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5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5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5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5

(总分:100.00 ,做题时间:60 分钟)

一、名词解释

(总题数: 3 ,分数:15.00)

1. 报网互动(分数:5.00)

正确答案:(

2000 年以来出现的、具有中国新闻特色的新概念。指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种种营销活动。2004 年以来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2007 年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但其实之前就已有这一模式的雏形。报网互动,传统认为是一个关乎报纸的冬天是否来临的话题,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已上升为报纸营销手段、报纸理念等新的层次。

解析:

2. 微博(分数:5.00)

正确答案:(

微博(Weibo),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

网络平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国外最早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 于2006 年 3 月推出。国内的微博客兴起于2007 年。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解析:

3. 微内容(分数:5.00 )

正确答案:(

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唯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M etadata)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Web2.0 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微内容是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络媒体内容。

解析:

二、简答题

(总题数: 3 ,分数:30.00)

4. 简述“新媒介”的概念。(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新媒介(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一般新媒介是指报刊、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也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

解析:

5. 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媒体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优势:(1) 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报纸传播新闻,通常是以天为单位的,受到出版与发行时间的制约极为明显。广播和电视播报新闻,尽管在时效上比报纸可以更快,但毕竟受播出时段的制约。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传播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随时发布、即时滚动发布各类新闻。(2) 传播空间上的无限性。网络媒体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可以说,全球互通互联的电子网络有多大,网络媒体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传播空间的无限广阔,这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3) 传播方式上的多样性。比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更大的特性在于其传播方式的灵活多样。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通常是单向的,编读双方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而网络媒体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网络媒体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堪称集各传统媒体之长,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

不足:(1) 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2) 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深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3) 缺乏权威性。媒体权威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你所发布新闻、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度。采信度、认同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权威性就低。从媒体发展的轨迹来看,通常是传统媒体高于新媒体,一般认为报纸的权威性最高。

)

解析:

6. 微博在公共事件上的作用。 (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在全球范围内,2009 年是以Twitter 为代表的微博客流行年。微博客不仅在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充当首发者,而且在特殊时刻进行多元信息传递,为现实中的解困救难提供了信息参考。

国内的微博客兴起于2007年。2009年2 月开始,大量微博网站相继上线,用户规模激增,微博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的热点。2009 年8 月14 日,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在新浪微博的带动下,综合门户网站微博、垂直门户微博、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SNS微博、独立微博客网站纷纷成立,甚至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微博业务。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于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之夜开通,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关注度迅速攀升,尤其是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问题上。

众多媒体在微博平台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协作机制,使网络舆论得到了改善。当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时,它们互相援引,共享新闻资源;当谣言横行时,它们更是及时转发辟谣信息,互相关注,大大提高了辟谣力度,降低了不实言论的危害。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领域拓展,既为传统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互联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并且深刻改变了网络舆论生态。

在2013 年热点舆情中,民生问题和个人权益保护仍然是网络舆情的热点领域。在2013 年网络舆情热度总体下降的情

况下,司法舆情却逆市上扬。2013年众多网友从微博客的公众意见平台,转向更为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用户增长迅速,新闻客户端也在发展中,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新信源。

)

解析:

三、论述题

( 总题数: 5 ,分数:55.00)

7. 谈谈微博的出现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带来的问题。 (分数:15.00 )

正确答案:(

影响:

(1) 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微博由于其内容简短,写作门槛低,加之发布渠道更加便捷化、多样化、同步化,使得信息生产趋向于零时间。使用微博,能够使信息加速传播。

(2) 信息传播范围更广

微博的特点就是“微” ,但其作用和影响力却非常强大。传统博文发布之后,需要审阅才有可能把优秀的博文放置到网

站博客首页,才会被更多人关注到,除此之外,用户只能关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而微博的发布,不但能关注到自己的好友,还能关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

(3) 传播成本低廉微博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传播成本低廉。微博的传播具有易得性,它的信息发布整合了多种平台。微博借助移动网络设备的便捷性,可随时随地发送信息,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技术,建构起一个自主、互动、简洁、随地分享信息的沟通传播模式,使得草根阶层与新闻的制作、传播,进一步推动了为“公民新闻” 实践。

问题:

(1) 真实性受到质疑微博呈现出的是碎片化文本,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背后的追问。海量的信息淹没了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用户获得信息的时间成本,信息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可能致使公众生活陷入无序的信息泛滥之中。

信息传播难以控制(2) 微博能使信息发布实时化,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如果有失实消息,扩散也会很快,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微博追求快速传递,很多信息在发送过程中未经加工,文字内容松散,不能清晰有效地向受众传达事件信息。如若控制不好,易导致群体极化负效应显著。

(3) 网络隐私权易受侵犯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存在不同的声音。但由于其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也造成了其具有多中心甚至无中心的特点。而所谓的微博管理员并不会对网友自由言论进行把关。

(4) 突发事件跟进难度大

微博上的信息呈现文本碎片化的特点,且140 个字的限制也决定了信息主要以简短为特征,不可能有更深人。全面的事实呈现出来,不完整的信息经过用户不断转发后,难以找到信源。当突发事件即时公布,用户或传统媒体想要对信源进行调查、核实或对事件进行跟进时,困难重重。

) 解析:

8. 用新闻史的知识谈谈网络时代纸质媒介未来命运。 (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纸质媒体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它长期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纸质媒体的发展市场受到冲击,纸质媒体读者流失较多。虽然纸质媒介遇到许多的问题和阻力,但是现阶段,纸质媒介还是会继续存在的。但是如果纸媒不抓紧进行转型,建立一个新的事物发展过程,那么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消失只是早晚的事情。

首先纸媒在当前应该从受众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资源的开发。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开发,使纸质媒体真正走向市场,更加重视受众的需求,实现市场效益和受众受益现实化。

第二,坚持创新思维,加强纸质媒体信息策划的新颖性。纸质媒体内容的策划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进行资源整合,不

断进行创新内容开发,使纸质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对读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促进纸质媒体的发展。第三,推动报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借助新媒体做好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的运作效率、加强市场

监管、增强融资能力等来推动办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例如解放

报业集团在实施改革以来,保持每年14%以上的增长,净资产从22 亿增加到66 亿。可见,在当前纸质媒体发展受到冲击的形势下,加快报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加强吸收引进优秀人才。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媒介的报纸更应当把吸引人才作培养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体坛周刊》天价从竞争对手那儿挖走核心人才李响,在报刊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可见人才对纸质媒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报纸和网络的互动。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网络资源渗透到各个领域,纸质媒体要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报纸和网络的互动,开拓新的发展渠道。例如很多新媒体联合纸质媒体开办手机报、在线读报等。纸质媒体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快自身的改革实现资源共享,使读者更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

)

解析:

9. 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和意义。 (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提法的最早提出者普尔教授认为其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不仅出现在新媒体之间,而且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甚至传统媒体之间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媒介融合最根本的内涵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种介质、媒介形式的整合,是以字节为基本单位的媒介类别的聚合,也正是因为数字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统一转化为比特,使得媒介融合有了技术基础。

意义:

(1) 媒介融合对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采集方式、新闻内容、传受者地位以及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面

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管理模式甚至关于传播的政策法规也将会更加适应媒介融合的步伐。

(2) 对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媒介融合逐步改变着媒介环境,进而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社

会与媒介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媒介的关系等方面。

(3) 媒介融合实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理论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进而促使新闻教育的创新。

(4) 媒介融合使媒介对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媒介改变着人类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快,人们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将更加频繁,媒介的影响也会更加广泛、深入。

)

解析: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1) 时空观念的扩展。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

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

(2) 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破。新媒体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了。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生产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独立

领域,构建起了一个以假乱真的影像符号社会。虚拟的数字符号影像代替了真实生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人们对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基础消失。

(3) 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上匿名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社交范围扩展。社交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特别在微博等新媒体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试图找出某个人的真实社会身份,而是只对其新的角色进行判别。(4) 话语权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新媒体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人们拥有了较多的表达权。信息的

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分散了社会权力,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的能力。.

(5) 人与物的互动增强。新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人与物的互动。物联网成为网络建设的发

展方向。

)

解析:

11. 结合我国近年国际传播工作谈“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分数:10.00)

正确答案:(

国际传播是构建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国际传播政策、体系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国际传播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构建国家形象的重任。而国家形象,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无论是完整的还是片面的,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影响着国际关系,影响各国对外政策,也影响着国际传播的方针和取向。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国际传播都格外重视,将其视为建构本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依靠。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无疑

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国际传播使国家形象的形成更加快速。国际传播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树立国家形象无疑需要彼此的沟

通,即信息的流动。以往,国家形象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方式进行的。而今,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的力量凸显,其快速、强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国家形象的构建更加快捷。

其次,国际传播使国家形象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国家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人们对国家形象某一方面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对于国家形象整体的印象。但是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国际传播的出现使国家形象具有比以往更强的流动性。由于国际传播的受众面大,传播迅速,其传播效果也必然增大。不同的传播报道会引起受众不同的反应,从而对国家形象会产生不同的印象。这种改变是伴随着国际传播进行的,因而国家形象的流动性更强。

最后,国际传播使国家形象更加复杂。国际传播受到国家利益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受到国家利益主体的控制。这样,不同的国际传媒对于同一国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报道,甚至对于同一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需求,而有截然相反的国家形象评价。所以,国家形象不单单是某一媒体上所表现的那样,它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

解析:

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首先是广播电视学的八本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然后是一些当做拓展补充的书以及自己整理的一些小资料~~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陈昌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4、《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7、《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8、《新闻学概论》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最后就是自己整理的从1999年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真题,以及2001年到2012年清华大学的新闻史论真题和传播学真题~~还有还有~~我按照新闻史、传播学、新闻理论三个板块给复旦大学2006年到2013年的基础真题分了类~~还有还有清华大学郭庆华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的课件,个人认为这本资料很实用~~还有还有因为广播电视的网上资料比较少,我自己费了好久在网上搜集的一点前辈的考研经验,是有关复习方法的,个人认为还是挺能受益的~~ 亲们,打扰了,以上是我手头有的复旦广播电视专业的考研资料~~ 本来打算今年考复旦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可是突发情况不能考研了,我复习有些时候了,参考书买了不少,现在自己留着也没用~~ 好啦~~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需要的亲们可以尽快联系我哦~~我的QQ是1966552468,祝好各位~~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2018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十)

2018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十) 《暂行报律》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专电南京临时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横三民报”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全国掀起了“政党报刊”的出版热潮。自由党在上海创办了《民权报》,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它们与《大共和日报》和《民立报》公开论争,成为当时“激进派”报纸“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东京通讯社1915年7月,邵飘萍在东京留学期间组织的,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报业短暂繁荣的表现:北京市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以下依次是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还出了午刊、晚刊。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以外,一些小的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了不少报刊。 原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方面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和法律,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清朝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新闻事业的手段: 1、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袁世凯自从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就立即着手创办和收买报纸。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沙创办了多家报纸,比较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和《神州日报》。另外,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直接或间接收买的报纸在125家以上。 2、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为了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和《出版法》,对报刊的登记,出版、发行、言论、采访、编辑等活动横加干涉。北洋政府颁《报纸法》。 3、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袁世凯时期,多家报纸被封,报人遭迫害,使得全国报纸总数始终维持在130-150上下,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的低潮。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8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事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2、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3、评述宋代邸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二、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三、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3、简述反袁宣传 4、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宣传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那些方面?(即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特点)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宣传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2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2 (总分:9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 (总题数:4,分数:20.00) 1.穆青(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曾在新华社工作,任社长。发表过很多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 ) 解析: 2.“大跃进”(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 解析: 3.邓拓(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以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共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 ) 解析: 4.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分数: 5.00)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的民营报刊 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脉络 明代的民间报房及卖报人 清代的报房京报 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清末民初国人办报的开始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王韬的新闻思想 《申报》的创办与发展 中文大报的诞生与发展 《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民营报刊的发展脉络 1.中国古代的民营报刊 (1)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妄作朝报”之类的方式出现,还没有专业化。 (2)小报以京师官员的任免情况、臣僚的奏章内容、军队演练和布阵方法、朝廷秘闻 和轶事吸引受众,而使朝廷不悦。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后,小报的传播更加广泛,诸多人将小 中 国 民营 报刊的发 展

报“传播街市”,并因此“坐获不赀之利”。 (3)在宋代出现了专门卖新闻的人。 (4)小报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持续的新闻源。 2.明代的民间报房及卖报人 (1)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专门经营报房的民间卖报人。同时,报房还雇用了一批“报子”,专门负责传递和通报某一特定的讯息和消息。 (2)报道教育方面的消息是明代报纸的一个重要内容。 3.清代的报房京报 (1)清代统治者在取得全国政权后,继承了明代邸报的传报制度,到雍正、乾隆年间,皇帝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开始主持这项工作。 (2)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势变化很快,士大夫阶层迫切需要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获取新闻。但是清代官报还停留在“手写”的抄传状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3)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民办报纸除京报外,各省省会和重要府城还有自己的私营报纸——辕门抄。辕门抄和当地发行的京报相配合,成了地方人士了解中央和地方政情的两条重要渠道。 二、清末民初国人办报的开始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19世纪30年代的广州,已经出现了不少英文报纸,它们不仅提供商业性的情报,还经常探讨对华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美国家的对华立场。林则徐敏感地意识到英美在华商人创办的外文报刊的情报价值,积极组织通晓中英文的众多人才翻译外报,从而及时获知各方面对禁烟政策的反应、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5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精选15 (总分:100.00 ,做题时间:60 分钟) 一、名词解释 (总题数: 3 ,分数:15.00) 1. 报网互动(分数:5.00) 正确答案:( 2000 年以来出现的、具有中国新闻特色的新概念。指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种种营销活动。2004 年以来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2007 年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但其实之前就已有这一模式的雏形。报网互动,传统认为是一个关乎报纸的冬天是否来临的话题,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已上升为报纸营销手段、报纸理念等新的层次。 ) 解析: 2. 微博(分数:5.00) 正确答案:( 微博(Weibo),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 网络平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国外最早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 于2006 年 3 月推出。国内的微博客兴起于2007 年。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 解析: 3. 微内容(分数:5.00 ) 正确答案:( 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唯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M etadata)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Web2.0 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微内容是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络媒体内容。 ) 解析: 二、简答题 (总题数: 3 ,分数:30.00) 4. 简述“新媒介”的概念。(分数:10.00 ) 正确答案:( 新媒介(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一般新媒介是指报刊、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辅导名师解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部资料—— 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真题答题方法示范 正文部分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清华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学院领导及师资力量 柳斌杰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有方汉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副会长、前北大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昌凤博士。尹鸿,李彬。 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名师总结:北大行管所考知识点绝大部分都能从参考书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据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间接找到,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时看书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考研就是个应付考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做学术的过程,不是看的学术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参考书看懂吃透,该理解的理解,该记住的记住!这样,专业课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一本通》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权威辅导名师领衔,有历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状元及专业课高分学长学姐参与精心汇编,荟萃提取了每本参考书重要考点、出题老师讲义、课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讲大一统: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秩序(鸦片战争以前) 一、政教合一 1、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 2、从废儒崇法到独尊儒术、儒法合流 二、正统思想的教化 1、家、宗族与乡里 2、学校与科举制度 3、法律的儒家化 4、官修典籍 三、异端思想的威胁及排除 1、佛教的传入与儒家化 2、基督教的传入与遭禁 3、各种逆言邪说屡禁不绝 四、官府内部的正式沟通 1、可能起始于唐朝的邸报 2、宋朝的定本制度 3、清朝京报由官僚系统进入社会 五、常态的社会舆论及公共娱乐 1、村落市井之闲谈 2、书院之清议 3、戏曲、说唱、杂技等娱乐活动 六、非常态的社会舆论 1、异常征兆与社会动员 2、谣言与社会动员

第二讲福音?祸音?基督教违禁传播1807--1842 一、清王朝的禁教与闭关政策 二、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来华 1、马礼逊潜入广州:翻译和出版圣经 2、米怜在马六甲建立面向华人的传教基地 3、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最早的中文定期刊物 4、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 5、马六甲的《天下新闻》(1828~1829) 三、1830年代广州夷人的活跃 1、公然在广州出版发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2、洪秀全获赠《劝世良言》 3、几个西学传播团体的成立 4、《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的出版

第三讲普天之下不惟王土民夷之防终于破裂:西学在香港及五个通商口岸的流传1843--1860 一、香港取代马六甲成为西学传播基地 传教团体的活跃 教会学校的增多 出版事业的兴起 二、五个通商口岸的西学流传 广州:西学传播地位下降 福州:美国传教士居多 厦门:夷人所办出版物数量很少 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贡献大 上海: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六合丛谈》等书刊 三、一小撮官员对陌生世界的积极反应 钦差大臣林则徐设法搜集夷情: 向外国人探询 下令翻译外国人办的报刊 下令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书籍 地方官办史志机构总纂梁廷枬发奋研究西学:《海国四说》(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地方大官徐继畬写就《瀛寰志略》 地方小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四、科举失意文人随传教士翻译西学著作 翻译、研究西学的李善兰 翻译、倡导西学的王韬 王韬家乡读书时期(1828-1847) 春来百感正茫然/又著离愁更断肠/伴我寒灯昏似墨/照人残月冷于霜/梦为离别都成泪/魂入温柔别有乡/作茧红蚕多自缚/宵阑再拜炷心香/ 空谷有幽兰/其品轶芳杜/非无高尚心/徒于众草伍/从未知媚人/亦非生当户/竟以见嫉锄/奇冤报千古/鸾凤翔天末/不与鸡鹜争/楠木生山中/不共桃李荣 王韬上海佣书时期(1848-1862) 海上潮声日夜浮/浮云废垒古今愁/重洋门户关全局/万顷风滔接上游/浩荡东南开互市/转输西北共征求/朝庭自为苍生计/竟出和戎第一筹/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1、《向导》:1922年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向导》的首任主编,为办好该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担任向导主编两年又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1931年遇害。 3、《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创办,全面介绍马列主义理论。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前锋》: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的纲领和主张。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提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向导》《前锋》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还有错误的观点。把民主革命说成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

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