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1.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药理作用,包括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抑制细胞内酶的活性等。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来产生镇静和镇痛作用;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抗氧化作用来延缓衰老等。

2.中药的药效物质:中药的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有生物碱、黄酮类、苷类、多糖类等。

这些药效物质通过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或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等方式产生药理作用。

例如,川芎中的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防治血栓疾病。

3.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产生药理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作用于蛋白质的机理,如靛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作用于离子的机理,如天麻中的麻黄碱通过影响大脑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来产生镇静作用;作用于信号传导的机理,如鲜白菜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来起到抗炎作用。

4.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常与其他中药或西药同时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增效作用、拮抗作用或相互影响吸收、代谢、排出等。

例如,黄芩和金黄合用可具有增强杀菌作用的效果,而黄连和紫草合用则会出现拮抗作用。

5.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药的毒性通常与其有效成分、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

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效:1.中药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2.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治疗作用。

3.中药可以通过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式来产生药效。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二、中药的药物代谢:1.中药在体内可以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中药的药效不仅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2.中药的吸收过程通常发生在胃肠道和黏膜组织。

吸收速度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溶解度、渗透性、血液供应等。

3.中药被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进而发挥药效。

4.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肝脏中的酶系统可以将中药分解为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等方式排除体外。

5.中药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一些中药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也可能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的毒副作用:1.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效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通常与药物的剂量、质量和使用方式等相关。

2.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是急性的,如过敏反应、中毒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中药的毒副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可能对其中一种中药产生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却没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按照个体化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4.中药的毒副作用还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关。

一些中药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中药药理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质量控制等。

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1. 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中国特有的药学学科,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状、性质、药理及其加工、制备、质量控制和药物评价。

中药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的中草药。

2. 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作用和内在机制的科学,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其药理作用的发挥途径,为中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的药效成分中药的药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多糖、甙类、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在中药中起着主要的药理作用,并对人体产生相应的疗效。

4.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疏风散寒、宣通达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通阳气等多种类型。

不同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

5. 中药的药理途径中药的药理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给药、外用给药和注射给药。

口服是最常见的中药给药途径,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机体;外用是将中药直接施于皮肤或黏膜表面,常用于皮肤病治疗;注射是将中药溶液注射到体内,快速发挥药理作用。

6. 中药的药理评价中药的药理评价主要包括体内外实验、分子对接和临床研究等方法。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适应症等,并为其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7.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鉴定、炮制工艺、提取工艺和指纹图谱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符合标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8. 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9. 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和现代药学相结合,可以使中药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提高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10. 中药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需求,中药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效学的基本概念1.药效: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2.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与效应的科学学科。

3.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机制、作用程度、药效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中药药效的分类1.主治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2.健胃效应:指中药药物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

3.抗菌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4.解毒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毒物的解毒作用。

5.平喘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支气管痉挛的解除作用。

6.抗炎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7.维持平衡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机体内平衡状态的调节作用。

三、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1.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与靶点结合,调控生理和生化过程。

2.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调控气道、调节胃肠功能等,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药药效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评价: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如抑制肿瘤生长、调节免疫功能等。

2.细胞实验评价:通过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中药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等。

3.临床实验评价: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等。

五、中药药理学中的重要概念1.作用靶点: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特异受体或分子靶点。

2.剂量效应关系:指中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

3.有效浓度: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达到使其产生作用的最低浓度。

4.半衰期:指中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5.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互相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6.药物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连续或持续使用后逐渐降低对药物敏感性的现象。

六、中药药理学与中药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1.中西医结合: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知识的研究,结合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气的现代研究)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ﻫ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ﻫ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ﻫ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心、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提高cAMP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

ﻫ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

ﻫ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血压)。

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小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ﻫ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ﻫ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性成分。

ﻫ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ﻫ咸:多含碘和无机盐。

ﻫ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止血。

大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

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

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ﻫ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生物碱心血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乌头碱。

ﻫ蟾蜍、罗布麻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心苷类)消化系统:决明子、大戟、青木香、苦参、了哥王、鸦胆子、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巴豆:胃肠刺激肝肾毒性:桑寄生、姜半夏、蒲黄、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

斑蝥、云南白药、木通、泽泻、肉桂、苍耳子:肾。

过敏反应:地龙、五味子、金银花、三七、冰片、大青叶、板蓝根、丹参、桑椹、附子、苦参、穿心莲、鹿茸等。

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致畸。

槟榔、款冬花、紫草、藿香、石菖蒲、巴豆油:致癌。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ﻫ药物因素:ﻫ品种与产地:“道地药材”ﻫ采收与贮藏:人参、金银花、丹参、青蒿、薄荷、泽泻等很多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药物的采收季节有很大的关系;药材储藏的温度、湿度、时间等也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明显影响。

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附子、芍药、半夏、首乌。

增加药效:延胡索、杜仲。

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大黄(生、熟)ﻫ制剂与煎煮方法:煎煮方法和条件:先煎、后下、分煎、合煎等---如大黄ﻫ配伍与禁忌: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ﻫ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禁用药:水蛭、虻虫等慎用药:大多是破气破血、活血祛瘀、辛热、滑利、沉降的药ﻫ机体因素:生理状态(体质、年龄、性别、精神状态、遗传状况),病理状态(肝肾功能、解热、利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黄芩苷→黄芩素抗过敏↑,番泻苷→大黄酸蒽酮泻下↑)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

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ﻫ乌头碱毒性:午时(12:00)>戍时(20:00)中药作用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只有个别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中药具有双向作用,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的现象。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的严格的定义应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之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解表药复习要点ﻫ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作用(多为温热性发汗),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镇痛、镇静作用,抗炎作用,调节免疫作用。

ﻫ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ﻫ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发汗特点:温热环境“温服” “温覆”。

ﻫ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降低脑内cAM P的含量;影响中枢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桂枝、葛根、柴胡的功效ﻫ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1、发汗:特点:温热性发汗。

阻碍汗腺导管对Na2+的重吸收,兴奋中枢,兴奋汗腺α受体ﻫ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

ﻫ平喘作用机理: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平滑肌松弛;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ﻫ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利尿作用机制:扩张肾血管,阻碍肾小管对Na2+的重吸收4、解热、抗炎5、抗病原微生物6、镇咳,祛痰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

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强心、升高血压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现代应用1感冒2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1、扩血管促发热:2、解热、镇痛:3、抗炎、抗过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补体活性):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综上所述,桂枝促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是其发汗解肌功效的药理学基础,桂枝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

柴胡功效:疏散退热,舒肝解郁,升阳透疹。

1、解热:和解表里解热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

总挥发油中的丁香酚,已酸,y—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是其解热的主要成分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该部位cANP的产生或释放,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2、抗病原微生物:和解表里ﻫ3、抗炎和解表里抗炎作用涉及到多个环节: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肉芽组织增生。

柴胡抗炎机制比较复杂,柴胡皂苷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促进垂体分泌ACTH,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此外,可能还有直接抑制致炎物质释放的作用。

ﻫ4、促进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分:柴胡多糖、柴胡热水提取物:和解表里5、镇静、镇痛、镇咳:柴胡皂苷镇痛作用可部分被纳络酮拮抗:疏肝解郁ﻫ6、保肝、利胆、降血脂:疏肝解郁保肝机制可能在于:柴胡皂苷对生物膜(如线粒体膜)有直接保护作用;柴胡皂苷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并能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肾上腺的萎缩作用,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柴胡所含黄酮类物质可能是其利胆成分。

柴胡影响脂质代谢的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b、柴胡醇、a-菠菜甾醇。

7、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肠、子宫)综上所述,柴胡的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是其和解表里功效的药效学基础;保肝、利胆、降脂、镇静、镇痛等作用与其疏肝解郁功效有关;而其对内脏平滑肌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其升举阳气功效有关。

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柴胡皂苷、挥发油和多糖。

现代应用:1发热2病毒性肝炎3咳嗽4高脂血症5流行性腮腺炎葛根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ﻫ1、解热葛根所含黄酮类物质是其解热作用的成分。

解热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葛根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增加散热。

葛根素通过阻断中枢部位的β-受体而使cAMP生成减少,产生解热效应。

ﻫ2、降血糖葛根素是葛根降糖有效成分3、对内脏平滑肌作用其他药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是影响心脏功能的成分。

研究认为葛根素是一种β受体阻断剂。

葛根素对缺血心肌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乳酸生成,降低耗氧量和肌酸激酶释放量,保护心肌超微结构,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TXA2生成。

(2)抗心律失常(3)扩血管、降血压(4)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细辛【药理作用】(1)解热解热作用部位可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

(2)镇静、镇痛(3)抗炎(4)抗变态反应(5)对呼吸系统作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产生平喘作用。

细辛醚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6)对心血管系统作用(7)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不良反应日用大剂量(20g/日)→口唇、舌尖、指尖发麻。

②黄樟醚有致癌作用。

③肝、肾脂肪变性。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ﻫ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较广。

大部分清热药的抗菌机理尚不清楚。

黄连、黄柏、龙胆草等抗菌作用可能包括以下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进入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干扰糖代谢等。

现已明确的抗菌有效成分有小檗碱(黄连、黄柏、三棵针)、黄芩素(黄芩)、绿原酸、异绿原酸(金银花)、秦皮乙素(秦皮)、苦参碱(苦参、山豆根)、连翘酯苷(连翘)、色胺酮(板蓝根、青黛)、癸酰乙醛(鱼腥草)等。

清热药的抗感染作用,应注意与抗生素作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2.抗毒素:抗细菌内毒素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4.解热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清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

一方面,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清热药又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2)抗炎:黄芩抗炎作用与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有关,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是重要的炎性介质,黄芩素、黄芩苷等通过多种环节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不同程度地抑制前列腺素E(PGE)和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从而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