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总结的很好哦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5)其他作用:1.抗肿瘤作用及抗肿瘤多药耐药性2.抗糖尿病作用3.抗纤维及胶原增生4.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5.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3.雷公藤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2)皮肤黏膜损害3)骨髓抑制4)生殖系统毒性5)心血管系统毒性6)泌尿系统损害7)神经系统毒性8)免疫抑制
14.茵陈退黄疸的药理作用依据
其作用机制在于改善肝功能,扩张胆管,收缩胆囊,增加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加速胆汁排泄。茵陈利胆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茵陈色原酮,茵陈的利胆退黄作用与其诱导UDPGT活性密切相关,该酶促进了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使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胆红素代谢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5.麻黄碱平喘作用机制
含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皆有平喘作用。1)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
2)兴奋血管α受体,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促进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NA、Adr
【现代应用】:疟疾;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高热
苦参
【药理作用】l抗病原体2抗炎3抗过敏、平喘4抗肿瘤5升高白细胞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正性肌力
、负性频率作用;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
【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症、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
第七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主要药理作用如下:1泻下作用2利尿作用3抗病原体4、抗炎作用5、抗肿瘤作用
大黄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1. 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中国特有的药学学科,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状、性质、药理及其加工、制备、质量控制和药物评价。

中药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的中草药。

2. 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作用和内在机制的科学,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其药理作用的发挥途径,为中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的药效成分中药的药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多糖、甙类、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在中药中起着主要的药理作用,并对人体产生相应的疗效。

4.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疏风散寒、宣通达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通阳气等多种类型。

不同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

5. 中药的药理途径中药的药理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给药、外用给药和注射给药。

口服是最常见的中药给药途径,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机体;外用是将中药直接施于皮肤或黏膜表面,常用于皮肤病治疗;注射是将中药溶液注射到体内,快速发挥药理作用。

6. 中药的药理评价中药的药理评价主要包括体内外实验、分子对接和临床研究等方法。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适应症等,并为其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7.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鉴定、炮制工艺、提取工艺和指纹图谱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符合标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8. 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9. 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和现代药学相结合,可以使中药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提高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10. 中药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需求,中药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变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对于中药的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药理学内容涉及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药动学、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二、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理和药理效应,包括中药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中药的药效主要通过其活性成分对机体产生作用,但是由于中药成分众多、作用方式多样,导致其药效复杂多变。

1. 中药药效的基本类型(1)兴奋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兴奋、激动或增强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作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等。

(2)镇静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镇静、安定、使机体放松、减轻紧张状态的作用,如镇静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大脑皮层抑制作用增强的作用等。

(3)抑制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抑制、减弱或抑制某一生理、生化过程的作用,如对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抑制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等。

(4)兴奋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除抑制作用外的生理、生化活性的作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

2. 中药药效的表现形式中药的药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生理作用、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它们与中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物代谢等都密切相关。

三、中药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特定部位或产生特定效应来发挥其药效的方式和机理。

中药的作用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化学成分、作用位点、作用途径等。

1. 中药作用机制的基本方式(1)受体作用:中药的药效作用会受到机体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的调节和影响。

中药的很多活性成分会选择性地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2)酶作用:中药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干扰或影响机体酶的活性和功能,进而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

(3)离子通道作用:中药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和细胞兴奋性等。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图文稿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图文稿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答: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1)发汗解表作用:L-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作用是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吸收;2)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对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使体温降低3)平喘:主要是麻黄碱, 化学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而产生平滑肌松弛作用.虽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持久,口服有效,用于哮喘.4)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最显着,是由于其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结果,也可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5)抗原病微生物: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表现不同程度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6)其他:1、对心血管作用:麻黄碱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粘膜内脏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

3.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过程及特点,定量揭示中药在体内的量-时-效的关系。

4.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

5.中药药理学任务:1)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2)阐明中药药性、中药功效、中药配伍合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3)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4)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5)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

6.陈克恢最早通过药理实验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7.中药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8.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简答):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多数寒凉药(石膏、知母、黄芩)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多数温热药(麻黄、马钱子、桂枝)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寒凉药抑制CA类合成,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和代谢功能。

给寒证、阳虚证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养药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给阳证、阴虚证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内分泌系统功能4)能量代谢9.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由口常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药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知识。

一、中药性味归经1.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味道,如辛、甘、苦、酸、咸、涩等。

归经是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肺、归肝、归心等。

了解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点和适应病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中药的性味和归经还能帮助学生合理使用中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药药性与功效1.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

了解中药的药性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治疗特点和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各类中药的功效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如玄参清热解毒、黄连泻火清热等。

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于学生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三、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1. 中药制剂是中药的一种形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剂、浓缩剂等。

不同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汤剂易吸收、速效,丸剂能减轻味道等。

了解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中药制剂,达到治疗效果。

2. 中药制剂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味道、颜色、气味等,影响患者的服药能力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了解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各种需求,针对性地治疗疾病。

四、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剂量、煮制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方法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服用中药。

2. 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中药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体弱的患者,应采取滋补为主,温补药物为辅的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遵照医嘱和中药治疗原则,以最小的剂量、最短的疗程、最小的不良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并掌握中药性味归经、药性和功效、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等知识,同时要遵循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确保中药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1)发汗解表作用:L-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作用是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吸收;2)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对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使体温降低3)平喘:主要是麻黄碱, 化学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而产生平滑肌松弛作用、虽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持久,口服有效,用于哮喘、4)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最显著,是由于其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结果,也可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5) 抗原病微生物: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表现不同程度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6) 其他:1、对心血管作用:麻黄碱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粘膜内脏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麻黄碱作用是通过兴奋a, B-肾上腺素受体实现的,特点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2、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神经兴奋,过量则引起失眠,★ 桂枝作用特点:含挥发油,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1)促进发汗,桂皮油能使血管扩张,使血液流向体表,利于发汗解热、2)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桂皮醛有中枢抑制作用,使动物自主活动减少,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引起强直性惊厥,延长生存时间,能提高痛阈、2)抗菌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及某些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3)利尿作用;4)其他:活血作用、抗过敏作用、止咳作用、柴胡与透表泄热相关药理作用:1、解热和降温作用:解热的成分为挥发油、柴胡总皂甙,2、抗炎作用3、抗菌、抗病毒作用4、镇静、镇痛、镇咳作用5、促进免疫功能柴胡疏肝解郁作用表现方面:1、保肝利胆作用2、降血脂作用3、中枢抑制:镇静、镇痛葛根对心血管作用及机理:1、降压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降低交感神经功能作用、可使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主要机理是葛根产生的B-受体阻滞作用、2、对心脏作用、葛根素和葛根黄酮可降低正常心率,降低外周阻力,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得到改善,有抗心绞痛和预防、治疗心失常、3、对脑循环和冠脉循环的影响、总黄酮能减弱乙酰胆碱引起的脑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作用,对脑血管是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对冠状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可使冠脉流量增加,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当冠状血管收缩而引起冠脉流量减或心脏内儿茶酚胺类物质耗竭后,黄酮和葛根素仍能保持扩张冠脉血管作用,表明是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松弛作用、4、对平滑肌影响多有收缩作用、5、对血小板聚集影响:一定浓度的葛根素可明显抑制有凝血酶诱导的3H-5HT从血小板中释放,可能与其治疗偏头痛有关、清热药清解内热的功效与那些药理作用有关:清热药对抗原微生物作用有哪些特点,举例4种单味药及其抗菌病毒有效成分?答: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种细菌或病毒所致感染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与抗生素比较虽然抗菌普广,不易产生耐药性口服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其作用不如现有的抗菌药物、2、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3、解热镇静降压作用、石膏知母等对发热有退热作用,有良好镇静作用、4、抗炎作用、能减轻急性炎症期许多症状,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金银花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主要成分为绿原酸与异绿原酸2、减毒作用:对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内毒素中毒有治疗和预防作用、3、抗炎作用、黄芩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有较广抗菌谱2、镇静,降压作用3、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抗炎:黄芩粗制剂含有其有效成分黄芩素,黄芩甙,对急性炎症有很好作用、解热:黄芩素、黄芩甙对疫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对酵母皮下注射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抗过敏:黄芩甙、黄芩素有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连清解内热药理基础及作用机理:1、抗病原微生物:黄连及小檗碱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是一致的、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都有显著抑制效果、为广谱抗菌药物、多痢疾,金黄葡菌,链球,肺炎,脑膜炎,双球菌作用较强,对霍乱弧菌,伤寒,结核,百日咳,绿脓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和常见皮肤致病菌有效、小檗碱能抑制微生物糖代谢,使丙酮酸的氧化过程受到抑制,VB6和组氨酸能拮抗小檗碱抑菌作用、2、对机体免疫功能:小檗碱能明显改善因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杀菌功能损伤,具有增强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作用、对体液免疫无影响、3、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黄连有清心泻火功效,有中枢抑制作用,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延长环己巴比妥和戊巴比妥睡眠时间,能降低正常体温,并对牛奶致热家兔和酵母悬液致热大鼠有明显解热作用、4、对心血管作用:(1)心肌收缩力影响:低浓度小檗碱能使离体猫心脏收缩力加强,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加大剂量则表现为抑制、(2)抗心率失常作用:可明显提高肾上腺素诱发心室纤颤的阈浓度、对氯仿和乌头碱所致心室纤颤有保护作用、作用原理为直接或间接促进CA2+,跨膜内流、(3)对血管和血压影响:小檗碱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其降压作用静注或口服给药均存在,但持续时间较短,重复给药,既无增强作用,也不产生无明显耐受性、证明小檗碱有a-受体阻断作用,可使曲线平行右移,故认为其扩张血管作用与a-受体阻断剂有关、5、对消化系统作用:黄连及小檗碱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变稀,分泌量随剂量加大而增加,有促进胆汁结合型胆红素排泄作用、6、其他作用:(1)对平滑肌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先兴奋后麻痹、(2)降血脂作用、(3)抗癌:通过抑制瘤细胞的呼吸和抑制癌细胞对羧胺的利用,从而抑制嘌呤及核酸的合成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与知母清热除烦的相关药物及作用机理: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水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大肠杆,白喉,霍乱),其醇提取物遗迹乙醚提取物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好、知母煎剂在沙氏培养基上对常见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对植物神经影响:寒凉药具有中枢镇静作用,使肾上腺功能减弱并抑制交感中枢、3、解热作用:解热作用与其抑制体内NA-K-ATP酶有关,钠泵的活性与寒热关系密切,细胞中消耗能量最多的是钠泵,占整个细胞总能量40%-60%、知母皂甙及知母菝契皂甙元体外及体内实验均棵对抗甲状腺素作用,使钠泵活性降低、知母抑制钠泵活性因而有润肠作用,还含芒果甙有镇咳去痰、4、其它作用:(1)对肾上皮质激素影响:可保护机体肾上腺皮质免受外源性皮质激素抑制、(2)降血糖作用:能促进糖的利用,使葡萄糖分解增加,又能提高糖元含量,促使葡萄糖合成糖元、大青叶,板蓝根主要药理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要药,长于活血化斑以及血热所致呕吐、1、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比较突出,对乙型脑炎,腮腺炎等有抑制作用、2、解热抗炎作用:可使霍乱伤寒混合疫苗引起发热体家兔温明显下降,解热作用发生较快毒性小、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3、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大青叶煎剂灌胃给药,能增强动物体内白细胞吞噬金葡球菌的机能,是吞噬指数明显增加;4、对平滑肌作用:对子宫平滑肌表现为明显兴奋作用,可使豚鼠离体子宫收缩增强、(板蓝根):1、细菌病毒感染:用于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对流行感冒有良好治疗效果、感冒冲剂主要成分、用于腮腺炎,麻疹,流脑,使症状减轻并减少并发症、2、病毒性皮肤病:对单纯性疱疹,扁平疣等多种病毒性皮肤病都有不同程度治疗作用、泻下药药理作用举例说明:本类药物及其复方均能使肠蠕动增加,具有程度不同的泻下作用,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刺激性泻药、容积性泻药及润滑性泻药。

(一)刺激性泻下作用大黄、番泻叶等药物含有结合性蒽甙,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苷元,苷元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使肠管蠕动增加而排便牵牛子苷、巴豆中的巴豆油以及芜花中芜花酯均能强烈刺激肠粘膜,产生剧烈的泻下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