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说到苏轼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赤壁赋就是他写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但是好像有能力人人生就好像就不会顺顺利利的,话说这个苏轼本来前半辈子风风光光的,但是后半辈子就不好过了,再到后来又好过了,所以他的一生还是十分的曲折的,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这么曲折到底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简介(生平大事)

苏轼简介(生平大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轶事典故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
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
”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
)范淳
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人物年表:1057:21岁高中进士1061:科考入三等,任凤翔府判官1064:任职史官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湖州太守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往常州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人物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浙江婺州永康县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少年才子苏轼的父亲叫苏洵,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四岁开始,他就学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六岁时他开始学习诗歌、文章以及各种古代书法,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
十三岁时,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秀的诗篇和文章,并被当地的文学界称为“少年才子”。
科举出身苏轼17岁时,他便通过了进士科的考试,成为了官方文武之一。
在他编写了“草木”、“玉石”和“蔬果”三篇文章,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后,他便官至了监察御史。
这是从科举到进入官场最重要的一步,而苏轼的才华和能力,毫无疑问地让他脱颖而出。
升官途径苏轼步步高升,曾任官历阳、成州、汝州等地的资源官一职。
后又进入教育部门,先后任职于武夷山教育局、江陵教育局,成功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还曾出任诏令史部职务,对政治文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天才苏轼文学造诣精深,对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广泛的文学类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东篱乐府》。
这首词不仅音乐优美,词义深奥,更是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书法巨匠苏轼是古代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极为优美、自然、流畅。
他的书法理念是“法度毕备,笔意自成”,他认为,书法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掌握,而在于心灵的陶冶。
他的作品《黄庭经》、《张翰林帖》、《黄庭内景碑》等,均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政治家苏轼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政治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朝政,提出一系列建议,促进了当时政治文化界的发展。
他认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和谐,推广民族文化,这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 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 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 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 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 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 岁。
苏轼生平简介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 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 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 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 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轶闻】
注:以下轶闻仅因流传甚广,为后人津津乐道而摘 录于此,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 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 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 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 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 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 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 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 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 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 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 【概述】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 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生平简介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 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 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 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 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 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 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 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 诗
苏轼生平简介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 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 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 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 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 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 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 艺术天才。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 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 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 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苏轼生平简介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 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 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 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 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 藏着危机,
苏轼生平简介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 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 官,更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 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 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 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 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 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 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 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 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 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
苏轼生平简介
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 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 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 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