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控制 性别决定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生版)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生版)考纲浏览伴性遗传(Ⅱ)。
课前预习【一】萨顿的假说【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过程及现象P:红眼〔♀〕×白眼〔♂〕→F 1:__〔♀和♂〕F2:3/4__〔♀和♂〕、1/4__〔♂〕。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__相联系的。
2、实验现象的解释〔见下图〕。
3、实验结论:基因在___上。
4、基因的相对位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⑴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___。
⑵在减数分裂形成__时,等位基因随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__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⑴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_____是互不干扰的。
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思考: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吗?【四】伴性遗传1、概念: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上,遗传总是和__相关联的现象。
2、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隐性遗传)(1)相关表现型及基因型基因型X X X X__X Y __课堂讲解考点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染色体类型〔见下图〕2、性别决定:⑴方式:①XY型:染色体:雄性:常染色体+XY〔异型〕;雌性:常染色体+XX〔同型〕。
生物类型:哺乳动物、大部分高等植物、果蝇、菠菜、大麻等。
②ZW型:染色体:雄性:常染色体+ZZ〔同型〕;雌性:常染色体+ZW〔异型〕。
生物类型:鸟类、蛾蝶类等。
⑶决定时间:精卵细胞结合时。
例1、(2018·太原调研)下图所示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是同源区段,该部分的基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互为等位,Ⅱ1和Ⅱ2片段是非同源区段,该部分基因各自独立。
那么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规律总结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遗传特点(1)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由于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所以,该区段上基因的遗传是伴性遗传,且属于限雄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遗传与性别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

遗传与性别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遗传与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是生物物种从一代到下一代通过基因传递性状的过程。
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和性状。
本文将探讨遗传与性别决定以及性状遗传的相关内容。
1. 遗传与性别决定在很多物种中,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有所不同。
在人类中,性别决定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的。
XX染色体的个体为女性,XY染色体的个体为男性。
父亲会将X或Y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而母亲只能将X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父亲决定了子女的性别。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也有不同的性别决定方式。
例如,鸟类中,性别决定由父系遗传决定,也就是说,雌鸟的性别由父亲决定。
对于父亲来说,他只能向雌鸟传递一个X染色体,而母亲向雄鸟传递两个X染色体。
所以,鸟类中,雄鸟是XX,而雌鸟是XY。
这种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
2. 性状的遗传除了性别决定,遗传也决定了个体的其他性状。
性状遗传是指生物个体的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性状可以是生理性状,如身高、体重等,也可以是行为性状,如智力、性格等。
性状遗传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的传递。
每个个体都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其中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
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性状表现方式。
有些性状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称为单基因性状,如血型;而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称为多基因性状,如身高。
在性状遗传中,有两个基本概念: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表现在个体的性状中,而隐性基因在个体的性状中没有表现出来。
当一个个体拥有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它将表现出显性性状。
只有当一个个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总结起来,遗传与性别决定和性状遗传密切相关。
性别决定是通过遗传决定的,其中涉及到性染色体的传递。
性状遗传是遗传决定个体的其他性状,其中包括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
遗传学复习材料

一、选择题1.(C)年,孟德尔孟德尔法则的重新发现,它标志遗传学诞生A 1859B 1865C 1900D 19102.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 C)。
A、6条B、12条C、 24条D、 48条3.遗传物质可存在于植物细胞的(B)。
A内质网中 B细胞核中 C核糖体中 D叶绿体中4.一个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在它的生长期间,你预料在体细胞中是下面的哪种组合(A):A AA'BB'B AABB'C AA'BBD A'A'B'B'5.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 D )条。
A、3B、6C、 12D、186.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小孢子,最后形成(D)个雌配子.A、8B、6C、4D、27.由等位基因A-a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A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基因型频率为( C)A、0.8B、0.64C、0.32D、0.168.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B)。
A、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B、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C、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D、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9.玉米某植株的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如果有20%的性母细胞在某两基因间发生了一个交叉,80%的性母细胞在某两基因间没发生交叉,则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重组型配子与亲本型配子的比例分别为(C)A、5%与45% ;B、10%与10%;C、10%与90% ;D、20%与80% 。
10.豌豆红花基因(R)对白花基因(r)是不完全显性,另一对与之独立的高杆(T)对矮杆(t)是完全显性,Rr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产生(B)A.1/8高杆,开粉红色花 B.1/8矮杆,开粉红花 C.3/16矮杆,开白花 D.3/16矮杆,开红花11.有一豌豆杂交:绿子叶×黄子叶→F1全部黄子叶→F2 3黄子叶:1绿子叶。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特点:Y连锁遗传具有男性特异性和家族聚集性,通常只在男性中发病。
研究意义:了解Y连锁遗传的机制和实例有助于深入探究人类遗传规律,为预 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性别决定遗传的机制和实例
性别决定遗传的机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性别,男性通常有XY染色体,女 性通常有XX染色体。
生物进化与性别研究
伴性遗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生物技术:利用伴性遗传原理,开发新型生物技术和治疗方法。
农业:利用伴性遗传改良农作物,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工业:利用伴性遗传原理进行工业微生物的筛选和改良。 医学:伴性遗传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深入开展将为伴 性遗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
生物工程:通过伴性遗传技术,可以定向改造生物体,为生物工程XX
添加标题
基因表达的翻译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是指对mRNA的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进行调节,是基因 表达调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添加标题
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包 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及泛素化等。
伴性遗传的机制 和实例
X连锁遗传的机制和实例
伴性遗传的特点包括基因在性别相关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的显性与隐 性、基因的剂量效应等。
伴性遗传规律包括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 体遗传等类型,这些类型在遗传方式和传递规律上存在差异。
伴性遗传在人类遗传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 制和预防治疗密切相关。
伴性遗传的实例和应用
表型与基因型 之间的关系是 动态的,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
2-3伴性遗传课件 高一下学期 生物人教版必修2

XBXB 女正常
XBXb 女正常(携带者)
XBY 男正常
XbXb 女患者
女性正常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
亲代
女性正常 X 男性色盲
XB XB
XbY
男性色盲基因的传
递方向?
配子
XB
Xb Y
男患者的色盲基因
只能传给女儿
子代
XBXb
女性携带者
1
:
XBY 男性正常
1
亲代 配子 子代
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婚配
女性携带者 X 男性正常
05 伴XY遗传
3.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也与性别有关
【例题】果蝇的刚毛和截刚毛一对相对性状位于XY同源区段, 刚毛基因(XB、YB)与截刚毛基因(Xb、Yb),写出雌雄果 蝇关于这对性状的基因型。
性别
雌果蝇
雄果蝇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B XBYb XbYB XbYb
表型 刚毛 刚毛 截刚毛 刚毛 刚毛 刚毛 截刚毛
1972年,英国人道尔顿在观察一朵花时发现了十分奇怪 的现象,这朵花在白天和晚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这 种现象只有他和他的弟弟观察到了,其他人说这朵花始终 是粉红色的,道尔顿决定弄清楚原因,他发现自己和弟弟 对一些颜色识别不清,原来这是一种色盲现象,为此他发 表了论文《有关视觉的离奇事实——附观察记录》,成为 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后来他从事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 出了化学史上著名的“原子论” 。
3.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也与性别有关
画出有关刚毛与截刚毛遗传的遗传图解: ①杂合刚毛雌果蝇×截刚毛雄果蝇 ②截刚毛雌果蝇×刚毛雄果蝇(XbYB)
P: XBXb × XbYb
P: XbXb × XbYB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引言: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是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热点。
线粒体DNA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器DNA,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负责细胞的能量代谢与调控。
Y染色体则是男性独有的性染色体,负责性别决定以及一些重要的生殖和发育功能。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DNA是一个环状的双链分子,与细胞核DNA不同,线粒体DNA的遗传信息由其自身编码的37个基因承载。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调控,如线粒体呼吸链和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等。
线粒体DNA还编码了一些重要的RNA分子,如转移RNA和核糖体RNA等。
线粒体DNA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DNA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突变和损伤的分子,这些突变和损伤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导致线粒体病,这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常表现为心肌病、肌肉无力和神经系统病变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了大量的突变位点和重要的致病基因。
线粒体DNA在人类祖源研究中的应用:线粒体DNA拥有高度的保守性和遗传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祖源研究。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线粒体DNA序列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人们可以重新构建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并揭示不同分支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线粒体DNA序列的测序和分析,研究者得出了“非洲父系”和“非洲母系”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通过不同的迁徙和扩散事件,向全球各地传播和分化。
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Y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Y染色体是男性独有的性染色体,相对于X染色体来说,Y染色体较小且缺乏重要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性别决定、生殖和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基因互作、细胞质遗传、性别决定(1)

遗传学——基因互作、细胞质遗传、性别决定Ⅰ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等位基因相互作用 1、完全显性F 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2、不完全显性F 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举例:紫茉莉花色的遗传 P 红花亲本×白花亲本 (RR ) ↓ (rr ) F 1 (Rr )为粉红色 ↓F 2 1RR: 2Rr: 1rr1/4(红) 2/4(粉) 1/4(白) 3、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 1个体上出现.举例:混花毛马的遗传,AB 血型个体红细胞表面同时具有A 抗原和B 抗原。
人的ABO 血型是由3个等位基因决定的,显性基因I A 、I B 能够都表达出来在ABO 血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时有两个以上的。
这样的等位基因定义为复等位基因。
4、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 1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5、条件显性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举例: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红花品种×象牙色品种 ↓ F 1在低温、强光下为红色,红色为显性;在高温、遮光下为象牙色,象牙色为显性6、致死基因有些基因一旦表达,就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例如:植物,合成叶绿素相关的基因如果发生突变: ▪ A →a▪ AA 、Aa 绿色,aa 白化,死亡 ▪ a 就是致死基因 二、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两对基因在决定同一对性状时,出现了相互作用。
如两对基因决定鸡冠的形状。
RRPP 胡桃冠× rrpp 单片冠 ↓RrPp 胡桃冠 ↓9R P :3rrP :3R pp :1rrpp 胡桃冠 豌豆冠 玫瑰冠 单片冠注意:这里是1个单位性状,而不是2个单位性状!1、互补作用:多个非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表现出某一性状豌豆白花品种A CCpp × ccPP 白花品种B↓紫花CcPp ↓ 自交9C P : 3C pp : 3ccP : 1ccpp9紫花 7白花2、积加作用: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专题 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授课人:彭正涛时间:4月9日地点:三(15)班一、基础梳理1、一个基因控制的性状类型主要遗传特点细胞质遗传①母系遗传:Fl性状总是受母本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伴Y染色体遗传传男不传女2、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A 、a)(如:单基因遗传病)类型常染色体上X(或Z)染色体上X、Y(或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所有可能杂交方式主要遗传特点在一个自然群体中,显隐性且基因型未知时:1、多个相同表现性个体杂交,不出现性状分离的为隐形,否则为显性;2、多个相对形状个体杂交,后代占多数的性状为显性★与在常染色体上的不同:Y上无相关基因,导致X a在雄性(XY)中的表现几率大于雌性(XX):1、伴X隐性:雄隐多于雌隐;伴X显性:雌显多于雄显;2、特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X A YX A X a×X A Y★与伴X的共同点:性状仍与性别相关联★区别于伴X:Y上存在等位基因且只传给雄性后代,特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X a Y A3、两对基因(A、a、B、b)控制的性状类型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情形主要遗传特点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灵活应用杂合子自交后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及测交后代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时性别分开、性状分开二、方法汇总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控制果蝇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萨顿提出的的假说三、题型展示类型一:系谱、数据分析类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左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思路整理:充分应用假说演绎法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re are currently four described species in the Nasonia genus N. vitripennis, N. longicornis, N. giraulti, and N. oneida. N. vitripennis is found worldwide; N. giraulti is found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N. longicornis is found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 Sex-specific differential splicing of Nvtra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Nvtra and Nvdsx.(A)Relative levels of Nvtra mRNA after RNAi in control (light gray bar) and Nvtra dsRNA-injected (black bar) females in The late pupalstage. • Error bars represent SE. *P <0.001.
Nasonia
• Nasonia are a genus of small pteromalid parasitoid wasps that sting and lay eggs in the pupae of various flies. The fly species that Nasonia usually parasitize are primarily blowflies and fleshflies, making Nasonia a useful tool for biocontrol of these pest flies. The wasps are small, pinhead sized, and also referred to as jewel wasps. • The wasp genus has acquired genes from the Pox virus and from Wolbachia in less than 100,000 years.
• The presence of both male- and femalespecific splice forms of Nvtra and Nvdsx was observ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femaleness in haploid Nasonia gynan- dromorphs,indicating that these genes function in sex-specific phenotype establishment.
• In diploid insects, sex is mostly signaled by components of sex chromosomes (for exam ple, XY and ZW). In Hymenoptera, however,sex is usually regulated by the ploidy of the embryo : Males are haploid, developingfrom unfertilized eggs, whereas diploid females develop from fertilized eggs. In the honeybee A. mellifera, the complementary sex determiner (csd) gene (which exhibits homology to tra/fem) initiates the female sex-determining route when the animal is heterozygous at this locus, whereas homozygosity or hemizygosity leads to maleness. A csd mechanism of sex determination can easily be determined because it results in predictable proportions of homozygous diploids thatdevelop into males . Because a number of Hymenoptera, including Nasonia, do not produce diploid males upon inbreeding , it was surmised that another mechanism controls haplo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se species.
Method:
• We screened the genome for motifs matching the Drosophila tra and Apis csd gen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ingle gene composed of nine exons and containing two Arg/Ser-domains (mains), of which one is located entirely in exon one and the second spans exons four to seven. In exons seven and eight, a proline-rich (Pro) domain is present.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showed that female-specific splicing retains only the first part of exon two and yields a single transcript encoding a full-length protein, containing both SR domains and the Pro-rich domain. In male Nasonia, either the complete exon two or different 3′ parts of exon two can be retained by cryptic 3′ splice-site recognition to yield three different transcripts, all of which encode trun- cated proteins containing only the first SR domain (22). This gene was named Nasonia vitripennis transformer (Nvtra).
Maternal Control of Haplo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Wasp Nasonia
• Evolutionary Genetics, Centre for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Studie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Netherlands. • 进化遗传与生态进化研究中心 •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 Instead, maternal input of Nasonia vitripennis transformer (Nvtra) messenger RNA,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zygotic Nvtra transcription, in which Nvtra autoregulates female-specific splicing, is essential for female development. Our data indicate that males develop as a result of maternal imprinting that prevents zygotic transcription of the maternally derived Nvtra allele in unfertilized eggs. Upon fertilization, zygotic Nvtra transcription is initiated, which autoregulates the female-specific transcript, leading to female development.
Abstract:
• All insects in the order Hymenoptera have haplo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which males emerge from haploid unfertilized eggs and females are diploid.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plementary sex determination (csd) locus, but the mechanisms controlling sex determination in other Hymenoptera without csd are unknown. We identified the sexdetermination system of the parasitic wasp Nasonia, which has no csd locus(域).
• produced all three malespecific Nvtra splice forms. • also disrupted female-specific splicing of Nvtra pre-mRNA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