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表格)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表格)
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
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
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
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
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
教学手记
(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泗水春景这么美丽,所以孔子带弟子到河边游玩。
三、
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
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
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
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
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重点
难点
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
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及原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及原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及原文《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3)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3)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难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卢沟桥烽火》,跟老师一起把课题写一遍。

“烽”,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所以是火字旁,右边的“”是草疯长到最高点,合在一起指火烧到最高点。

烽火在本课中意思是战争。

2、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77年前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2-5自然段一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7月7日深夜蓄意挑事端开枪还击退守7月8日凌晨进攻宛平城同仇敌忾杀敌7月8日晚上占据“卢沟桥”夺回“卢沟桥”二、品读2-5自然段,体会战争之激烈。

1、通过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第二段敌我双方在战斗中各有攻守。

同样是攻,分别写了日军两次偷袭卢沟桥、偷袭宛平城和中国守军是攻打卢沟桥;同样是守,分别写了日军守卢沟桥和中国守军守卢沟桥、守宛平城。

那么同样是攻敌我双方有什么不一样?同样是守,敌我双方又有什么不一样?要知道有什么不一样,首先得知道敌我双方进攻、防守各是什么样的。

2、默读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日军战斗表现的关键词,用○○画出中国守军战斗表现的关键词,品一品,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3、交流:首先我们来看同样是攻的部分,(1)我们先来看看,描写日军战斗表现的关键词有哪些?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日军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

(预设如下)(a)●偷偷摸来:不知羞耻。

提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教案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互相配合指出错误。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读顺、读熟。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这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要注意的字音有:枯(kū)、
尽(jìn)。
3才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读顺、读熟。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己读懂诗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钢琴曲《神秘花园》
教学过程
个性修订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三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的三位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与朋友离别时浓浓的惜别之情。
语文S版学科六年级(下)册教案
岳阳县荣家湾镇荷花塘小学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浥”,会写“孟、陵、鹤”3个生字。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叙述每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5)

5 卢沟桥烽火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基础性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蚕食、蓄谋、挑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理清课文层次。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事件的起因。

【提高性目标】1.正确地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2.学生搜集日寇侵华的资料和“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板块一(一)教学内容: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二)完成目标: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三)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2.上课播放日寇侵华的图片。

3.学生简介“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4.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书课题)5.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与“峰、锋”比较。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6.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四)教学意图: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板块二(一)教学内容:检查字词学习和课文诵读情况。

(二)完成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蚕食、蓄谋、挑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理清课文层次,正确地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1.投影显示生字表指名认读和组词。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教学设计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教学设计4
(二)过渡: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朝阳代表着希望、朝气和活力。夕阳代表着失落、消沉和对美好而短暂人生或事的珍惜。而在作者的笔下却是“美妙绝伦”的,看落日也是充满了“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找到你最想合作的小伙伴,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他听,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也可以来和老师交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教学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2.《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对关键词句的分析感悟,了解三亚独具地域特色的海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媒体出示语段: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①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②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3)媒体出示:
2、(媒体出示中=%E4%B8%AD%E5%9B%BD%E5%9C%B0%E5%9B%BE&ie=utf-8&in=0&cl=2&lm=-1&st=-1&pn=33&rn=1&di=0&ln=2056&fr=&fm=index&fmq=136239527202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0&istype=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时安排:
1—3周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课时安排
总课时:2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
难点
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教学教法
课题
2.三亚落日
课时安排
总课时:2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4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
出示三亚自然风光
海南三亚山清、水碧、沙白、石怪、洞幽,全年长夏无冬,气候温和,阳光灿烂,冬可避寒,夏能消暑,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道去欣赏三亚的落日。
板书:三亚落日
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9 夹竹桃|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19 夹竹桃|苏教版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五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会用“无…不”造句。

4.学习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难点:1.走近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夹竹桃韧性可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导质疑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

齐读课题。

2.上节课围绕夹竹桃,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谁来回忆一下?(夹竹桃既不是最名贵的花,又不是最美丽的花,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呢?)板书:爱?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的吗?(花色奇妙有趣)板书:奇妙有趣课文第二自然段就写了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除了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外,还有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了夹竹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3至6自然段,找出一句话。

5.指名回答。

(出示第六自然段)。

这句话告诉我们他还喜欢夹竹桃的什么?板书:韧性引起幻想再读这句话,你脑海里有什么疑惑吗?(一、夹竹桃具有怎样的韧性?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板书:在“韧性”和“幻想”旁打上问号6.过渡: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二、披情入文,体会韧性一品“韧性”1.说到韧性,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2.夹竹桃到底具有怎样的韧性呢?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自读感悟。

4.学生交流。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预设一:抓住“又开出、又长出”来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这是生生不息、坚持不懈的夹竹桃,谁再来试一试?预设二: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来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长江之歌教材分析 [题解]《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指名朗读课文三、精读训练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参考资料《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长江之歌源远流长拥抱着大地从空间上描写歌颂宏伟气势哺育儿女的胸怀悠远久长苦难的过去从时间上描写表现光辉的现实功在千秋灿烂的未来赞美之情崇敬的情感抒写表达依恋之情热爱的情感2、三亚落日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小黑板。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板书:三亚落日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⑴指名读。

⑵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板书:真有诗意)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试读。

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

(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指导背诵。

六、作业1、抄写词语。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3、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第二幅: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⑵投影出示: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b.齐读这一句。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

(理解“涨溢”)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⑴投影出示: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5、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

齐读第五自然段。

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

三、总结课文。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板书设计:2、三亚落日像孩童真有诗意像灯笼像跳水员3、烟台的海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