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解析

合集下载

热工基础(机械)第12章

热工基础(机械)第12章

(9) )
可推得
1 1 m= + qm 2 c p 2 qm1c p1 = 1
φ
′ ′ [(t1′ − t2 ) − (t1′′ − t2′)] =
∆t ′ − ∆t ′′
φ
(10) )
将(10)代入(9),得 )代入( ),得 ),

称对数平均温差。 , 称对数平均温差。 (顺逆流均适用) 顺逆流均适用)
12-2 传热的增强和削弱 - 一、强化传热 ——应用热力学原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增 应用热力学原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增 强传热效果。 强传热效果。
措施: 措施: • 增大传热温差; 增大传热温差; • 减小传热总热阻(包括增大传热面积) 减小传热总热阻(包括增大传热面积)
因为传热总热阻为串联热路总热阻,其中局部热阻 因为传热总热阻为串联热路总热阻, 最大处就成为了传热过程的瓶颈, 最大处就成为了传热过程的瓶颈,因此应设法减小 瓶颈热阻。 瓶颈热阻。 • 在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采用肋壁(增大传热面 在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采用肋壁( ),可以减 该处的局部热阻, 可以减小 积),可以减小该处的局部热阻,从而减小传热总 热阻。 热阻。
—— Am2 面积传热总热阻。 面积传热总热阻。 对多层平壁: 对多层平壁: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两流体的物性、流动情况、温度、 两流体的物性、流动情况、温度、固体壁 的形状、物性、厚度等 的形状、物性、厚度等。 2. 通过圆筒壁的传热 热阻网络图: 热阻网络图:
对多层圆筒壁: 对多层圆筒壁:
分析: 分析: ∵ 换热器只能采用逆流布置。 ∴ 换热器只能采用逆流布置。
作业: 12.1, 12.5, 12.9
1 1 m= + qm 2 c p 2 qm1c p1

热工基础

热工基础

Cold fluid
T Th (Hot)
T
∆T 1
Th Tc
∆T2
∆T 1
Tc (cold) x
∆T2
x
顺流
逆流
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 (2) 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由 管束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管束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 壳内。两种流体分管程 壳程。 管程和 壳内。两种流体分管程和壳程。
管束式交叉流换热器
管翅式交叉流换热器
(c) 板翅式交叉流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 (4) 板式换热器:由一组几何结构相同的平行薄平板叠加所 组成,冷热流体间隔地在每个通道中流动, 组成,冷热流体间隔地在每个通道中流动,其特点是拆卸清 洗方便,故适用于含有易结垢物的流体。( P470) 。(见 洗方便,故适用于含有易结垢物的流体。(见P470)
(1)套管式换热器:最简单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 (1)套管式换热器:最简单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流体有顺 套管式换热器 两种, 流(Parallel Flow)和逆流( Counter Flow )两种,适用 )和逆流( 于传热量不大或流体流量不大的情形
Hot fluid
Hot fluid
Cold fluid
h1、h2:复合表面传热系数,h=hc+hr. 复合表面传热系数, 传热过程总换热量Φ: 传热过程总换热量Φ
Φ = Φ c + Φ r = (hc + hr )A(t w − t f ) = hA(t w − t f )
12.1.2 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
热流量
t fi − t fo Φ= do 1 1 1 + ln + πd i lhi 2πlλ d i πd olho =

化工基础习题解答《传热过程及换热器》(张近主编)

化工基础习题解答《传热过程及换热器》(张近主编)

传热过程及换热器1.燃烧炉的平壁是一层耐火砖和一层普通砖砌成,内层耐火砖厚度为230mm ,外层普通砖厚度为240mm ,当达到定态传热时,测得炉内壁温度是700℃,外表面温度是100℃,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在普通砖外面加砌一层厚度为40mm 的保温材料,当定态后测得内壁面温度为720℃,保温材料外表面温度为70℃。

求加保温材料前后每平方壁面热损失是多少?耐火砖、普通砖、保温材料的热导率分别为1.163W·m -1·℃-1,0.5815W·m -1·℃-1,0.07W·m -1·℃-1。

解:根据多层平壁热传导公式:i iit Q A δλΣΔ=Σ 加保温材料前:Σt i =t 1-t n+1=700-100=600℃0.230.241.1630.58150.6105i i δλΣ=+= 26000.6105982.8W/m Q A == 加保温材料后:Σt i =t 1-t n+1=720-70=650℃0.230.240.041.1630. 1.18581500720.i i δλΣ=++= 2545W/m 1.186250Q A == 2.如习题1加保温材料后测得内壁面温度为720℃,保温材料外表面温度为70℃。

计算耐火砖与普通砖、普通砖与保温材料间的交界面温度。

解:加保温材料后,传热速率为:2545W/m 1.186250Q A == 根据平壁热传导公式:1211545t t Q Aδλ−== t 1=720;λ1=1.163W·m -1·℃-1,δ1=0.24m 代入上式解得:t 2=1110.23720545 1.1636211.Q t A δλ−⋅=−×=℃ 同理得 t 3=3430.0470545031.74.08Q t A δλ+⋅=+×=℃ 3.平壁炉的炉壁内层为120mm 厚的耐火材料和外壁厚度为230mm 建筑材料砌成,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为未知,测得炉内壁面温度为800℃,外侧壁面温度113℃,后来在普通建筑材料外面又包一层厚度为50mm 的石棉以减少热损失,包扎后测得炉内壁面温度为800℃,耐火材料与建筑材料交界面温度为686℃,建筑材料与石棉交界面温度为405℃,石棉外侧温度为77℃,问包扎石棉后热损失比原来减少的百分数?解:包石棉材料前得传热速率1128001130.120.23tQ δλλλΣΔ−==Σ+ 包石棉材料后得传热速率2128004050.120.23tQ δλλλΣΔ−==Σ+ 包扎石棉后热损失比原来减少的百分数=21800405110.425=42.45%800113Q Q −−==−=− 4.φ50mm×5mm 的不锈钢管(λ1=16 W·m -1·K -1)外包扎厚度为30mm 的石棉(λ2=0.22 W·m -1·K -1),若管内壁温度为600℃,石棉外壁面温度100℃,求每米管线的热损失。

热管换热器工作原理及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热管换热器工作原理及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热管换热器工作原理及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热管换热器是一种高效换热设备,利用热管作为传热介质,通过在换热器内部的传热管路中进行传热工作,实现热量的传递和换热。

热管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换热效率高等特点,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势,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热管换热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基本工作原理和传热过程,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热管换热器的工作机制。

接着,我们将探讨热管换热器的特点,包括其高效换热、结构简单等优势,以便读者对热管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热管换热器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势,以展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热管换热器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优势进行全面介绍,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热管换热器技术。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介绍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探讨其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势。

通过对热管换热器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换热器的优点和适用领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对热管换热器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进一步探讨该技术在换热领域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参考,促进热管换热器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2.正文2.1 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热管换热器是一种利用热管换热原理实现热量转移的换热设备。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热管内介质的相变过程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热管换热器主要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两部分。

在蒸发段,工作介质(如液态水)受热后蒸发成为蒸汽,蒸汽通过热管的热传递作用被传输到冷凝段。

在冷凝段,蒸汽失去热量后冷凝成为液态介质,释放出的热量再次通过热管传递到冷却介质。

通过这样的过程,热管换热器实现了热量的高效传递,并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传热学》资料第五章传热过程与传热器

《传热学》资料第五章传热过程与传热器

《传热学》资料第五章传热过程与传热器一、名词解释1.传热过程:热量从高温流体通过壁面传向低温流体的总过程.2.复合传热: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同时存在的传热过程.3.污垢系数: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4.肋化系数: 肋侧表面面积与光壁侧表面积之比.5.顺流: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同6.逆流: 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反7.效能:换热器实际传热的热流量与最大可能传热的热流量之比.8.传热单元数:传热温差为1K时的热流量与热容量小的流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流量之比.它反映了换热器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一个换热器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9.临界热绝缘直径:对应于最小总热阻(或最大传热量)的保温层外径.二、填空题1.与的综合过程称为复合传热。

(对流传热,辐射传热)2.某燃煤电站过热器中,烟气向管壁传热的辐射传热系数为20 W/(m2.K),对流传热系数为40 W/(m2.K),其复合传热系数为。

(60W/(m2.K))3.肋化系数是指与之比。

(加肋后的总换热面积,未加肋时的换热面积)4.一传热过程的热流密度q=1.8kW/m2,冷、热流体间的温差为30℃,则传热系数为,单位面积的总传热热阻为。

(60W/(m2.K),0.017(m2.K)/W)5.一传热过程的温压为20℃,热流量为lkW,则其热阻为。

(0.02K/W)6.已知一厚为30mm的平壁,热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100 W/(m2.K),冷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250W/(m2.K),平壁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2W/(m·K),则该平壁传热过程的传热系数为。

(6.1W/(m2.K))7.在一维稳态传热过程中,每个传热环节的热阻分别是0.01K/W、0.35K/W和0.009lK /W,在热阻为的传热环节上采取强化传热措施效果最好。

(0.35K/W)8.某一厚20mm的平壁传热过程的传热系数为45W/(m2.K),热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70W/(m2K),冷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200W/(m2.K),则该平壁的导热系数为。

传热学 第9章-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

传热学 第9章-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

第九章 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在这一章里讨论几种典型的传热过程,如通过平壁、圆筒壁和肋壁的传热过程通过分析得出它们的计算公式。

由于换热器是工程上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其中的热交换过程都是一些典型的传热过程。

因此,在这里我们对一些简单的换热器进行热平衡分析,介绍它们的热计算方法,以此作为应用传热学知识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实例。

9-1传热过程分析在实际的工业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热量传递过程常常不是以单一的热量传递方式出现,而多是以复合的或综合的方式出现。

在这些同时存在多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热传递过程中,我们常常把传热过程和复合换热过程作为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对于前者,传热过程是定义为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把热量传给冷流体的综合热量传递过程,在第一章中我们对通过大平壁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了计算传热量的公式 t kF Q ∆=, 9-1式中,Q 为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热流量,W ;F 为传热面积,m 2;t ∆为热流体与冷流体间的某个平均温差,o C ;k 为传热系数,W/(⋅2m o C)。

在数值上,传热系数等于冷、热流体间温差t ∆=1 o C 、传热面积A =1 m 2时的热流量值,是一个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物理量。

在这一章中我们除对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之外,还要讨论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包含传热过程的换热器进行相应的热分析和热计算。

对于后者,复合换热是定义为在同一个换热表面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以上的热量传递方式,如气体和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就同时存在着固体壁面和气体之间的对流换热以及因气体为透明介质而发生的固体壁面和包围该固体壁面的物体之间的辐射换热,如果气体为有辐射性能的气体,那么还存在固体壁面和气体之间的辐射换热。

这样,固体壁面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复合换热过程。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典型的复合换热过程,即一个热表面在环境中的冷却过程,如图9-1所示。

传热过程和换热器热计算基础

传热过程和换热器热计算基础
tf1-tf2 tf1-tf2 q= = 1 δ 1 Rt = + ∑ + k h1 i =1 λi h2
(m2·℃) / W
多层平壁的传热:
q=
n δi 1 1 +∑ + h1 i =1 λi h2
tf1- tf2
二、圆筒壁的传热 每米长圆筒壁的总传热热阻热阻:
只有管道外径 d 2 超过某一值后包上热绝缘层才能 起到减少单位管长热损失的作用,把此直径称为临界 热绝缘直径,用 d c 表示。
d c 可由求 q1 对热绝缘层外径的一阶导数并令之 等于零而得到,即 d = 2λins c h2 ( d 2 > d c 加绝热层才能减少热损)
式中: 2 ——管道热绝缘层外表面对环境的表面传 h 热系数[W/(m2·K)]; λins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 肋面平均温度 t w2 (< tw2 )
肋片实际散热量:
h A (t
2
2
'
w2
− tf2
)
2
肋处于肋基温度下的理想散热量: h 肋片效率:
A2 (t w 2 − tf2 )
t w 2 − tf2 实际散热量 h2 A2 t w 2 − tf2 = = η= 理想散热量 h2 A2 (t w 2 − tf2 ) t w 2 − tf2
Φ = Ah2 (t w2 − tf2 )
λ Φ = A (t w1 − t W2 ) δ
Φ tf1 − t W1 = Ah Φ t w1 − t W2 = Aλ / δ Φ t w2 − t f2 = Ah2
传热方程:
A(t f1 − t f2 ) Φ= = KA ∆ t 1 / h1 + λ / δ + 1 / h2

传热学第十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计算-精选文档

传热学第十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计算-精选文档
A1
热热阻增加较多,而使换热热阻
降低较少,从而,使总热阻增加, 起到削弱传热的效果;
Ai
A2
而设置肋片使导热热阻增加较少,
而换热热阻降低较多,从而,使 总热阻下降,起到强化传热的作 用。
二、传热方程中的平均传热温差
K A t K A ( t t ) f 1 f 2
都在变化,如下图:
3 间壁式换热器的器,流体有顺 流和逆流两种,适用于传热量不大或流体流量不大的情形
(2) 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由
管束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
壳内。两种流体分管程和壳程。
T A , out
T side) B ,in(shell
混合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直接接触、互相混合来实现
热量交换。 蓄热式:冷、热两种流体依次交替地流过换热器的同一 换热面(蓄热体)实现非稳态的热量交换。 间壁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由壁面隔开,热量由热流体
到冷流体传递过程是由热流体与壁面间的对流换
热、壁的导热、壁面与冷流体间的对流换热三个 环节组成的传热过程。(应用最广泛)
严格上,仅在dA时成立
实际传热过程中,通常,两个流体的温度随着传热的流程
T T ot) h (H
T
T1
Th Tc
T 2
T 1
T c (cold) x
T2
x
如何计算平均传热温差?平均传热温差与传热器的形式有关!
10.2 换热器的型式
1 换热器的定义:用于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 体,以满足规定工艺要求的装置。 2 换热器的分类:
t t t t t t h c h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8
Heat transfer
当以未肋化表面A1作为基准面时(略去导热热组):
Q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tf1 tf 2 1 1 0 h2 A2 h1 A1

A1 t f 1 t f 2
1 1 h1 h2
1 1 h h 2 1
为传热系数, ( W/m2 .C)
1 Rt kA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3
Heat transfer
3、通过圆筒壁的传热
d2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已知:流体温度t f 1、t f 2,总换热系数h1、h2,
肋片实际换热量 ht t f f 肋片理想换热量 ht 0 t f
( )
其中,t 0为肋根温度,t为肋片表面
t f 2,h2

温度,t f 为流体温度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7
Heat transfer
b.表面肋化效率
肋化表面实际换热量 肋化表面均为肋根温度 时的换热量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设A2为装肋表面总面积, Af 为肋片面积,则
hAf t0 t f f hA2 Af t0 t f hA2 t0 t f
( )
Af f A2 Af 1 f Af 1 A2 A2
k A1 t
其中,
平板:k
A2 ,称为肋化系数 A1
1 1 h1 h2 1 圆筒:k 1 1 d1 d 2 1 ln h1 2 d1 h2
( )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9
Heat transfer
5.隔热保温
隔热保温→ 增大热阻→ 采用保温材料,加设保温层
Heat transfer
第十二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12-1 传热过程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壁面一侧的热流体,通过壁面把热量传递给壁面 另一侧的冷流体的过程,称为传热过程。 典型的方式:对流换热+导热+对流换热
1.复合传热过程 特别是高温流体(气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换热,通常是对流与辐 射同时起作用,可以视为并联过程: 总换热量 = 对流换热量 + 辐射换热量
( )
Q Qc(对流) Qr (辐射)
hc (t f t w ) hr (t f t w ) hc hr (t f t w )
hr 辐射换热系数,与温度 有关
hc 对流换热系数
h 总换热系数
h t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1
Heat transfer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Q
tf1 tf 2 1 1 h A A h A 2 1
1

At f 1 t f 2
1 1 h h 2 1
k A t
( )
其中,k
( )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6
Heat transfer
肋化:在局部热阻大的表面加装肋片,可以有效减小局部热阻。 不过由于肋片表面的温度低于肋根的温度,故该环节换热 量的增加小于面积的增加。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t w1 t w2
a.肋片效率
t f 1,h1
外: QL h2 A2 t w 2 t f 2 h2d 2 Lt w 2 t f 2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4
Heat transfer
tf1 tf 2 t QL 1 1 d 1 Rt ln 2 h1d1L 2L d1 h2d 2 L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t f 2,h2 圆筒壁内直径d1,外直径d 2,导热系数,
长度L,稳态时热流量QL,每个串联环节QL 相同:
d1 t f 1,h1
Q
内: QL h1 A1 t f 1 t w1 h1d1Lt f 1 t w1
( )
中: QL
t w1 t w 2 1 d ln 2 2L d1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临界热绝缘直径: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5
Heat transfer
4.强化换热
Q k A t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提高传热系数 加大传热面积

原则:减小串联缓解中最大的局部热阻 通常:导热热阻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当有一侧为气体, 而另一侧为液体时,气体侧的热阻往往很大。 方法:提高流速、增加扰动、改良物性。

d 2 Lt f 1 t f 2
d2 d2 d2 1 ln h1d1 2 d1 h2
ko Ao t
( )
Ao 外表面积,Ao d2 L
ko 以外表面为基准面时的 传热系数 ko 1 d2 d2 d2 1 ln h1d1 2 d1 h2
A tw1 tw2
( )

Q t f 1 t w1 h1 A
tw1 tw2 Q
A
tw2 t f 2
Q h2 A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2
Heat transfer
tf1 tf 2 1 1 Q h A A h A 1 2
2、通过大平壁的传热
t f 1,h1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北 京 动 力 系 热 工 教 研 室

流体温度t f 1、t f 2,总换热系数h1、h2, 平壁厚度,导热系数,面积A,稳态时:
Q h1 At f 1 t w1
t w1
t w2
t f 2,h2
q

h2 At w 2 t f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