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城市群崛起

城市群崛起
“发展至今,19 个城市群以占全国 25% 左右 的面积,集聚了 70% 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 85% 左右的 GDP。”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面积为 5.59 万平方公 里,超过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英国中南部 城市群。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中国城市群经济占比 优势显著,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最为成熟,有望发展成为世界 级城市群。”肖金成说,这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加快我国创新驱 动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城市群之间的联动 协调发展早已有端倪,新型区域合作已形成点线 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重大国家战略间的联 动格局也初具规模。”张学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 协调发展串联起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在谋划的 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联系起了黄 河流域的关中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中原 - 长三 角经济走廊建设拉近了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 群的互动合作。
“随着国家对城市群的定位逐渐清晰,城市群 内各地关联也愈发紧密。”肖金成说。
“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中 部分城市群的名称更加细化、精准,城市群发展 的空间范围更加明确。例如,海峡西岸城市群改 称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为科学界定城市群的范 围提供了依据,一定程度避免了城市群盲目‘摊 大饼’式的发展。同时,也为未来对成熟型、培 育型和形成型城市群进行准确分类、制定差异化 和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打下基础。”张学良告诉《瞭 望东方周刊》。
“随着进入我国五年规划范围内的城市群总 量的扩大,城市群的层次界定也越来越清晰。” 曾刚说。
强引擎
2022 年 8 月,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作业 现场。拖车快速有序通过闸口,堆场高效作业, 数以万计的集装箱在紧张有序地被装载上船,发 往全球各地。

上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及未来推进的四个着力点

上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及未来推进的四个着力点

上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及未来推进的四个着力点作者:陈伟伟王喆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2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

2013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相关改革事项和政策措施正在全面有序推进,部分领域已取得积极成效。

201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几个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文件,体现了国家布局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了,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等目标。

文件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制定了详细的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

其实,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出过多重战略部署,从城市群到国家中心城市,到大中小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到特色小城镇,到乡村振兴。

但是从区域格局出发,可以发现一直还缺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都市圈。

这次文件的出台,即补全了最后一块拼图。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达到“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潜能

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潜能

中国发展观察两会热点前瞻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同时又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年。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不平静的外部条件,中央作出了“挑战前所未有”的重大判断,提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全国两会时间确定,下一阶段如何推动经济全面恢复的政策举措将会陆续揭晓。

面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指出,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激发结构性潜能上。

今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推进等方面的发展潜能。

“十四五”时期,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能。

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带来的经济下滑,是一次意外的超级外部冲击,而非国家经济内部出现问题。

因此,对于如何做好经济复苏的准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潜能本刊记者 张 倪备工作,基于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未来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结构性增长潜能。

“今后,刺激经济将主要依靠结构性潜能而非宏观政策。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日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上发言指出,未来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下一步,应以要素市场改革推动都市圈建设,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

初步估算,今后10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个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

所谓城市群,简而言之,是由若干大都市以及围绕大都市形成的都市圈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城市密集区。

一般来讲,城市群是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支撑。

《都市圈专题讲座》课后作业答案

《都市圈专题讲座》课后作业答案

都市圈专题讲座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考试剩余时间:1时29分21秒单选题(共10题,每题3分)1、根据本讲,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应当以()作为重要抓手来增强基础设施连接贯通性?A、织密网络,优化方式B、规划建设、管护C、优化方式,畅通机制D、畅通机制,加强轨道交通网2、根据本讲,南京都市圈于()成立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形成了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专委会工作会议等多层次的政府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水平逐步提升。

A、2013年B、2015年C、2017年D、2019年3、根据本讲,完善南京()落户制度,推动长期工作生活的人口便捷落户,全面放宽紧缺技能类人才落户限制。

A、求学B、积分C、工作D、购房4、根据本讲,我国要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为载体?A、村委会B、乡镇C、乡村D、县城5、按照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等()条产业链,建立“链长制”,有效整合都市圈的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促进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实现有机衔接,产业地标集聚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

A、6B、7C、8D、96、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

A、极B、组群C、组团D、点7、中国高铁的特点不包括()。

A、欧美市场受待见B、技术标准高C、工程造价省D、建设速度快8、根据本讲,2019年首份都市圈文件《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

A、《京津冀都市圈规划》B、《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C、《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D、《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9、根据本讲,()法则认为,在可接受的成本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A、科斯B、简单C、超密级D、亚密级10、根据本讲,我国19个重点城市群中,需要优化的城市群、需要发展壮大的城市群以及需要培育的城市群的数量分别是()?A、5个、9个、5个B、9个、5个、5个C、5个、5个、9个D、6个、4个、9个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1、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推动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产业布局,有序引导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发展。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 马向明,陈 洋,陈昌勇,熊丽芳[摘 要]文章通过回顾国际上不同国家提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等概念的背景及目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分析相关概念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起伏变化及其原因,指出“城市群”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是与“市带县”的城市制度相关的,而在核心大都市影响力不断增大、“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及空间形态不断连绵的背景下,传统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区域治理受到挑战,“都市圈”概念再度兴起,都市地区发展也将在产业逻辑、交通组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变。

[关键词]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带;治理[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3-0005-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引文格式]马向明,陈洋,陈昌勇,等.“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J].规划师,2020(3):5-11.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s Area, and Urban Agglomeration/Ma Xiangming, Chen Y ang, Chen Changyong, Xiong Lifang[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concepts of 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s area, and megalopolisproposed b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analysis of the fluctuations of related concepts in their sinicization shows the wide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But the concept of metropolitan area is emerging again since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region on traditional spatial scales has been challenged due to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core metropolises, the "big city disease" and 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will also undergo new chang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gic,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models.[Key words] Metropolitan area, Metropolis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 Megalopolis, Governance2019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9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9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9城镇化白皮书5.0C O N T E N T S1234国内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导读(本章要点)2-1 从大数据看国内都市圈的发展格局2-2 京津冀都市圈2-3 长三角都市圈2-4 粤港澳都市圈2-5 成渝都市圈宏观环境解读导读(本章要点)1-1 都市圈的内涵及要素条件 1-2 都市圈的政策导向及发展意义国外都市圈的实践经验导读(本章要点)3-1 世界都市圈的发展格局及趋势特点3-2 东京都市圈3-3 伦敦都市圈3-4 旧金山都市圈3-5 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总结戴德梁行观点导读(本章要点)4-1 都市圈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4-2 推动都市圈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4-3 都市圈发展的未来展望2 | 城镇化白皮书 5.0前言戴德梁行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深度参与中国城镇化进程,见证了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我们看到随着城市交通、产业体系、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都市圈概念逐渐衍生并日渐成熟。

发展都市圈对于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告由戴德梁行独家发布,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内外案例比较、行业专家访谈等展开研究并总结经验,旨在与各方共同探讨更科学、更可持续以及更高效的都市圈发展路径。

赵锦权环球董事、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都市圈已经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合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协调区域发展的最大推动引擎。

未来都市圈的发展更将是吸引资金、人才和产业,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带动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戴德梁行拥有完整的新型城镇化服务体系,其未来角色将不仅仅是专业的房地产领域咨询顾问,更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陶汝鸿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CUSHMAN & WAKEFIELD | 31宏观环境解读导读(本章要点)发展都市圈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产业,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19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19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201 9 年第 4 勘 - 工程建设标准化 2 3
简 称 意 见 (

》) 。
《 意见 》 明
确提 出 要 加 快建 设 统 开 一 放市场 打 破 地 域分 割 和


行业 垄 断 ,
营造标准互 认 的市场 环境 。
意 见 指 出 《


城镇 化 是 现代 化 的 必 由 之路 是我 国 发展 最 大 的潜 力 ,
所在 。
化 工作 的 总 体思 路 :
以 习 近 平 新 时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为 指
导 全 面 贯 彻 党 的 十 九 大 和 十 九 届 二 中 、 三 中 全 会 ,
以 及 中 央 经 济 工 作 会 议 精 神 , 紧 紧 围 绕 统 筹 推 进
近 曰 , 市 场 监管 总 局 副 局长 、 标准 委 主 任 田 世 宏
率团 赴瑞士参加第
1 08

SO

理事会会议 ,
S 〇 理

事会 成 员 集 中 讨 论 国 际 标准 化 未来 战略 , 中 国 国 家 标
准委 应 邀 做专 题报告 并 提 出 建 议意 见 。 田 世 宏在 会 上


不 断 完善 标 准 体 系 强 化 标 准 实 施与 监 督 加 强 标


准 化 职称 保 障 为 促 进 经 济 社 会 平 稳 健 康 发 展 作 出 ,
新 献 贡

丨 S O 制 窆 宋 来 1 0 年 狹 略? 现 Xd , 吸 纳 “ 中 国 方 亲 ,, 精 髓
作 经验 。 中 国 方案 受到 SO 主 席 、 秘书 长和 理事 会 成 I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作者:胡敬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4期摘要:基于中国知网1998-2021年收录的1243篇都市圈研究的CSSCI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都市圈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回顾并揭示其热点及趋势。

结果显示:第一,都市圈主题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产作者以罗守贵、高汝熹、孙久文等10位为代表,研究机构以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科研院所为主;第二,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化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三,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等主题是近年来我国都市圈研究的前沿方向。

关键词:都市圈CiteSpace热点趋势都市圈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其要求是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1]。

因此,都市圈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缺乏对其研究进展的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都市圈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本文将对都市圈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CSSCI数据库,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国都市圈研究在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以“都市圈”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1日,共检索出1245篇论文,并对会议、报纸、评论、报告等无关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最终得到1243篇论文。

同时,借助由美国德雷克赛大学陈超美团队在2004年研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2],利用都市圈相关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等方面的信息,识别并展示当前我国都市圈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

二、我国都市圈研究现状(一)发文时间分布都市圈相关文献的发布时间和发文量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能够展现出特定时间内的研究成果产出情况。

1998-2021年我国都市圈主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