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笔记
最新《中药药理学》笔记资料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笔记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笔记胶囊的质量要求和检验一、胶囊的质量要求胶囊外观应整洁,无粘结、变形或开裂,无异味。
内容物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数量差异小;含水量和崩解时限应符合要求;健康检查必须符合要求;药品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应符合特定胶囊的相应要求。
二、胶囊的质量检验1.含水量不得超过9.0%。
2.量差3.崩解时限:硬胶囊应在30分钟内,软胶囊应在1小时内完全崩解并通过筛(胶囊壳碎片除外)。
如果一个胶囊不能完全崩解,应再服用六个胶囊进行复测,所有胶囊均应符合规定。
除非另有规定,肠溶胶囊应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h,每个胶囊的胶囊壳不应破裂或崩解。
然而,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1小时内,它应该完全崩解并通过筛子(除了胶囊壳碎片)。
如果一个胶囊不能完全崩解,应再服用六个胶囊进行复测,所有胶囊均应符合规定。
4.卫生检查三.品种的例子雄黄雄黄是硫化砷矿物之一,含砷70.1%。
它是单斜晶系,单晶为细小的柱状和针状,但很少见。
通常是致密的粒状或土块状。
橙色,条纹是浅橙色。
钻石光泽,断口呈树脂光泽。
硬度1.5 ~ 2,密度3.5 ~ 3.6g/cm3,脆性大,熔点低。
炭火加热时,会冒出带有蒜味的白烟。
暴露在阳光下,会变成黄色的雌黄(As2S3)和毒砂,不溶于水和盐酸,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
雄黄主要产于低温热液矿床,常与雌黄、辉锑矿、朱砂共生。
雄黄产于温泉沉积物和硫磺火山口沉积物中,常与雌黄共存。
橙红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艳丽而丰富。
它们的柱状晶体长短不一,有厚有薄,向多个方向生长,状态奇特。
它们衬以白色方解石等共生矿物,绚丽多彩,构成了整体的自然美。
注意雄黄结晶不受风化。
名字中文名:雄黄别名:明雄黄、金石、石黄属性本品为硫化矿物雄黄,主要含二硫化砷(As2S2)。
开挖后,清除杂质。
或低品位矿石浮选产生的精矿粉。
性质:辛,温;有毒。
技术:放在干燥的地方密封。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效学的基本概念1.药效: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2.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与效应的科学学科。
3.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机制、作用程度、药效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中药药效的分类1.主治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2.健胃效应:指中药药物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
3.抗菌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4.解毒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毒物的解毒作用。
5.平喘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支气管痉挛的解除作用。
6.抗炎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7.维持平衡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机体内平衡状态的调节作用。
三、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1.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与靶点结合,调控生理和生化过程。
2.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调控气道、调节胃肠功能等,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药药效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评价: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如抑制肿瘤生长、调节免疫功能等。
2.细胞实验评价:通过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中药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等。
3.临床实验评价: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等。
五、中药药理学中的重要概念1.作用靶点: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特异受体或分子靶点。
2.剂量效应关系:指中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
3.有效浓度: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达到使其产生作用的最低浓度。
4.半衰期:指中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5.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互相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6.药物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连续或持续使用后逐渐降低对药物敏感性的现象。
六、中药药理学与中药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1.中西医结合: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知识的研究,结合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
(复杂、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
(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5章解表药1、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
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
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③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如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
④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镇痛镇静作用5、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②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
③兴奋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有关。
④清除自由基。
6、调节免疫作用[总结]: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作用是其解除表证的药理学基础,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则对其驱散表邪功效具有积极意义。
消除病因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二、麻黄1、主要成分: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2、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最强)成分:挥发油、麻黄碱机制:①由于阻碍了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执业药师考试复习之中药药理学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考试复习之中药药理学复习笔记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寻找复习笔记。
为了帮助大家合理复习,我整理了中药药理学复习笔记供大家参考。
苦参的药理学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功效。
(1)抗病原体:体外实验表明:苦参碱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苦参及苦参总碱对柯萨奇B3组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醇浸膏能杀灭阴道滴虫。
苦参及苦参总碱在体内可抑制病毒在心肌中的增殖。
苦参水煎液能抑制多种皮肤真菌的生长。
(2)抗炎:苦参水煎液及苦参碱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可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巴豆油诱发的大小鼠耳壳肿胀、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后肢肿胀、冰醋酸诱发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多种炎性反应。
(3)抗过敏:苦参有免疫抑制作用。
比较5种生物碱(苦参碱、槐胺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的免疫抑制作用以苦参碱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强,而槐果碱作用较弱。
(4)抗肿瘤:多种苦参生物碱对小鼠移植性肿瘤、鼠肉瘤S180、小鼠实体性宫颈癌(U14)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显示有抗肿瘤作用;对苦参提取液作诱导分化剂,有促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向粒系和红系分化成熟的作用。
复方苦参水溶液体外对结肠癌细胞SW4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
(5)解热:苦参注射液或氧化苦参碱给家兔静脉注射,对四联菌苗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给正常大鼠腹腔注射,可使体温显著降低,产生降温作用。
(6)止泻:苦参碱灌胃能明显延长灌服炭末小鼠黑便排出潜伏期,延缓蓖麻油性湿粪排出时间,减少小鼠排粪量,但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2.其他药理作用(1)抗心律失常:苦参碱对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钡、肾上腺素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作用比槐定碱、槐胺碱及槐果碱大。
(2)抗心肌缺血:苦参水煎醇沉液、苦参总碱能减轻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抑制ST段下降和T波低平等心电图缺血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与肝脏是微量元素、、、富集之地相符。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1.毒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先兴奋后抑制,重则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
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类药物。
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肝损害:包括损害肝环境,引发药物性黄疽或中毒性肝炎、肝肿瘤。
肾损害:损害肾功能,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
致心律失常)2.过敏反应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3.致畸致癌作用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
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
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
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
4.贮藏条件5.炮制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8.配伍和禁忌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①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
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②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
老年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
性别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
情志、精神①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
②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
2.病理状态①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发热患者有解热作用。
②五苓散只对水肿及小便不利患者有利尿作用。
③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药物代谢,排泄受阻,作用和毒性均增强。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
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乌头碱毒性:午时(12:00)>戍时(20:00)解表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
表证:主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的浅表部位所致的一类证候。
1.功效与主治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等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3.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作用机制: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的分泌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通过兴奋外周a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代表药——麻黄2)解热作用(作用机制: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通过扩张皮肤黏膜血管增加散热通过影响脑内的活性物质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影响体温。
)代表药——柴胡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代表药——柴胡4)镇痛、镇静作用代表药——桂枝5)抗炎作用(作用机制: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的功能;清除自由基等)代表药——柴胡6)调节免疫代表药——柴胡7)止咳祛痰平喘麻黄1.主要成分——生物碱2.药理作用1).发汗(麻黄生物碱)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使平滑肌松弛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阻止过敏介质释放;作用特点起效较慢,作用温和,维持时间长,口服有效。
麻黄碱、伪麻黄碱反复或交叉使用容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1)利尿2)解热镇痛3)抗炎、抗过敏4)抗病原微生物5)镇咳祛痰1)3、现代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防治低血压状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柴胡1.主要成分——柴胡皂苷(挥发油)2.药理作用1)解热(解热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2)抗病原微生物3)抗内霉素4)抗炎(主要成分是柴胡皂苷)5)镇静镇痛镇咳6)促进免疫功能7)保肝、利胆、降血脂(主要成分是柴胡乳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机理: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促进垂体分泌,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的合成和组织再生,修复肝损伤;抗氧化作用)8)抗抑郁9)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3.现代临床应用①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
②咳嗽。
③病毒性肝炎。
④高脂血症。
⑤流行性腮腺炎。
⑥其他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红斑,扁平疣等。
葛根1.主要成分——葛根素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2)抗心律失常3)扩血管、降血压4)改善脑循环5)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3.现代临床应用①偏头痛葛根片②突发性耳聋葛根片③高血压病葛根片④冠心病葛根素或。
清热药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燥湿及清虚热等功效,主治里热证的药物里热证:主要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火所致的一类证候。
1.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主治各种里热证,也用于其他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栀子等。
清热凉血犀角、生地黄、玄参等。
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等。
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清虚热地骨皮、银柴胡等。
2.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是抗感染的主要作用代表药——黄连2)抗细菌内毒素代表药——金银花3)抗炎代表药——黄连4)解热代表药——金银花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代表药——黄芩6)抗肿瘤代表药——苦参黄芩1.主要化学成分——黄酮类(黄芩苷、黄芩素)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2)抗炎3)抗毒素4)解热5)保肝利胆降脂6)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抗过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3.临床应用小儿肺炎、小儿菌痢、预防流感、预防-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沙眼、麦粒肿。
黄连1.主要成分——生物碱(小劈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连对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机制:破坏细菌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细菌核酸及蛋白质合成)2)抗细菌毒素3)抗炎4)解热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檗碱)(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抑制内流,减少2+内流抗心律失常降压)6)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7)增强免疫3.临床应用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秋季腹泻、慢性胆囊炎、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糖尿病、急性肾盂肾炎等。
金银花1.主要成分——绿原酸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2)抗内毒素解热3)抗炎4)提高免疫功能3.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皮肤病等泻下药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攻逐水饮为主要功效,主治里实证的药物。
里实证:主要是由于肠胃实热内结、阴亏津枯,或水饮内挺所致的一类证候。
1.泻下药的功效主治与分类功效:通利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
主治: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2.药理作用:1)泻下作用(刺激性泻药(大黄)、容积性泻药(芒硝)及润滑性泻药(脂肪油))2)利尿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酶有关)3)抗病原体作用4)抗炎作用5)抗肿瘤作用大黄1.主要化学成分——蒽醌苷和二蒽酮苷2.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①泻下(致泻的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苷)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大黄泻下的作用环节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苷元,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以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大黄抑制肠平滑肌上酶,抑制从肠腔转移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转化,还原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②保肝、利胆(机制:大黄通过促进肝细胞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途径,产生保肝作用)③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止血大黄能缩短出血时间,作用确切,见效快。
)3)抗病原体4)抗炎5)抗肿瘤3.临床应用便秘、各种出血、急性菌痢肠炎、急腹症、肾功能衰竭、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