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合集下载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Ho氏三角由鎖骨胸骨端上緣、肩 峰端上緣、後頸與肩膀交點圍成
咽後淋巴結
咽後淋巴結區: 上至顱底, 下達舌骨頂端, 前為咽粘膜下筋膜, 後為椎前肌前緣, 外為頸內動脈內側緣的一個蝴蝶形區域
靶區定義
GTV(大體靶區):根據增強CT/MR顯示的鼻咽原發腫瘤區和咽後淋巴結 ( GTVnx) 和頸部轉移淋巴結( GTVnd)
1. 前段近鼻腔之處屬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第五對顱神經(三叉)控制 2. 後段近口咽部則為鱗狀上皮細胞,由第九對顱神經(舌咽)控制其知覺,
而由第十對顱神經(迷走)掌管其運動
鼻咽周圍結構
1. 前壁是由後鼻孔及鼻中隔後緣所構成,經由後鼻孔與 鼻腔相通,因而可影響鼻腔甚至鼻竇
2. 後壁緊鄰第一、二頸椎及頸椎旁的肌肉束,因此可能 引起頸部不適或運動異常
CTV(臨床靶區)1:為GTVnx外擴5~10 mm, 包括整個鼻咽粘膜 CTV(臨床靶區)2:鼻咽腫瘤極易侵犯的結構,包括鼻咽、顱底、咽旁間
隙、咽後間隙、蝶竇下部、翼顎窩、鼻腔及上頜竇後1/3,以及 GTVnd及其 所在和需預防照射的淋巴引流區
PTV(計畫靶體積) : CTV外放0.1- 0.3cm
• 斜坡由枕骨基底部和蝶骨體共同構成,向前上約呈45°角傾斜 • 上界為鞍背,下界為枕骨大孔前緣,兩側毗鄰破裂孔、岩枕裂、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內口等結構 • 與垂體、腦幹、第3~8對腦神經、基底動脈、頸靜脈球及海綿竇等重要結構關係密切
Image 5
蝶齶孔 蝶骨大翼
蝶鱗縫 蝶棘
舌下神經管 枕鱗
眶下裂
通連: 經8個通道與周圍相交通
1. 前:眶下裂---眼眶 2. 後內:翼管---破裂孔 3. 後上:圓孔---顱中窩 4. 後下:齶咽管---鼻咽 5. 內:蝶齶孔---鼻腔 6. 外:翼上頜裂---顳下窩 7. 下:翼齶管---齶大、小孔---口腔

鼻咽癌的诊断

鼻咽癌的诊断

鼻咽癌的诊断概述鼻咽癌是一种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

该疾病多见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

早期诊断鼻咽癌十分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鼻咽癌的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鼻咽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鼻腔症状: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涕、鼻血等症状;2.咽部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咽痛、咽痒、异物感等症状;3.颈部肿块:患者可能出现颈部肿块,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4.声音改变: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声音沙哑等症状;5.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鼻咽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头颈部检查:包括检查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有无异常肿块、溃疡、出血等情况;2.颈部淋巴结检查:检查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硬化等情况;3.喉镜检查:通过喉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鼻咽部的情况,包括有无肿块、溃疡、红肿等情况;4.鼻咽镜检查:通过鼻咽镜检查可以观察鼻咽部更详细的情况,包括有无鳞状细胞癌等肿瘤。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鼻咽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对肿瘤的范围和扩散情况进行评估。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1.鼻腔CT扫描:可以显示鼻腔和鼻窦的情况,包括肿块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2.骨窗CT扫描:可以显示颅底骨骼的情况,包括有无颅底骨骼侵犯;3.胸部CT扫描:可以评估有无远处转移,特别是肺部转移;4.肝脏、肾上腺、骨骼等部位的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评估有无远处转移,特别是肝脏、肾上腺、骨骼等器官的转移。

活检检查活检检查是确诊鼻咽癌的关键步骤,通过活检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一步确认肿瘤的性质。

常见的活检方式包括:1.鼻腔镜下活检:通过鼻腔镜下操作,取得鼻咽部组织样本,送检进行病理学检查;2.鼻咽镜下活检:通过鼻咽镜下操作,取得鼻咽部组织样本,送检进行病理学检查;3.开颅活检:对于颅底骨骼侵犯等情况,可以通过开颅进行活检,取得鼻咽癌的组织样本。

鼻咽癌的MRI诊断

鼻咽癌的MRI诊断
其它部位病变:
咽旁间隙 颅底、颅内
82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
鼻咽炎症
范围:弥漫(鼻咽癌范围局限,多位于咽隐窝、 顶后壁)
T2WI:粘膜光滑、连续、厚度一致 继发性改变少:(NPC继发乳突炎)
83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
增殖体肥大:
信号特点:T1与肌肉等、T2高于粘膜 位置:咽颅底筋膜内侧、C2齿突基底部平面上
肌肉、咽颅底筋膜:低信号 粘膜和增生的淋巴滤泡组织:偏高信号 粘液:明亮的高信号 咽鼓管圆枕的透明软骨:高信号 血管:
流空效应:低信号 GRE序列和相位成像序列:高信号 Gd-DTPA增强和磁传递技术(MTC):高信号
致密骨:低信号 松质骨:取决于骨髓成分
红骨髓为主:中等信号 黄骨髓为主:高信号(枕骨斜坡、颈椎椎体)
正常解剖及MR表现:鼻咽腔
冠状(鼻咽中部):
标志是咽鼓管圆枕 NP顶的翼板下的粘膜
T1WI T1WI+C
17
正常解剖及MR表现:鼻咽腔
冠状:鼻咽偏后部
标志为腭帆提、张肌
T1WI T1WI+C
18
正常解剖及MR表现:鼻咽腔
矢状
正中(导水管层)
顶壁(粘膜):2-3mm、平直、 均匀
后壁厚(咽缩肌):3-4mm 形态:
岩浅神经
26
鼻咽癌的MR表现: MR优势
显示病变:
解剖结构显示清楚 检出早期病变:横断面T2WI优 中晚期病变:
充分显示范围、浸润深度、LN转移 横断面为主,辅以冠状、矢状 平扫显示NPC范围
增强显示海绵窦和颅内侵犯
评价疗效: 放疗后改变、放射性损伤、复发
假阳性少:
27
鼻咽癌的MR表现
侧、后壁超腔:超出咽颅底筋膜

鼻咽癌CT与MR诊断

鼻咽癌CT与MR诊断

讨论.表现
鼻咽癌超腔
02
讨论.超腔
讨论.超腔
讨论
讨论
鉴别颈动脉鞘区鼻咽癌直接侵犯还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直接影响肿瘤的T、N分期。
根据92分期原则:直接侵犯T3N0,如果部分侵犯伴咽后淋巴结转移则T2N1
根据UICC分期原则:直接侵犯T2N0,如果侵犯并淋巴结转移为T2N1
讨论
咽旁间隙直接侵犯与淋巴结转移
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大翼
正常翼突基底部
翼突基底部破坏-MR
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大翼骨破坏
蝶骨大翼破坏
颅底骨皮质破坏
放射性脑病
放射性脑病PWI
放射性脑病MRS
颈部淋巴结的MR诊断
注意:不可单独依靠冠状面诊断
颈部淋巴结的诊断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咽旁间隙
咽旁侵犯CT
咽旁侵犯MR
咽旁淋巴结肿大MR
讨论
咽旁肌肉侵犯
咽旁肌肉侵犯MR
信号特点: 在T1WI上呈低信号 在T2WI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咽旁肌肉侵犯
咽旁肌肉侵犯
MRI可以显示鼻咽癌通过三叉神经下颌支浸润,向颅内侵犯,而CT显示卵圆孔未见破坏增大。
讨论
01
02
绿色生态环境环保主题教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鼻咽癌CT与MR诊断简介
鼻咽部解剖
01
鼻咽部诸壁
顶后壁:自颅底延伸到软硬腭交界水平。
01
02
03
04
咽颅底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膜,横断面上,起源于翼内板后缘,向后延伸至颈动脉孔前方;在咽后壁行走于颈长肌前方,与椎前筋膜形成潜在的咽后间隙。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磁共振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磁共振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磁共振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放射性脑损伤。

放射性脑损伤是指放射治疗中脑部受到损伤,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磁共振(MRI)是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可在三维空间中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的详细信息。

在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中,MRI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因其成像优势被广泛应用。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在MRI上表现为以下几种影像学特点:1. 异常信号区(ASD)ASD主要表现为灰质和白质交界区的信号增强,通常是对称性的,常见于颞叶、额叶、海马等部位。

ASD的发生可能与放射治疗中脑血管的损伤以及神经元的改变有关。

ASD信号的强度与病变的程度相关,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ASD的信号会逐渐降低,但在一些患者中,ASD的信号增强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数年。

2. 炎症区(IP)IP是指在MRI上显示为强烈信号增强的区域,通常是前颅凹的骨髓组织和眶上孔周围的软组织区域。

IP的发生可能与剂量过高的放射治疗有关,也可能与鼻咽部感染有关。

3. 脑萎缩脑萎缩是指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导致脑容积减小。

在放射性脑损伤中,脑萎缩通常在放疗后数年出现。

脑萎缩的表现包括脑室扩大、白质区域的变薄等。

细致的MRI检查可借助以上影像学表现,识别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并能与其他病变区分开来。

MRI检查在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ASD和IP的图像表现对于诊断放射性脑损伤非常关键。

总之,MRI在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强化MR图像的观察及诊断,医师能够明确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在鼻咽癌放射性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MRI检查,以确诊是否存在放射性脑损伤,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鼻咽癌影像学表现

鼻咽癌影像学表现
• M分期方面
– 胸部平片/CT、骨扫描、腹部B超作为常规检查 – PET/CT诊断远处转移明显好于其他检查手段,但由于价
格高昂,目前尚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鼻咽癌2008分期
三、鼻咽癌2008分期
• T分期
T1 局限于鼻咽 T2 侵犯至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 侵犯颅底、翼内肌 T4 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
鼻咽癌影像诊断及 年分期
鼻咽癌简介
•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 )是指发 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 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 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 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 痛等。
• 鼻咽部解剖
(一)咽部
• 上起自颅底部 • 下至第6颈椎平面和环状
• M分期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淋巴结转移)
# N3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纵隔淋巴结和肺转移
• 临床分期 Ⅰ 期 T1N0M0 Ⅱ 期 T1N1a-1bM0, T2N0-
1bM0 Ⅲ 期 T1-2N2M0, T3N0-2M0 Ⅳa期 T1-3N3M0, T4N0-3M0 Ⅳb期 任何T、任何N、M1
III区
外侧界: 胸锁乳突 肌内缘
内侧界: 颈部血管 鞘内缘和 斜角肌
前界:胸 锁乳突肌 前内缘
后界:胸 锁乳突肌 后缘
Level IV • 上:环状软骨下缘 • 下:胸锁关节、锁骨上缘 • 前:胸锁乳突肌前内缘 • 后:胸锁乳突肌后缘 • 外:胸锁乳突肌内侧缘 • 内:颈总动脉内侧缘、椎 旁肌(斜角肌)
肌及颞肌下部、下颌神经及分支和腭静脉丛等血管。 • T4期规定,侵犯翼外肌以外的咀嚼肌间隙。
咀嚼肌间隙

鼻咽癌的MRI影像学诊断

鼻咽癌的MRI影像学诊断

将MRI与其他影像学技术(如PET-CT、 超声等)进行融合,实现多角度、多 参数的全面评估。
功能成像技术
如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 (PWI)等,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肿瘤 生物学特性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良恶 性病变。
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策略与建议
建立标准化诊断流程
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规范MRI影像学表现的评价方法,减少主 观差异。
肿瘤侵犯范围与转移情况
肿瘤侵犯范围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如鼻腔、口咽、颅底等。肿 瘤侵犯的范围越广,病情越严重。
转移情况
MRI还可以检测到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 淋巴结增大、形态不规则;远处转移则表现为其他器官出现肿瘤病灶。
MR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
分期
鼻咽癌根据TNM分期系统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
02
MRI影像学基础
MRI原理与设备
01
MRI原理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检测人 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
像。
02
MRI设备
包括磁体、射频发射器、接收器和计算机系统等 部分,其中磁体是核心部分,分为永磁型和超导
强化专业培训
提高影像学医师的专业技能和诊断水平,使其能够准确解读MRI图 像。
开展临床研究
针对MRI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的临床 研究,推动技术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MRI显示鼻咽部不规则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 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鼻咽部炎症性疾病的鉴别
鼻咽部腺样体肥大
MRI显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 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 化。

鼻咽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鼻咽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TNM分期
鉴别诊断鼻咽淋巴瘤
青壮年多见。 常合并咽淋巴环环内其他部位病变,以扁桃体最常见,两者之 间病变可以不相连。 以顶后壁受累最常见。 病变侵犯范围广,但邻近的深部组织及颅底骨质侵犯少见。 常伴颈部淋巴结双侧、多组同时受侵。 增强:轻-中度均匀强化 。
鉴别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
多见于10-25岁青年男性。 反复鼻腔、口腔出血。 多起源于蝶腭孔区。 骨质受压,吸收破坏。 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颅内侵犯。 MRI上T1WI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谢谢
高信号。 颅底骨质破坏:CT上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MRI上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
不完整或髓质高信号脂肪消失。 颅内侵犯:常累及海绵窦、颞叶等处。 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淋巴结转移:早期,咽后淋巴结是首站转移淋巴结。 继发表现:鼻窦炎或积液;分泌性中耳炎。
TNM分期
T1:肿瘤局限于鼻咽、或 侵犯口咽和/或鼻腔,无
鼻咽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诊断
概述
• 华南地区多见,尤其广东、福建高发。 • 常见于中年人,也可见于青、少年。 • 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 男:女≈3:1。
病因
• 遗传因素:两对以上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 病。
• EB病毒:潜伏感染。 • 环境因素:亚硝胺类、微量元素镍。
病理分型
• WHOI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 WHOI I型:非角化分化型癌。 • WHO III型:非角化未分化型癌。
;椒盐征。 增强: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腺样体肥大
多见于青少年。 鼻咽顶壁及后壁对称性增厚,密度或信号均匀。 不侵犯邻近组织:双侧咽隐窝可被挤压狭窄,但轮廓清晰;咽后壁肌间 脂肪间隙完好。 颅底骨质无破坏 。 颈部无肿大淋巴结。 增强: 垂直明暗相间条索状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岩蝶综合征 又名海绵窦综合征或破裂孔综合征。是肿瘤侵及破裂孔、岩骨尖后继 续往前外卵圆孔和海绵窦一带发展,首先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继而顺次出现 V3.2.1 、 III、 IV、 II颅神经麻痹
5.
颈静脉孔综合征 肿瘤从破裂孔岩骨尖往后发展越过岩脊或肿瘤自岩枕裂入颅,或 茎突后间隙受侵均可侵犯到后颅凹颈静脉孔一带,出现 I X 、 X、 XI颅神经麻痹症状 ,包括软腭活动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声哑,并常伴有明显头痛
- 咽旁间隙(颅底-颌下腺)
正常鼻咽腔
冠状(中部):
- 咽鼓管圆枕 - 卵圆孔
胼胝体 侧脑室 视交叉 垂体柄 颈内A
蝶窦
卵圆孔 下颌N
翼腭窝与颅底
翼腭窝:位于颞下窝内侧、眶尖后下方的狭小骨性间隙,由上颌窦后壁、蝶骨体、蝶骨 翼突、腭骨及颞下窝围成。上部较宽广, 下部逐渐狭窄, 移行于翼腭管
1. 前:上颌骨的颞下面
海绵窦(鞍旁结构)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以其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倍受重视,自1734年 Winslou 对其命名以来,一直是解剖学、颅底外科学重点研究的部位,Parkinson 称 其为“解剖学的珠宝箱” 近年也有学者主张其应被称作鞍旁结构(Laterna sellar compartmen, LSC) 海绵窦是眼眶到蝶骨细长神经轴硬膜外结构局部扩张的一段,
I
M
R
T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基本概况
地理、人群、种族分布
头颈部恶性肿瘤占首位
好发于鼻咽粘膜上皮,可向多方向生长浸 润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漏诊
治疗方法:首选放疗

环境因素 EB病毒

遗传因素
MR与CT优缺点对比
MRI
成像参数 多
(T1、T2、N(H))
CT
单一 (X线吸收系数) 横断 快 低 敏感 有 要用造影剂 有
岩骨面神经管
颅神经综合征
1. 眶上裂综合征 眶上裂是 III、 IV、 V1、 VI颅神经出颅处,有肿瘤侵犯时上述颅 神经可由部分麻痹发展到全部且完全性麻痹,出现复视、眼球活动障碍或固定伴 轻微眼球外突(因全部眼外肌麻痹松弛所致)、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光反射消 失(动眼神经交感支麻痹)、 V1支配区麻触痛觉减退,多伴有明显头痛
眶下裂 蝶腭孔 蝶骨大翼 蝶鳞缝 蝶棘 翼腭窝 卵圆孔 棘孔
颞骨(鼓部和岩部)
鼓乳裂
舌下神经管
枕鳞
枕乳缝
枕骨基底部(后斜坡)
鳞部
Image 6
蝶腭孔 鼓部 蝶骨体
眶下裂 翼腭窝 翼管 卵圆孔
棘孔
破裂孔 岩枕裂 颈动脉管外口 舌下神经管 斜坡(枕骨段) 岩蝶裂
岩部
颈静脉孔
Image 7
眶下裂 蝶骨大翼 翼腭窝 卵圆孔 棘孔 破裂孔 颈动脉管 颈静脉孔衍化为乙状窦 斜坡 枕鳞 枕骨颈静脉结节(舌下神经管顶)
6.
舌下神经孔症状 肿瘤侵犯枕大孔舌下神经孔一带可致舌下神经损伤,出现舌肌麻 痹,舌活动障碍,影响说话、咀嚼和吞咽活动。检查可见患侧舌肌萎缩,伸舌偏向 患侧
咽后间隙和咽旁间隙
1.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枕骨部,下达第一、二胸椎平面,可通 入食管后的纵隔鼻、鼻窦及咽部的淋巴都汇入其中
成像层面 扫描速度 软组织对比度 钙化 骨伪影 心脏大血管 辐射损伤
任意方向 相对长 高 不敏感 无 不用造影剂可显示 无
禁忌症
金属起博器等

鼻咽解剖
鼻咽

鼻咽位于头部中心部位,它紧接于鼻腔之后,软腭的上方,其 下方则承接口咽 成人鼻咽部的大小:上下高约4cm,左右宽约4cm,而前后径约 3cm,其上所覆盖的粘膜表面积50cm2
出颅部位及走行
嗅觉障碍侧
复视、外下斜视、上睑下垂 患侧眼球外下运动障碍或外下看时复视
卵圆孔 前外侧
茎突前间隙 眶上裂 茎乳孔 复视、眼内斜视 患侧额纹消失、眼不能闭、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 听力障碍、眩晕、眼球震颤 口咽、舌后1/3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 咽喉粘膜感觉消失、吞咽呛咳、声嘶 转头无力,肩下垂、抬肩无力 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茎突基底部
枕乳缝 舌下神经管 枕骨基底部(后斜坡) 枕鳞
• 斜坡由枕骨基底部和蝶骨体共同构成,向前上约呈45°角倾斜 • 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两侧毗邻破裂孔、岩枕裂、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 • 与垂体、脑干、第3~8对脑神经、基底动脉、颈静脉球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
Image 5
颅神经
名称
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III动眼神经 IV 滑车神经 V 三叉神经 眼 支 上颌支 下颌支 VI 展神经 VII 面神经 VIII 听神经 IX 舌咽神经 X 迷走神经 XI 副神经 XII 舌下神经 海绵窦前外侧 海绵窦外侧 海绵窦后外侧 海绵窦后外侧 内耳门 内耳门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 茎突后间隙 茎突后间隙 茎突后间隙 茎突后间隙 舌下神经管 眶上裂 圆孔 翼腭窝 眶下裂 眶下孔 患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咀嚼肌瘫痪 筛孔 鼻腔 眼眶 眶上裂 眶上裂 眼眶 眼眶 视神经管
2.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位于咽后间隙两侧,左右各一,呈三角形漏斗状 • 上界为颅底 • 下达舌骨大角处 • 后壁为椎前筋膜 • 内壁为颊咽筋膜、咽上缩肌,与扁桃体窝相隔 • 外侧壁为上颌骨升支内壁及其附着的翼内肌与腮腺包囊 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隙和茎突后隙两部 • 茎突前间隙较小,内侧与扁桃体窝仅隔咽上缩肌, • 茎突后间隙(亦称颈动脉鞘区 )较大,其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 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及交感神经等穿过,还有颈深淋巴结上群


PTV(计划靶体积) : CTV外放0.1- 0.3cm
鼻咽癌的CT/MR表现
腔内病变:
- 局部鼻咽粘膜增厚:
- CT:粘膜增厚 - T1WI:信号稍高于周围肌肉组织
- T2WI:信号高于肌肉、低于鼻甲和积液
- Gd-DTPA增强T1WI:较明显强化,低于鼻甲 - 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较均匀,坏死则信号强度欠均匀
- 鼻咽腔内肿块:明显肿块影
- 鼻咽腔形态: - 不对称、变窄
超腔侵犯:
- 肿瘤穿破咽颅底筋膜,侵犯周围结构
咽颅底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膜 横断面: - 起于:翼内板后缘 - 包绕:腭帆提肌(后内方) - 绕行:咽鼓管软骨 - 向后:颈动脉孔前方 - 向内:咽后壁、椎前肌前方
• •


位于蝶窦、蝶鞍、垂体两旁,由眶上裂至颞骨岩尖前方,是一前后狭长的不规则六面体 上、外和后壁由硬膜构成,内侧壁和下壁由垂体囊和蝶骨体骨膜构成,前壁为眶上裂神经血管鞘
海绵窦(鞍旁结构)
内部结构
• • •
动脉:颈内动脉是海绵窦内的重要结构 静脉:静脉丛 颅神经:在前床突根部平面,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
Image 1
翼上颌裂 翼突 翼板
翼腭窝 下颌骨冠突 下颌骨髁突颈部
茎突
乳突
枕髁
Image 2
翼腭窝 翼上颌裂 翼突
下颌骨髁突
翼板 乳突
茎突
枕髁
Image 3
颧骨
翼突
翼腭窝
翼板 茎突
(左)蝶棘 乳突
枕乳缝
枕骨(基底部和枕髁)
Image 4
颧面孔 颧弓 蝶骨大翼 翼突 蝶棘 蝶腭孔 翼腭窝
翼板
蝶鳞缝 鼓鳞裂
岩蝶裂 岩枕裂
Image 8
颧蝶缝 圆孔 蝶鳞缝
眶下裂
下颌窝(顶) 中耳 颈动脉管
鼓鳞裂
岩枕裂 枕骨颈静脉结节
Image 9
眶上裂和眶下裂移行处 耳蜗基底转
颈动脉管
中耳
Image 10
眶上裂和眶下裂移行处 内听道 耳蜗 中耳
Image 11
视神经管:位于眶尖的 眶上裂内侧的蝶骨小翼 骨管内,其中包括视神 经、眼动脉和交感神经
Ho氏三角由锁骨胸骨端上缘、肩 峰端上缘、后颈与肩膀交点围成
咽后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区: 上至颅底, 下达舌骨顶端, 前为咽粘膜下筋膜, 后为椎前肌前缘, 外为颈内动脉内侧缘的一个蝴蝶形区域
靶区定义

GTV(大体靶区):根据增强CT/MR显示的鼻咽原发肿瘤区和咽后淋巴结 ( GTVnx) 和颈部转移淋巴结( GTVnd) CTV(临床靶区)1:为GTVnx外扩5~10 mm, 包括整个鼻咽粘膜 CTV(临床靶区)2:鼻咽肿瘤极易侵犯的结构,包括鼻咽、颅底、咽旁间 隙、咽后间隙、蝶窦下部、翼颚窝、鼻腔及上颌窦后1/3,以及 GTVnd及其 所在和需预防照射的淋巴引流区
咽旁/后间隙
咽粘膜间隙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咽后间隙
咽旁/后间隙
咽粘膜间隙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咽后间隙
淋巴结分区
Pathways for lymphatic spread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edrawn from Rouviere H. Anatomy of the human lymphatic system. 1938:27)

1. 2.
前段近鼻腔之处属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第五对颅神经(三叉)控制 后段近口咽部则为鳞状上皮细胞,由第九对颅神经(舌咽)控制其知觉, 而由第十对颅神经(迷走)掌管其运动
鼻咽周围结构
1.
前壁是由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所构成,经由后鼻孔与 鼻腔相通,因而可影响鼻腔甚至鼻窦 后壁紧邻第一、二颈椎及颈椎旁的肌肉束,因此可能 引起颈部不适或运动异常 上壁即颅底,颅底本身的孔道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 经过,因此一旦出现鼻咽病变时,可能出现相关的神 经血管症状 下壁其前三分之二为软腭,后三分之一则为通往口咽 部之通道,此部位发生病变,可能影响软腭功能,出 现吞咽或发生异常 侧壁主要由咽鼓管的咽口所构成,所以侧壁有病变时 ,容易造成咽鼓管机能障碍,并由咽鼓管经过的路径 而侵犯与鼻咽有一墙之隔的咽旁间隙,其中包含重要 的颈A、颈V及第九、十、十一、十二等四对颅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