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

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

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

2、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

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

“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

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

四、人口健康

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第二节环境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

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

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

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

(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

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

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

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3、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依赖、敬畏和崇拜,社会对环境的依赖,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死存亡、迁徙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环境容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虽然开始走出对于环境的简单依赖,但是依然维持着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有机联系;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工业初期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区域性的,而20c70s以来的环境问题扩展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明显地突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类凭借技术进步对于环境的控制和主宰,表现出社会系统的快速、过度膨胀和一定意义上的“脱嵌”,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立和冲突日益普遍化和严重化。

三、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工业社会中环境问题的根源——人类对环境的认识

1、人类例外范式

2、新生态范式

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

世界是有限度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是指人们运用生存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1、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全面性,结成社会关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与条件的人口、环境(资源)与

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3、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因:随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提高,由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人口由注重

数量转化为注重质量

第四节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类型

(1)、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2)、文化的特征:

超生理性(超生物性):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

超个人性(共享性):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影响文化象征性(符号性):人类是在不断建构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文化的,象征性是指文化的意义远超文化直接表现出的范围,文化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全括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隐含了文化因素

整体性:文化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传递性与变迁性:文化传递包括纵向的代际传播和横向传播,自然条件变化、文化接触与交流以及各种发明与发现都会导致文化变迁,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传递(从古至今传承)和横向传递(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传播)

(3)、文化的类型

根据文化的表现形态可区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人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包括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可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位置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出的区分是:主文化与反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等)根据文化的可比性,区分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包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非评比性文化:也叫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重要标志,有助于增强社会内聚力,追求卓越、进步和完美。比如:餐具文化、饮食文化、婚礼文化、语言文化。(对待非评比性文化的态度:1、承认文化的多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2、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要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本民族中性文化,文化之根不能动摇)

二、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四大类:

符号: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够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文化的东西,所有的文字、语言、数字和图案等,都是符号。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推动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价值观:指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者符合意愿的价值与观念,主要通过符号来转递,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物质:物质文化表现为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工具和产品,这些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考察物质文化可以了解人类生活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推动着文化价值观的变革。

规范: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以及如何体验等的期望,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风俗、道德、法律及各种规定等都是规范的表现形式。(正式规范: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违反了会受到惩罚。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正式、明文规定;非正式规范:包括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发挥引导、约束、制约、震慑作用,维护社会秩序。)

(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将文化看作具有特定内部关系的结构现象时可以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的形式。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例如:作揖

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组合。

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用地理区域划分文化分布)

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研究文化模式可以获得对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特殊文化模式{饮食习惯、栖息地、运输交通、服装、工具等}和普通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就其基本结构而言共同的东西,在不同文化模式中都可以发现这九种素材:语言、艺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活动、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政府、战争})

(三)、文化的功能

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教育与教化功能:文化塑造着社会人(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是文化的内化)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评价文化模式的两种倾向: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这两种文化评价倾向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走到极端都是错误的,因为文化既有可以比较的一面,也有不可比较的一面)

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成员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文化的,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它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文化优越感,是一种文化蔑视和排斥。是率先发达起来或进步程度较高的民族或群体的通病。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观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坚持这一态度,要求一种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既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又对其他文化保持尊重,以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姿态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品格。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又“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既不是“文化回归”,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共同创造新文化)

文化堕距:文化变迁引发的社会问题,又称文化滞后,文化的变迁会引发文化堕距。该理论认为,文化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于是就产生差距、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文化堕距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要高度重视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第二章 4.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5.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 7.文化冲突 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 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 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 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 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们对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科学。从宏观的角度涵盖了社会学的各种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把重点放在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上。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至少有数十种不同的说法,比如: 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进步;社会制度;人类共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互动的社会形式; 国内外学术界有代表性的三种看法:

第一种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第二种侧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 第三种是不属于上述两种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等。 综合学术界的主要看法,我国社会学界两种主导性的观点是: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

展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即“社会运行论”。(2)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揭示社会存在和发展基本原理和过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现实性 四、社会学的功能 1、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4、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方式。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44691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德(最早提出社会学)、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实证哲学教程》。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3、赫伯特·斯宾塞代主要研究: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韦伯: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为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恢复重建四个时期。传入时期:谭嗣同/严复/章太炎。成长时期:余天休/陈达。建设时期:许仕廉/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毛泽东。恢复重建:费孝通/田汝康/雷洁琼/王康。 7、本土化: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8、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2、社会学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批评功能。 A、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③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④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B、教育功能①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C、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4、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5、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社会实验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A、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B、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交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①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②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涂尔干《自杀论》)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是指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我国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是指社会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害、破环社会的常态运行。因此社会中性运行也可称作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假设的设定与检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 社会学调查方法:客观观察法、统计调查法、普查和抽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社会指标:是指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较量的标准。常用的社会指标: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观察性指标和计划性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三种方式:根据官方机构的相关分类而建立的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根据某种理论建立的。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2011.7 考试形式:半开卷 考试的题型 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连线题:1题,12分; 简答题:3题,各7分,共21分; 论述题:1题,15分; 社会现象解析题:1题,共12分。 一、选择题:主要考核基础知识。每章的网上记分作业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 二、连线题:考核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由于不能专门设置名词解释题,而社会学课程的基本名词应该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知识。此题型的设置重要考核同学们对名词的把握程度、对基本理论的把握。 1、著名社会学家的理论及著作 孔德: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次使用社会学, 关心的问题: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著作《实证哲学教程》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论,著作《社会学原理》 马克思:研究中心是经济问题,著作《资本论》 迪尔凯姆:第一个为社会学确定了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的人著作《自杀论》韦伯:科层制理论、理解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 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和功能《社会结构与失范》 科赛和达伦多夫:冲突理论冲突《冲突的社会功能》 霍曼斯和布劳:交换理论人与人的互动实质上是为了获得报酬而进行的行为交换 米德:符号互动论,人类个体之间所有交往在本质上都是符号的交换 首次将角色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孙本文:我国最早阐述文化学派理论的社会学家,治学偏重于文化和社会心理分析。 著作《社会学原理》 吴文藻:采取“参与观察法”,主张建立比较社会学 潘光旦:我国优生学权威和生物社会学派的先驱 晏阳初:平民教育 费孝通:根据滕尼斯的原意,将community译作社区,著作最为浩繁,成就最大 梁漱溟:复兴儒家思想,并与乡村建设来使民族复兴 库利:“镜中我”理论—自我发展,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梅奥:非正式群体 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概念 罗斯:提出“社会控制”一词的社会学家 齐美尔:首创“社会互动”、小群体的研究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理论” 帕克:在“社区”的概念上增添了地域性含义 2、名词解释: 社会学(P4)、社会(P11)、中国社会转型(P18)、社会化(P76)、社会角色(P98)、社会互动(P106)、社会群体(P118)、初级群体(P119)、社会组织(P135)、社会制度(P176)、社会分层(P196)、社会流动(P209)、社会控制(P249)、社区(P158) 社会群体: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联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2013年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整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也比较零散。从历年考试来看,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基本上不会出大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 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 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 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 2、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 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 “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 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 四、人口健康 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第二节环境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 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 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 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 (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 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内容: ①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国策 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人类社区;建立合理消费模 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消除贫困和保持社会公平。 2、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集合行为实质上市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六个条件:环境条件、结构压力、普遍性情绪的产生、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社会控制能力。 3、社会问题界定过程: 4、社会分居标准: 社会分居标准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 凡是能导致群体之间在财富、权利和声望等方面不平等的因素,都可作为社会阶层的标准。 5、构成婚姻的条件:①异性的结合、②按社会认可的方式结合,并得到社会的承认、③结 合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家庭且承担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责任。 6、社会问题产生的成因; ①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认为破坏造成自然生态失衡②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总供给和总需 求不平衡,是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③社会制度不完善,社会体制的不健全 ④政策失误⑤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或社会态度的变化。 7、影响离婚的因素 ①从当前婚姻中获得的物质的和心理的满足②人们对婚姻替代形式的态度,包括对非 婚性行为、非婚生育、同居等的态度③离婚的障碍,包括经济和感情方面的成本与付出、法律的障碍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等。 8、社会不平等的测量方法: 五等分法,将群体社会成员按其收入水平从高到底排列起来,并将其五等分。 9、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男女性别歧视的原因: 10、家庭至上,家族利益是家庭成员的最高利益;男性为中心,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父权为重,父为子纲。 11、社会分层当中客观测量方法: ①不平等指数方法②五等分的方法③基尼系数的方法④社会经济地位量表⑤国际社会 经济地位指数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12、群体凝聚力,及影响因素; 群体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的力量和程度 ①群体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②群体外部的威胁③群体规模④群体的激励机制⑤群体的 组合⑥群体与外界的隔离⑦群体的绩效 12、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有思维的能力、语言的能力、很强的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13、社会流动的社会意义: 首先,对个人来说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去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只有在具有较多社会流动机会的社会中,人的愿望才能长长实现;其次,有助于社会选拔人才;再次,社会流动时评价一个社会分层体系良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4、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意义 ①组织目标是宣言书②是组织制定和修改方正、路线和政策的依据③是判定组织活动效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在社会中不存在孤立的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 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 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XXX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11、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 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 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 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 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 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第三:社会系统思想。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 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是一本重要的教材,涵盖了社会学的各个方面。本书共分为14章,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 学研究方法、社会与文化、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家庭与婚姻、群体与组织、教育、劳动与消费、社区与社区发展、城镇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变迁。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研究社会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而懒散则会导致失败。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勤奋,不断努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一章介绍了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讲述了社会学家们如何通过研究社会现象来理解社会。社会学的诞生源于对社会问题的探究,它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研究社会学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本质和意义。

第二章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准确的研究结果。 第三章介绍了社会与文化的概念和关系。社会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社会和文化的面貌。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意义。 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社会角色则是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作用。 第五章介绍了社会互动的概念和特点。社会互动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互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3、社会运行的5个二级机制:(论述略) (1)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2)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3)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4)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5)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4、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5、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6、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7、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8、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9、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10、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12、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也叫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13、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4、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5、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6、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 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 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 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 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 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 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 (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 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 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 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 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 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 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 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 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 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 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 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 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 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 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 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 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 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 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 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 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 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 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 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 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 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 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 基本过程。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 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 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 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 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 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 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14.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 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 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 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1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 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16.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 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 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 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它包括家庭 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 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8.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 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 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 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 组织的结构。 19.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 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 管理方式。 20.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 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 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 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 有规章而不特循。 2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 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 社会生活共同体。 22.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 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 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 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 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 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 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24.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 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 象。 25.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 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 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6.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 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 层。 27.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28.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 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 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 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2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 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 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 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优先:导学P34 是指当社 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 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 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 先。 31.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 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 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 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 3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 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 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33.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 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 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 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 的作用。 34.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 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 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 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 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 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 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6.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 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 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 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 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7.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 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 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 况。 38.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 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 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 穷文化。 39.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 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 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 1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 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 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 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

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 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 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 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 是(平衡状态) 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 个整体) 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 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 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 (方法论) 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 动资料) 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 协调发展) 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 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 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 换关系) 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劳动) 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完整).doc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 2、孔德认为,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实证阶段 3、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二个阶段:(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秩序、进步)就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4、斯宾塞在1850年发表了第一部著作(《社会静力学》) 5、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成为中国从西方最早引进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之一。(《群学肄言》) 6、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的。(社会有机体、社会进化) 7、韦伯在分析“权力”、“权威”、“纪律”概念系统时,视"”为关键性概念。(权威) 8、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学派。(芝加哥) 9、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之名。(群学) 10、涂尔干的社会学代表作有(《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11、韦伯的二种理想的权威类型是(传统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12、对我国社会学中国化做出了开拓性工作的学者是(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 13、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名称。(社会学) 14、我国介绍、翻译社会学工作始于,他在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严复、《原强》) 15、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社会学著作,一本是章太炎翻译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本是严复翻译的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16、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的社会调查是1914-1915年间,对305名洋车夫生活情况的调查。(北京社会实进会) 17、 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会学教授在上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1929年7月出版《社会学刊》) 18、中国社会学社的主要发起人是。(孙本文) 19、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严复) 20、第一个为社会学正名,从科学、政治上恢复了社会学荣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o (胡乔木) 2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怀特深入美国波士顿的意大利贫民区,进行实地调查,写出了名著。(《街角社会》) 22、最早、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23、科塞站在功能论的内部提出了(功能冲突论) 24、达伦多夫提出了。(辩证冲突论) 25、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26、符号互动论又称,是一种侧重从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象征互动论、心理学) 27、社会是以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28、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人) 29、在西方社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看待社会和个人的理论观点: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 30、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个人的社会行动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韦伯) 31、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归根到底是一种集体意识 32、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为核心而建立的社会关系体系。(一定生产关系) 33、帕森斯把人类社会分成四大系统是即A-G-I-L (文化、社会、人格、行动) 34、 A-G-1-L含义:A是、G是、]是、L是(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统-内部、维持价值) 35、仓应“交换理论”的社会学家是、(霍曼斯、布劳) 36、“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 37、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文化特质) 38、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文化集从 39、模式,就是相对稳定的样式,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 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文化模式) 40、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价值整合) 41、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提供知识、积累成果) 42、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 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