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合集下载

202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2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2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讨论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讨论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2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在2022年中国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济南、西安、深圳位居内地城市前三,北京、上海、广州均未进入前10强,在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北京未进前100名,江西、山东两省城市表现抢眼。

和谐城市竞争力:“北上广”未进前十这本名为《202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抱负城市》的报告,首次使用全市客观数据,对2022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287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讨论。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在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除了香港与澳门以外,内地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济南市、西安市、深圳市、青岛市、威海市、大连市、厦门市和宁波市。

“北上广”均没有进入前10位。

特殊是济南市和西安市作为内陆两个传统的省会城市,在排名中分居大陆城市的前2位。

而其他6个城市都是环境美丽、经济进展极具活力的沿海开放城市。

在排前50名的城市中,非省会城市、非直辖市城市有35个,占73%(香港和澳门除外),这些城市中市区所辖人口低于100万的中小城市有19个,占38%。

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排在后10位的城市,主要是西部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值得留意的是处于经济进展前沿的台州市,在和谐城市中排在倒数第10位。

而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的直辖市天津排在第133位,重庆排在第210位。

这说明经济的进展并不会必定带来社会的和谐。

排在250位以外的37个城市中,中部的山西省有6个、湖南省有2个,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有2个、吉林省有2个,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有7个、陕西省有2个、宁夏有2个,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6个、云南省有5个、贵州省有2个、四川有2个,东南沿海的浙江有1个。

值得留意的是中部能源大省山西有6个排名靠后,其城市进展模式应当引起深思。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河南省中部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提升方向。

一、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心区域,紧邻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节点。

通过中原城市群,可以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经济发展潜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华中崛起”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地区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 文化传承和产业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如郑州的航空、洛阳的冶金等产业优势。

二、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优势1. 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了河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强大,如钢铁、有色金属、机电等重点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中原城市群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链完整。

3. 人才优势中原城市群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

其中的一些城市,如郑州,可以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此外,中原城市群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和孕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方向1. 发展制造业中原城市群应当围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深耕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并且要通过开发新的科技型产业和综合性服务产业增加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三大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中国三大城市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T e h u o n l z d t e r a o s whc e o t e d s it df r n e f te t r e g n r lc mp t ie e s a d t e h n t e a t ra ay e h e s n ih l d t h it c i e e c s o h h e e e a o e i v n s n h h r t u b l n e e eo me t wi i te o n a go r t n n s me s g e t n r p e e t o h o p r t n a d n a a c d d v l p n t n h w g lme a i ,a d o u g si s we e r s n n t e c o e ai n h o o o I s u c o f r t o p o t te d v l p n f e r go a n o p r t n ' o re c n o mi t r mo e h e eo me t e in l c r o ai . C y ot h i o
Ke r s: r cp e c mp n n n lss u b n c mp t i e e s u b n a go rt n y wo d p i il o o e t ay i ; r a o ei v n s ; r a g lmea i n a t o
中国城市 化发展 到2 世纪 的第 一个 1年 . l 0 从单
城市 群 的强弱 是一个亟 待研究 的问题 。
市的 简单 相加 . 而是 由不 同类 型 和规模 的城 市之 间
收 稿 日期 :0 80 — 8 20 - 6 1 基 金 项 目: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0 7 0 7 国 7638 )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竞争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竞争力逐渐成为国与国、城与城之间重要的比较指标。

本文将对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一、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评价涵盖多个方面,如经济实力、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

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直观的指标之一。

经济产出、财政收入、产业结构等表征了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然而,仅仅从经济指标来看,无法完全评价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还需要考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充分发挥程度,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成果,以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等。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一些非经济因素的考量。

例如,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对居民的吸引力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水平的高低、医疗服务的质量以及文化体验等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需要将这些因素进行权重的分配,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城市竞争力指数。

不同的城市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有所差异,综合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的优劣势。

二、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它的竞争优势。

例如,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势都能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的开放程度和市场规模也会对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对城市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城市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人才流动和跨界合作。

3.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一个规划合理、交通便捷、绿化良好的城市往往更受人们欢迎。

同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的生产力和效率,加速经济发展。

4. 文化和生活品质文化和生活品质是人们选择定居或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30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中国30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 0.22114 18
- 0.14879 16
- 1.18457 26 - 0.16575 17 - 0.09909 14
- 0.77947 23
- 0.02598 13
- 0.68764 22
决策 & 信息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291 期
特别视点
城市群名称
综合竞争力
指数
排名
汕头城市群 - 2.6099 24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未来发展的 四点战略建议:
1.国家应制定 2030 年全国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应 制定到 2030 年的一体化城市群发展规划。
2.改革户籍、金融、财政、土地、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制 度以促进区域之间和城市群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 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开放,以创新中国城市群 制度框架。
排名
3.008108 1
2.474355 3
2.75484
2
1.082087
4
0.960038
6
0.658742
7
1.039192
5
- 0.14123 15
0.497029
8
0.381479
9
0.09856
11
0.150497 10
- 0.31733 19
0.086995 12
- 0.56334 21
特别视点
中国 30 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文 / 连玉明 武建忠
20 08 年 3 月发布的《2007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 书》通过对中国 30 个城市群的各项竞争力指数 和排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格局为: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最强、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前三大城市群差距 较小,城市群竞争力两极分化趋势依然存在。 第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呈较高的相关 性。总体上,成长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第三,三个最强的城市群比较,先天竞争力长三角最 强,珠三角次之,京津唐第三;现实竞争力珠三角最强,长三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都市区作为国家经济的引擎,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大都市区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升其竞争力。

一、经济竞争力中国大都市区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经济实力上。

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大都市区,其经济规模庞大,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本。

同时,中国大都市区的产业结构日益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上海则在金融、贸易等领域成为国际大都市。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都市区的经济竞争力,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

建立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中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创新型企业和创业者。

此外,政府还应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大都市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中国大都市区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对大都市区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提升中国大都市区的国际竞争力,政府需要加大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还应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外国城市的合作,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吸收优秀人才,共同推动双方的发展。

中国大都市区可以通过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提升本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可以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开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和合作机制,提高大都市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1.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

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

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

(1)先天竞争力。

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

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

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2)现实竞争力。

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

尽管如此,该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

总体上,该城市群2007年GDP规模、进出口额、国际旅游收入、中心城市首位度等都位居前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

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

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测度分析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测度分析

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测度分析在当今社会,城市竞争力是评价一个城市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对城市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如何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领袖城市,是每个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就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测度分析进行探讨。

一、理解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它是影响一个城市长期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标准。

城市竞争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体现,还包括城市环境、社会文化、政府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因素,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公共服务配套、灵活的政策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对城市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竞争力的测量指标1.经济实力指标:城市GDP、人均收入、城市规模等。

2.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知识产权等。

3.创新能力指标:科技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高校数量、科技人才等。

4.人口结构和社会环境:人口规模和结构、教育、医疗、娱乐、生活配套等。

5.生态环境:环保水平、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等。

6.交通配套设施: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等。

7.政府环境:政府公信力、城市规划、行政效能等。

三、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分析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测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和比较,从而得出综合排名。

分析城市竞争力时,要考虑到数十项指标,进行科学的测算和评估。

例如,针对生态环境这一是否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可以采用一些指标进行测量,如空气、水质量测量、能源消耗、粉尘浓度等,同时,还要考虑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城市财富、基础设施、市场,策略、管理能力、组织文化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那么,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提升呢?1.城市品牌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流入,扩大城市影响力。

3.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文化,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张明涛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说,这是城市群竞争力三个层面中 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可以通过相应措施改变的。 这也为相应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城市群成长竞争力=F(速度竞争力,人口增长竞争力,科教文卫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中心城市竞争力)人口增长竞争力指的是该 城市群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 分为群内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和群外移民增长速度。 反映了群内 人力资源储备力量,也表明了对群外人口的吸引能力。 科教文卫竞争力指的是该城市群内涵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城市群竞争力成长的核 心要素。 基础设施竞争力指的是该城市群内和城市群外的交通设施的发达程度。群内的基础 设施程度决定了城市群未来的密切程度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对城市群发展至关重要。 群外的 交通便利程度则表现了该城市群在整个国家的交通地位, 是该区域能够成为城市群并持续发 展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的是对城市群发展经济的成本问题,随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 和转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力度不断加强,该竞争力决定着该城市群在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 中心城市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能力大小问题,城市群的关键标志就是中 心城市的存在, 中心城市竞争力大小对城市群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里用企业辐射指数和 中心城市行政级制进行衡量。 企业辐射指数是我们最新开发的指数, 是该报告的重要研究成 果之一。
二 样本与数据来源 1.城市群竞争力计算方法 步骤一:为了消除不同变量的量纲的影响,首先需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设指标共 有 p 个,分别设为 X1,X2,X3…Xp,令 xij(i=1…n;j=1…p)为第 i 样本的第 j 个指标的值。 作变换: Yj=Xj-E(Xj)Var(Xj) (j=1,2,3…p)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 yij=xij-xjsj,其中 xj=1n∑ni=1xij ,sj2=1n∑ni=1(xij-xj )2。 步骤二:在标准化数据矩阵 Y=(yij)n×p 的基础上计算 p 个原始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R=(rij)p×p,其中: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i=1…n;j=1…p) 步骤三: 求相关系数矩阵 R 的特征值并排序λ1≥λ2≥…≥λp, 再求出 R 的特征值 的相应的正则化单位特征向量 li=(l1i,l2i,…lpi), 则第 i 个主成分表示为各个指标 Xk 的 线性组合 Zi=∑pk=1lki Xk。 步骤四:确定主成分数目。在确定主成分数目前,需要先给出一个控制值α,令 ∑qi=1λi /∑pi=1λi≥1-α,则对应满足条件的 q 的最小值即为保留的主成分的个数 m, 这里α取0.05。 步骤五:计算综合得分。首先计算得到第 i 个样本中第 k 个主成分的得分为 Fik=∑pj=1ljk Xj,再以 m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求得第 i 个样本的综合得分:
3
张明涛
fi=∑mk=1Fik×λk(i=1…n) 。 步骤六:根据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 2.企业辐射指数计算方法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从微观角度出发,以公司地理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泰勒全球 化指数的方法, 从企业分支机构的选点和分支机构的辐射范围入手, 计算出城市的企业辐射 指数。 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选择标准:我们筛选了13类行业、155家企业,这些行业包括机 械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教育行业、文化行业、金融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物流行业7个行 业。 在这些行业中,我们选择了各个行业的若干个企业,选择原则:该行业各领域的国 内外知名的全国性企业,而不是区域性企业。通过我们长期的观察和调研,计算出了各个城 市的企业辐射指数和相应排名。为我们进行城市圈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计算公式: 企业辐射力指数=样本企业在该城市总的分支机构数/样本企业数 3.数据来源 城市群数据来源在城市竞争力数据的来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都为客观数 据。 4.补充说明 由于数据资料原因,在中国城市群竞争力计算中,海峡东岸城市群、拉萨城市群、 乌昌城市群未进行计算;珠三角城市群中,未包括香港、澳门的数据。 三 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定量比较发现 (一)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总体比较分析 1.2008年中国城市群各组竞争力关系和综合竞争力分析 (1) 城市群间成长竞争力内部差距大于先天竞争力差距, 城市群竞争力两极分化趋 势依然存在。 经过对30个城市群标准差的计算, 成长竞争力的标准差是1.219, 先天竞争力差标准 是1.088,说明城市群成长竞争力内部差距大于先天竞争力,由于成长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群 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城市群竞争力未来两极分化趋势依然存在。 (2)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呈较高的相关性。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在分别对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 争力分别进行排名后, 相对综合竞争力排名而言、 成长竞争力名次变化超过五位只有六个城 市群。分别是呼包鄂、兰州、皖江淮、徐州、浙东和汕头城市群,其中呼包鄂和兰州城市群 未来竞争力名次比综合竞争力靠前, 说明未来增长速度较好。 皖江淮等其他四个城市群则相 反,需加强成长竞争力的建设,避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3) 三大潜在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相比, 具有相对优势, 极具培养价值。 三大潜在城市群具有培育发展价值,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新的城市群。 虽然冀鲁豫、鄂豫和豫皖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后,但是先天竞争力的排
4
张明涛
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发展。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名明显高于综合竞争力排名。 根据第三章阐述的城市群生成机制原理, 三大城市群具有较强 的规划价值,而且作为中国区域人口密集的黄淮区域,这三大城市群的崛起,将有力地推动
(4)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格局为:区域差异明显,总体看来东部最强、东北和中 部次之、西部最弱;前三大城市群差距较小。 排名分析: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处于遥遥领先位置。 从综合竞争力排名看来,前十名中有六个城市群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前五名分别是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和辽中南城市群,全部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在第11~20 名之间,东部有三个城市群,即石家庄、徐州和浙东城市群。在第21~30名之间,有两个城 市群,分别是汕头和琼海城市群。 整体看来,来自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处在第二军团。 前十名中有两个城市群属于中部地区。在第11~20名之间,中部有四个城市群,长株 潭、皖江淮、太原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第21~30名之间,有三个城市群,分别是冀鲁豫、 鄂豫和豫皖城市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属于潜在城市群。东北地区不算辽中南城市群, 共 有两个城市群,分别是哈尔滨城市群,排在第十位;长春城市群,排在第19位。 来自西部地区的城市群除了成渝城市群之外,综合竞争力整体偏弱。 前十名中有一个城市群属于西部地区,为成渝城市群。在第11~20名之间,中部有两 个城市群,关中和南宁城市群。在第21~30名之间,有五个城市群,分别是滇中、呼包鄂、 黔中、银川和兰州城市群。 标准差分析: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两极分化严重,前三大城市群差距不大。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内部差距严重, 30个城市群标准差为4.273; 前五名和后五名城市 群差距更为明显,标准差为6.833。三大城市群标准差和30个城市群的相比,只有2.73,说 明前三大城市群差距较小,而前两名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非常小。 (5)重要发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中国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群是区域最具活力的地方,城市群竞争力 的大小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 我国无论是从综合竞争力, 还是先天竞争力和成长竞争 力比较上看,城市群竞争力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态势依然明显。 第二, 三大潜在城市群极具培育价值。 三大潜在城市群具有相对优势的先天竞争力, 同时由于这三大城市群地处中国腹地,人口密集、资源丰富,推进这些地区的潜在城市群成 为现实,有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 (二)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组比较分析 1. 2008年中国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格局 (1)相关指标分析。根据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各项指标的排名,我们选取几个指标进 行分析。 A.先天竞争力排名。2008年中国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前五名是长三角、京津唐、珠 三角、成渝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排名后五位的是哈尔滨、 太原、银川、兰州和呼包鄂城市群。
张明涛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一 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城市群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它从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方位切入, 将研究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运用管理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原理进行 比较分析,判断出不同城市群发展的相对优势、劣势,为政府制定区域政策、确定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1
张明涛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城市群竞争力的概念源于区域竞争力,其内涵在本质上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 到修正和完善。 城市群竞争力比城市竞争力在区域范围内要更大, 是一个有中心城市的城市 体系的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是决定城市群竞 争力的主要因素。同时,城市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城市群竞争 力在本质上是区域竞争力的高级阶段。 同时城市群竞争力高于城市竞争力, 是“1+1>2”的 关系。城市群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也是对区域竞争力研究 的推进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同理,区域竞争力的大小是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目前,城市群竞争力仍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报告将城市群竞争力定义为:与其他城 市群相比, 一个城市群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城市群价值的 系统合力。 当前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很少,并且对于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 析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上,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定量分析较少。 我们在城市群系统要素研 究和城市群演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成果, 我们建立了城市群综合 竞争力模型——“品字形模型”。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分三个层面展示,分别是先天竞争力、 现实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 先天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就像两个发动机共同推动城市群现实竞 争力的提升。 三者共同构成综合竞争力。 先天性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城市群先天性要素 和城市群生成机制; 成长性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群的成长性要素和城市群动力机制的研 究;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群系统要素和城市群演化机制的研究。 (1)城市群综合竞争力=F(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城市群现实竞争力,城市群成长竞 争力) 。 (2)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自然竞争力,或者初始性竞争力,也就是说这 个城市群所在的区域能够提供人口聚集的自然条件, 同时有相应的土地资源以供发展, 还有 较为丰裕的淡水资源(见表12-1) 。这些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是大自然赋予的,因此称为先 天竞争力。 城市群先天竞争力的核心概念是人口规模, 因为人口规模的大小本身就拥有丰富 的含义,反映了当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状况等一系列因素。 城市群先天竞争力=F(人口居住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土地规模,水资源) (3) 城市群现实竞争力是城市群当前竞争力, 表现的是城市群目前所体现的产出能 力、经济效率和结构等状况。 城市群现实竞争力=F(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质量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经济 开放竞争力,投资竞争力,体系结构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 经济开放竞争力指的是该城市群和群外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用进出口额、外资额 和国际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群的开放能力。 投资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内部的投资能力。用人均储蓄余额和居民储蓄规模能够较 好地体现。 体系结构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内部体系状况。分别用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分工状况来 表示。 (4)城市群成长竞争力是后天性竞争力,是决定城市群发展潜力、成长速度的驱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