借助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视频、课件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进一步体味词文表达的意境,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
出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