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控制动物性别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生产 更多的雌性或雄性后代,以满 足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
性别控制技术也可以帮助畜牧 业生产者更好地管理动物繁殖 和生产过程,提高动物的健康
状况和生产性能。
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在野生动物保护中,性别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生产更多的雌性或雄性后代,以增加濒危动物的数量和 种群。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性别控制的机制,包括细胞分化、 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需要关注性 别控制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畜牧业和野生动物保护 领域的应用。
面临的挑战
性别控制技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难度、伦理问题、 成本和法规限制等。例如,当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分化 控制技术在伦理和法规方面仍存在许多争议。此外,性别控 制技术的成本和应用范围也需要考虑。
性别控制技术的生物学原理
染色体计数与配对
通过人为控制染色体数目或干 扰染色体配对过程,影响性别
的正常发育。
激素调节
通过调节生殖细胞或性激素水平 ,影响性别的正常发育。
环境因素
通过改变生物个体所处的环境因素 ,影响性别的正常发育。
02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
畜牧业中的应用
畜牧业中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 可以优化繁殖生产,提高产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限于一个国家或 地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性别 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荷尔蒙
荷尔蒙是指动物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 可调节动物的生殖和行为等生理过程。
性别控制技术
人工控制奶牛性别技术

人工控制奶牛性别技术作者:孙肖明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3年第3期孙肖明吉林工商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长春130062对于奶牛养殖户(场)而言,除了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以外,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利用现有母牛繁育出更多的雌性犊牛,以便于持续扩繁、生产更多的牛乳。
如此一来,人为地控制奶牛性别显得较为重要。
奶牛性别控制的方法有多种,现介绍胚胎鉴定法、外环境控制法和精子分离法3种,并将最适于生产应用的精子分离技术总结如下。
1 胚胎鉴定法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就是利用胚胎分割和冷冻技术对奶牛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
用冷冻精液对母牛进行体外授精,生产大量纯种胚胎,然后人为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事实证明,胚胎不仅能够进行性别鉴定,而且分割后的胚胎发育正常;但是缺点在于技术繁琐、设备造价昂贵,因此难以实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2 外环境控制法使用外环境控制法实现性别控制的途径有多种,但原理大致有以下3种。
1)控制营养与年龄。
饲料供应不足或采食酸性饲料的母牛多产雄犊;反之,饲料供应充足或采食碱性饲料的母牛多产雌犊。
年老的母牛多产雄性后代;中年母牛多产雌性后代;父母双方都是中年牛多产雌性后代。
2)控制母牛生殖道的pH 值。
由于含X染色体的精子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比含Y 染色体的精子强,因此,通过控制母牛生殖道的pH 值,可以达到控制犊牛性别的目的。
3)控制授精时间。
排卵前一定时间授精的母牛多产雌性犊牛。
虽然控制授精时间较简单,但该法对人授精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性别控制准确率较低。
3 精子分离法胚胎鉴定法和外环境控制法虽然理论上可以成立,但是在现实应用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以致无法推广和普及。
所以,研究一种既能减轻养殖户(场)负担又能达到较高的性别控制准确率的方法显得意义重大。
通过对含X 染色体和含Y 染色体的精子进行分离再实行人工授精从而有效控制性别的技术,正从若干种技术中脱颖而出,并逐渐实现了产业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养殖户(场)的实际生产中。
第三章控制动物性别

9
10
11
实用文档
动物的性别
生理性别。在遗传性别控制下通过个体发育的生化过程而 形成的。
性腺性别。生理性别的基础取决于原始性器官的类型,该 基础性别称为性腺性别,再进一步分化为雌雄异体和雌雄 同体。
外部性别。鱼类的雌雄异形由第一和第二性征决定。第一 性征是直接与繁殖活动有关的性征,即性附属器官,如软 骨鱼类雄鱼的鳍脚、鳉科鱼雄鱼的生殖足、鰕虎鱼雄鱼的 臀突和鳑鲏鱼雌鱼的产卵管等。第二性征是与繁殖活动无 直接关系的性征,与性腺发育和分泌活动有关,如雄鱼的 婚姻装及珠星等。
实用文档
芳香化酶基因 在性激素产生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酶参与
实用文档
温度因素对鱼类性别决定分化的影响作用 常常大于其遗传因素。因而鱼类的性别趋向可 塑性是哺乳类和鸟类无法比拟的。由于自然水 体中温度因素变化是有规律的,和长期演化的 鱼类性别遗传因素相结,使温度对其性别影响 作用常常破忽视。养殖鱼类的经济价值常因为 其性别则不同差异很大,如乌苏里鱼拟雄鱼生 长快而味美,养殖价值远高于雌性;鲑科鱼和 鲟鱼的雌性由于生长较快且能生产鱼子酱,其 价值远大于雄性个体。
③XO/ XX 与ZO/ ZZ 型。除形态的差异外, 性染色体 也可能存在数目的差异, 即2 个性别相差1个性染色体, 一般而言, 在XO/ XX 型中,XX 型为雌性, 而XO型为雄 性, 即雄性缺少Y 染色体, 灯笼鱼科中的几种鱼类属于 此类型。在ZO/ ZZ 型中,ZZ 型为雄性,ZO 型为雌性, 即雌性缺少W 染色体。鲱形目的短颌鲚为此类型。
究竟是髓质部得以发育还是皮质部得以 发育,既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 响。
实用文档
温度对鱼性别的影响
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 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Sex control)

2、X精子与Y精子的分离技术
Johnson(1994)研究表明,X精子与Y精子 在染色体的DNA组成上存在最高可达12.5 %的差别,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依据这 一原理设计出流式细胞分类器。
各种动物X、Y染色体DNA含量差异
精 子 分 离 流 程 示 意 图精子分离Cha源自ber(二)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流式细胞分离法: 用流式细胞分离法测量DNA的含量能将含X
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精子分开,分离后的精子 纯度超过90%。此法分离X精子、Y精子的依 据是两条性染色体DNA含量不同。哺乳动物 的X精子比Y精子一般大2.9%~4.2%,且X 精子带的DNA比Y精子多2.8%~7.5%(猪为 3.5%、牛为3.9%、羊为4.2%)。
定法:从早期胚
胎中取出一个或
几个卵裂球,用
特异性引物扩增
胚
SRY基因,能够 产生出扩增DNA
胎
片段的胚胎即为
性
雄性,反之为雌
别
性。 再把确定
鉴
性别的胚胎移植
定
到子宫。
3、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指利用H-Y抗血清或H-Y单 克隆抗体检测胚胎上是否存在雄性特异性 H-Y抗原,从而进行胚胎性别鉴定的一种方 法。细胞毒性分析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 囊胚形成抑制法。
人类:避免患上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疾病 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1906年Stevens和Wilson, 以昆虫为研究对象,首 先发现精子中X染色体,Y染色体。
2、1923年Painter发现人精子中的X染色体,Y染色体。 3、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
性的理论。 4、 1966年Jacobs发现雄性性别决定因素位于Y染色体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野生动物疫病控制
一旦发现野生动物疫病,可以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对患病个体进行隔离
和治疗,有效控制疫病的扩散。
家畜疫病的监测与防控
家畜疫病监测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对家畜种群进行疫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病的症状和流行趋势,为制 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家畜疫病预防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减少家畜种群中易感个体的数量,从而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例 如,对于一些垂直传播的疫病,可以通过性别控制技术避免雌性个体的感染。
家畜疫病控制
一旦发现家畜疫病,可以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对患病个体进行隔离和治疗,有效控制疫病的 扩散。此外,对于一些繁殖力强的疫病,可以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减轻 疫病的危害。
宠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
宠物疫病监测
宠物疫病预防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对宠物种群进行疫 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病的症状和 流行趋势,为宠物主人提供科学养宠 建议。
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性别控制技术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外观来判断其性别,如观察孔雀的尾巴、观察羊的尾 巴等。
现代性别控制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来控制动物的性别比例。如利用X 、Y染色体的差异,通过人工受精技术控制性别比例;或通过口服药物、注射药物等方法 ,改变胚胎的性别比例。
重要性
在畜牧业中,控制动物的性别比例对于优化资源利用、提高 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场景
1 2
畜牧业
通过控制动物的性别比例,提高雌性繁殖效率 ,增加生产效益。
野生动物保护
保护濒危物种时,可采用性别控制技术来控制 种群数量,保护稀有基因。
3
医学研究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 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3、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4、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5、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6、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7、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8、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9、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1、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12、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3、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14、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17.相引相:在遗传学中,把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的连锁称为是相引相。
18.相斥相:在遗传学中,把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连锁称为相斥相。
15、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16、符合系数:表示干扰程度的大小,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17、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动物性别控制与鉴定的方法

Y精子在 电场 中向不 同电极移动 而达到分离 目的 。 该法分 离
的准确 性和 重复性 不理 想 , 结果不 稳定 。
间 的短暂 时期 内 , 性 的 2 x染 色体都 可转 录和 翻译 , 雌 条 雌
性 胚 胎 的 x染 色体 相关 酶 过测 定与 x染 色体相 关 的酶活性 来 鉴别胚 胎性别 。 通
这些酶包 括 :一 酸葡 萄糖脱 氢酶 、 6磷 次黄 嘌呤核酸 转移酶 、 腺 嘌呤磷 酸转 移酶 、 嘌呤 磷酸 核糖基 转移 酶 。 过这些 酶与 腺 通 底物 的颜色反 应来 鉴别胚胎 性别 。 早期 雌性胚 胎有 1条 x 染 色体处 于失活状态 。 在胚 胎基 因组 的激活与 x染色 体失活之
M e h d o t o f rCon r l ndI n i c tono ila x t o de tf a i fAn I l a i l Se
S UN h -o ge l (olg f i ce c, n nUnv ri , n n S a n i 0 0 Z i n t h a C l eo f S ine Ya a iesy Yaa , h a x 7 0 ) e Le t 1 6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 学 , u a o A h i giS i2 0 ,5 2 )6 3 — 17 J r l f n u A r c 0 7 3 ( 0 :1 6 6 3 on . .
责任 编辑 金琼 琼 责任 校对 王 淼
动 物性 别控 制 与鉴定 的方 法
孙志 张小 周茂林, 振山, 延清 (安 学 命 学 院陕 延 10 宏, 文, 邓 李 延 大 生 科 学 ,西 安70) 60
摘 要 介 绍 了动物 的精子 和早期 胚胎性 别控 制与 鉴定 的基本 原理 、 究现状 、 研 优缺 点及其 在 畜牧 业 中的应 用和发展 前景 。 关键词 动物 ; 别控 制 ; 别鉴 定 性 性 中图分 类号 Q 5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0 1 — 6 1 2 0 )0 0 16 0 57 6 1(07 2— 63— 2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04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染色体工程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如X射线照射、化学物质诱导等手段对动物性别进行控制,提高动 物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益。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到动物受精卵中,实现对动物性别的控制。随着基 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已成为性别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细胞工程
利用细胞工程中的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实现动物性别的控制。例如,通过将雌性 或雄性的生殖细胞进行融合,得到雌雄同体或异体受精卵,从而实现对动物性别的控制。
性别控制技术的挑战与局限性
01
技术难度和成本
目前,动物性别控制技术仍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其技术难度和成本
较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
这些方法通常会影响动物生殖 系统的正常发育,因此可能会 对动物的生殖能力和健康产生
不良影响。
动物的生殖系统与性别分化
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输精管道、卵巢等器官。
在胚胎期,生殖腺逐渐分化为睾丸或卵巢,进而影响生殖管道的发育,最终形成 雄性或雌性的生殖系统。
性别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精子分离技术,可以将X和Y精子分离 ,从而实现性别选择的目。
胚胎性别鉴定
激素处理
在胚胎移植前,可以通过显微操作、基因检 测或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胚胎进行性别鉴 定。
通过激素处理,可以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位置 、数量和性别比例。
猪的性别控制技术
总结词
猪的性别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 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
积极开展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为该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的分化
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
细菌的有性生殖
性伞 毛
性别分化的意义
性别分化
有性生殖加强了不同 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相 互交换,有利于生物 群体的进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增加
遗传多样性:一个物种内基因型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各生命有机体的丰富程度
一 个 比 较 复 杂 的 问 题
9
控制性别的意义
提高生长速度 许多水生动物雌雄之间的生长速度有明显 差异:罗非鱼、罗氏沼虾、河蟹、牛蛙等 雄性比雌性长得快;鲤、鲫、草鱼、鳗鲡、 青蟹和对虾等雌性比雄性长得快。 养殖鱼类的性别如能得到控制,在同等条 件下进行单性养殖,会提高产量、降低成 本、提高效益。
提高养殖产量
牙鲆的养殖,2 龄的雌鱼比雄鱼大16%,3 龄时大24%,4龄时大50%。真鲷、鲈鱼、 虹鳟、大马哈鱼和对虾等,其雌性个体都 比雄性的同龄个体大。 罗非鱼、黄颡鱼、牛蛙等,其雄性个体都 比雌性的同龄个体大。
控制过度繁殖 大多数鱼类到了产卵繁殖期,生长停滞, 而将大部分能量消耗。 罗非鱼成熟早、繁殖快,如莫桑比克罗非 鱼3-4个月可达到性成熟,以后每隔25-40 天可产卵一次,池塘中往往造成繁殖过剩、 密度过大、个体过小,影响产量。 人工控制性别进行单性(全雄)养殖是控制 群体密度的有效方法。
温度对鱼性别的影响
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 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不同的温度
20℃:雄性率~50% 30℃:雄性率83%,可使 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 34℃:雄性率26%,使幼 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
案例
雄性占25% 大西洋月银汉鱼 受精卵 17-25℃ 雄性占88%
雄性个体占58%
泥鳅 30℃ 雄性个体占86%
鱼类存在着复杂的性别控制机制 (XX/XY, ZW/ZZ, XO/XX, ZO/ZZ, 复性 染色体型)性染色体系统。
①XX/ XY 型:雄性异配子型,雄性具有不同型的性 染色体——XY,鲤形目的鲫鱼,鲶形目的胡子鲶以 及鲈形目的刺鳅为此类型。
②ZW/ ZZ 型。雌性异配子型, 这种类型雌雄个体在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情况与雄性异配子型正好相反, 即雌性具有不同型的性染色体——ZW。鲤形目鳅科 大鳞副泥鳅及多种鳗类属于该类型。
由于鱼类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性别决 定机制具有多样性鱼类几乎具有所有脊椎
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存在从雌雄同体到雌 雄异体的各种性别类型, 性逆转在鱼类也是 较为常见的现象。 与高等脊椎动物一样, 鱼类性别决定的 基础仍然是遗传基因, 但不同的是在许多鱼 类中,决定性别的基因并不明显地集中于性 染色体上,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参与到性别 决定中。
10
11
动物的性别
生理性别。在遗传性别控制下通过个体发育的生化过程而 形成的。 性腺性别。生理性别的基础取决于原始性器官的类型,该 基础性别称为性腺性别,再进一步分化为雌雄异体和雌雄 同体。 外部性别。鱼类的雌雄异形由第一和第二性征决定。第一 性征是直接与繁殖活动有关的性征,即性附属器官,如软 骨鱼类雄鱼的鳍脚、鳉科鱼雄鱼的生殖足、鰕虎鱼雄鱼的 臀突和鳑鲏鱼雌鱼的产卵管等。第二性征是与繁殖活动无 直接关系的性征,与性腺发育和分泌活动有关,如雄鱼的 婚姻装及珠星等。 行为性别。即雌雄鱼产卵行为或性行为方式的不同,罗非 鱼雌鱼营口腔孵卵,而雄鱼则没有。 遗传性别。由受精时一半来自卵子以及一半来自精子的染 色体结合形成的,又称为染色体性别。
③XO/ XX 与ZO/ ZZ 型。除形态的差异外, 性染色 体也可能存在数目的差异, 即2 个性别相差1个性染色 体, 一般而言, 在XO/ XX 型中,XX 型为雌性, 而XO型 为雄性, 即雄性缺少Y 染色体, 灯笼鱼科中的几种鱼类 属于此类型。在ZO/ ZZ 型中,ZZ 型为雄性,ZO 型为 雌性, 即雌性缺少W 染色体。鲱形目的短颌鲚为此类 型。
遗传物质 性染色体
性腺 第一性征 第二性征
方法:激素+手术
有趣的变性现象
蓝 条 石 斑 鱼
雀鲷鱼
黄鳝
牡蛎
鹦嘴鱼
动物性别的可塑性
许多动物中,性别特征甚至在成年生活 中都是相当可塑的。 性腺固有的可塑性,性腺既可以发育成 睾丸,也可以发育成卵巢,选择发生在胚胎 的生命过程中,在某些鱼类等高等动物,这 种选择在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再次发生。 性腺具有双重潜能。发育的早期阶段, 性腺既可能成为睾丸,也可能成为卵巢。
决定性别 的因素 遗传因素
激素 酶
环境因素
性染色体 基因
理化环境 群体关系
在高等动物中,雌雄性别的分化是由染色体 即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决定通常有XY型、 XO型、ZW型等类型。
高等动物
低等动物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 种类最多 的类群, 也是性别决定方式最为多样的一个 类群。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鱼类处于承 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一 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延长生长期 虹鳟雄鱼一般2龄成熟,雌鱼3龄成熟,成 熟后的个体生长率降低,死亡率提高,肉 质和外观较差,对生产不利。 国内养殖虹鳟2年上市,此时雌鱼没有充分 长大。若能使雄性虹鳟转化为雌鱼进行全 雌养殖,到第3年上市,可以有效延长生长 期,达到大幅度增产的目的。
提高商品鱼质量和经济价值 单性养殖由于实际上养殖了生长快、个体大的 雌性或雄性鱼,单性群体减少了生殖能量的消 耗,可以提高商品鱼的规格、肉质和价值。如 雌性中华绒螯蟹肉质好,售价高。 雌性中国林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俗称“哈士蟆 油”,是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观赏鱼因雄鱼比雌鱼体色更加光彩夺目而具有 更高的经济价值。人为控制观赏鱼类的性别, 增加群体中的雄鱼比例,可以大大提高观赏鱼 的商品价值。
第三章 控制动物的性别
本 章 内 容
为什么要控制动物性别?
动物及鱼类性别的决定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
全雌鱼与全雄鱼
性别控制是为实现某种目的, 通过人工方法,使动物按照人们的 意愿产生特定性别(雄或雌)的后 代的技术。
许多养殖水产动物的生物学或经济性状诸 如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 体型和个体大小等雌雄之间存在差异。 因 而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实现动物性 别的人为控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研究鱼类性腺的分化规律对研究水产 动物进化史和发育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温度控制性别的价值
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运用雌核发 育、伪雄(雌)生产或外源性激素诱导生产单 性群体的方法,其或周期长,或费用高, 或对食品安全有隐患,在生产实践中均有 不易被推广的缺焰。而用温度干预鱼类的 性别选择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上也 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对提高养殖生产经 济效益租有帮助。
决定性别 的因素 遗传因素
激素 酶
环境因素
性染色体 基因
理化环境 群体关系
内环境
温度
激素
环境因子
人工诱导
酶抑制剂
盐度/光照 水质/pH
种群关系
红鲷鱼
环境因素对性别决定和分化影响的现 象己在包括野生型种群和实验种群在 内的39种硬骨鱼中发现。最主要的因 素是温度,其次是种群密度、盐度、 pH值、光周期等。
25℃
雄性个体占85%
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
大致可以划分为3 种类型: 第1 种类型是高温下生成较多的雄性低温则 生成较多的雌性,大多数鱼类均属于此种类型。 如罗非鱼、斑马鱼 第2 种类型则与之相反,高温下为雌性,低 温为雄性。如海鲈鱼、大马哈 第3 种类型是高低温均诱导出单性雄性种群, 中间温度发育为性比1 ∶1 的种群。如泥鳅、 牙鲆
胚胎学的研究证明: 早期的胚胎在性别上无雌 雄之分,其性腺是中性生 殖腺。中性生殖腺来源于 生殖嵴,生殖嵴继续发育 形成皮层和髓层两个区, 之后中性生殖腺是向雄性 还是向雌性分化,取决于 髓层还是皮层的优先启动。
原始生殖腺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构成, 性别尚未分化。原始生殖腺具有很强的可塑 性,既有向雄性发育的潜能,也有向雌性发 育的潜能。如果皮质部得以发育,而髓质部 停滞发育,就发育为雌性的卵巢,最终成体 为雌性;反之,如果髓质部得以发育,皮质 部停滞发育,就发育为雄性的精巢,最终成 体为雄性 。 究竟是髓质部得以发育还是皮质部得以 发育,既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 响。
温度对性别产生影响的机制
温度诱导水产动物性别分化的机理尚处于探索中, 温度如何影响水产动物的性别分化? 就鱼类来说,较为认同的看法是温度影响体内性 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产生。在雄激素的作用 下,鱼会趋向雄性分化;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 鱼则趋向雌性分化。
高温诱导
卵母细胞凋亡
基因型雌性斑马鱼→表型雄性
Dmrt 基因
是新克隆到、被认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 性别决定基因, 位于常染色体上( 即在雌雄性基 因组中均存在) , 但雌雄中的表达不同, 该基因 的功能可能与精巢的足细胞发育有关。 DMRT1 具有一个锌指样的DNA 结合结构域, 称为DM 结构域。DM 结构域以调控目的基因 转录的方式来调节发育过程。Dmrt1 在罗非鱼、 虹鳟中表达都呈现出雄性特异现象。
性腺中的芳香化酶 活性降低
生化通路控制
有性生物性别决定是由一系列生化通 路所控制。涉及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如复制 因子、固醇类生成酶、第二信号系统等)。 温度变动会对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的结构 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温度对性别决定作 用可能是其对芳香化酶活性抑制作用程度, 进而影响内源性雌二醇的分泌及对两性的 固醇类激素受体的调节。
如何确定鱼类等动物的性别? •第一性征:雌鱼具卵巢、雄鱼具精 巢,交配器、产卵管、生殖足等
•第二性征:外形、颜色、大小、 生理、行为 少数种类雌雄鱼大小差别很大,如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