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群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城市群发展。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意义1.优化资源配置:城市群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提高经济竞争力:城市群可以集聚各种要素,形成聚集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

3.促进人口流动:城市群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流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4.推动城乡一体化:城市群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城市群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不平衡。

一些核心城市过于集中资源,导致周边城市发展滞后。

其次,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互动机制不够完善。

最后,城市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和调控机制。

三、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策略1.建立合理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群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明确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2.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建立城市群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各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3.推进城市群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城市群内部的流动性和联动性。

4.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机制,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市场一体化,实现共同发展。

5.建立城市群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支持和调控力度,鼓励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摘要:通过研究国家级产业聚集度,以期为城市群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2009—2016年国家级十大城市群的板面数据,运用单位面积产值计算得出各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并对各城市群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发现:各个城市群聚集度普遍呈增长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聚集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余城市群聚集度指数均有所增加,聚集程度也有不同程度改变。

关键词:产业;聚集度;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升,城市群的建设也随之提高,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对各个城市群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城市群的良好发展对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发展和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国内外不少学者基于多个维度对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进行研究,戈特曼于1976年根据人口密度和规模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Tabuchi T在基于交通成本和福利等的视角下研究了城市群分散问题[2],孙久文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探究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从空间上相比,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创新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应进一步提高城市群质量[3];吴俊、何荟军研究了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问题,指出了长三角产业协调存在的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4]。

而对于聚集度的研究,张妍探讨了产业集聚度视角下兰州新区产业集群效率后发现,有效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发展是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根植性以及关联产业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黄林以我国南部海洋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产业聚集度探讨,发现广东在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上远超广西和海南,但在海洋产业集群集聚度上并未体现出最大优势[6]。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区)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兼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市形态

中心城市(区)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兼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市形态
之间既有相互促进 、 共 同发展 、 共 同提 高 的一 面 , 也 有相互 排斥 、 宜居 、 和谐 发展 良性互动机制 , 实现大 中小城市 、 小城镇 、 新 型农
相互摩擦和相互 矛盾 的一 面 。中外实 践表 明 , 城 乡经 济发 展 不 村社 区协调发展 、 互促共进 。
能被视作独立 的过程 , 而应 该被 看成 是深 层次 的经 济社会 结 构 转化过程 , 即根据城 乡经 济之 间的 内在联 系和相互 作用 , 实现 城 二、 中国中心城市 ( 区) 带动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分类研 究 ( 一) 商业街 区形 态
质量 , 构建大 中小 城市 和小 城镇 、 城市 群科 学合 理 的城市 格局 , 肯定 , 新型商业街 区形态是 中国城市经济 和文化发 展 的产物 , 是 是城镇化进 程与区域 经济 发展 和产业 布 局紧 密衔 接 、 与资 源环 符合城市现代化 发展要求和城市居 民大众 消费阶段物 质文化 需
境承载 能力相适 应。同 时, 把 有序 推进农 业 转移人 口市 民化作 求 的新 型城市综 合体 。如 万科城 商业 街 , 位 于深圳 旅游 中心 华 风情步行街 商业 面积 3万平方米 , 是 一个 可 以满足“ 逛” 为重要 任务 , 把生态 文明理念和原则 全面融人 城镇化 全过程 , 走 侨城 内 ,


推进新 型城镇化必须关注不 同区域 的城市形态差异
集约 、 智能 、 绿色 、 低碳 的新型城镇化道 路 。这就 启示我 们 , 新型
城市与乡村 作 为 中 国区域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 异质 性 空 间单 城镇 化建设的关键在于 以城 乡统筹 、 城 乡一体 为核心 , 在遵 循不
元, 它们各 自的功能和作用共 同推 动着城 乡的进步 和繁荣 , 城 乡 同区域城乡发展差异 的基础 上构建 以产 城互动 、 节约集 约 、 生态

中国城市群的阶段特征、趋势及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群的阶段特征、趋势及实证研究
p as s: R st r a iat n u r c r a ia in n r s — o n iJ ba ia o T e ap rsude n z l r a h e o-i u e b nz i d al a k u o b nz to a d c o sprvica ur nz t n h p e t isYa gte Det u i a b n a glmert nf g o ai r o om op at n o si , n  ̄ . n ter v r e  ̄ p wer n Chn su ana lme ̄t ne olt n h p e p ul i I o git  ̄ f an i a d h idie g n o o ia’ ggo o i v ui T e ap r o agu steta i nado i la t sle p ult na o r e h r d ̄ l mn an fcor i op a i ndo mm uiga egvn k o t n r iigwa ohihe dbu o 8a fn n il o mu c in yt g n R ¥ nd a ca c m i ni o at a d li a au e te srt c in o dieen c esa n hs h sc s d h tai at f f r t al i f o s ndtpe fu a y so r Nag l b gome ain rt s o
改革开放以前,中西部地区得益于 “ 三线建设”等
重 点项 目 的推 进,
为倒,该区域 以占日本2 5 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
国6 %的人 口和7 %的G P 1 5 D ;另 方面.世界级城市 群对国家和地区切人全球城镇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至

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

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

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城市化不断加速,各大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两个城市群,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一、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1.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况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和舟山等12 个城市。

其中,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国际经济中心。

2.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发展现状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统计,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50%。

在服务业方面,金融、商贸和旅游业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三大支柱产业。

特别是金融领域,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在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3.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表现在行业协同和城市协同两个方面。

(1)行业协同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业、商贸业和旅游业之间经常进行合作。

例如,2016 年苏州与浙江温州签署了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了两地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杭州与上海和浙江台州合作举办了“钱塘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活动”,加强了旅游业的交流和合作。

(2)城市协同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体系。

例如,在城市规划上,各城市都将发展定位与上海联系起来;在交通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了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二、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1.珠三角城市群的概况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惠州、肇庆和江门等9 个城市。

2.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发展现状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占比也已经超过了50%。

我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 虽然几乎没有国家的 城市化战略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城市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具体 框架, 但却有一系列复杂的、对城市化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的方针和立 法的指导路线。战略即方针后面的思想、乎段和目标的组织框架, 也 许由于适当的改造可以被借鉴应用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但是具体的 方针却不能够直接加以利用。
core)、 流 测 度 ( Data of flow )、 大 都 市 区 特 征
( Metropolitan character ) 和 基 本 地 理 单 元 (Geographic unit ) 四 个 方 面 进 行 。 近 年 来 , 美 表1
15-20% 的 人 口 ), 还 表 现 为 各 种 流 要 素 在 核 心
低、 强化流联系和弱化都市区特征等趋势。
1960 年 代 , 日 本 也 效 仿 美 国 的 做 法 , 提 出 了
“都 市 圈 ” 和 “通 勤 圈 ” 的 概 念 , 并 进 行 了 明 确的划定 ( 表 1 ); 在国内 , 都市区也偏重于功 能概念, 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 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 能 地 域 ( 史 育 龙 , 1996 )。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 经 济统计区” 星 , 1988 )。 ( 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s) 的概念, 但并未制定相应的划分原 则 (周 一
规划研究动态Plann源自ng Research Progress
规划研究所 朱杰
栏目主持 :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有关都市统计区的划分出现核心城市门槛降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演变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演变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演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演变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从最初的简单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城市群也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不断演变。

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产业和社会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在早期,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大多分散居住在农村。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集中的劳动力和资源,这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城市。

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因素吸引着人们不断涌入。

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始向外扩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出现了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交通网络也日益发达,公共交通系统逐渐形成,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然而,城市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同时,城市的贫富差距也可能加大,社会矛盾随之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合理的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各种城市病。

城市群的演变则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一个地区的多个城市在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就形成了城市群。

城市群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以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它以上海为核心,包括南京、杭州、苏州等众多城市。

这些城市在产业分工上相互协作,上海侧重于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而周边城市则发展制造业等产业。

同时,城市群内的交通网络高度发达,使得人员、物资和信息能够快速流动。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基础。

例如,沿海地区往往更容易形成城市群,因为其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

其次,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推动城市群内的城市协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同时吸引各类专业人员向产业集群集中, 形成产业和
人 口在特 定 区位 的 双重极 化 、协调 发展 的城市 化格 局。 这种城市化发展模 式实际 上是生产要 素的空间集 聚 ,产 业集聚是集聚式 城市化 的基础和根本 ,人 口集 中 以产业 集聚为依托和前 提 ,城市地域 的扩展和城市数 量的增加 是产业集 聚和人 口集 中共 同作用的结果 。 集 聚式城市化动 力机制是集 聚的经 济利益 ,即 “ 集
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 一部分 阐述集 聚式城市 化的动力机 制 ,第二部分分析集 聚式城市 化的区域效 应分析 ,第 三 部分提 出推进中国城市群 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
l 集 聚式城 市化 动力机 制分 析
集聚式城市 化是 利用产业 的空间集 聚特性 ,创造条
件 、因势利 导、促进 产业集 群的产生 、发 展和壮大 ,与
或相互联系的活动 的企业或公 司 的空间集 中 ,产生对 公
司是外部 的‘ ,但是对那个区位的产业是 内部 的规模经济 ; 而在特定区域 的所 有公 司和 产业 的空 间集 中 ,产生对 所
转型期 ,区域间竞 争更加 激烈 ,区域间生产要 素的 流动
呈现出大规模 、大 流量和高速 度的特征 。城市 群 区开始
本进 一步融合发展 ,促进 城市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2 集 聚式城市化 区域 效应 分析
集 聚式城市化发展模式 与城市群 区经 济社会 加速 转
型相适应 ,是城市群 区理性 城市 化发展 的必然 结果 。集
聚经济” 。伴随着新一轮生产要素 的空 间集聚过程 , 劳动
力市场 的发展 、专业 化技能 的共 享 、地方供应 商和消费
有公司和产业 均是外 部的规模 经济 。前 者即所 谓的地 方
化经济 ,而后者 即所 谓 的城 市化 经 济 ( l d& Dce , Ly o i n k 17 ) 97 。两种类型的集聚经济对城 市化的空 间影响是不 同 的:地方化经济引起 空间地域 上 “ ”状城 市化 ,而 城 点
了新一轮的生产要素空 间集聚过程 ,城市化进 程呈现 出 新的发展特点 , 聚式城市化 开始成为新 的发展模式之 集
显著 变化 ,集聚式城市化开始成 为新 的发展模 式之一 。本文对 中国城 市群 区集聚式城 市化 的动力机 制、 区域效应进行分析 ,在 此基础上提 出推进城市群 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 [ 关键词 ] 城 市群 区 集聚式城 市化
[ 中图分类号]F9 [ 20 文献标识码]A
17) 9 。公司和它的贸易伙伴间距离的最小化,以及消费 7 者和供应商间交流方式的快速性,能够降低成本或者增 加收益 ( 或两者皆有) 集聚经济得以产生。集聚经济通 ,
过降低 有 形 的 和 无 形 的 交 易 成 本 提 高 绩 效 ( po , Apd l
收 稿 日期 :2Q —1 _ 1 o5 o -7
者间增加的相互作 用 、 享 的基础 设施和其它 的地 方化 共 外部性等引起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l d i e, L y &Dc n o k
聚式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学 基础是 交易成 本的 空间非均 质 性 ,源于资本与劳动等生产 要素 的逐 利性 。在市 场经 济
条件下 ,与非城市群区相 比较 ,城市群 区交 易成 本更低 、
发展的动力机制不仅由动态进步 的能力驱动趋 势更 加显 著 (oe 90 。 Prr 9 ) t ,1 这种新竞争力的观点强 调 ,城市化进 程 中区域信 息流 动
和技术溢 出效应对城市 化进程 的重要作 用。集 聚式城 市 化不仅降低产业 问交 易成本 ,提 高信息 和资本 流通 ,而 且导致 “ r a 氛 围” 中基于交易 的社会 连带关 系的加 Ma hl sl 强 ,城市群 区产业资本 、商 业资本 、金融 资本 和社会 资


本文将对 中国城市群 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
市化经济则导致空间地域上 “ 面”状城市化。 伴随着城市群 区经 济社 会结 构 的加速转 型 ,集 聚式
城市化得到进一步发 展 ,城 市群 区不仅 城市 间人 流、物 流网络化趋势更加 显著 ,而且 资金 流、技术 流 、信息 流 等贸易流和非 贸易流也加 速发展 (ct 9 5 。城市 化 So ,19 ) t

2 一
维普资讯
第2卷 5
26 月 0 年2 0
第2 期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 o 总2 N. 05 2 1 第
18 4 期
同时也促进 了集 聚式 城市化 发展。在经济全球化 和 区域 经济一体化 的大 背景下 ,市场竞争 更加激 烈 ,一般 加工
长江三角洲 、珠江 三角洲 、京津 唐、辽 中南等城 市 群 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 、最 具经济 活力 、城 市化水 平 最高的地区。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城市群 区经 济呈 现出 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 ,目前 已经进入经济社 会结构快 速 19 ) 95 。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 类型 :在特定 区位从 事相似
维普资讯
第 2卷 5
26 2 0年 月 0
第2 期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 o 总2 N. 05 2 1 .
18 4 期
中国城 市群 区集聚式城市化发展研究
朱英明 (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 209) 104
[ 要] 我国的城市群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 摘
经济发展更迅速。近年来 , 城市 群 区经济增 长环境 的巨
大变化 ,以及 由于这些变化 引起 的经济增 长特点 和增 长 方式 的变化 ,为集聚式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基金项 目:本文受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项 目 ( 目编号:4552)和江苏省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 项 目 ( 目编号 :0SD904 项 03 6 0 项 5J705 ) 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