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 “头悬梁,锥刺股”)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

王老师 1
悬梁刺股故事简介文字版
孙敬悬梁
时期人物:东汉孙敬
事件:闭门苦读
经过:三更犯困影响学习;头发栓一根绳子到房梁上;利用痛觉让自己清醒,努力读书结果: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留名后世
苏秦刺股
时期人物:战国苏秦
事件:鬼谷子徒弟;下山入秦国,不得重用;一事无成,回家乡,被嘲笑;决定发奋读书经过:发奋读书彻夜不息;心念读书可惜犯困;锥子扎腿剧痛清醒继续苦读
结果: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
小结:后人将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并列,合成成语;用来形容勤学苦读。
王老师 2。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悬梁刺股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悬梁刺股成语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
虽然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成语辨析】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反义:无心向学近义:映雪读书、凿壁偷光示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悬梁其解为:用绳索等吊具绑其头部(头发),使其固定在一个空间位置(悬空),不会因困倦自由活动,其中“梁”指房梁,“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故为“股”。
(不是指屁股)故也称:头悬梁,锥刺股。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1【释义】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防止瞌睡。
比喻学习刻苦,发愤读书。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在出名之前有一段很坎坷的经历。
苏秦家里很穷,父母、兄嫂、弟弟都是农民,日子过得很辛苦。
苏秦曾与张仪一起到在嵩山隐居的鬼谷子王诩那儿学习过兵法,学成归来,他就想去各国游说,好求个一官半职。
他曾到秦国去求职,在一个小旅馆里住了两年,一连给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
可是,他的主张并没有被秦惠文王采纳,到最后,他身上的衣服穿破了,钱也全用光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
回家以后,父母、兄嫂都瞧不起他,邻居们也嘲笑他,使他感到很难过,也很惭愧,于是,他决心发愤读书。
从此,他闭门不出,日夜埋头苦读。
到了晚上,有时疲倦了打瞌睡了,他就用冷水冲头。
到后来冷水也不管用了,他就拿把锥子放在身边,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鲜血流了出来,他也痛醒了,就又继续读书。
通过几年的苦读,苏秦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兵法也更加精通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
于是,苏秦再次出去游说,终于成为一名大纵横家,身披六国相印,使秦国在十几年之内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西汉时,也出了一名像苏秦一样靠苦读成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孙敬。
他家里也很穷,没有办法供他上学,但他非常想念书,就借来书本在家里自学。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早到晚,人们从他家门前经过,都可以看到他正在认真地学习。
他日以继夜地刻苦读书,有时觉得累了,一边读书,一边就打瞌睡。
他想了很多方法来刺激自己,到后来都不怎么有效果。
有一天晚上,他读着读着又打起瞌睡来,夜已经很晚了,睡意不断地侵袭上来,他坐在那里,脑袋不由自主地往下栽。
他狠狠地拍了一下脑门,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找来一根绳子,把一头栓在房子的横梁上,另一头绑住自己的`头发。
这样,他只要一打瞌睡,头往下一栽,绳子拉住了头发,非常疼痛,睡意马上就消失了,他就又打起精神来读书。
悬梁刺股的主要事迹

悬梁刺股的主要事迹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最终,孙敬成为当时有名的太学生。
这就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锥刺股”讲的是苏秦的故事。
战国年间,苏秦家境贫寒,他曾拜当时名学者鬼谷先生为师,学得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经论,就想为国家效力。
那时秦惠文王励精图治,招贤才。
苏秦应前往,献出他的治国安邦大计。
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计划,他只得快快地回到洛阳。
家中父母见儿子没出息,连工作也找不着,直对他叹气,老婆更不用说,坐在纺车上织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
他饿得难以忍受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嫂嫂讨一碗饭吃。
嫂嫂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厉声说:“还吃饭哪?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苏秦被驳斥得几乎流出泪来。
他回到自己房中,仰头兴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妻不认为他是丈夫,嫂不认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认为他是儿子,我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夜里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当然痛得睡不着觉了。
就这样夜以继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
最后,苏秦终于发达了,他在秦国献出一统天下的政略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就立刻改变政略,说服山东(太行山之东)六国(齐、楚、韩、赵、魏、燕)联合起来结成了一条“合纵”的战线,共同反抗秦国,不让秦国出潼关一步。
因此,苏秦佩带了六国相印,从楚国回赵,仪仗队有几里路那么长,骑兵步卒,执戈持盾,围绕在苏秦座车之旁,车前车后,旌旗蔽天。
各国诸侯派来的专使,随节获送,俨如一个国君出巡。
当苏秦车驾经过洛阳他的家门时,苏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这副威仪,吓得俯卧在地,头都不敢抬。
以前他们的那副势利小人相现在都无影无踪了。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启示_作文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启示1、“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启示“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给人的启示是:人的智商本都一样,只不过有的人更勤奋,所以才能出类拔萃,如果一个人不勤奋的话,再聪明的大脑也会变得迟钝。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只有勤奋努力,刻苦学习,让自己更聪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那么什么是勤奋呢?顾名思义,勤奋就是用双倍的时间来学习,当然,也要劳逸结合。
2、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谁?故事中说战国时期的苏秦下苦功读书,每当疲劳时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汉朝的孙敬十分好学,从早到晚学个不停。
为了不打瞌睡他用绳子栓住头发,再把绳子系到房梁上。
苏秦和孙敬最终都学有所成。
我们要学习古人这种刻苦自学的精神。
3、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听说东汉的时候,有个人叫孙敬,是个出名的政治家。
他小时候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来,独自一个人在家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经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了,自己劳累了,也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想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然后再继续读书。
这就时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直到取得成功。
这就使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悬梁刺股的故事

悬梁刺股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激励人心的故事流传至今,“悬梁刺股”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这一故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毅力,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先说“悬梁”。
这主人公名叫孙敬,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孙敬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作为的人。
他白天刻苦攻读,夜晚也不停歇。
然而,人的精力终究有限,每当夜幕降临,孙敬常常会困倦不已,难以集中精力继续学习。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孙敬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端系在房梁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头发上。
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绳子猛地拽一下,那种疼痛瞬间让他清醒过来,然后又能继续专心读书。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敬凭借着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
再说“刺股”。
这主角是战国时期的苏秦。
苏秦出身贫寒,但心怀大志。
他渴望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于是,他决定外出游历,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
起初,苏秦的游说之路并不顺利。
他四处碰壁,不仅没有得到诸侯的赏识,还遭到了不少人的嘲笑和轻视。
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让苏秦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成功的决心。
回到家中,苏秦深感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渊博,于是决定发奋读书。
他日夜苦读,常常累得眼皮打架。
为了保持清醒,苏秦准备了一把锥子。
每当他觉得困倦想要睡觉时,就用锥子猛地刺向自己的大腿。
剧烈的疼痛让他瞬间清醒,又能继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苏秦终于学有所成。
他再次踏上了游说诸侯的征程,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学识,成功说服了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之所以能被传颂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独特的防困方式,更是因为他们展现出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那个时代,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孙敬和苏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 悬梁刺股

【典故】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的故事是说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
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典故】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的故事是说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
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的意思

1.悬梁刺股这个故事的意思?
答:悬梁刺股的意思是头发绑在房梁上,锥子刺痛大腿来提起精神学习,含义是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悬梁刺股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和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讲述的是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
要肯吃苦,肯努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 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 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 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或 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 卒获有所闻 古义: 最终 今义:士兵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 今义:虚假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学舍、书馆 动弹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
热水
围裹覆盖
寓:名作动,住
逆旅主人,日
每天 给两顿饭吃
再食,无鲜 肥
新鲜肥美
滋味
之享。 同舍
享受
生 皆 被
绮
绣,
绣花
被通披,穿着 丝绸
戴朱缨 宝 饰之帽, 腰 白玉之
红
环,
宝石装饰
腰:名作动,腰佩
左佩刀,右 备 容臭, 烨然
挂着
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 处(于)其间, 略无慕艳意。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5)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
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
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侧着 周到 说
请教 有时 回答
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 有所
高兴 焉:于之 向他 愚笨 终于获得教益 听到了一些东西
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山
在……的时候 之:取消独立性
走在
巨谷中,穷冬烈风,
刮着凛烈的寒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
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
祝愿、惜别之辞。
题解
洪武十一年, 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 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 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 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本文叙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 度,激励对方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 人。
读准字音。
嗜( shì ) 曳( yè ) 绮( qǐ ) 硕(shuò ) 屣( xǐ )
虚词
以衾拥覆。 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把。 无从致书以观。 来。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
之
录毕,走送之。 代词,书。 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 益慕圣贤之道。 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 用心之专。 由此,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 句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
克服的?(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 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3)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你知道吗?
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 “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孟子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 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缊( yùn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就 爱好读书 没有办法 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经常 假借:同义,借 抄写 以:而,便,就
大寒,砚
砚台里的(墨汁) 弯屈伸直 之:指抄书
冰 坚,
结成坚硬的冰 跑
手指不
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 遍
因此 把 因此 更加 跑到
观
能够广泛地阅读 学说 担心
群 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
各种书籍 已经
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交往求教 拿着经书
向 当地
执 经 叩问。先达德 隆望 尊,门人弟子 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于)左右,
挤满屋子 稍微缓和 言辞脸色 侍侯
援 疑 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
思路结构
1.幼时抄书之艰
2.成年叩问之难
3.求师奔走之劳 4.住读生活之苦
5.总括:勤且艰
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生态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生活情况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对比Fra bibliotek善学 勤学
对比
思考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 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 因素是求学者的“勤且艰”的态度。
作者简介
宋濂,浙江浦江人, 明初著名散文家。他 生活在元末明初,少 时家贫,勤奋好学。
宋濂生平著作 甚丰,有《宋学士 文集》,曾主修 《元史》。为明代 “开国文臣之首”。 与刘基、高启 并称为明初诗文三 大家。
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
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
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
却
生活在
以 中 有
因为 内心
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
奉:供,之:取独
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 且 艰若此。
(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
重点字词巩固:
一、古今异义
臭
古: 气味 今: 难闻的气味 古:两次
再 今:一次又一次
古今词义 走 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行走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菜汤 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