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整理(每个章节知识点)

1.辛味药辛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辛味药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2.酸味药酸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鞣质具有止泻、止血、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等多种作用。
3.甘味药甘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甘味补益药能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能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4.苦味药苦味药主入肝经。
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
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苷类成分具有抗菌、解热、利胆、泻下、抗菌和止血作用。
5.咸味药咸味药主入肝、肾经。
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咸味药具有化痰、软坚的功效,咸味与温热性相合,具有补肾温阳的功效。
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一、中药作用的多样性:中药成分复杂性决定其作用的多样性二、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一种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三、中药作用的复杂性:量--效关系不一致性;作用与功效不相关性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一、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药物的化学成分(数和量)及药理作用有较大差异。
2.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对动、植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造成品质的差异。
3.采收季节:中药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周期,其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低与生长期关系密切。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
4.炮制中药炮制可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药理作用:(l)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疗效(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炮制能使中药产生的化学成分转变,甚至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因而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变。
5.贮藏:贮藏的条件直接影响中药质量,贮藏不当,容易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从而影响药理作用和疗效。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1.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药理作用,包括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抑制细胞内酶的活性等。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来产生镇静和镇痛作用;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抗氧化作用来延缓衰老等。
2.中药的药效物质:中药的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有生物碱、黄酮类、苷类、多糖类等。
这些药效物质通过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或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等方式产生药理作用。
例如,川芎中的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防治血栓疾病。
3.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产生药理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作用于蛋白质的机理,如靛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作用于离子的机理,如天麻中的麻黄碱通过影响大脑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来产生镇静作用;作用于信号传导的机理,如鲜白菜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来起到抗炎作用。
4.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常与其他中药或西药同时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增效作用、拮抗作用或相互影响吸收、代谢、排出等。
例如,黄芩和金黄合用可具有增强杀菌作用的效果,而黄连和紫草合用则会出现拮抗作用。
5.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药的毒性通常与其有效成分、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因素有关。
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效:1.中药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2.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治疗作用。
3.中药可以通过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式来产生药效。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二、中药的药物代谢:1.中药在体内可以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中药的药效不仅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2.中药的吸收过程通常发生在胃肠道和黏膜组织。
吸收速度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溶解度、渗透性、血液供应等。
3.中药被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进而发挥药效。
4.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肝脏中的酶系统可以将中药分解为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等方式排除体外。
5.中药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一些中药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也可能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的毒副作用:1.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效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通常与药物的剂量、质量和使用方式等相关。
2.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是急性的,如过敏反应、中毒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中药的毒副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可能对其中一种中药产生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却没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按照个体化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4.中药的毒副作用还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关。
一些中药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中药药理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质量控制等。
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小结

中药药理学小结中药药理学是指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药效学及用药原则等方面的知识,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神奇疗效的学科。
自古以来,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石之一。
那么,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学研究的基础,是中药的作用机制的起点。
中药的化学成分包括了含活性成分和无活性成分,其中,含活性成分是指具有实际药效作用的物质,而无活性成分则是指无法有直接药效作用但却有配合药效作用的物质。
中药的化学成分常见的有生物碱、挥发油、甙、黄酮、鞣酸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反应特性。
二、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的作用机理既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也与身体的药效作用密不可分。
中药的作用机理常见的有四种,即“治标、治本、调节、增强”,这是中药的治疗原则和基本途径,也是中药的作用机理的核心要义。
要正确掌握中药的作用机理,就要深入研究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了解中药在身体内的药效作用和体内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而探索中药对疾病治疗的独特贡献。
三、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是中药药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中药对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药效学主要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效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知识的基础。
在中药药理学领域,药效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探究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功效。
四、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的用药原则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用药原则是指中药在临床用药时的相应规定和标准,旨在使中药应用更为准确和科学。
中药的用药原则包括相互配伍原则、十二经络原则、病因辨证原则、配伍禁忌原则等。
通过中药的用药原则,可以辅助医师更好的制定中药治疗方案,加强中药治疗的准确度和实效性。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中药药理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变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对于中药的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药理学内容涉及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药动学、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二、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理和药理效应,包括中药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中药的药效主要通过其活性成分对机体产生作用,但是由于中药成分众多、作用方式多样,导致其药效复杂多变。
1. 中药药效的基本类型(1)兴奋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兴奋、激动或增强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作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等。
(2)镇静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镇静、安定、使机体放松、减轻紧张状态的作用,如镇静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大脑皮层抑制作用增强的作用等。
(3)抑制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抑制、减弱或抑制某一生理、生化过程的作用,如对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抑制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等。
(4)兴奋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除抑制作用外的生理、生化活性的作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
2. 中药药效的表现形式中药的药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生理作用、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它们与中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物代谢等都密切相关。
三、中药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特定部位或产生特定效应来发挥其药效的方式和机理。
中药的作用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化学成分、作用位点、作用途径等。
1. 中药作用机制的基本方式(1)受体作用:中药的药效作用会受到机体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的调节和影响。
中药的很多活性成分会选择性地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2)酶作用:中药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干扰或影响机体酶的活性和功能,进而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
(3)离子通道作用:中药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和细胞兴奋性等。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效学的基本概念1.药效: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2.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与效应的科学学科。
3.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机制、作用程度、药效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中药药效的分类1.主治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2.健胃效应:指中药药物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
3.抗菌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4.解毒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毒物的解毒作用。
5.平喘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支气管痉挛的解除作用。
6.抗炎效应:指中药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7.维持平衡效应:指中药药物对机体内平衡状态的调节作用。
三、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1.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与靶点结合,调控生理和生化过程。
2.间接作用机制:中药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调控气道、调节胃肠功能等,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药药效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评价: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如抑制肿瘤生长、调节免疫功能等。
2.细胞实验评价:通过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中药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等。
3.临床实验评价: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等。
五、中药药理学中的重要概念1.作用靶点: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特异受体或分子靶点。
2.剂量效应关系:指中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
3.有效浓度: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达到使其产生作用的最低浓度。
4.半衰期:指中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5.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互相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6.药物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连续或持续使用后逐渐降低对药物敏感性的现象。
六、中药药理学与中药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1.中西医结合: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知识的研究,结合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
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
五味是四性的基础。
“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
(多效性、成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
(复杂、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复杂、成分)(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
(成分、剂量、机能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致与差异性同在)第五章解表药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包括:①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分泌——麻黄②通过兴奋外周α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麻黄③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桂枝生姜2、解热作用规律:辛凉解表药的解热作用更加显著,其中以柴胡作用较显著。
部分药物可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如麻黄挥发油、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的多个环节有关①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
②通过扩张皮肤粘膜血管增加散热。
③通过影响脑内活性物质(如cAMP、PGE)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
④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使体温下降。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镇痛镇静作用5、抗炎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②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
③兴奋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有关。
④清除自由基。
6、调节免疫作用[总结]: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作用是其解除表证的药理学基础,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则对其驱散表邪功效具有积极意义。
消除病因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二、麻黄1、主要成分: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少量挥发油2、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最强)成分:挥发油、麻黄碱机制:①由于阻碍了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②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③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下丘脑的发汗中枢:外周血液温度升高→刺激视前区—下丘脑的热敏神经原)第三节平喘作用(最为西医接受)机理: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MP,使平滑肌松弛。
②直接兴奋支气管粘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粘膜血管收缩,血管壁通透性降低,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
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④抑制过敏介质(5—HT、白三烯、组胺)的释放。
第四节利尿作用成分:以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②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第五节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1)解热: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有解热效应,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低作用。
2)抗炎:伪麻黄碱作用最强。
近年从麻黄中分离的杂环化合物也具有抗炎活性。
作用环节:①抑制炎症早期的血管通透性增加;②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的形成;③对抗致炎物质的作用。
机制:可能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与代谢有关。
3)抗过敏:抑制过敏介质释放(麻黄碱)(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挥发油)(6)镇咳、祛痰作用:镇咳成分:萜品烯醇祛痰:麻黄挥发油(7)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成分:麻黄碱(8)强心、升高血压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强心)成分:麻黄碱机制: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心输出量增加。
2)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成分:麻黄碱机制: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3、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发汗散寒;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粘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利尿兴奋中枢、强心升压主要有效成分:生物碱三、桂枝1、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约占62.29%--78.75%,另有桂皮酸2、药理作用(1)扩张血管促发汗成分:挥发油特点:桂枝单独应用发汗作用较弱,若与麻黄伍用,则发汗力增强。
机制:桂皮油能扩张血管(体表),改善血液循环,促使血液流向体表,从而有利于发汗和散热。
(2)解热、镇痛1)解热:①成分:挥发油②特点:桂枝煎剂、桂皮醛、桂皮酸对实验性发热家兔具有解热作用并能降低正常小鼠的体温和皮肤温度。
③机制:扩张皮肤血管,使机体散热增加以及促进发汗的结果。
2)镇痛:提高动物痛阈值。
(3)抗炎、抗过敏1)抗炎①成分:挥发油②作用:对多种致炎物质所致的急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血管通透性。
挥发油尚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
③机制:与抑制组胺生成,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释放,清除自由基等有关。
2)抗过敏:桂枝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过敏介质释放,并能抑制补体活性。
挥发油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效应。
(4)抗病原微生物(桂枝醇提物)(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1)扩张血管①扩张冠脉、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冠脉循环。
②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可加速体温的恢复。
2)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活血)(6)镇静、抗惊厥作用(7)利尿作用四、柴胡1、化学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挥发油2、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之热 (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热、化脓性感染、疟疾)主要成分: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
挥发油具有用量少、作用强及毒性小等特点。
机制: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该部位cAMP的产生或释放,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2)抗病原微生物(3)抗炎作用成分:柴胡挥发油、柴胡皂苷(注射)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
机理:①柴胡皂苷能兴奋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上腺引起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②直接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
(4)镇静、镇痛、镇咳(5)促进免疫功能。
柴胡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对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1)保肝: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
以复方效果更佳。
机理:①对生物膜直接保护;②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③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④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肾上腺的萎缩作用,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2)利胆作用:使总胆管舒张,奥地氏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
3)降脂: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磷酯。
其中降甘油三酯尤为显著。
对正常动物血脂无明显影响。
五、葛根1、化学成分:葛根主要含异黄酮类物质,有大豆苷、大豆苷元、葛根素。
2、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成分:黄酮类机制:①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增加散热②阻断中枢部位的β受体而使cAMP生成减少,产生解热效应(2)降血糖成分:葛根素(3)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解肌)有效成份为黄酮,其中以葛根素含量最高(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现代研究)黄酮类成分为其物质基础1)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1:扩张外周血管,降血压降压机制:①β受体阻断效应;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③影响血浆儿茶酚胺代谢;④改善血管的反应性。
作用2:对脑血管的作用作用:使脑血管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增加,脑循环改善。
使处于异常状态的脑血管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用3:对微循环的作用作用:对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对抗作用,还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机制:葛根素对视网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 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改善微循环障碍所具有的凝、聚、浓、粘状态。
2)抗心肌缺血成分:葛根总黄酮、葛根素作用:心率降低(有利于心脏休息)、心输出量减少、使正常和痉挛状态的冠脉扩张,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机理:β受体阻断剂3)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各种实验性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
机制: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对K+ 、Na+、Ca2+ 的通透性,进而降低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及传导性。
也与β受体阻断有关。
4)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5)促进记忆第六章清热药(重点章节)第七章清热药的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抗细菌内毒素作用:1)降解内毒素2)拮抗外毒素和降低细菌毒力3)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加强体内毒素的消除3、抗炎作用:抑制早期的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抑制炎症中期白细胞聚集;晚期的纤维组织增生4、解热作用: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作用明显5、对免疫功能的作用6、抗肿瘤作用第八章黄连1、化学成分:生物碱,主要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2、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3)抗炎、解热:①抗炎: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机制:促进促皮质激素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②解热: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4)镇静催眠(5)降血糖(6)抗溃疡:①小檗碱抗溃疡作用与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有关。
②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7)抗肿瘤(8)对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1)、正性肌力,机制:阻止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使慢通道开放时间延长,增加Ca2+跨膜内流的结果。
2)、降血压:小檗碱可降低动脉血压,尤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显著。
特点:作用较强,但不持久。
机理:①α受体阻断,使外周血管扩张②抗胆碱酯酶活性而增强乙酰胆碱作用。
3)、抗心律失常:对多种原因引起的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机理:①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阻Na+内流,阻止0相Na+内流,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传导速度,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消除折返,抗心律失常。
③小檗碱有抗羟自由基作用,保护心肌细胞膜,减少经非特异性通路Ca2+大量内流,防止细胞内Ca2+超负荷及所触发的迟后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